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台胞捐资建大楼
大陆和台湾是个永远的话题,当年的老蒋和老毛一对冤家打的难解难分,在大陆流转一个民间故事,我没有仔细考证不知真假,说西安事变后,老蒋和老毛两个人坐到一块,在重庆的一个山上,他们都去问一个山间庙里的一个高僧,高僧白眉童颜,给老蒋一纸条偈语“胜不离川,败不离湾”;给老毛也有一个;“八三四一”两位对手不明其中道理,问高僧,笑而不答,,
其实民间的传说,只是诗意的化解一段国共两党的恩怨。但他又是真切的即将失去的历史,柳富华,中华兄弟从台湾寄来他们的信件,准备给这个石榴沟的留守的小学设立一个助学的基金,柳玉儿兴奋地眼睛里放光,我们的留守之家有大希望了,不会再面临败坏荒草一堆命运了,,
一弯海水阻隔的两岸在******一国两制的构想下,经济和贸易发展很快,人们实现三通,人员交流密切,民心所向的融合共赢的局面达到了最好的阶段,,对于这个事情我作为学校的一个舞文弄墨的老师没有放弃显摆一把,把柳中华,柳富华的义举写成了新闻稿件,寄送到颍川晚报,呵呵呵,还真发表了,,
丹心已共河山壮,大义****日月光
千里江淮大地厚土黄天,地灵人杰。自古至今都不乏仁人志士,英雄豪杰。山川灵秀之气养育他们,他们伟岸的身躯耀发出灿烂的人文光泽,又让河山为之增色添彩熠熠生辉。颍川市台胞兄弟俩、大爱****、捐资乡邻、兴建学校,设立兴夏教育基金,以勉后人。就是其中的鲜明典型的一例。这是一个感人肺腑,令人肠热垂泪的真实故事,听我娓娓向你道来……
少小离家老大回,捐献美金助乡邻。事件回放到2008的春天,江淮平原到处是柳绿桃红,麦浪青青,和风轻拂,,,,阔别近半个世纪的老人柳富华中华从,海峡的那边飞回到祖国大陆,回到日思夜想、魂牵梦绕的故乡颍川市。一踏上故乡的这片热土两位老人心潮澎湃,走在前面是大柳富华慈眉善目,眉宇间流动少有的喜气。二弟中华紧紧跟随,他们虽已近古稀但脚步轻健,从他们健硕的身影依稀可见军人的影子。这片生养他们的热土经过改革开放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世事变迁,抚今追昔,白云苍狗万千感慨。拜祭祖宗的灵位、清扫墓园之后,两位老人在村中随意转悠,寻找儿时曾经的玩乐伙伴和旧时影子。当他们来到村边的清溪河畔时,看到家乡破旧村里的小学,屋舍低矮、破破烂烂、条件十分的简陋。老人心为之微微发酸,又在与村民聊天时,听说学校因缺少师资,很多的孩子过早的辍学了。这更激起老人为家乡张大桥捐资助学的念头。他们两当即向当地教育部门(当时的汇率约合18万人民币)为家乡石榴沟重建小学。
当地政府正在为改善教育设施缺钱发愁呢,听到如此喜讯佳音地方政府行动迅速,随着美金到账,从立项到建楼即刻铺开。很快的在石榴沟的空地上一座有八个标准教室的教学大楼拔地而起,校园的围墙也拉起来,漂亮的大门建造起来,校园里花草争艳,书声朗朗,一个干净漂亮乡村小学出现在石榴沟人们的眼前。不仅石榴沟里的学生有书读,就连周围村子的学生也都慕名来此求学,为表彰老台胞兄弟两人的善举和爱国爱民的美德,地方教育局把学校更名“富华小学”以示纪念。
说到的柳富华兄弟是颍川石榴沟人,年少时也是饱读诗书,也都是血性男儿。国破山河流血,日本人的铁蹄从中国的心脏北平的卢沟桥一路如洪水狂卷到江淮大地,神州无处没有列强杀人的隆隆枪炮声,无处不是地狱锦绣********放不下一张安静的桌椅,,,,兄弟两一商量,双双投笔从戎穿上戎装跨上战马,参加到国民革命军中。准备报效国家,驱逐鞑虏,恢复中华,驱逐日本人出中国。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随着站争的深入继续,最后在49年随国民党残部退守台湾。
从此天涯相隔,一汪海水隔绝两岸近半个世纪。退守台湾的二兄并肩打拼。一个仕途很顺利,当上台湾的一个海军医院的院长,在基隆市卫生局局长的位置退休,另一个商海得意开了一家出租车公司,生意隆盛。
