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旗袍时我们在谈什么
今年两会期间,30余名浙江女代表与女委员们本来将会身穿高档旗袍一起亮相,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但消息一传出之后,网络上顿时掀起非议的高潮,而在种种意见之中,大多数持否定与嘲讽态度,网民曰:“请问这是人民代表议政,还是十三钗春游?”好事者将女代表们站在一起拍照的图片与十三钗的照片对比起来,结果,还真有点像那么回事。网上这么一争议,结果由吴海燕设计,为每个女代表女委员们量身定制的高档旗袍秀,取消了。虽然最后没有举行旗袍秀,但此事已带来了诸多事前事后的议论。
一场旗袍秀之所以会引起轩然大波,根本原因在于旗袍与女代表女委员之间有着太遥远的文化距离,两者被强行捏合在一起之后,必然会带来“张力”。在普通人眼里,旗袍代表的是风尘、风骚、性感,是社会地位最低的风尘女子与迎宾小姐们的制服,而政治女性代表的是严肃,刻板。一旦两者接合起来,就会显得很诡异,显得矛盾,显得太富于争议性。
这一次关于旗袍的风波,只不过是中国人对旗袍复杂态度的一次“症候”的发作,在所有服装中,再没有像旗袍这样让中国人心态复杂的衣款了,一件旗袍,并不仅仅是一件衣服,它的深层有着种种文化与心态的较量。而这种态度的较量,自上世纪初旗袍还未定型时就开始了。
旗袍变形记
旗袍本是满族妇女的着装,满族称为“旗人”,故将其称之为“旗袍”。清代时妇女服饰是汉满并存:清初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汉族妇女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中期汉满各有仿效;清代后期满族效仿汉族多一些,所谓“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而汉族在也仿效满族。
到了上世纪20年代,旗袍大致定型,从满族女装变为全国流行时装,但在基本定型的前提下却不断变化,如领子的高低、袖子的短长、开衩的高矮在不同时代发生不同的变化。这种变化不单单是审美的变化,时尚的变化,更是政治与文化的影响的结果。
20年代的旗袍宽大平直,与当时流行的倒大袖相呼应,旗袍的下摆比较大,整个袍身也是呈“倒大”的形状。但肩、胸乃至腰部呈合身之趋势。在一切向西方学习时,旗袍的局部被西化,在领、袖外采用西式的处理,如用荷叶领、西式翻领、荷叶袖等,甚至还出现了旗袍与西式外套的搭配。所以张爱玲在《更衣记》中说:“一九二一年,女人穿上了长袍。发源于满洲的旗装自从旗人入关之后一直与中土的服装并行着的,各不相犯,旗下的妇女嫌她们的旗袍缺乏女性美,也想改穿较妩媚的袄裤,然而皇帝下诏,严厉禁止了。五族共和之后,全国妇女突然一致采用旗袍,倒不是为了效忠于清朝,提倡复辟运动,而是因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在中国,自古以来女人的代名词是‘三绺梳头,两截穿衣。’一截穿衣与两截穿衣是很细微的区别,似乎没有什么不公平之处,可是一九二〇年的女人很容易地就多了心。她们初受西方文化的熏陶,醉心于男女平权之说,可是四周的实际情形与理想相差太远了,羞愤之下,她们排斥女性化的一切,恨不得将女人的根性斩尽杀绝。因此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风格。”
