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若想读时尚,去追询它的变化的历史,去追询的在历史中受到什么样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洗去时尚的油彩,去看素颜的它是什么本色,时尚是最转瞬即逝的现象,但却根植于某种不变的本质,源自历史深处,并成为历史中的闪烁的亮色,这就是时尚的动人之处,也是时尚让人感慨唏嘘之时……
不如直接就“古着”了
看厌了看倦了如今的T台秀,因为时装设计师们早已黔驴技穷,动不动就“复古”,可是他们能“复”到什么时代?维多莉亚时代?伊丽莎白时代?别逗了,设计师们数学都不好,数字都数不过一百,所以最多复辟到上世纪四十年代都算是最“古”的,经常性地只是复辟到七十年代或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嘛,毕竟近了解一点,他们不好意思,如果要复辟到到九十年代,那可叫抄袭或江郎才尽,不叫复古。
看他们复古,不如自己直接就“古着”了。
古着,日文称“ふるぎ”,英文是Vintage,old clothes,secondhand clothing,由日本流行而来,指在二手市场淘来的顶级服装品牌的经典款式,在年轻人当中现在最为流行。英文Vintage很有意思,这个词原本来自葡萄酒行业,用来鉴定酒的年份与质量指标,作形容词用有这些意思:(指葡萄酒)优质的,上等的,佳酿的;(过去某个时期)典型的,优质的;(某人的)最佳作品的;古色古香的……因为葡萄酒极讲质量与年份,时装也讲做工与不同时期的风格,所以移用到了二手时装上,尤其是1920年到1980年的时装。早于这个时间段的叫Antique服饰,更早的则叫Modern服饰。
在一干当红明星中,英国名模Kate Moss是最早的古着的倡导者之一,她穿在身上的衣服总会引发一阵阵风潮,她喜欢古着,自然也就引发古着风潮。而那些很有名但实际才华有限的大牌设计师,比如Anna Sui、现比如LV的设计师Marc Jacobs——我一向不太瞧得起他的设计,都喜欢去全球最有名的古着店之一的“Resurrection Vintage”寻找灵感。
与其等着他们找了灵感来忽悠你,不如你自己直接就古着了。
要买古着,你当然应该去巴黎,那里有全世界最有名的古着店“Didier Ludot”,这家店开了三十多年,店主私人收藏的古着多达三四千件,还经常搞一些古着的专题展览。巴黎有名的古着店还有Gabrielle Geppert 和Neila Vintage&;Dessign等等。在中国很难买到古着,就连上海也没有,上海最多的是二手包店,其实那些包还嫩着,离“古”还差得远呢。
如果你有祖母时代传下来的古着?怎么穿?混搭,记得一定要混搭,要不你想想看,浑身上下全是古着,人还为你是从另一个年代乘时光飞行器穿过虫洞来的呢,效果不会是Vintage,而是灰头土脸陈谷子烂芝麻。正确的穿法是,如果你穿的是新的牛仔裤,可以上身搭一件古着彩色毛衣;如果一身新衣,搭一个古着的包也不错;你甚至还可以在旧衣服上修改一下,加入一些流行的元素。总之你要让古着成为点晴之笔,而不是那条被点睛之龙。
你也许会想古着虽然是潮流,但毕竟是旧衣服,穿起来不体面,乖乖,千万不要这样认为,你要如此想:经济危机嘛,古着可比新衣服省了不少钱,且都是大牌;新衣服不环保,古着是旧物利用,无害于环保,现在人人都是环保控,你古着一下,可谓搭上了双重时尚,不亦乐乎?
再说,被设计师复古,不如自己直接就古着了!
