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世界历史未解之谜大全集全文阅读 > 第32章 权力围城中的那些事儿(1)

第32章 权力围城中的那些事儿(1)


  古罗马政治家苏拉隐退之谜

  古罗马执政官苏拉出身社会底层,费尽心血登上权力的最高峰以后,却突然宣布辞职,以一个普通公民的身份,隐居到了他的一座海滨别墅里。

  谁不想拥有最高的权力而获得至高无上的荣誉?谁不想居万人之上,君临天下?然而,在古罗马就有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他急流勇退,放弃了权力。这个人就是古代罗马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苏拉,他在通过奋斗夺得最高权力以后,却又自愿放弃,归隐海滨。成为一介平民。苏拉的突然引退,一直是千百年来人们感兴趣的问题。

  公元前138年,苏拉出生于古罗马的一个破落贵族家庭,他自幼喜爱文艺,善于交际,拥有远大的志向,可是一直怀才不遇。30岁之后,他的人生时来运转,经济状况大为好转。后来,他投身军队,参加战争。由于勇敢善战,又富有谋略,他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民族英雄。

  在苏拉50岁的时候,东方的本都国王反叛,元老院决定出兵东方,但在军队统帅人选一事上,苏拉与马略竞争激烈。苏拉在元老院的支持下当选为执政官,后又经过与马略的两次斗争,终于建立了他的独裁统治。苏拉的权力欲很强,为了终身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他不惜践踏民主传统,强奸民意,威慑元老院,最后终于取得终身独裁官职位,集立法、行政、司法、经济、军事等大权于一身,达到了人生辉煌的顶峰。苏拉为了确保自己的终身独裁统治,进行了种种“宪政改革”。他取消了民众大会的否决权,削减了保民官的权限,把自己的大量亲信安插在元老院。可以说,在这个时候的罗马,苏拉就是一切,整个国家都是他的。

  然而,令人不可理解的是,苏拉在取得终身独裁官的第三年,突然宣布隐退,放弃了一切权力,最后竟以一个普通公民的身份回到他的一座海滨别墅隐居,从此与世无争,成为一个谜一样的人。他曾经为争夺最高权力赴汤蹈火,甚至不惜以道德的堕落、国家的灾难和人民的生命为代价,而正当他的权势如日中天的时候,他却自愿放弃了这种最高权力,这是为什么呢?

  关于引退的原因,苏拉本人没有说,他只是静静地隐居在了海滨。据说,当他决定放弃最高权力的时候,曾在广场上发表过一次演说。他在演说中提出,如果有人质问他的话,他愿意说明辞职的原因。可是,在那种情况下,绝不会有人敢冒着生命的危险去质问他。苏拉辞职以后,一个青年曾当面辱骂他,苏拉竟然默默忍受了这个青年的辱骂,但他说过这样一句话:“这个青年将使以后任何一个掌握这个权力的人都不会放弃它了。”

  由于苏拉本人并没有说明引退的原因,人们纷纷猜测。有人说他在三年独裁统治后突然良心发现,还政于民是明智之举;有人说他是由于改革遇到阻力,成功无望而急流勇退;有人说是他在满足权力欲望后厌倦战争、厌倦权力、厌倦罗马而向往田园生活,才归隐海滨的;更有人认为是他患了严重的皮肤病,无法亲理朝政而无可奈何地放弃了政权。种种原因只是人们的猜测,真正答案只有苏拉自己清楚。他既然放弃了权力,就不想再做任何解释了。

  苏拉从一个权倾一时的最高权力者到默默无闻的平民,从钩心斗角的宫廷到与世无争的海滨,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转变呢?这其中的滋味只有他自己才能体会了。公元前78年,苏拉因肠出血而死去,永远地带走了事情的真相,给后人留下了一个说不完的话题。

  古罗马皇帝提比略为何选择自我流放

  在许多人的眼中,皇帝是一国之尊,权势显赫。然而罗马皇帝提比略则在大权在握的时候选择了自我流放,避居乡野,过着普通人的生活。

  罗马皇帝提比略生于公元前42 年,即位为元首时已50多岁。他为人严肃苛刻,冷淡矜持。几经周折方成为正式继承人,因此对继承元首之位十分勉强,甚至厌恶。他生性阴郁多疑,总怀疑有元老反对他,对元老们的讨好和谄媚行为持讨厌和轻蔑态度。据说他有句名言说:“让他们恨我吧!但他们得接受我所做的一切。”提比略在位20余年,以性格阴郁怪诞,喜怒无常,宠信小人,实施恐怖政策等闻名。

  古罗马的诸多皇帝不是轰轰烈烈战死疆场,就是暴虐过度被碎尸万段,要不就是毫无防备遇刺身亡。而提比略与他们都不同,他虽然生性暴戾,却获得了一个非常安静的结局。公元26年仲夏的一天,罗马皇帝提比略出走首都罗马城,自我放逐于当时罗马有名的流放地康帕尼亚,并且最终死于那里,这一自我放逐时间长达11年之久,让人不可思议。

