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时尚至死:时尚背后的玄秘全文阅读 > 第19章 时尚美学人人想穿花衣裳(4)

第19章 时尚美学人人想穿花衣裳(4)


  时尚摄影之所以会成时尚行业中的一环,有一些重要原因,比如时装的自卑感。时装并不属于艺术而属于工艺与商业,所以需要与艺术搭上边界,艺术受人尊重,可以进入殿堂,时装只能在店面里卖卖,如何提高身份?用摄影艺术来拉工艺一把,用作为艺术的影像来代表实物,让摄影艺术家与品牌发生关系——某种接触巫术的思维与效果,这是提升时装地位最好的方式了。所以每家大牌都要花巨资拍时装大片。有效果吗?当然有,当年Tom Ford主理快破产的Gucci的时候,请来摄影师Mario Testino来拍广告,果然一炮打响,将Cucci从一个快破产的垃圾品牌的边缘拉回来。

  后现代属于影相消费的时代,时装摄影的存在,正好将有形的实物变为无形的影象,将粗鄙的事物精细化为影象,人们接受作为艺术品的影像,进而移情于接受实物本身,看看许多人冲进店里说买广告款就明白了。就算不能购买实物的人们,也从影像上得到某种心理的弥补,时尚广告在此充当了某种补偿机制与将品牌宗教化的手段,品牌既宗教,而宗教的普及要靠影像的传播。时尚分析家马克·唐盖特将时尚摄影称之为“品牌翻译”,而伦敦摄影家Vincent Peters说:“时尚摄影就是要把品牌转变成一种观念。通常,时尚公司有他们的产品和品牌,却不能很好地将两者融合在一起,而摄影师的工作就是要成功进行转变,将品牌融入人人熟悉的影像作品中。”

  时尚摄影尤其是时装摄影已成为品牌的一部分,所以我们也就每季看到精彩或不精彩的时尚广告大片,但你要知道,虽然眼睛看到,但其中的含义却并非一目了然……等着吧,在下一篇专栏里,我再为分析时尚摄影中的堂奥。

  通往美丽而非深刻之路

  近来超模KATE MOSS在谈及英国的时尚前卫青年们说:“当你走进一家俱乐部你会分不清男孩女孩。男孩们看起来像女孩,女孩们又打扮成男孩模样。欧洲其他国家还没有这样的情况,法国男孩不会穿得像女孩。”KATE MOSS实在是太OUT了,在中国早几年就已经流行一群男女莫辨的青年偶像,以至于网络上大行人妖组合。

  女孩们男性化的例子比比皆是,反过来,除了韩火火,真让一纯爷们穿成妖女模样在中国还不多见,中国人对男孩的攻击也仅限于长相和气质上,而且这种攻击表明了普世价值里对于男人女性化的不认同。提倡女孩子男性化着装,并消除女孩子身体差别的当代时装设计大师当属Yves Saint Laurent,他所设计的时装系列极力消除一种平淡的美丽而呈现出一种震憾人心的效果,也可以说他是想达到某种深刻—一种直达人性的深刻。美丽是肤浅易变的,而深刻永恒,时尚只属于美丽,而深刻属于奢侈。这也正是为什么像Yves Saint Laurent和CHANEL这样的时装设计师致力于简化外在的缀饰和单纯的美丽而抵达一种简洁的永恒。

  如果从简洁这一点来说,男性的身体似乎就足够简洁,相比女性的S形曲线妖娆多姿来讲,男性的身体线条因为简洁而充满硬朗的力量感。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女人身体的繁复如同头脑一样体现了一种美丽而不是深刻,真正的深刻属于男性而女性则更多是缀饰和从属。所有的男装奢侈品品牌都极力彰显男性的成熟稳重,神秘与深刻。DUNHILL和Giorgio Armani绝不可能将自己的时装设计成随时要参加蒙面派对,萨维尔街的时装店也不可能在自己的店里摆上光怪陆离的面料吸引眼球,真正的时装奢侈品牌一直隐居幕后隐忍不发,在关键时刻重磅出场。这些时装品牌时刻不忘展现的是自己的优雅及艺术感,在这方面,奢侈品具有和男性生殖器一般顽固的对根源的追溯——喋喋不休的对历史的强化以及对传统艺术的偏好。似乎传统艺术更能体现男装的稳定与统一感,这些男装品牌总是偏爱于钢琴,油画,雕塑这些具有久远年代传承的艺术。DUNHILL近日HOME WORK三周年庆时,为了讨好中国人,更请了昆曲王子张军来表演“寻梦”,这真是一场在中国美妙的寻梦之旅!

