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世界历史未解之谜大全集全文阅读 > 第44章 政界名人趣闻追踪(1)

第44章 政界名人趣闻追踪(1)


  古罗马皇帝克劳迪真的是傻子吗

  傻子也能当皇帝,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奇迹,可是这个皇帝却做出了出色的政绩。那么,他真的是傻子吗?

  克劳迪(前10~54年),古罗马皇帝。其相貌丑陋,寡言少语,被称为“傻子皇帝”。公元44年罗马皇宫政变后,克劳迪被近卫军推为皇帝。他在任上,与元老院关系和谐,主张扩张政策,占领了不列颠、德意志、叙利亚等,并主持修建公路、疏浚港口。他一生有不少著作,但都遗失了。

  克劳迪是罗马帝国历史上最富有争议的皇帝,因为他是一个以“愚钝”闻名的皇帝,有人说他是笨蛋、傻瓜,然而又有人说他是最伟大的皇帝。克劳迪因为一个偶然的事件登上王位,却又不明不白地死去,留给了人们很多谜团。

  克劳狄的“傻子”称呼由来已久。他于公元前10年出生于罗马行省高卢的首府——鲁恩,他的父亲德鲁素斯就是这个省的总督。虽然出身高贵,但童年和少年时期的克劳狄是不幸的。无情的病魔不仅损害了他的健康,毁坏了他的容貌,而且影响了他的智力和思维正常发育,身体弱不禁风,行动迟缓笨重,也不善于和人交谈,为此他饱受痛苦、歧视和嘲笑,是奥古斯都家族有名的“丑小鸭”。

  克劳迪是在50岁的时候登上皇帝的宝座的,可以说这纯粹是一次意外和好运的结果。公元41年1月24日,克劳迪亲眼目睹了可怕的一幕:在皇宫里,近卫军刺杀了罗马帝国皇帝,即克劳迪的侄子盖乌斯。克劳迪非常害怕,吓得躲在窗帘后面面色发青,颤抖不已。当近卫军从窗帘后面把他拖出来时,克劳迪立即恐惧万分地跪在士兵的脚下,然而近卫军见他貌似痴呆且胆小怕事,就恶作剧般地拥立他为皇帝。

  当时,罗马元老院的议事厅里人声鼎沸,灯火通明,元老们正在因为不同的政见而激烈地争论着。突然,墙外传来一片混乱声,他们出去看到被近卫军簇拥的“傻子”克劳迪,听到士兵们不断高呼其名“克劳迪”,不禁面面相觑,好长时间才弄明白状况。近卫军和士兵们拥有强大的武装,他们的意志不能违反,尽管内心有一万个不愿意,元老们还是赶紧争先恐后地把元首一切惯有的权力和头衔授给了克劳迪。于是,罗马历史上第一个由近卫军拥立的、也是唯一以“傻”著称的皇帝克劳迪,就这样在垂暮之年传奇般地登上了罗马权力的最高峰。更叫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当时的罗马帝国经过长期的对外扩张,已经成了一个以地中海为内海、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这个“傻子”皇帝统治这个庞大的帝国竟达十三年之久。人们不禁要问:他到底仅仅是貌似痴呆、大智若愚呢,还是真的低能、受人操纵、愚弄?

  “傻子”克劳迪登基后,在政治上取得了很大的建树。他以合作、宽容的态度同元老院尽量搞好关系,同心协力治理国家。他取消了对被控叛逆罪的人进行的审讯,并允许一些被放逐的元老回国,逐渐消除了同元老院之间的敌意和隔阂,显示了开明、宽松的政治氛围。在政治上,他还完善了罗马帝国初期的御前会议、元首办公厅、最高法院,元首财政部门等政治机构,使之运作日益制度化,奠定了罗马帝国官僚机构的基础。

  在位期间,克劳迪大力推行扩张政策,曾发动多次对外战争,并占领了不列颠、德意志、叙利亚和非洲北部,建立了5个新的行省,他赠送给这些行省居民罗马公民权,提高其政治地位,以稳固罗马统治的基础。在元老院中,他又吸收了高卢行省一些上层贵族。在基础工程建设上,他还亲自主持过一些造福当代并泽及后世的大型工程建设,如疏浚港口、兴修水道、排水治沼、铺设公路等。只有在克劳迪的统治时期,罗马人才真正地享受到了安定和繁荣。

  如果克劳迪真的是傻子,那么这些政绩他是很难做到的。所以人们认为,先天有疾的克劳迪留下了一些后遗症,但并不总是呆头呆脑。在大多数情况下,他是装腔作势,以傻卖傻。

  克劳迪死于公元54年,死因不明,据说是被他的妻子用毒蘑菇害死的,经过十二个小时的痛苦,一句话没说就死去了,死后被元老院奉为神。这样,克劳迪从生到死,都留下了一个个难解之谜。

