136书屋 > 其他 > 时尚至死:时尚背后的玄秘全文阅读 > 第12章 时尚历史学你不可能先锋到死(2)

第12章 时尚历史学你不可能先锋到死(2)


  从美学上来说,川久保玲的服装是建筑或雕刻式的,它们不流于表面,更集中在结构中着力,她的这种风格拒绝服从轮廓和曲线造型,而是创造出一种戏剧化的全新风格:从上到下的口袋;夸张的肩部和超长的袖子;毛线衫上的洞幻化在晚装上就是胸衣的裂口;拆装,翻面或重新拼凑过的夹克;将羊毛开衫翻过来,配上粗犷的肉色编织玫瑰。日本式的典雅沉静、结合了立体几何的不对称重叠;利落的线条与沉郁色调融合入个人创意——她的每一件服装都体现着另类的设计理念:即反时尚的服装哲学。

  马丁·马杰拉的“恶搞”

  最能体现后现代主义对服装影响的,是马丁·马杰拉。

  基本上没有顾客或时尚人士见过马丁·马杰拉的的庐山真面目:他从来不在时装发布现场露面,拒绝接受面对面的采访,照片不出现在媒体上,虽然“天下谁人不识君”,但他一直是“千呼万唤不出来”。

  但可以确定的是,他代表性的Collection Artisanal女装系列在1989年诞生,由最初到今天都是由人手缝合而成,所以每件产品都有其独特性。马丁·马杰拉从来以解构及重组衣服的技术而闻名,所以他被称为“解构鬼才”,他锐利的目光能看穿衣服的构造及布料的特性,如把长袍解构并改造成短外套、以大量抓破了的旧袜子做成一件毛衣。

  马丁·马杰拉的服装在表象上,也从“旧”中体现一种“不完美的完美”,即便是那些批量生产的成衣,面料也要经过“做旧”的处理。零售空间也如出一辙,无论是boutique还是大百货商店专柜的陈设,都散发出一股陈旧、不施精作的气息,与周围其他品牌光鲜的门店形成诡异的对比。粉刷得不干不净的墙壁,呈现出脏兮兮的白色,均激发起怀乡的旧情。这一点又“承续”了川久保玲,她的门店也总是很诡异。而据说马丁·马杰拉本人的日常工作之一便是埋首二手服装市场。

  如果要想理解马丁·马杰拉的“中心思想”,可以从1997年同一概念的两个系列入手——“假人模特”(mannekin)是衣工最常用的工具之一,它们拥有最符合经典理论的身材比例,用来立体地支撑起服装。马丁·马杰拉在这个系列中,将包裹在假人模特身上褐色、粗砺的面料剥离下来,巧心剪裁成马甲,再披挂在真人模特的身上,成为这个系列的主体。面料上所留存的“stockman”和“semi couture”字样则提醒观众面料的原初功能。

  这些都是后现代艺术常用的伎俩:反讽、元叙述……

  马丁·马杰拉将时装玩透,玩出界了服装的范畴,将服装的实用性消解,引入即性式的恶作剧,恶搞,像一个时装艺术中的败家子,他的意义在于拓宽了服装的边疆与观念,这是他的先锋的贡献。但是,时尚评论界并不完全赞同他的创新,评论界认为,只要抓住“恶搞”或“消解”的关键观念,就可以读懂他所有的作品,这样一来,他的全部作品就显得很单薄,他就变成很乏味。

  本哈德·威荷姆的杂糅

  本哈德·威荷姆,这位鬼马精灵的'08春夏系列,便以一个真人装置展演绎出一系列欢乐缤纷的新设计。

  在这个系列中,本哈德·威荷姆利用真人模特儿饰演不能动弹不得的Mannequin,再配合木箱、光管、废弃物料等装置品,作为展示新系列的道具,对本哈德·威荷姆来说,这已不是他第一次玩的游戏了,但是在不同的秀场,他可以动动脑子创造出与前不同的新奇作品。这个新系列中,寓意世界大同、和平共处——不同肤色的模特脸部全都扫上白粉末,穿着各种色彩杂乱无章的衣服:格子、条子之外,还有一如美国国旗的设计……剪裁都是签名式的轻松与别致,透过出色的Styling给人怪怪的性感错觉,而衫裤鞋袜的穿性却很高。

  如果再深究本哈德·威荷姆10多年来的创作,可以这样来说他:通过对“丑陋”毫无掩饰的自由表达,完成其对理想身体的构建。他在后现代艺术的语境中,汲取了后现代艺术的灵感,不论是戏谑、反讽还是拼贴、错杂,都是后现代美学的元素,与同为比利时出来的“安特卫普六君子”相比,虽然都是后现代主义服装,但本哈德·威荷姆在后现代的艺术范畴里,强调了童趣与鬼马。

