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世界历史未解之谜大全集全文阅读 > 第132章 与玄秘的民族部落零距离(3)

第132章 与玄秘的民族部落零距离(3)


  在津巴布韦和博茨瓦纳现在生活着大约100个两脚趾人,他们的内部通婚制度看来会永远保持下去了,而且他们似乎并不想恢复所谓的正常。两脚趾人都是黑皮肤,身体都十分健壮。他们的脚虽然从跖骨的部分就分成两部分,每一部分长成一个巨大的脚趾,然而它的坚强有力丝毫不逊于正常人的脚。因为造成这种情况的是“龙虾脚爪综合征”,就是说他们的脚和龙虾的脚爪形象十分类似,所以他们有时也被称为“龙虾民族”。可是不管怎样,目前无论是称呼还是脚趾都没有造成任何他们生存的障碍。

  印度为何流行“兄妹节”

  “系手绳”是“兄妹节”仪式中最重要的环节,这种手绳象征力量和关爱,还可以让兄弟免除罪孽及疾病的缠绕。

  “兄妹节”作为印度四大节日之一。每年8月9日这一天,印度男女都会用隆重的庆祝方式表达相互间的浓厚亲情。

  对于“兄妹节”有一种神话传说最为普遍,说的是众神之王因陀罗和恶魔进行了12年苦战,仍未获胜。这时其妻站出来,在丈夫手腕上系一条彩线当做护身符。因陀罗再上战场,结果一举击溃恶魔。后来人们就把这胜利的一天叫做“拉克沙·班丹”,以纪念这条线绳所显示出的神威。

  “系手绳”是仪式中最重要的环节。这种手绳被印度人称作“拉凯”,象征力量和关爱,还可以让兄弟免除罪孽及疾病的缠绕。“拉凯”在历史上也书写了很多感人的传奇。印度古代一个小国梅瓦尔被重兵压境,危在旦夕。该国王妃遂将一条“拉凯”送往当时统治印度大陆的莫卧儿帝国元首胡玛雍。一般情况下,这位元首不会出手援助一个小国,但他为了履行义兄保护义妹的神圣职责,宁可向同盟的古吉拉特邦苏丹倒戈相向,帮助小国脱离危险。可见在古代印度,一条细小轻薄的丝线就已经拥有非同一般的意义。而在人类感情日益商业化的今天,“兄妹节”更为印度社会增添了一股温馨暖意。

  在“兄妹节”仪式之前,有些准备工作要做。除了“净屋”、“净身”外,还要净口,即不吃不喝,等待仪式开始。按照风俗,参加仪式的女子要打扮得很漂亮,身着鲜艳纱丽,眉心点一粒朱砂,手掌和手臂上还绘有复杂的吉祥图案。

  仪式正式开始。首先是“摇灯礼”。女子在准备好的青铜盘子上用火柴引燃几块叫做“卡普尔”的燃料。之后,她神情专注地端起盘子,在男子面前逆时针转上3圈,这表示神的祝福会像火光一样洒落在兄弟身上。接着,女子再用右手无名指蘸一滴朱砂,点在表弟额头上。据说这种“吉祥痣”会给人带来健康和好运。

  简单的“拉凯”是一条红线,讲究一些的人家会在上面搭配各种花样。女子从盘中拿起一条红色丝线,郑重地系在男子右手腕上,对方则在心中默念,“为了保护姐妹的荣誉,即使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仪式至此告一段落。

  据说,最初在印度只是一家人中有血缘关系的兄妹庆祝这一节日,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兄妹节”走出家庭,被更广泛的人群所喜爱。现在,几乎所有异性都可以用系“拉凯”的形式表达友爱和关怀。女儿可以给父亲系“拉凯”,男女同学、朋友之间更是以此传递友谊,陌生妇女为战士或者囚犯系“拉凯”。热情的印度民众还会在节日当天为总理系“拉凯”,以此表达敬爱之情。

  夏威夷族人的死亡毒咒

  “任何取走夏威夷土地的人,必没有好下场!”,难道真的是夏威夷族人的死亡毒咒!

  在夏威夷,每当游客到临时,夏威夷的旅游局都会在告示板写上“切勿取走夏威夷境内任何沙石”,许多游客都只会以为是环保原因,不要破坏大自然环境而已,但其实是因为夏威夷族人的一个毒咒!

  话说几千年来夏威夷都是一个印第安王国,直到昔日白人入侵,夏威夷的其中一位被杀皇族成员,在临死时落下诅咒——“任何取走夏威夷土地的人,必没有好下场!”而取走土地的也包括了后来游人取走的石头和沙,因此每年都有很多游客中招。可以说夏威夷的沙沙石石是旅游中最危险的物品。

  当地人说每个取走石头的人,所受的惩罚都不同。有人在不知道毒咒的情况下取走了夏威夷石,结果旅游回来时发现照片全部冲洗不出来。后来知道这毒咒便即把石头寄回。

  可是若是明知故犯的,结果就最惨。其中有一对夫妇游罢夏威夷,并在火山岛取了一块石头回美国的家。她丈夫知道有毒咒,但不相信,怎知道回家当天就在街角被汽车撞死。于是太太慌忙把石头寄回夏威夷旅游局。

  另一个个案是一个年轻人在夏威夷取了一瓶沙子,回到家一星期后,驾车时忽然眼前一黑,撞了车,双脚断了。他朋友到医院看他时,即问他是否取了夏威夷的沙石,于是马上把它寄回。原来在美国不少人也知道这件事,只是有些不信邪而惹祸!