  在20世纪上半叶西方历史学界掀起了对克劳迪个性特征、功过是非的再评价、再研究的热潮,但结果同以前大致相同,学者们各执己见,看法不一。看来要想彻底揭开蒙在克劳迪脸上的面纱,只有期待更多考古资料的问世,从而还历史的本来面目。

  君士坦丁皈依基督教之谜

  一个平凡人的信仰或许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一个帝王的信仰足以影响一个宗教的发展,改变人们的观念,自然也会招来人们的种种猜测。

  君士坦丁大帝是罗马第一位信仰基督教的皇帝。他信仰基督教并制订出鼓励该教发展的许多政策,使基督教从一个受迫害的宗教转变为在欧洲占统治地位的宗教起了重大的作用。但是他为什么要皈依基督教,一直以来都是困扰人们心中的一个谜。

  据说,在穆尔维大桥战役的前夕,君士坦丁在向罗马行军的途中,时近正午,天色转暗,他和所有士兵看见一个发光的十字架形胜利纪念柱,高悬天空,位于太阳之上,上面刻有“以此征服”的字样。基督教传统认为这个十字异象促成了君士坦丁的皈依。此后他总是非常热衷于基督教的发展。

  有人认为君士坦丁怀疑一切、玩世不恭、狡猾伪善,他信奉基督教是政治上的权宜之计。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直到公元337年他才在病榻上接受了洗礼。而且,君士坦丁对基督教教义的了解甚不全面,不仅在公元312年他皈依基督教的时候如此,而且在他的一生中一直如此。虽然他在世俗事务方面是个精明的政治家,但他对基督教会政治事务的干预表明,他在这一方面完全是个外行。然而他的行动似乎又打消了人们的一些疑虑。

  他最早期的行动之一就是颁布《米兰敕令》,根据这部敕令,基督教成为一种合法的、自由的宗教。敕令还要求归还先前迫害时期没收的基督教教会的财产,规定星期天为礼拜日。

  君士坦丁对基督教派的内部事物也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为了解决阿利乌和亚他那修的信徒之间发生的一场论战,君士坦丁召开了尼西亚会议──基督教第一次大公会议 (325年)。他在会上起了积极的作用,会议通过了《尼西亚信经》,结束了这场论战,《尼西亚信经》成了正统的基督教学说。

  不管人们对君士坦丁的皈依基督教有何疑问,君士坦丁作为第一个基督教皇帝的地位已不可动摇,无论在东部还是西部,君士坦丁成了中世纪君主的楷模,他所奠定的基督教帝国成了世上天国。

  伊丽莎白女王为何终身不嫁

  伊丽莎白是一位杰出的女王,一生之中追求者无数,然而她却选择了单身,将自己嫁给了冰冷的政治。

  女王伊丽莎白一世被普遍认为是英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在当政的45年期间,她带领大英帝国进入“黄金时期”,成为当时欧洲最富强的国家,英国在军事上也一跃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海军强国。可以说,伊丽莎白女王为英国的强盛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是,她却终身未嫁,引起了人们对她的种种猜测,难道守身如玉67年,号称“嫁给了英格兰”的伊丽莎白女王从来没有过正常人的情欲?一生都未有过惊心动魄的爱情经历吗?

  据记载,伊丽莎白在少女时代曾与英国贵族汤姆斯·西摩尔关系密切,他们之间的关系也一度成为宫廷的绯闻。但西摩尔追求伊丽莎白主要是想利用她争夺王位,后因阴谋败露,西摩尔被杀,他们之间的这段恋情也就告终。在1558年,伊丽莎白在英格兰新兴资产阶级和新教徒的拥戴下,继承王位成为伊丽莎白一世。

  1568年,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1556--1598年在位)向伊丽莎白求婚,遭到拒绝。腓力二世曾是伊丽莎白的姐夫,她同父异母姐姐玛丽·都铎的丈夫。玛丽与腓力的结合,曾经给英国带来危害,伊丽莎白认为腓力向她求婚是为了吞并英国的计划。于是,她以双方的宗教信仰不同为由,委婉地拒绝了腓力的求婚。1578年,伊丽莎白女王45岁的时候,法兰西国王亨利二世的四弟——年仅20岁的安如公爵向她求婚。据说伊丽莎白女王当时答应了求婚,但在即将举行婚礼的前几天,突然取消婚约,伊丽莎白是这样解释的:“我无须再选择佳婿结婚。因为我在举行加冕典礼时,已将结婚戒指戴与我国臣民的手上,意即我将与全体臣民为伴,将我的生命与贞洁献给英国。”

  这次拒婚差点使伊丽莎白女王丧命。因为伊丽莎白是新教徒,在罗马天主教皇的眼里,她继承王位是不合法的,合法继承人应是苏格兰的玛丽·斯图亚特女王。玛丽·斯图亚特是苏格兰詹姆士五世与法国盖斯家族的玛丽所生的女儿,也是英王亨利七世的曾孙。而安如公爵则是苏格兰女王的母亲玛丽·盖斯的外甥。伊丽莎白的悔婚,使玛丽·盖斯极其恼怒。她发誓要给伊丽莎白还以颜色。一袭来自法国的丝裙,毒死了伊丽莎白的女官。惊魂未定的伊丽莎白决定反击。她派亲信前往苏格兰引诱玛丽·盖斯,然后在床上杀了她。