  是什么原因导致男性着装的女性化呢?细究起来在中国古代男人的着装远比女人复杂,魏晋时代的名士们如果不化妆不涂口红是坚决不能出门的。在一些部落里,男人同样着长裙戴羽饰,相反女人的着装却相当朴素。一个有趣的自然界的现象是,所有的雄性都有着比雌性更漂亮的体形和外表,相信大家见过开屏的都是公孔雀。人类学家研究的结果是这些装饰和美丽毫无用处,唯一的目的只是吸引雌性——他们想表明自己有更多的资本可以积累一些无用的东西,例如美丽。

  对于男人来讲,他们男扮女装并不是想女人化,而只是想美丽,就如几百年前他们常做的那样,或者说他们一直都在这样:那个著名的花花公子布鲁梅尔,要整整准备三个小时才肯出门!然而这并非是说他们就不深刻了,对那些真正有品质的男人来讲,美丽是深刻之后无用的附加:开着直升机,驾着游艇,闲暇时跨个自行车有氧运动一下而已。

  但是前提是你得先有直升机和游艇。

  晚装的最佳效果是走光

  第三十五届全美音乐奖颁奖礼在洛杉矶举行了,音乐好听,但在一个“时尚哲学人士”眼里,那些晚装更好看,比如碧昂斯那身金色鱼尾服,低胸,前凸后翘,让多少清汤“粉丝”喷鼻血成“红汤粉丝”。谁能的眼睛能承受背部基本全部暴露的“大摔碑手”?而胸前基本只守住“两个重点”的低胸,让自己与观众都“波涛汹涌”,如果放弃正面的视角,显然已是走光。孟浩然老夫子的诗怎么说?“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如果孟先生活在今天,可能要将此名字改成“波撼洛杉矶”了。

  不过我的审美与孟夫子不同,他老人家感兴趣的是“波”,我感兴趣的则是服装,波再汹涌,没有那水面上的雾气掩饰,波之美也不能显示出来,晚装,自然就是那水上的雾气了,若失去雾气的掩饰将是什么结果?别忘记贾斯汀撕开珍妮弗胸衣的后果?“波然若揭”就是灾难了。

  走光,不是暴光,暴光让“粉丝”变成扎人的“钢丝”,但走光则不,一枝红杏出墙来是也,看见一枝不安份地出墙的红杏,够你踮着脚丫去想象半天“满园春色”。这正是走光的魅力之所在。所以晚装一定要设计出走光的效果。没有走光效果的晚装是密不见风的乌云,是铁幕,是不解风情,是不懂时尚。所以晚装一定要走光,并且走得高明:若走未走——说是未走,春光已满园,说是已走,却园门未开。典型的是颁奖礼上的菲姬,媒体说她:“她换上闪着亮光的银色小礼服,胸超低、摆超高,一系列奔放的动作后,短裙没能守住她诱人的大腿。”超级成功的走光,超级成功的晚装。

  在我的眼里,人体其实是非常丑陋的,所以人类需要穿衣服(这个论断让我差点被某美女编辑与某诗人当场掐晕),衣服的隐藏作用让人体由丑变美。但时装呢,则在保留服装功能的前提之下,努力开放人体,以“欲盖弥彰”的作用显出人体之美(如果去掉时装,人体照样丑陋,我保留我的这个观点)。所以在时装与人体之间存在着永远的博弈——时装努力打破底线,而人体的羞耻感则努力保留底线。

  正因为如此,晚装作为时装中的先锋,走光,成了它的最佳效果,也是主要设计目的。同一个颁奖礼上的蕾亚娜,虽然已是低胸,但仍不够走光的效果,所以在表演时不时地挺胸仰头,以显出胸部,让与她合唱的NE-YO整个过程中不敢多看。

  不过遗憾的事,努力走光的晚装不一定能给主体带来好运,比如碧昂斯仅仅拿了个安慰性的“国际艺人奖”。走光最成功的当算菲姬,拿的是“最受欢迎女艺术家”,天知道是什么最受欢迎,她的歌声?还是她的走光。

  人人穿花衣裳

  据港媒的消息:“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周年大庆,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军委主席于一身、并将阅兵三军的胡锦涛着装问题,也已敲定,介时,胡不会穿西服,而是走他个人以往的着装路线,着军绿色中山装检阅三军。胡这身中山装是专门为是次‘六十大庆’特别制作的。”

