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世界神秘文化全文阅读 > 第15章 金色的诱惑——炼金术文化

第15章 金色的诱惑——炼金术文化


  它可以制造出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它可以让任何一种金属变成黄金,它可以满足人们对生活的最高理想,它就是炼金术,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文化。炼金术从诞生以来就备受瞩目,大多数人抛却了其背后的科学、哲学意义,一门心思希望从中得到财富和永生,可谁知道,越是渴望,就越是失望,所有违背自然和科学的理论必然走向失败。

  求药不求金

  如果你认为炼金术只是一种炼出真金的技术,那就有些与其本意相去甚远。炼金术的确是古人将金属变成黄金的原始化学方法,然而他们的本意并非取金,而是要制出可治百病、长生不老的灵药。奇怪的是,这种类似于中国道家的炼丹技术在西方被很多科学家推崇,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牛顿。事实上,炼金术一直以来都跟化学、哲学还有巫术纠缠不清。纯粹以科学的角度看待炼金术,它是通过化学手段,将一种可能跟金子完全没关系的金属变成金子的技术。这在现代科学观里,被视为伪科学,也就是没有实现可能的技术。站在自然哲学的角度看,金属有其本质属性,能不能够转化成金子,完全看其本质如何。

  这种关于本质之说的淳朴哲学观念,倒是为后人留下了很多可以利用的理论。再有就是巫术,这个体现了炼金术士们的根本想法,大多数人都是想通过炼金术得到长生不老的仙丹,这在各国都有过例子,像英国国王亨利六世、法国国王查理七世、查理九世、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一世、腓特烈?威廉二世等,都将自己长生不老的愿望寄托在炼金术士的身上。很多人都感到奇怪,炼金术跟炼丹药看似没有共同点,西方人是如何将二者联系起来的。事实上,西方炼金术起源于希腊。大约在公元4世纪左右,希腊人佐息摩斯发明了一种理论,他认为世界上存在一种物质可以让金属变成人们所期望的任何一种物质。这种物质的名称被传入拉丁语系后,就变成了“Elixirvitae”,译为“长生不老药”“金丹”、。后来在埃及教士赫米斯的推动下,炼金术逐渐在埃及乃至西方发展起来,他所推崇的就是炼出金丹。

  对于将炼金术当做信仰的人来说,从金属里提取纯金的过程,是一种由生到死、由死复生的过程,因此它炼出的金丹必定具有长生不老的功效。不仅如此,经过千锤百炼的金丹还可以提升人们的道德修养,可以让人们拥有高超的智慧和幸福的生活。不过这样的目的显然难以达到,于是炼金术士便告诉人们,由于炼金过程十分辛苦,需要强大的意志力,还要有一个干净纯洁的灵魂,因此只有少数人可以通过金丹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这样一宣扬,人们便相信,不是所有人通过炼金术都能获得不死之身,是有条件的,如此说来,最后不成功也是情有可原的。

  伊斯兰的贡献

  没有一个宗教像伊斯兰教那样热爱炼金术,甚至将炼金术当做本教三大秘术之一。在穆斯林眼中,炼金术是改变物质本质的一种秘术,所传播的是一种改变精神,不仅仅是从形态上的改变,更是人精神上的改变。这种精神类似于“点石成金”,只要有这种精神,就可以让任何一种金属变成黄金。伊斯兰教炼金术起源于古老东方的炼金术,继承了赫尔墨斯神智学和中国炼金术的传统。不得不承认,伊斯兰教炼金术为化学和哲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不管它的最终目的是否跟科学相悖。

  立炼金术的形式本身就是金属到黄金的转化过程,这其中必然涉及诸多化学知识。于是,从事于伊斯兰教炼金术的人们,大多是优秀的化学家,尽管他们是为了获得长生不老的金丹。像穆斯林医生拉齐,他是伊斯兰炼金术士的同时,也是古代化学的奠基人。他将物质分为矿物、植物和动物,还详细阐述了关于蒸馏、过滤、慢烧等化学变化过程。而且,他还是历史上第一位将酒精分离出来用作临床医疗的医生。

  除了拉齐之外,还有贾比尔?伊本?哈扬、哈立德?伊本?叶基德王子等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他们都是虔诚的穆斯林,都是炼金术的忠实拥护者,同时也是化学时代的一个标志。很多事情往往如此,在达到一个目的的过程里,得到了许多意料之外的收获,当收获初见端倪的时候,便有一些爱好者全力以赴,把意外收获发扬光大。就像伊斯兰教用炼金术来获得永生,却有无数博学多才的穆斯林发现了永生之外的收获,比如化学,比如哲学。哲学是伊斯兰教炼金术士对炼金术以及整个世界做出的又一个杰出贡献。与前面提到的本质之说有所不同,伊斯兰教炼金术总结出的哲学理论更类似于中国的阴阳学说。这种哲学建立在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质料说上,它承认了宇宙万物都是由热、冷、干、湿四原质和水、土、气、火四元素构成,但是它认为所有事物最后的组成元素只是硫和汞,当然硫和汞也是四原质相互转化得来的。这里的硫和汞并不是具体的化学物质,而是抽象的世界万物的组成元素,跟阴阳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伊斯兰教炼金术认为,硫和汞在一定比例的融合下,再经过一定神秘程序的加工,就会产生出世界上各种各样的金属矿物,而这些金属矿物则是炼金的必备之物。这种二原本质说,为后来的哲学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帮助。