  以后,伊丽莎白又陆续拒绝了其他一些国家王公贵族的求婚,如瑞典王艾力克、罗马皇储查理大公等等。

  人们一直相传,伊丽莎白一世虽然终身未曾婚嫁过,但她一直都有个情人。这个神秘的情人就是当时大英帝国的莱斯特伯爵——罗伯特·达德利。伊丽莎白与达德利是青梅竹马的玩伴。两人之所以没能缔结良缘,是因为达德利早已结婚,女王当然不能嫁给达德利。据说,伊丽莎白女王与达德利长年保持着通信关系,女王喜欢在信中称呼他为“甜蜜的罗宾”,并给他取了个昵称:我的“眼睛”。美国的福尔杰莎士比亚图书馆曾公开展览过达德利写给伊丽莎白一世的一封情书。这封情书是达德利正在海上指挥英国舰队与西班牙舰队交战间隙写给女王的。在这封情书中,达德利称伊丽莎白为“最最甜蜜的女王陛下”和“我最最亲爱的女王”,并且感谢“甜蜜的”女王给予他“最伟大的安慰”,落款“R·莱斯特”。这也是他给其他人写信从来都没有用过的落款。

  不幸的是,达德利后来在一次战役中英勇牺牲。达德利战死在沙场,他的死讯令伊丽莎白女王几乎崩溃。女王把自己锁在卧室里,好几天不眠不食。最后英国财政大臣和其他内阁大臣不得不破门而入,将女王抬出卧室。

  美貌多情的伊丽莎白女王为什么终身不结婚,后人们有过种种猜测:女王的父亲亨利八世三次杀妻、六娶皇后,使伊丽莎白从小就蒙上了一层心理阴影,不信任男人和家庭,患上了“婚姻恐惧症”;女王的政敌则宣称她根本没有正常的生理功能,是一个阴阳人,因为宫中曾传出女王的月经少得可怜;而另一些持相反意见的人则说女王有过私生子。

  当然,也有人认为,女王并非没有感情,只是王室婚姻包含了太多的阴谋诡计和利益舍取,这可能是女王终身未嫁的原因。翻开欧洲的历史,从古至今,各国王室的婚姻都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国际关系、对外战略密切相连,很难由当事人自己做主。伊丽莎白并非是因为生理残疾,也并非是她太挑剔,而是因为她睿智,她早已把王室婚姻看得太透。所以,聪明的女王宁愿选择独身也不愿终生生活在龌龊的交易中,一生致力于英国的强大、昌盛。

  总之,女王在位四十五年,人们为了解开她的不嫁之谜可以说是绞尽了脑汁,但都未能解开这个死结,随着女王的逝世,就更难有解开之日了。

  伊凡大帝的“书库”在哪里

  一个博览群书的大帝,死后书库竟悄然失踪,这是怎么回事呢?

  伊凡大帝,即伊凡四世,是16世纪最具禀赋的俄罗斯大公。他3岁即位,17岁正式加冕为俄国第一位沙皇。他对俄罗斯的影响深远,关于他的传说数百年来不胜枚举,对于他的历史评价也一直众说纷纭。传统上认为伊凡雷帝是一位暴君,生性冷酷无情,残忍多疑,视人命如草芥,尤其是晚年,对周围的大臣们几乎陷入病态的猜忌并大肆杀戮;另一方面却有大量历史资料证明,伊凡大帝是当时沙皇俄国出色政治家和学者,博览群书,重视教育,推行了大量在历史上有深远意义的改革措施,为俄罗斯国家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这些众说纷纭的争论中,最让人感兴趣的就是伊凡大帝的“书库”。

  16 世纪编撰的《里波利亚年代记》记载说:“德国神父魏迈曾会见过伊凡大帝的藏书,它们占据了克里姆林宫地下室的两个房间……” 魏迈也就是马克西姆·克里克修士,传说中说,伊凡大帝曾收藏了大量的书籍,其中有很多是非常宝贵的古代抄本,其数量之多,足可以撑起一个大型图书馆。而马克西姆则是这些书籍的书目编纂者,也是少数有机会一览这些珍贵书籍的学者之一。那么,是否真的有这么大的一个书库呢?这么珍贵的书籍又是哪里得来的呢?它们有什么用呢?

  原来,伊凡大帝的祖父是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祖母索菲亚是东罗马帝国末代皇帝康士坦丁鲁斯十一世的侄女。据说,索菲亚从小酷爱读书,收藏了很多珍贵的书籍,当她嫁到莫斯科的时候,又从东罗马帝国的皇家图书馆里带走了很多稀世珍本。伊凡四世即位后,理所当然地继承了祖母的这笔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