  同时港媒还透露,承担制作胡六十国庆“阅兵服”的制作商是有“皇家制衣”一说的红都服装。我八卦了一下,红都服装前身是北京人民服装厂,1981年在改革大潮下易名为红都。这家服装品牌1949年建国以后一直为北京高层、国内外政要和文化名流制作服装。它的传统绝活是中山装制作技艺,被认为是行业内第一块牌子,“毛式中山装”是代表作。全国人大、政协两会代表制装每次都是由这家公司独家承担任务。后来这家服装公司还设计出了“政务休闲装”系列,以适应北京高层“亲民”理念下的着装需要,不过说实话,这家公司的休闲装没有难看,只有更难看。只有它的中山装还算可以。

  在中国共产党建立政权之后,中山装成为全民“制服”,尤其是“毛式中山装”,作为中山装的改进版,毛泽东很喜欢,后来被称为“Mao Siut”。就连很帅的周恩来也总是穿着这种服装,只有在出访美国时才会穿上西装。《VOGUE》杂志认为:“这种服装在很多人心目中超越了服装的概念,几乎成为新中国的一种象征,一种文化符号,艺术家们用它的元素创造作品。”在今年春夏的MaxMara的T台上,模特Sasha就穿着经过设计的Mao Siut走台。

  对比一下50年代与进入新世纪这十年来的中国时尚风潮,会发现有意思的呼应。

  旗袍是50年代名媛贵妇们的“制服”,政权刚建立,意识形态的控制还不是很紧,在审美上还略为宽松,所以旗袍还可以招摇露面,当时的旗袍有如后来的“小黑裙”一样风行,周恩来与夫人的银婚庆典上,周夫人穿的就是旗袍。不过那时的旗袍已如堕入凡间的天使,风情不再:色调简单、腰身宽松、极少使和刺绣、镶滚等装饰。当时百搭的单品是白衬衫,配红领巾是年轻女学生们的经典形象。此外针织开衫也是百搭单品,当时盛行舞会,去参加Party时,穿旗袍搭针织开衫,算是“最佳作装”了。那时的开衫也非常简单,短款、色调单一。

  在人类历史上,除了中国,从未有过政府号召大家穿某种衣服的先例,50年代,政府号召“人人穿花衣裳”,政府的审美当然与政治挂钩:其时正值一大批苏联花布进入中国市场。在中国这六十年来,事实上从来就不存在与政治无关的审美,时尚是政治的“症候”,时装的款式与色调多元化的程度,与政治开放的程度成正比。在这个新生的国家,青年们的形象也是“青春”、“充满了力量”的:格子布半裙、背带裤、背带裙、中性化的列宁装——双排钮、束腰带、大驳领开始流行,性别意识被弱化,从此,中国时尚走向男性化与灰色……

  半世纪的时光流过,近十年来,中国时尚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与五十年代又开召呼应起来:《花样年华》上映后,引起新的一轮旗袍热;“爱国货”成为民间口号,年轻人们掀起对老国货的“复古”热潮:“梅花”运动服、海魂衫、“回力鞋”、“友谊”面霜……连Celine都要与老牌的“飞跃”鞋合作,推出“太极”球鞋,命名为“Feiyue Celine”,陆续推出了四十多个品种。

  风水轮流转,国际时尚是这样,中国时尚虽然转得慢了一些,但也正在努力挣脱意识形态的束缚,趋向审美上的真正潮流,如今“人人穿花衣裳”无关风云,只关风月。

  中性风潮的“风眼”

  中性风潮席卷了整个时尚界,从最奢侈的制表界到时装业,在手表界,Boy Size一直盛行,Rolex、Chanel、Patek Philippe等都推出不少Boy Size表款,男女通吃,朴素低调。而在每年春秋两季的四大时装周上,中性风格的时装总会大出风头,比如在今年巴黎秋冬时装周上,Hermes的设计师Jean Paul Gaultier让模特在电影《007》的配乐中,展示他设计的中性十足的Hermes秋冬新品时装;Givenchy 2011秋冬女装系列中,狮子、美洲豹和熊也给女装带来了强烈的阳刚气息。

  男装女性化出现得较早,在路易十四时期就已经很女性化,男人们着假发,扑粉,服装也很女性,但在整个时尚工业中男装女性化却并不明显,最后一次是1980年代早期,那是一个迪斯科摇头丸电子乐大行其道的时代,当时的男艺术家们纷纷尝试男扮女装,Boy George即是这一潮流的引路人,但几年之后这股风潮即烟消云散。然后,女装男性化出现了,它得益于电视与录影带的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