  旅游局每天都收到到来自各方的石头,它们都是被旅游人士偷走,发生事故后寄回,而且写下他们发生什么事。

  所以,劝告大家,若是去夏威夷旅行可千万记得不要随意带回沙沙石石。因为取走夏威夷的沙石到底会不会受到诅咒还是一个无法解开的谜团。

  巴基斯坦的舞蛇人

  蛇类在南亚文化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舞蛇”在面亚已经拥有上千年的历史。

  蛇类在南亚文化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那里的人们不仅崇拜蛇,而且把蛇视为“神”的化身,而眼镜蛇尤为受崇敬。“舞蛇”在南亚已经拥有上千年的历史。时至今日,走进有名的印度旅游景点,你可能还会发现戴头巾的舞蛇人在吹着木笛,柳篮中的眼镜王蛇则闻乐起舞。

  印度有蛇庙、蛇村、蛇舞、蛇船赛,每年还有蛇节。祭拜蛇神是印度古老的宗教仪式,许多印度教徒会在蛇节那天给蛇神献上鸡蛋和牛奶作为供品。印度雪拉莱市因与蛇共舞了数百年,被印度人视为“蛇节”的发源地。

  每年8月份的蛇节,雪拉莱的市民不分男女老少,统统会不约而同到郊外去捕一次蛇,他们将捕来的蛇集中放置到一座古老的庙宇里“囤积”。吃过晚饭后,他们就会来到庙宇里,争先恐后徒手捉起一条蛇或数条蛇,步出庙宇外开始尽情狂欢,与蛇共舞。他们几乎人人手上都揣着一条蛇,有的人将蛇抱在怀里,不停地亲吻着;有的人将蛇缠绕在身上,大摇大摆地迈着方步,像是借以炫耀自己的胆大无比;有许多年轻的女性竟然把蛇系缚在肚脐间,当做美丽的“腰带”;还有一些小孩子,只穿着短裤,赤裸着的身体上倒挂着八九条红绿斑纹相间的小蛇……尽管众多人会被蛇咬伤、缠伤,但他们却引以为豪。这些人认为,被蛇咬、缠了预兆着今生今世无灾无病。

  蛇类在南亚文化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也由此诞生了“舞蛇者”这一独特的耍蛇人群体。千百年来,他们一直活跃着。他们每天走街串巷,几个大小不一的篮子,一根笛子便构成了他们的全部家当。印度耍蛇人的祖上大都住在深山老林,形成自然环境让他们从小就习惯了与毒蛇为友。让一般人望而却步的眼镜蛇、蟒蛇在他们的指挥下,无不俯首听命。就算是不小心被蛇咬了,他们也会用草药迅速解毒。

  捕蛇是这些舞蛇者的看家本领,每当春暖花开的季节,他们便四处觅蛇。

  舞蛇者们都随身携带着一种类似笛子的独特乐器,先是用它吹出悠扬的乐曲,让蛇变得安静,再用特制的金属圈套住蛇的脖子,引诱它将嘴张大,然后以极快的速度将藏在蛇牙后面的毒囊取出。

  在巴基斯坦南部地区的街头,可以看到许多从事舞蛇表演的人。舞蛇者把含有剧毒的毒蛇缠绕在自己的身上,蛇能伴随着笛子发出的乐声翩翩起舞,在舞蛇者的身上根本看不到恐惧,看到的仅仅是陶醉其中的快乐。

  据悉,他们大多数是印度教信徒。这些舞蛇者常年在巴基斯坦农村云游,生活异常艰辛。

  在虔诚的印度教教徒眼中,蛇并非动物,而是通人性的灵物,眼镜蛇被认为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湿婆的化身。上千年的历史也让舞蛇者们发展出许多独特的习俗和仪式。每当他们的家族中有男孩出生,人们便在他身上滴几滴有毒的蛇液。他们相信这会帮助他生来便具备辨别蛇性的能力,并增强婴儿的免疫功能。

  他们还相信,蛇可以治愈很多疾病。巴基斯坦舞蛇者协会的负责人法切尔·巴哈拉尼说:“现在巴基斯坦有56种毒蛇,他们中绝大多数都能分泌出有药用功能的毒液。”

  舞蛇者们除了在街头卖艺外,他们的另一个副业是卖蛇药。由于蛇浑身上下都是宝,蛇皮可以做鞋子和皮包,蛇胆可以入药,因而一些舞蛇者开始走上了贩卖毒蛇的道路。

  不过,那些坚持古老习俗和传统的舞蛇者坚决反对这种“数典忘祖”的做法,他们认为舞蛇者可以用蛇来赚钱,但绝对不可以卖蛇或杀蛇,因为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蛇,他们的古老职业也将彻底消失。