1929年之后因受欧美短裙的影响,原来长短适中的旗袍开始变短,下摆上缩至膝盖并且袖口变短变小。后来又出现了校服式旗袍,下摆缩至膝盖以上1寸而袖子采用西式。但这一改变却遭到舆论的非议,1931年后旗袍又开始变长,到了三十年代中期旗袍的长度发展到极点:袍底落地遮住双脚,被戏称为“扫地旗袍”。而原先能遮住手腕的袖子缩短至肘部。再后来袖长越来越短,缩至肩下两寸,到了1936年后几乎无袖了。在缩短袖子时,旗袍也悄悄地在左边开了低衩,然后来衩越开越高,高及膝部,又高到大腿。社会舆论又说三道四,于是袍衩一度回到膝盖以下。但舆论压力一减小,袍衩又迅速升高,于是1933年后流行大开衩旗袍。旗袍的长短或露藏,取决于当时人们对性与女性的纠结心态。
30年代末出现“改良旗袍”,旗袍在裁法和结构上更加西化,胸省和腰省的使用旗袍更加合身,出现了肩缝和装袖,使肩部和腋下也合体了,也有人使用垫肩,称为“美人肩”。而这些裁剪和结构上的改变都是在上海完成,以后的旗袍更加定型,只在长短、肥瘦及装饰上作些变化。现在的旗袍即是以30年代旗袍为典范的,而30年代的旗袍,就是以海派旗袍为楷模。这种对旗袍的态度,是中国努力西化与融入全球审美的动力,是女权的兴起,也是以汉文化为主导的审美对满族传统审美的颠覆,但这种颠覆毕竟不是彻底的,所以张爱玲在《更衣记》中说:“然而恪守中庸之道的中国女人在那雄赳赳的大衣底下穿着拂地的丝绒长袍,袍叉开到大腿上,露出同样质料的长裤子,裤脚上闪着银色花边。衣服的主人翁也是这样的奇异的配搭,表面上无不激烈地唱高调。骨子里还是唯物主义者。近年来最重要的变化是衣袖的废除。(那似乎是极其艰难危险的工作,小心翼翼地,费了二十年的工夫方才完全剪去。)同时衣领矮了,袍身短了,装饰性质的镶滚也免了,改用盘花钮扣来代替,不久连钮扣也被捐弃了,改用嵌钮。”
十里洋场坐在黄包车上的旗袍女们,过了四十年代,来到五十年代以后的革命天地。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旗袍是“四旧”、是“封、资、修”,是被打倒清除的对象,连国家主席刘少奇夫人王光美出国访问时穿了一身旗袍,在“文革”中也成了一大罪状。旗袍是柔软的,革命是坚硬的,所以在革命的年代里流行的是军装、列宁装,没有旗袍的位置。
旗袍归来落凡尘
旗袍在八十年代后再次归来,但此时的旗袍已不复四十年代之前的洋气,随着改革开放与社会的发展,西洋时装款型彻底取代了中国服饰,旗袍也就失落了,不再具有上世纪前半叶的辉煌与尴尬。本来是时尚的、洋气的、高档的旗袍,慢慢变成了酒楼KTV等场所迎宾小姐的制服。这种变化颇有意思,旗袍从最高的位置下降到最低的位置,从社会上流女士身上转移到最底层女士身上,也许这些娱乐消费场所本想以最高的服装级别来迎宾,但因为迎宾的的低位置,用料的低档,做工的粗糙,以及开衩开到大腿根部的色情,最夸张的态度与造型彻底地毁掉了旗袍。
旗袍的另一个出现的“重灾区”是影视作品,在八十年代以来的电影中,旧社会的妓女都穿着旗袍,最典型的是张艺谋最近的电影《金陵十三钗》,妓女们身旗袍,就连上个厕所也着华丽的旗袍,以致于当今年两会女代表女委员们的穿旗袍时,会让网友们大发议论。因为在中国人的想象中,旗袍往往与几个场景有关:一个场景是三四十年代的不三不四的女人招摇地坐在黄包车上穿过十里洋场,一个场景是旧社会的妓女们身着旗袍接客,一个场景是这二三十年来酒楼的迎宾小姐在迎客人。
基于这三十年来旗袍的凡尘化低级化,当女代表们想穿旗袍时,她们的政治身份与旗袍的反差,与当年旗袍与迎宾小姐们的反差一样强烈,所以一定会引起争议。
在中国服装史上,再难找出像旗袍这样短短一百年内不断被折腾的服装了,许多服装死了就死了,比如长袍马褂,但旗袍是欲死还活,欲活又死。这其中有中国人对西方文化与审美的态度的变化、有对异族(满意)态度的纠结,更有对社会阶层变化的在意。服装从来不仅是保暖蔽体的道具,更是社会变革、文化变化、心态斗争的集中反映与表现,这一点在旗袍身上,表现得尤其突出。
我们对旗袍的纠结,也即是百年来失去与寻找文化与信心的纠结。
波斯王子:时之刃中的波斯服装