  本哈德·威荷姆的出现也与服装界后现代性的疲软有关系,1998年他从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毕业时,服装界正处于最沉闷的阶段,没有人在马丁·马杰拉之后来一些胡闹乱涂时,他出现了,他对时装的批判开始了。他说:“带点解构风格的衣服,仍旧是商业时装而已。”而他的想法是:“90年代,用我自己的话来说崇尚直线审美。我希望在未来的若干年里,可以带来更立体的审美。”

  在后现代艺术的场景中,服装设计师们的人格也“后现代化”,如果说现代与前现代服装大师们通过创作去完善自己的人格,让作品与人格都散发出灿烂的光芒,那么,后现代的设计师们则通过创作的方式去“消费”自己的人格与才华:同恋性设计师越来越普遍、生活越来越不知所措、设计越来越不知所云。后现代艺术的一个重要方法是解构,而后现代设计师们的人格也在解构:变异给你看、堕落给你看、毁灭给你看……但已不是“悲剧”——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而你看,而是将本来无价值的东西玩笑似地毁掉,只为了一点点掌声和掌声后面的购买力。

  这就是后现代语境中的当代服装艺术!

  过年如何穿衣打扮

  过年了,写一关于过年的专栏罢,在中国,过年是买衣服的高峰期,进入后现代社会,中国人也没有改变过年添新衣服的农业时代的习惯。但是,在任何中国服装店中你都不会看到为了春节而推出的款式,人们所添的服装,大抵还是时装品牌们发布的秋冬款,与春节没有关系。

  倒是网络游戏《赤壁》为虚拟的人物们设计了数款过年的礼服,其官网介绍:“霜落晚枫衣”与“绛雪蜜柑衣”为2011年最新时装,主色调红色和黄色展示着喜庆与权威;“迎春远游袍”和“迎春乐游裳”是两套专为春节打造的时装……这系列虚拟时装以红色为主,金色为辅,古典、性感、喜庆,符合中国传统。可是现实生活中,却没有设计师们专为过年设计时装,人们过年时穿着也是五花八门、土洋不一,究竟是什么回事?

  原因是中国人现在没有了“礼服”的观念。礼服是啥?那是在正式场合、喜庆场合穿的衣服,有了礼服的规则,过年过节照着规则来就不会乱了。民国年间政府非常关心衣服的问题,民国元年,政府有多少事要忙,但却没有忘记处理衣服的问题:迁到北京的民国临时政府和参议院颁发了第一个正式的服饰法令《服制》,时间是民国元年初三,法令对民国人们的礼服作了规定,包括款式、颜色和用料。但因为太匆忙与当时混乱的背景、人们在衣服上的随意,所以这个服制并没有多少创见性,礼服基本上都是用欧洲的服饰,大礼服即是英国的绅士们常穿的燕尾服。虽然如此全盘西化,但毕竟政府还是关心民众的穿衣问题,这样规定之后大家有个参考。

  关于礼服,我们还可以讲一件趣事来好玩一下。民国初的礼服到了四十年代不太跟得上时代,也就有了些变通,在《李宗仁回忆录》里,有这样一个故事:1946年,在总统就职典礼如何穿衣服上,蒋介石与李宗仁玩了一场游戏,5月20日是总统副总统就职典礼,此前李宗仁问蒋介石如何穿,蒋说穿西装大礼服,于是李便连夜找来上海有名的西服店赶制一套高冠硬领燕尾服。但是,就职前夜夕,又传来蒋手谕:用军常服。李只好照遵。但是次日就职时,李发现自己被耍了,他说:“孰知当礼炮二十一响,赞礼官恭请正副总统就位时,我忽然发现蒋先生并未穿军常服,而是长袍马褂,旁若无人地站在台上。我穿一身军便服伫立其后,相形之下,颇欠庄严。我当时心头一怔,感觉到蒋先生是有意使我难堪。”

  礼服开始不合时宜时,便有这样的故事发生,而我们这个没有礼服观念的时代,不知道要闹出多少着装的笑话。解放六十多年了,有关部门并没有发布过新的《服制》,而民国那一套又不可能再用,全搬西式的吧,又太洋了点,事实上我们今天在穿着上的混乱,与民国初年有得一比,所以过年时穿什么才没个主意。回过头来想,六十年来中国的种种法例并没有完备,哪里有时间去管穿衣的小事。

