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世界神秘文化全文阅读 > 第7章 挣扎在血与死之间——吸血鬼

第7章 挣扎在血与死之间——吸血鬼


  阳光让他们灰飞烟灭,大蒜令他们心生畏惧。他们以鲜血为食,藏身于如墨黑夜,人类在他们眼里只是食物。他们不留情面地吞噬生命,将灵魂带入罪恶的深渊,他们就是——吸血鬼,传说里最具魅力的鬼怪之一。在这个由人臆想出来的鬼怪身上,隐藏着人类对“血”的复杂情愫。

  恐惧

  在今天,对很多人来说,吸血鬼只是一个有趣的话题,但在中世纪的欧洲,吸血鬼却给人们的实际生活带来了很大麻烦。因为确信吸血鬼随时有可能出现在自己的生活里,人们高度紧张地捕捉着吸血鬼的“线索”。在欧洲的很多地方,老百姓发现自家的牲畜被咬死,其第一个反应往往不是“小心野兽”,而是“吸血鬼作祟”。在瘟疫流行的17世纪,东普鲁士政府曾强行将一座公墓的所有坟墓都刨开,检查其中是否藏着吸血鬼。而在当时,像这种刨棺验尸的事屡见不鲜。人们动不动就会把埋好的尸体挖出来,一看到他们没有如预期那样腐烂,或是尸体的身上有可疑血迹,就断定尸体变成了吸血鬼。直到18世纪启蒙主义的来临,才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大胆抨击这种做法,指出吸血鬼是一种迷信。事实上,从医学的角度看,那些被怀疑“变成吸血鬼的尸体”很有可能是没有死却被草草下葬的人。吸血鬼传说盛行的时代,恰好也是瘟疫等动辄杀死数十万人的疾病流行的时代,出于对疾病扩散的恐惧,死亡的确认工作往往进行得相当仓促。很多人并不是真的死去,而只是陷入昏迷,就被当做死人装进了棺材。这些人清醒过来,发现自己已被埋葬,当然要拼死挣扎,直到被活活憋死。人们再打开棺材,自然会在他们身上发现血迹,他们尸体的腐烂程度也不像人们预期的那样厉害。

  但无论是开棺还是毁尸,都反映出人类对吸血鬼的恐惧,连对很多所谓恶魔的恐惧都不曾像对吸血鬼这样强烈。

  何为吸血鬼

  吸血鬼,一种古老而邪恶的妖魔,早在14世纪,关于他们的迷信就已在欧洲各地蔓延开来。但是,直到17世纪,除了“靠吸血为生”这一点,针对吸血鬼的特点、弱点等关键问题,人们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以至于考察不同地区的吸血鬼传说,很多人都会感到困惑。在法国和东欧,人们认为吸血鬼是那些不肯安眠的尸体变成的。这些尸体下葬后未能“入土为安”,不仅不会腐烂,还会长出大量毛发,若开启棺材观察他们的嘴角,还会发现上面沾有血渍。但究竟是什么人会在死后变成吸血鬼,各地的说法不一。盛行狼人传说的法国认为,狼人会在死后变成吸血鬼。罗马尼亚人认为吸血鬼是横死或没有举行基督教葬礼的人所变,在俄罗斯,人们则以为是自杀和没有教籍的人所变。而在另一些地方,人们却觉得吸血鬼是“天生的”。那些生下来就有牙齿的婴儿,眼珠颜色格外浅的人以及身上长有奇怪斑印的人,都被认为携带着魔鬼的标记,有成为吸血鬼的“潜力”,人们担心说不定哪天,他们身上的邪恶就会爆发。既然各地的吸血鬼都各不相同,那么对付吸血鬼的办法也各不相同。其中,属对付“有可能成为吸血鬼”的人最为容易,在中世纪,即使这些人未必做过什么害人的事,他们也很可能因被认定是“魔鬼在人间的使者”而遭到名正言顺的杀害。对付由尸体变成的吸血鬼就要麻烦一些,人们毕竟不能把尸体再杀死一遍,只能尽可能避免尸体被邪恶力量控制的情况发生。

  在罗马尼亚,人们在死人的嘴里塞上吸血鬼讨厌的大蒜。在德国,人们干脆将尸体死死地钉在棺材上,以防止他们变成吸血鬼后离开坟墓。在捷克,方法则相对温和一些,人们将尸体装进一个类似长筒袜的大袋子里,然后封好口。这样就算尸体变成吸血鬼要从坟墓里爬出来,那他也必须先将这个袋子拆开,而吸血鬼每年只能拆开一个网眼。不过,如果吸血鬼已经出现在人们面前,那么诸如封口袋子、塞大蒜就都不足以对付他们,必须用更为激烈的方法将他们彻底消灭。为此,俄罗斯人主张用山杨木做的十字架插入吸血鬼的心脏,阿尔巴尼亚人则习惯用被牧师祝福过的匕首。而罗马尼亚人则认为,插入心脏的木桩只能让吸血鬼丧失行动能力,为了一了百了,人们还需要用铲子铲掉吸血鬼的脑袋,再将吸血鬼剩下的残肢烧成灰。18世纪,随着一些和吸血鬼有关的著作的增多,吸血鬼的形象开始清晰起来,人们在一些关键问题上也达成共识,比如吸血鬼拥有实体,却没有灵魂,要靠吸食鲜血来维持肢体的活动。一般的尸体不会变成吸血鬼,被吸血鬼伤害的人才会在死后变成吸血鬼。而真正让吸血鬼“生动”起来的,却是那些关于吸血鬼的恐怖小说。