第一次从故土颍川市探亲返回台湾后,两个老人心里时时刻刻都在惦念故乡的学校,牵挂故乡石榴沟村里的学校学童们。这种牵挂和爱心让台胞兄弟俩在2012年两位老人又一次踏上回乡之路。当他们俩再次回到故乡石榴沟市时,看望小学校的孩子们,再次慷慨解囊又为家乡的学校捐两万美金,给家乡的富华小学建造一栋雄伟壮观电化教学大楼。为家乡的孩子能享受来高效率电化教学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难当头时兄弟俩跃马争先、投身行伍扛枪报国。和平时代何以报国爱民呢?唯有教育兴国、重教强国。教育乃国之百年大计。老台胞兄弟的善行义举里,爱心与大义实在是令人钦佩。由于两位老台胞的两度出手捐助,家乡的先兴小学的教育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和提高。
如今再到石榴沟小学,一栋栋教学楼宏伟壮观,电教楼窗明几净,校园的水泥硬化的操场宽阔平整,体育设施一应俱全。小学校里的甬路边林木葱茏,花坛里花草吐香,学校的秩序井然,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出现一派生气蓬勃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兴夏基金励后人薪火相传日月辉好兄弟柳富华,惠泽乡邻的事还不止是捐四万美金为家乡盖教学大楼,电教大楼。2005年兄弟俩还在家乡的先兴小学里设立兴夏教育助学基金,以激励后人进取。他们心里想硬件设施全了,大楼高了,电教楼也高了,并不意味着人才可以快出人才多出人才。大楼非大学也,老先生那个心里很明白。他们在与家乡的先兴小学的师生交流时,看到有的学生因家贫无法上学,特别是品学兼优的孩子。老先生第三次捐献2万美金建立一个“兴夏助学教育基金”。用以奖励好学上进,品学兼优,和家境贫寒的学生,让他们完成学业。以兴夏为名,就是要要让家乡的莘莘学子以振兴华夏古国为己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长报效国家的才干和能力,让东方古国强于欧洲,雄于天下。老人家历经半个世纪的沧桑,他们知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与世界国将雄于世界。心系苍生,殷殷爱国情,拳拳报国心真是感天动地,神鬼为之哭泣。其基金和滋生的利息每年对先行小学的各年级成绩优异的学生,以及家贫而好学者给予奖励。目前据该校不完全统计,基金设立八年来已有三百莘莘学子从中获益。他们因解决了求学读书的后顾之忧而考取大中专学校,走上建设国家的岗位,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很痛惜,兄弟中的已在台湾逝世了。临终前,心里依然放不下,还念叨着家乡的学校,可爱的莘莘学子,,,,
台胞柳富华先生心系桑梓故园,捐资助学,功莫大焉!有老师目睹动人此景,感慨良多。挥笔写文稿两篇:《情系桑梓,丹心助学》、《台胞好兄弟,捐资助乡邻》刊于《颍川晚报》以彰君之懿德。并代表师生回赠老人七律《谢君恩》一首,
心系桑梓情意深,惠泽乡邻捐白金。
高楼拔地学子乐,兴夏基金励后人。
身无彩凤双飞翼,青鸟衔书传佳音。
且待故园花似锦,桃李灼灼报君恩。
致以酬谢老台胞的大义和厚爱。是呀,故乡石榴沟小学学校的杏坛深处已经是桃李灼灼了,老台胞的心血已经催开千树万树的桃李。明天就会成长成参天栋梁。台胞柳先生的爱国激情已经变成光明的烛火,光照家乡的每一寸土地,并薪火相传。他们兄弟俩的拳拳爱国之心已与山河同辉。这才是:少年投笔着戎装,金戈铁马保家邦。丹心已共山河壮,大爱****日月光。
考,写完后,想想自己做的事业,心情很激动,觉得时代的变迁,我也在做着强国的富国的大事情,,柳玉读者我的文字,真是激动地很,连柳金校长都高兴地不得了,,,
看来国家要想真的强盛,缺少教育还真的不行,,毕竟台胞两兄弟用一生的血和辛劳得到的真理就是教育的重要了,,我辈当努力教学,以图国家更强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