  但穿衣是小事吗?显然不是,它是一国国民精神面貌的体现,是一国是否重视法例与法例是否完备的体现。也许在这个西洋品牌全数占领了中国中上流社会的今天,穿名牌,穿大牌,就是在节日里对别人最好的尊重了,爱怎么穿就怎么穿吧,我也没个坚定的主意。

  流行趋势预测:不可能的预言

  每到年底,几乎所有时尚媒体都会做来年时装的流行趋势预测,因为人总是好奇的动物,总想知道未来是什么模样。用于看清未来的水晶球是不存在的,预言的重担就落在了时尚媒体与时尚评论家们的肩上。

  但是,流行趋势的预测有几成可信度?

  要预测流行趋,先要知道流行的策源地何在?一般而言,在巴黎会有一些时尚咨询机构,从事潮流预测发布的工作,比如Nelly Rodi,这家公司是一家时尚咨询公司,总部在巴黎,在世界各地设有分部,客户来自时装界、纺织界、美容界、室内设计业等等,每年卖出《潮流手册》,手册包括:色彩趋势手册、面料趋势手册、印花趋势手册、休闲女装趋势手册、休闲男装趋势手册、内衣趋势手册、趋势领航员、美容以及生活方式与装饰艺术手册。据说,手册上预测到的流行趋势对下一季的时尚界起着决定性影响。这样的手册卖得也很贵,要近1400欧元一册,许多大牌会购买或参考这家公司发布的预测。

  这些预测的依据是什么呢?公司有潮流跟踪师,他们出没于世界各地,了解各地的社会现象,寻找与观察新的、年轻的群体,记下尚未成型的某种趋势,然后传回巴黎。这就很好玩了,从街头观看,寻找潜在的趋势,然后汇总成明晰的趋势资讯,等于从走在街头的你的身上去预测来年的趋势,你想知道未来的趋势吗?请看看你自己与你身边的人潮就行了。

  时尚趋势并不是一个上帝发布然后凡人实践的领域,在网络发达的当下,许多时尚资讯网络的存在将水搅得更浑,如果只有一家预测机构,那就是真理,但太多的预测机构同时存在,那么,发布的真理就叫意见。事实上,http://www.style.com和http://www.wgsn.com之类时尚资讯与预测网站的出现,让预测几乎成为不可能的任务。

  也有人喜欢从T台的发布秀来预测,时尚媒体的预测依据都是T台秀,但是要知道,T台秀出的作品与台下销售的产品不是同一回事,时尚买手们决定购买衣服的不是发布秀而是品牌内部的看货会,所以T台与店面中的销售是两码事,这就是为何你在现实生活中很少看见时装杂志所预测的那些趋势。时尚人士们所挑选的T台,也不会是普通品牌的T台,而是顶级大牌的T台,而顶级大牌只对极少数的人有效,它们不能代表未来的流行趋势,在资讯极其发达的今天,时尚不再是依照“滴流理论”——从上至下,更多依照的是“渗透理论”——从街头渗入时尚界。再说了,大牌的风格几乎都是不变的,每年差不多都是那样子:同一个设计师的风格,品牌传统,谈何流行?相反倒是ZARA、H&;M、TOP SHOP等高街品牌的商品,倒有可能会预示着未来的时装走向,但仅仅是也许。

  作为一个时装评论者,我从来拒绝回答将来时装流行趋势的问题,因为在多年的时装生活中,我发现媒体预测过的趋势从来就不曾准确过。我们身处一个快速反应的资讯爆炸的时代,而不是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中期以前那种资讯贫乏的年代,预言家与巫师只存在于资讯不发达的古典时代,在后工业时代他们早就消失了。

  潮流预测只是美丽的谎言。

  文化决定生理感受

  某日,某家偷换概念,将某廉价品牌的标签挪到一件HERMAS衣服上送与女友,女友鄙夷不止,几日后回复说,穿上这件衣服如坐针毡,感觉自身都不舒服。某家大笑,告诉她这是正品的HERMAS,并将原HERMAS标签奉上,女友仍然心有不甘,特去HERMAS专卖店一再确认该款是否正品。

  女友说:同样一件衣服,你说它是奢侈品牌我就觉得心里喜欢,感觉身体受到了安慰,你说他是二线品牌,我就觉得不能忍受。虽然同样是这件衣服,但是我觉得奢侈品牌是有文化的,而其他品牌没有,这就是文化决定生理感受。按照女友的说法,一张写满文字与充满设计感的手纸让人入厕排泄时更有快感,或者交一个有文化品味的女朋友性生活会更加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