人看到的更多是自己愿意看到的东西,在看电影时也是这样。于一个时装评论者来说,看的不仅是电影大片,更重要的是看大片中的衣服。在《波斯王子:时之刃》中我看见了什么?答案是:华美的波斯服装。
服装设计师Louise Frogley为《波斯王子:时之刃》设计并提供了至少7000套的服装,这个数量超过了电影《加勒比海盗》,《加勒比海盗》也是Louise Frogley担任服装设计的另一部大片。在拍摄过程中为了抵抗摩洛哥持续100华氏度的高温天气,摄制组在马拉喀什一所学校里搭建了许多巨型的带空调的帐篷,其中一个有足球场那么大,用来存放群众演员的衣服、假发和化妆品。而很多一排一排的帐篷只是用来洗涤和烘干衣服。这部电影简直是以衣服为主角了。
要看懂《波斯王子:时之刃》中的华服,也许我们需要懂一点关于波斯服装的背景知识。波斯主要用来指南伊朗的一片地区,从前以“Persis”和“Parsa”闻名,这两个词是指公元前1000年左右移居这个地区的印欧游牧民族的名字,公元651年,穆斯林在短短十年内征服了波斯帝国并完全占有了波斯帝国的领土,这个新的伊斯兰王国被称作伊朗(Iran),从此波斯消失在历史的迷雾中。波斯人的服装故只有古代服装,没有古代现代之分。
从目前可以找到的雕塑来看,会发现一些波斯服装的特点。公元前6世纪设拉子波斯波利斯宫殿遗址属国的浮雕上,可以看到身穿交领右衽服饰的三十属国君主双手向上托起波斯王王座,交领右衽为古代西亚游牧部落常见服饰,其简洁的无扣设计适合游动性的生活。同一时间地点的帝国武士群像中,身穿宽衣大袖的古波斯武士们手执长矛,肩背箭囊,肃穆而立,即使在战争中波斯士兵仍旧穿着宽袖上阵。
总体而言波斯人的外衣大多是用毛布和皮革制作的。希罗多德记载道:“他们穿着皮革制的裤子,他们其他的衣服也都是皮革制做的。波斯人的外衣大都是分上、下装的。”其款式由高折领、对襟、三片襟衣所组成。波斯人喜欢白色,所以服装大都是白色。这种习俗对西亚产生了很大影响。波斯人的鞋子样式很独特:它是由牛皮制作的软底鞋,腰很高,前面足额向上开口,开口处的牛皮上有鞋带眼。波斯人用麻绳、细牛皮条为系带,鞋子高度一般在小腿肚子的上端,鞋子额面、腰侧、鞋沿都用金或铜进行装饰,装饰图案有动物纹饰、花纹、植物纹。波斯人留着齐项短发,通常不带头带或束发器一类的东西而戴头巾,男性的头巾大多为长条形,女性头巾一般是方形的,而这个时期波斯女性并不蒙头巾。抽象一点而言,波斯服装的特性是:最大特性是北方型的窄衣造型;衣襞确定了波斯服装在服装史的重要地位;波斯样式是集古代东方服饰文化大成,把东西方服饰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表现在体积感的布料和亚述风格的纹样上。
有了这些关于波斯服装的知识,我们再去《波斯王子:时之刃》就可以欣赏到它的服饰之美。拍摄这部电影时,剧组在服装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影片中服装所使用的布料是由设计师从印度、泰国、意大利、法国、马来西亚、中国、英国、摩洛哥等国家采购。来自世界各地的服装管理员、现场服装师、工厂监工、染工、金属制品工人、制鞋工共同完成这些服装,他们中间有一个特殊部门很有意思——“做旧部门”。影片中很少会让演员穿崭新的服装,因此剧组往往要把服装先弄旧,以便让它们看上去更真实。新的皮制品做出来以后做旧部门就把它们和少量石头扔进一个类似混凝土搅拌机的工具里面,搅拌几个小时再把它们捞出来,这样看上去就很旧了。影片中阿尔弗雷德·莫利纳(饰西科·阿玛)穿的那双带补丁的靴子是用印度的床单布缝制的,通过用奶酪反复擦拭布料来达到那种破破烂烂新旧不一的效果。
虽然在服装上花了不少力气与投资,但《波斯王子:时之刃》中的衣服并没有对时尚界形成影响,从T台到日常生活,都没有看到这部影片对服饰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