  这是一幅象征着专制和暴虐的人物画,画中人看来残酷可怕,让人想到了吸血鬼这种有着尖利牙齿的魔怪。

  小说作者们虚构出来的吸血鬼形象会随着小说的广泛流行,深入人心,从而在不知不觉地改变人们对吸血鬼的理解。因此,今天的吸血鬼已经和中世纪时有很大区别,他们一般具备这样的特点:关于世界上第一个吸血鬼是怎么产生的,众说纷纭,但被吸血鬼咬过的人不一定会变成吸血鬼,他还要和吸血鬼交换血液,即“初拥”,然后才能变成吸血鬼。吸血鬼未必害怕大蒜、十字架、山杨木,但他们一定害怕阳光,再强大的吸血鬼在阳光下也会灰飞烟灭。因此,吸血鬼只能在夜间活动,白天他们通常睡在棺材里。吸血鬼不会像人那样“生老病死”,他们的肉体永远停留在他们变成吸血鬼的一刹那,既不会成长,也不会衰老。同时,他们的身体还有极强的修复能力。吸血鬼的模样和人没有太大区别,他们没有尾巴,但他们有又长又尖的犬齿,方便把人脖子咬出血来。吸血鬼除了拥有比常人大得多的力气和快得多的行动速度外,还能像蝙蝠那样在夜空中飞翔,能看穿人的内心活动,能在竖起的墙壁上迅速爬行,能通过注视人的双眼将人催眠。吸血鬼没有影子,也无法被镜子照到。吸血鬼大多很孤独。

  血,欲望之罪

  几个世纪以来,吸血鬼都是最为人关注的妖魔之一。人们一直在思考究竟是什么造就了吸血鬼,而让吸血鬼变得如此复杂的关键,无疑在于“血”。如果不是食血,吸血鬼就是一个普通的“活尸”。人类对血的感情一向非常复杂,血既象征着生命,也象征着罪恶,因为流血之处必有杀戮。在吸血鬼出现之前,不少民族的文化中都曾出现以吸食人血液为生的恶魔。在古波斯,女妖利利图会在深夜潜至婴儿的床边吸食他们的血液。在古希腊,幽灵之神的仆从阿菩萨喜欢吸食年轻男子的血。在埃及,公主拉弥亚为了为家人报仇,化成了靠吸血为生的可怕妖怪。而在和基督教有关的传说里,莉莉斯被认为是亚当的第一个女人,她在背叛上帝后变成一个人面蛇身专嗜人血的怪物。这些吸血的恶魔都被当成了灾难和死亡的使者,但同时他们那超乎于人、近乎于神的魔力又令人羡慕。

  这些恶魔都通过吸取人血获得了超乎想象的生命力,他们要么很难被杀死,要么根本不会死亡,这对一直渴望永生的人来说有着难以抵挡的诱惑力。于是,在鬼神文化的渲染下,一些人不惜变成“人间的吸血鬼”,他们试图通过喝同类的血延长寿命、永葆青春。在15世纪中期的法国,德?莱斯伯爵就是一个生活在人间的“吸血鬼”。他疯狂地迷恋着炼金术,并坚信鲜血将赋予炼金者强大的魔力。为此,他不惜囚禁、折磨了300多名儿童。据说,被他抓走的孩子最多活不过一个晚上,他有时会将孩子们斩首,有时则割断他们的喉咙,看着汩汩流出的鲜血发笑。还有人看到德?莱斯伯爵在孩子们死后,亲吻他们的额头,切开他们的内脏。1440年,德?莱斯伯爵因涉嫌绑架牧师遭到了教会的调查,他的罪行由此败露,在法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他的贵族头衔也未能让他免于审判。他先后被送上了世俗法庭和宗教法庭。他属地上的农民们纷纷作证,自己的孩子在到德?莱斯伯爵的城堡前乞食后,就再没回来。最后,虽然教会法庭同意免除德?莱斯的死罪,世俗法庭却没有放过他。