  实际上从公元21年起,提比略皇帝就经常而且长时间地离开罗马城外出隐居。在他隐居期间,曾数易住所,他在米塞努姆海角呆过,也在阿米克莱湾和安狄山之间的一个别墅里暂住过,但隐居时间最长的则是位于康帕尼亚海岸的卡普利埃岛,这里多是罪犯流放地。卡普利埃岛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它只有一条路通向陆地,靠海的三面全是悬崖峭壁,这样外人就很难接近,幽静而安全。虽然身居乡野,提比略还是能通过书信遥控国家的政治生活。

  由于提比略长期隐退,与世隔绝,所以关于提比略生前各方面的事情均披上了一层神秘的疑云。于是,各种猜测纷纷而起。有人认为,提比略这样做,是为了遮掩自己的“庐山真面目”,制造一种神秘感,躲在暗处发号施令,既隐蔽又主动,对维护他的统治非常有利。

  罗马史学家塔西佗认为,提比略自我流放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由于提比略手下大将谢雅努斯的阴谋。但是塔西佗考虑到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在谢雅努斯被处死后,他同样离群索居达6年之久。另一个原因可能是提比略由于实行暴政,想借隐退来掩盖他曾经的残酷暴行。这可能是他经过深思熟虑和下定决心才实施的。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提比略老年时对自己的外貌特别敏感。他长得比较高,肩部下垂,却又瘦得出奇,脑袋上一根头发也没有,满脸又都长着脓疮,经常涂着各种膏药。当他隐退后已经习惯于不和人们见面,而只是自己偷偷地享乐。

  此外,还有人认为提比略的出走是由于他母亲的专横性格而致。他不能容忍他母亲与他一起共掌大权,但又不可能除掉她,因为他的政权正是从她手里取得的。但此说法同样存在着一个无法解释的现象:皇帝的母亲优里娅·奥古斯塔是公元29年死的,这时提比略已经隐退三年了。如果提比略是因为反对他的母亲而隐退,那么他的母亲死后他为什么还要继续隐退八年,直至死去呢?

  有的人从政治方面分析,认为提比略是为了躲避共和派元老贵族对自己的暗算和人身攻击,出于安全的考虑而隐退的。这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其实,提比略本人特别喜欢卡普利埃岛,据说,这个岛特别吸引他是因为它只能通过一个小海滨才能接近,因为它的四周被深海和陡峭的悬崖峭壁所环围。然而即便是躲在这个岛上,皇帝本人的内心仍惴惴不安,这在公元30年他给元老院的信中典型地反映了出来。

  其实,这些说法也只是猜测与推断而已。那么,提比略为何要长期自我放逐?为什么时常感到心虚和害怕?这一尚未解决的历史悬案还在吸引着大量的中外史学家。

  罗马城是被尼禄所烧吗

  尼禄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不仅弑母杀兄,还曾经烧毁了罗马城,然而据他声称,自己并没有犯下如此罪行,可是人民相信他的话吗?

  公元64年7月18日,对罗马城来说是个灾难的日子。这天傍晚,在罗马城内圆形竞技场附近,突然发生了一场大火。大竞技场位于台伯河的东岸,是在罗马城的西南部,堆满了帐篷等易燃物品,因此火势一发不可收拾。再加上起火的这几天刮西南风,更是助长风势。当火神吞没大竞技场之后,竟然又往左右延伸出两股火势,其中左边一股向凯旋大街烧去,接连着的凯旋门、布匿战争与高卢战争纪念牌坊及神殿等,都在刹那间化为乌有。而右边的这股火势,则是烧毁了帝国政府官衙以及其他高楼大厦,那些四通八达的街道、商店及民房,也都化为灰烬。结果全城几乎陷入一片火海之中,就这样这一次的大火一连烧了六天七夜,结果罗马全城皆为焦土。

  这一场大火的真正原因一直都是千古的历史疑案,然而大多数的人都相信,这是一场人为纵火的案件,而其中又因尼禄皇帝的暴行而成为最大的嫌疑者。作为罗马帝国的皇帝,他为什么要放火烧掉自己的城邦呢?这实在让人有些不能相信,但从大火发生时尼禄的所作所为来看,他的确是唆使纵火的最大嫌疑者。

  据当时流行的传闻说,这次大火是尼禄下令放的。尼禄是罗马历史上的一个臭名昭著的 暴君,他骄奢无度,弑父杀母,纵情享乐、挥金如土,致使罗马国库积存耗损一空,财政枯竭,同时还任意搜刮、没收富人的财产,使得帝国各地和各阶层都对他很不满。