  中国炼金术

  炼金术在中国又被称为炼丹术,在秦朝时期得以疯狂发展,不过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有人开始从金属容器中炼丹,只不过那时还没有形成一定的氛围和大规模的试验群体。相传秦穆公的女婿就曾在鼎中炼出过“飞雪丹”给穆公的女儿擦脸,这种丹药的主要成分其实就是铅,可以使女性皮肤变得光滑粉白,但长期使用却会导致铅中毒。在中国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指导下,中国的炼金术士们执著地认为,所有矿物在土中经过长时间变化都可能变成黄金,比如他们认为朱砂500年后可以变成铅,再过200年可以变成银,再过200年就可变成金。千年的变化实在太久了,于是炼金术士们便发明出一种方法,将所有药物都倒入鼎内进行炼化,可以缩短其成金的时间。到了秦始皇执政的年代,炼金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因为统治者希望通过炼金术找到可以长生不老的金丹。至于统治者为何认定金丹可以使人不死,是因为古人认为黄金永不朽坏,只要提炼出黄金中的精华给人服用,人便可以像黄金一样不毁不灭。可惜的是,一直到秦朝完结,统治者都没能吃上所谓的不老金丹。炼金术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在汉朝重新迸发出强大的生机,西汉淮南王刘安在自己的宫中养了一大批炼金术士,专门用以炼化黄金和丹药。后来刘安因谋反罪被杀,他的炼金技术和诸多亲自撰写的炼金书籍到了汉武帝刘彻的手里。

  偏偏刘彻也是个对炼金术极度痴迷的帝王,他曾召集 了许多炼金术士和具有特异功能的人进宫,但最终一无所获。东汉时期,炼金术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特性,相关著作层出不穷,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魏伯阳的《参同契》。《参同契》不同于其他炼金术的著作,它记录了纯粹的炼丹方法,将前人的各种炼丹方式总结整理,也突显了中国阴阳说的关键性。这本书也是迄今为止世界公认的最早的炼丹著作。可惜的是,《参同契》中动用了大量的类似字谜的语句,一般人很难读懂。这也并不奇怪,当年字谜在东汉时期非常流行,不管是平常交流,还是著书立说,都喜欢用大量的隐语。到了晋代,人们开始破解《参同契》里的字谜,并用清楚通俗的语言加以注释。同时,新的炼丹书也风靡起来,比如葛洪编著的《抱朴子》,他还对炼丹隐语作了解释,更加通俗易懂。大唐帝国时期,中国炼丹术逐渐传往阿拉伯国家,对当地的炼金术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炼金术里的骗局

  任何被神化的方术或是技术,都被居心叵测者布满陷阱,炼金术也不例外。在炼金术备受关注的中世纪,利用人们对炼金术的痴迷招摇撞骗的人不在少数。对于一个现代科学尚未建立的时代,骗人和被骗是很常见的事情,人们并不知道有些元素不能相互转化,也不知道大多金属矿物不能炼出真金,更不知道这些金丹不过是铅粉而已,大家看到的仅仅是骗子们出神入化的炼金表演,夸张而富有戏剧性。在20世纪30年代,就发生过两起著名的炼金术诈骗案,巧合的是,两起诈骗案都发生在以科学发达著称的德国。1925年,德国人都知道一个叫弗兰茨?陶森的人可以将铅和锡变成黄金。

  此人之所以名声大震,是因为德国著名将军恩利希?鲁道夫对他的炼金技术深信不疑,并没有在意他是个补锅匠出身。鲁道夫将军认为,只要能炼出大量的黄金,就可以解决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赔款的问题。于是,这位老将军纠集 了许多军界领袖和贵族注入资金,开办了炼金公司,并任命陶森为总经理。

  不得不承认陶森是个颇有心计的投机者,他为了营造一个公司靠炼金赢利的假象,将所有股东的投资当做分红回报给鲁道夫等人,以此来吸引更多的投资。当投资额达到一定程度后,陶森便卷起巨款逃往意大利,过上了富豪的奢华生活。投资者们最终意识到自己受骗了,警方开始着手调查。1931年,陶森被捕,判处有期徒刑4年。不过,受害者们的投资却再也找不回来了。几乎是跟陶森诈骗案差不多的时期,另一个骗子也利用炼金术敛聚了不少钱财。这个骗子叫海因利希?科萨根,同样四处宣扬自己懂得炼金术,并能从沙子里炼出金属铀。如果化学常识在那个时代稍有普及,就不会有成千上万人对此坚信不疑。科萨根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做过一次公开掩饰,用一些障眼法蒙骗了许多人的眼睛。随后,大批人为科萨根投资,甚至有一个美国富翁一次性投资了5万美元。骗局最终还是被揭破,科萨根用涂了金粉的沙子骗过了许多人。1930年,他以诈骗罪被判处18个月有期徒刑。有人说炼金术就是一种贪婪的表现,如果不是那么多人希望快速得到黄金,如果不是那么多人期待获得长生不老的金丹,炼金术也不会风靡,更不会有人靠此骗钱。金色的确是个诱人的颜色,谁都希望自己也有权利过上健康富足的生活。然而,生活的每一步、每一个阶段都要靠自己走。不过可喜的是,炼金术为化学、哲学提供了无法取代的实践基础,也让变得有滋有味、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