不知所踪的旅程
——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服装艺术
当历史进入20世纪后半叶之后,整个人类的文化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现代主义大范围地“崩溃”进了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影响了文学、艺术、音乐、建筑等领域,在所有人类艺术出现的地方都可以找到后现代主义的蛛丝马迹。在这种文化背景之下,服装,也逃不了后现代的“卡桑德拉咒语”。
在时装界,所有创造了传统风格的经典大师们都留在了20世纪,并且都在前期与中期就已达到它们的顶峰、完成他们的使命,保罗·波烈是这样、香奈尔是这样、纪梵希是这样,甚至皮尔·卡丹也是这样……因为服装总是处在时代的景背中、文化的范畴中,当世界文化进入后现代之后,优雅的经典文化已成明日黄花,优雅的服装传统也黯然销魂。既然缓慢的优雅时代已落幕,服装,也就谢幕了一个经典时代,步入另一个陌生的平民化时代。在世界文化史上,1968年的“五月风暴”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它让全球文化话语权从贵族手中转移到资产阶级手中,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文化大革命”,在此之后,文化语境已发生巨大改变:平民化急剧发生、后现代艺术大面积地升起……服装作为艺术与商业之间的嫁接,首当其冲地发生了“裂变”。所有的时代变革都会首先体现在服装的变革上,1968之后,时装,已经朝着后现代主义的未知迷雾一路狂飚而去,进入不知所踪的旅程……
在几位经典时代的大师中:伊夫·圣·洛朗、瓦伦蒂诺·加拉瓦尼、一部分的卡尔·拉格菲尔德,前面二位是优雅时装的守灵人,而后者则是优雅时装的送终者。从高田贤三到马可,处于时装后现代主义起始到目前阶段的不同时间段,他们的设计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后现代艺术:马丁·马杰拉的解构、三宅一生的重构、安娜·苏的混搭、马可的跨界,卡尔文·克莱恩的中性、唐娜·卡伦的都市气息与媚俗、薇薇恩·韦斯特伍德骨子里渴求话语权的朋克、让·保罗·戈尔蒂埃的“恶之花”、汤姆·福特与D&;G的商业性感、麦克奎恩与荷威姆的胡拼乱贴……等等,构成一幅后现代服装艺术史的“涂鸦”,你已经无法找出一条清晰的线索去串联他们,他们将“时间的继承”变成了“空间的狂欢”,在这几十年的“狂欢”里,服装与艺术的界限变打破、艺术与生活的边界被取消,再没有经典可言,剩下的只有无空无尽的“话题”与商业投机——这完全符合后现代艺术的场景。后现代主义没有什么可以坚持的价值、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方法论,一切都是一次性、消费性、复制性。虽然这些大师们用一次次刺目的时装秀激动我们审美与消费的味蕾,但在超高速的时尚元素更叠间,我们还是感觉到了淡淡的疲倦与麻木,艺术转瞬即逝,只有消费之树常青……
薇薇恩·韦斯德伍德的拉拉扯扯
在服装品牌中,可能再没有像薇薇恩·韦斯德伍德(Vivienne West wood)这样依赖于设计师个人力量的了:当朋克已留在上世纪70年代的历史记忆中时,因为薇薇恩·韦斯德伍德个人的魅力与力量,到了新的世纪这个品牌仍然保持它的朋克风格,可以高价卖出它的服装,甚至每一次时装秀都是时装界的重大新闻。
而对于时装史来说,薇薇恩·韦斯德伍德是第一个在时装中引入朋克风格,将高贵的时装从殿堂拉扯到街头的设计师,她的出现,标志着“五月风暴”的成功:在文化上以资本主义的品味战胜了贵族的品位;标志着从此时装再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
1970年,薇薇恩·韦斯德伍德向母亲借了100英镑和麦克拉伦开始创业:他们在伦敦的英王道430号开店,学生运动才过去,一股强劲的嬉皮风潮席卷了70年代初的欧美大陆,这成为他们生意的背景。不久,她的第一套服装系列出现在世人同前,它是受到西方都市青年反叛精神的启发而设计,在造反有理的年代里,她的设计摆脱了传统的服式特点,用几乎是粗暴的方式将各种不可想象的材料和方式进行组合。恰恰正是这种怪诞、荒谬的形式,让西方颓废青年们看到了自己的“梦想行头”。