  据说尼禄不喜欢罗马城旧的建筑和那些曲折狭窄的旧街道,想按照自己的意图来重新建造罗马城,扩建自己的皇宫。然而都城皇宫的周围都住满罗马平民,因此几乎难以开工建造,因此尼禄命人乘着夜深人静的时候去纵火,以遂其所愿。据说当罗马变成一片火海时,有些人甚至看见他站在高塔上穿着戏装,面对下面一片火海,弹奏着里拉琴,演唱他那关于特洛伊陷落的民谣。

  火灾之后,尼禄大兴土木,为自己建造了金碧辉煌的“黄金之屋”。在这座“金屋”里,除了宫廷建筑中必不可少的金堆玉砌之外,还有林苑、田园、水榭、浴场、水池和动物园,以便让人领略独特的湖光水色、林木幽雅的景物风情。整个宫殿内部用黄金、宝石和珍珠装饰,餐厅的天花板都是用象牙镶边,尼禄对此十分满意。

  火灾发生后,整个罗马城人义愤填膺,开始把矛头指向尼禄。尼禄听闻有人怀疑是他本人所暗地纵火,为了不使传言扩大,他便宣称这场灾难是基督徒阴谋纵的火。于是他下令逮捕基督徒,公开地将他们残酷折磨——钉十字架、披兽皮让恶狗咬死、将他们钉上柱子作为蜡烛,但是尼禄残酷屠杀基督徒的行为最终引起罗马人民的反对。

  尼禄在火灾后的言行,非但不能使人信服,反而把更多的纵火疑点集中在了他一个人身上。 对于尼禄是不是罗马大火的纵火者,历史学家们有着不同的看法。

  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认为是尼禄放火烧了罗马城,他描写道:“当大火吞噬城市时,没有人敢去救火,因为有一些人不断发出威胁,不许人们去救火;还有一些人公然到处投火把,他们说自己是奉命这样做的。”这些在大火中行为怪异的人很可能就是尼禄的亲信。另一位历史学家则记载:“几位前任的执政官在自己的庄园上,发现尼禄的侍从拿着麻屑和火把,根本不敢上前捉拿他们。”古罗马的史学家们几乎一致指控是尼禄为了重建罗马城而纵火焚城的。

  还有人认为罗马城的火灾只能是一次天灾,不能因为尼禄是一个品行很差的皇帝,就认为他是罗马大火的纵火犯。

  公元68年6月9日,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尼禄自杀身亡。随着尼禄的死去,罗马城的大火成了一个永远也解不开的谜了。或许将来有一天人们能从历史的陈迹中找到新的线索,从而解开这个谜。

  彼得大帝遗嘱是真是假

  彼得大帝在临死之前拟定了一份俄国发展的蓝图,可是这份遗嘱究竟真的是彼得大帝的临终旨意,还是有人杜撰出来的呢?

  彼得一世(1672 - 1725) ,俄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沙皇,马克思曾称他“雄才大略”。他在俄国历史上被尊称为“大帝”。在他执政时期(1689 - 1725) ,大力倡导改革,积极仿效西欧,使在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非常落后的俄罗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俄罗斯帝国建立了无数的丰功伟绩。

  彼得大帝去世于1725 年,几乎从他去世之日开始,欧洲一直谣传他曾经立下了一份长篇的遗嘱,指示他的继承者和子孙们继续他的未竟事业,特别指明了俄国在未来的数个世纪里,在对外关系和军事用兵方面应该注意的问题。

  1836 年,法国人德奥出版了一本回忆录。这本回忆录的问世在当时引起了一阵骚动,而引起骚动的原因则是书中所披露的一份所谓的《彼得大帝统治欧洲的计划》。计划大致是这样的:1、使俄国长期保持战争状;2、罗致人才;3、参与欧洲事务;4、瓜分波兰;5、征服瑞典;6、王室联姻;7、与英国结盟通商;8、沿黑海、波罗的海分向南北扩张;9、挺进君士坦丁堡与印度;10、对奥地利行使某种保护;11、挑动奥地利与欧洲各大国作战;12、全面统治希腊;13、利用法奥中的一个制服另一个;14、征服日耳曼和法国。

  德奥为什么能拿到彼得大帝的遗嘱呢?原来他是伊丽莎白女皇最宠爱的男人,因此在俄国的宫廷内部享有相当大的特权。他不仅可以随意进出皇宫,还可以任意翻阅历代沙皇的机密档案。据德奥在回忆录中记述:有一年夏天,他在圣彼得堡沙皇别宫内的档案文件中,意外地发现了《彼得大帝统治欧洲的计划》。据说,这份计划书是彼得临终时当做遗嘱而留下的。德奥欣喜若狂,马上一字不漏地抄录了一份。1757年,德奥将该抄录件呈献给法王路易十五。这份文件极具价值,然而路易十五却没有把它公之于世,不知原因何在。后来德奥回忆录的出版,才使它为世人所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