  德?莱斯和他的贴心仆从们被送上了绞架。无独有偶,17世纪初匈牙利的巴托里伯爵夫人也是一个臭名昭著的“人间吸血鬼”。她不知从哪里得知用处女的血洗澡可以永葆青春,便怂恿仆人挟持了居住在她城堡附近的少女。她把这些少女关起来,和德?莱斯伯爵一样,靠折磨这些可怜的孩子取乐。每当她要洗澡时,就会抓几个少女过来放血。她还很喜欢用针刺女孩子们的身体,把她们剥光再推进雪里。据说,被巴托里伯爵夫人伤害的有300多人,她的城堡里充满了浓浓的血腥味,而这位“吸血女伯爵”的下场多少比德?莱斯伯爵要好些。她侥幸保住了性命,被囚禁在一个没有窗户的密室里打发余生。在她死后,她那臭名昭著的古堡成了为匈牙利人诅咒的不祥之地,萧条荒凉。在德?莱斯伯爵和巴托里伯爵夫人生活的年代,吸血鬼迷信正在欧洲大行其道。这两个嗜血狂人的真实故事深深地刺激了人们关于吸血鬼的幻想,并启发幻想小说的作者们创立了一个全新的吸血鬼形象——贵族吸血鬼。

  勃拉姆?斯托克与安妮?莱斯18世纪的启蒙运动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吸血鬼文化,各路学者纷纷从科学的角度破除关于吸血鬼的迷信。但另一方面,浪漫主义小说的流行让很多作家不约而同地将既神秘又充满恐怖气息的吸血鬼作为自己的创作题材。英国作家勃拉姆?斯托克就从德?莱斯和巴托里伯爵夫人身上得到了灵感,写就了对吸血鬼文化影响极为深远的小说《德库拉》。

  在斯托克的小说里,吸血鬼不再是传说中那从墓地里爬起来的丑陋尸体,而是一个穿着斗篷的翩翩绅士,拥有贵族般的冷峻气质和数目不菲的财产,远远看去“犹如一尊雕像”。这个吸血鬼拥有“闪着白光的,尖利”的牙齿和“顶部很尖,却没有血色”的耳朵,他的呼吸“气味出奇难闻”,他的形象“无法被映到镜子里”。夜晚,吸血鬼的手指和脚趾“死死抓住石头边缘”,在墙上“迅速地爬来爬去,就好像一只灵巧的壁虎”。小说《德库拉》中的吸血鬼形象深入人心,一时风靡全世界,而斯托克笔下的吸血鬼形象更是成为了不可突破的典范,而其为吸血鬼起的名字“德库拉”,不仅无数次地出现在关于吸血鬼的小说、电影中,作为吸血鬼首领的象征,还被干脆拿来作为吸血鬼的代名词。但如果说斯托克赋予了吸血鬼贵族的样貌与气质,安妮?莱斯就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吸血鬼王国。在这个王国里,吸血鬼从以往简单的“恐怖怪物符号”跃升为一个个有血有肉,有着复杂情感、善恶有度的完美形象。《夜访吸血鬼》是安妮?莱斯的代表作,在安妮的吸血鬼世界里,也如人间一般有等级、有制度。吸血鬼不能随意将人变成自己的同类,而在将人变成自己的同类后,他就必须为这个自己亲手创造的吸血鬼负责,好比人类社会中父母对孩子拥有养育的义务。因此,在吸血鬼之间,也存在令人动容的可贵情感。同时,吸血鬼也像人类一样会思考宇宙生命、会为自己存在的意义感到困惑。

  和其他的吸血鬼作品不同,安妮故意让吸血鬼在起源问题上和宗教割裂开来。在安妮之前,一些人将《圣经》中被上帝驱逐的该隐作为吸血鬼的始祖,一些人则认为吸血鬼的祖先是出卖了耶稣的犹大。而安妮却告诉人们,世上没有天堂地狱,也没有恶魔天使,吸血鬼只是一种存在。于是,安妮笔下的吸血鬼不是挣扎在人性与嗜血的欲望间,就是正在为自己的身份感到困惑。他们时而疯狂杀戮,时而又忧郁迷茫,他们试图,描绘了噩梦中两个象征性兼顾人性与生存,却终告失败。与其说安妮是在讲述关于吸血鬼的恐怖故事,不如说她是借吸血鬼的形象促使人们回过头去重新探索吸血鬼的本来面貌——人类自己。是人类自己创造了吸血鬼,这个只能生存于黑暗中的妖怪。吸血鬼的邪恶实际上就是人类自身阴暗面的投射。就如吸血鬼需要通过猎取生命来维系生存一样,在现实世界里,人类也会把杀戮当成满足欲望的手段。世上真的有吸血鬼吗?吸血鬼的历史完全是人类自己书写出的。

  德库拉

  ◎德库拉在英语里是“Dracula”,即“魔鬼或龙”的意思,勃拉姆?斯托克笔下的吸血鬼德库拉,则得名于15世纪的瓦拉几亚大公弗拉德?采佩什。这名大公由于为人极度残忍,经常把成千上万的战俘用尖木桩插死示众,而被人起了个“德库拉”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