  在巴基斯坦,舞蛇是合法的行为。不过在巴基斯坦的邻国印度,猎杀或者利用爬行动物谋生都是被严格禁止的。

  随着历史的进步,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也给舞蛇者的生存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常年在街头从事舞蛇表演的阿吉·乔基斯说:“舞蛇是圣人们给我们的神圣生活方式,但是现在人们并不尊重我们,也不给我们鼓励。” 耍蛇行业也是一种“眼球经济”,在现代文明和科技的冲击下,古老的印度耍蛇业如今已呈现衰败的迹象。

  吃土的食土族

  有吃土一族吗?有,而且“食土族”遍布世界各地。

  斯里兰卡的婆罗门6万年来就没断过吃土,每年还有数以百万计的中美洲朝觐者不辞辛苦攀登危地马拉东部的一个山丘,去分享“黑色基督”神庙的圣餐。他们的圣餐是从小贩手中买来的制作好的泥块,原料由当地的男人们从神庙附近的采石场取回家中,再由家庭主妇亲自“下厨”。其原始“药用”功能据说是女人保胎,如今食用它的人各有各的用意,从保佑出海平安到婚姻稳固,五花八门,林林总总。

  在海地一些地方,人们有吃泥饼的传统。他们认为人是离不开土地的,需要从泥土中获取营养和精神。海地最好的土来自中部一个叫安什的地方,市场上10美分可以买5个泥饼。

  瑞典、芬兰等国家的一些民族也有吃土习俗。西伯利亚人在不得不背井离乡时会做一些泥球,一边走一边啃,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在非洲撒哈拉以南,西起几内亚湾、东到印度洋的广大地区,许多黑人都有吃土的传统。

  在东非坦桑尼亚当地市场里,蔬菜水果摊上会有大筐大筐的泥条,是用红泥做的,因为坦桑尼亚的土地是红色的。这些泥条是给孕妇补充营养的,据说孩子也吃泥棒,不过成年男子不吃。

  其实非洲人吃土是个古老习俗,是千百年来适应大自然的结果。南非人做过研究,发现土壤中含有65种人体需要的元素。在非洲一些地区,人们正是用黏土来治疗痢疾、霍乱等疾病。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土都能吃。当地人挖开土层,取数米以下的红色土壤,拿回家后挑出小石子和杂草等杂质,再用水和成软硬适中的细长条,用刀切成段,然后用火烤干,这样可以杀死病菌。

  坦桑尼亚的邻国肯尼亚也有吃土风俗。他们把要吃的土掺进日常所吃的木薯、玉米、土豆、香蕉饭当中做熟,然后一起吃下去。在非洲,找土、掺土的配方是许多部落和家庭的秘密。

  然而如今,在非洲城里人吃土的越来越少,一来求医问药相对方便,二来在城市寻找合适的土源也并非易事,但在广大乡村,这种习俗的消失,绝不会是一日之功。

  食土之所以能在世界各民族文化中世代相传、延绵不绝,恐怕是因为它既能满足人们心理上的慰藉又能补充体内某些矿物质的需要。

  菲律宾矮小黑人

  在菲律宾的一些岛上生活着一个奇异的民族——矮小黑人,他们的祖先或许来自中国。随着社会文明的扩展,他们正渐渐步入现代社会。

  在菲律宾,有一个独特的民族,由于这个民族的人身材矮小,肤色棕黑,所以人们称他们为“矮小黑人”。现在,矮小黑人只有不到3.3万人,占菲律宾人口0.05%。他们结群居住在北部吕宋岛、南部棉兰老岛和西部的巴拉望,从事渔猎活动。

  在菲律宾的不同的地方,人们对小黑人的称呼不同。吕宋岛北部,他们被称为阿格他,吕宋岛中部他们被称为阿依他,这里的矮小黑人擅长木雕和藤蔓编织工艺;在中部的米沙鄢地区,小黑人能歌善舞,擅长捕鱼,被称为阿提;南部棉兰老岛的矮小黑人被称为马马努瓦,以制作精巧绝伦的刺绣和串珠闻名。

  矮小黑人一般都肤色棕黑,头发卷曲,面庞稍宽,鼻梁短而瘪,嘴唇略厚。男子一般身高不足1.5米,女子则在1.4米以下,体毛少,只有少数年长的男子留有胡须。像人们了解的原始社会的居民那样,矮小黑人也盛行文身,无论男女从十二三岁就开始在两臂、胸和背部用贝壳刺图案,年龄越大,身上的文身图案越丰富。矮小黑人的祖先相信巫术,害怕鬼魂,他们将特定的符咒文在身体的不同部位,如文在手臂上的图案可以增加气力,文在背上的图案可以抵御敌人或猛兽从背后袭击,文在脸部的图案可以驱赶邪恶的鬼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