1971年他们的店名改为“摇摆吧”,1972年,可怜的店名再次被改为“TOO FAST TO LIVE,TOO YOUNG TO DIE”(太快以至于不能生存,太年轻以至于不能死亡),这个名字过于冗长与搞怪的店出售拉链和锁链连着的迷你裙、布满窟窿的衣服。1974年,店名又再次被改为“SEX”,货品是SM味的BONDAGE GEAR、RUBBER WEAR及印有SLOGAN、撕烂设计的T-SHIRT,其中蒙眼英女皇“GOD SAVE THE QUEEN”TEE最为经典。可谓是“大胆露骨”、“色情尽现”。70年代末,店名改为“WORLD'END”(世界末日),店铺外墙逆方向时钟成为吸引顾客的的焦点。这间店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出名的时装店,不为别的,就因为它与优雅的法国时装店唱反调。店里的一切荒诞无稽:七歪八扭的楼梯,逆向行走的时钟,稀奇古怪的服饰。很快,“世界末日”成为伦敦英王道上现代青年们的“圣地”。
时尚界这样认为:“如世上从没有Vivienne West wood,那么英伦狂野气质和Punk文化能否杀进高级时装界?似乎不大可能。Vivienne West wood是第一位敢把Punk、街头文化和色情元素融入时装的设计师,冲击了保守的时装风尚。如世上从没有Vivienne West wood,肯定今天的时装只有沉闷守旧的气象。”
薇薇恩·韦斯德伍德居然从未受过一点点正规服装剪裁的教育,甚至连自学成材也算不上,她坦言:“我对剪裁毫无兴趣,只喜欢将穿上身的衣服拉拉扯扯。”所以她根本不用传统的胚布剪裁,而是用剪开的、以别针固定住的布进行设计。
“如果你穿得够震撼,更好的生活!”她说。
三宅一生的褶皱
日本服装大师三宅一生开创了服装设计上的解构主义设计风格。他借鉴了东方的制衣技术,以及包裹缠绕的立体裁剪技术,在结构上任意地挥洒着,像任马由缰般地释放出无拘无束的创造激情,让观者为之瞠目惊叹。掰开、揉碎,再组合……在形成惊人奇突构造的同时,又具有宽泛、雍容的气度。从美学方面而言,这是一种基于东方技术的创新模式,表现出日本式的关于自然和人生交流的哲学。
如果我们听三宅一生自己对时装的解释,他如是说:“我试图创造出一种既不是东方的风格也不是西方的风格的服饰。”
后现代主义有一个特点:特别着迷于细节。而解构美学则将整体折散为一个个的局部、细节。作为后现代美学的实践者,三宅一生也着迷于细节,如果提到三宅一生,熟悉时尚的人士就会联想到一个词:褶皱。
从1989年三宅一生有褶皱的衣服正式推出起,三宅一生的名字和褶皱连在了一起。三宅一生的褶皱方案是永久性的,在整理阶段就以高科技的处理手段完成褶皱的形状,以保不会变形。应三宅一生之邀,一位艺术家把安格尔的名作《泉》绘制在长裙子上,这条裙子的面料是带皱褶的涤纶聚脂纤维。而另一件著名的皱褶时装是一条三色长裙,裙摆看上去像一个折叠纸灯笼,如果模特的肢体动作是随意的,衣服也将随之呈现出不同的动态的褶皱。三宅一生的褶皱服装平放的时候,是一件雕塑品,呈现出立体几何图案;而穿在身上则又符合身体曲线和运动的韵律,是一件衣服。这种与西方美学及成衣传统截然相反的东方神秘主义,差点没把时装界弄疯!
川久保玲大战山本耀司
香港曾有一首流行歌曲名为《川久保玲大战山本耀司》,而这首歌影射的是这两位日本设计师的恋爱,没有人证实过这段恋情是虚构,还是淡淡伤感的往事。
1981年他们在巴黎举行一了次备受争议的时装发布会,据《卫报》的时装编辑Brenda Polan回忆:“在那之前巴黎从没有过那种黑色、奔放、宽松的服装,它们引起了关于传统美、优雅和性别的争论。”这一年4月川久保玲与山本耀司连袂合作,在巴黎发布会上亮相,同年10月又推出春夏装。当时两人的作品以黑色为基调,刻意去表现不均衡的设计,在她的设计中,整件衣服的左右、前后、表里,都被颠三倒四地设计过,甚至还模糊不清。她表现大胆、敢于创新,所以《费加罗》服装杂志用“原子弹爆炸之后的残留物”来形容她的作品。发布会上,他们那些充满大的、黑的、方的服装,让媒体认为这是预示灾难的服装。第一个时装发布会时他们甚至也打破了时装表演的一贯模式:用一曲狩猎哀歌取代流行音乐,用古怪的化妆和不整洁的头发将模特丑化。
川久保玲与山本耀司一起努力经年,便在国际服装界掀起了一场“黑色革命”,使原来仅限于晨礼服和燕尾服的黑色成为流行。她展示的服装,就像是纳粹集中营的囚犯们穿的无体型的宽松服,略作修改就组装上舞台,因而常常激怒了公众。所以也不是所有人都接受他们的服装,《流行阴谋》一书的作者尼古拉斯·凯奇提到她,总是忍不住要嘲讽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