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时光的尘——一个女子用镜头捕捉的美丽全文阅读 > 第8章 西行青海(2)

第8章 西行青海(2)


  每年农历六月十六,庄稼长势正欢,牛羊膘肥体壮,隆务河两岸的藏族、土族村寨就开始变成一片欢腾的海洋,人们以民族舞蹈为主,在法师的带领下,开始祭神、敬神、酬神,表演神舞、龙舞和军舞,除此之外还有婚嫁、拉伊、民间藏戏表演等各类活动,为的是祛灾避邪、保护全村家家户户人畜平安,五谷丰登。“六月会”被藏族人称为“周贝勒柔”,被土族人称为“六月拉顿”,被汉族人称为“六月会”。它所展现的特殊风格和仪式充满着苯教、萨满教等原始宗教的遗风。凡举办“六月会”祭祀的村庄都有一座神庙,庙内供奉着本村和本地区的保护神。这些神灵中除本地的山神外,还有其他藏区的山神,如念青唐古拉山神、阿尼玛卿山神、冈底斯山神等,此外还有汉族的二郎神、藏族史诗中的格萨尔王等神灵。在藏族的原始信仰中,任何一座山峰都被认为有神灵居于其上,在藏族的整个神灵世界里他们属于世间护法的神系。六月祭祀活动中这种多神崇拜现象,也是热贡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类型的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产物。

  “六月会”中村民们都要跳傩舞,即我们所说的神舞、龙舞和军舞,它起源于何年已无从知晓,传说宗喀巴到西藏求学,讲经时,两个随从阿尼玛沁和切加很想念家乡,宗喀巴为了缓解他们的思念之情,安排寺院的阿卡排演舞蹈,吸引了西藏当地群众,这说明傩舞确实出自热贡,经宗喀巴传入西藏。

  “六月会”期间,村民们的服饰是十分讲究的,舞者必须身着盛装。藏族的藏袍多用高级氆氇或绸料缝制而成,领袖处用水獭皮或其他兽皮镶边。男子头戴白色或红色高筒毡帽佩有藏刀等实物。女子的服饰最为靓丽,藏族妇女的藏袍多以对比色鲜明的腰带来表现强烈的色彩美感,如绿色或蓝色织锦缎长袍佩以火红或明黄色腰带,给人鲜艳夺目的感觉。衬衫讲究长袖,平时卷起,舞蹈时放下,便于“长袖善舞”。此外,藏民族喜欢佩戴原始本真的自然宝石来装饰自己,如金、银、珊瑚、玛瑙、琥珀、绿松石等。姑娘们喜欢将长发编成长方形辫套,以红色锦缎为底,上面倦次排列两行镂刻吉祥囤案、镶嵌各式珠宝的小龙碗“银盾”,充分体现出藏民族以多为美、以贵为美的审美价值观。整个服饰显得异彩纷呈,琳琅满目、凝重而飘逸。

  从第一天清晨开始,众乡亲在跳舞者的带领下,抬起神轿到每家每户转,求的是保佑大家平安无事;次日早晨,大家首先先上山举行插幡仪式,回到神庙后就开始跳勒瑞。跳勒瑞的依次顺序是男子“喂哈”,四面磕拜群舞、男子祭奠龙骨舞、年轻女子拜神群舞、团结丰收欢乐游戏、人神共享山歌花环情、右旋白螺观音四面磕拜男女群舞。最后,所有的男子从老到少排好整齐的队形,手捧哈达、各种糖果、五谷、日月馍、绸缎、鲜花等,祈祷之后,举行大规模的煨桑活动。跳神者在人们的高呼和呐喊中跳起神舞,并口述村庄这一年的祸福及对祸采取的各项措施,严厉训斥村庄内部的挑拨离间、打架斗殴者并对其罚款,对家庭不和或不孝敬父母的行为在进行调解和教育,最后把所有的祭品送进煨桑炉,至此活动全部结束。

  在整个活动中,“拉哇”(藏语“法师”之意)是各项仪式的总领,地位很高,他时而率队起舞,时而焚符打卦,时而降传神谕。祭祀仪式是“六月勒柔”中的核心部分,并且始终贯穿在整个活动的仪式之中。“拉哇”率领队伍举行各种各样的祭祀形式,主要有“白祭”“红祭”等。“白祭”又称素祭,在“六月勒柔”期间,以时令瓜果、乳酪制品、各种面食、糖果酒类等作为贡品,待“六月勒柔”活动即将结束时,人们引燃柏树枝后,便把堆积如山的贡品,统统倾入烟火中,敬请神灵享用,浓浓的桑烟传达出人们最真挚的祈愿和祝福。“红祭”又称荤祭,是原始本教的重要遗存,有些村庄原来宰杀活羊,以其首足、内脏等祭祀神灵,后由于与藏传佛教教义相悖,现已进行了变通,改用糍粑酥油塑成羊的形状放入桑火中祭祀。此外,“血祭祀”和“插扦”也是“红祭”的重要表现形式。“拉哇”血祭(俗称“开山红”)是祭祀神灵中最为隆重的仪式,“拉哇”在神灵“附体”后以利刃割破头皮,待血流如注后,将血涂抹在画有山神的唐卡上,并泰然起舞,以达到祭祀神灵的目的。这被许多外国学者称为“印第安人的活动”。

  人与神,在此时形成了一种完美的和谐与统一。

  西域圣境隆务寺

  有人曾用“大美青海”来形容青海的广袤无垠,她确实美得使人澄明、虔诚、博大、宽广。这是我第二次来青海,因为七月会让我想起青海正在盛开的油菜花,“大美”仿佛赋予了那一片金灿灿的花海。逐花追佛,西域胜境,其实是一种心境,一种对世、对物、对人的心境,我喜欢怀着这种心境去感受真正的“大美青海”。

  藏乡的“大美”或许来源于一种文化,一种神秘的藏传佛教所展现的空灵世境。在同仁的那些日子,天蓝得使人有一种想流泪的感觉,烈日高空下,去逛一座座寺院,是每天必做的事。隆务寺就是黄南州州政府所在地同仁县最大的一座寺院,隆务寺始建于元朝大德五年,即1301年,明王朝根据边疆少数民族虔诚信教的特点,采用投其所好的政策,大肆敕建寺院,赐封禅师,以此来安抚民心。明洪武三年,即公元1370年,明王朝准许扩建隆务寺,并正式取名隆务寺。明天启五年(1625),明熹宗皇帝题赐“西域胜境”匾额,悬于大经堂之首,因而名声大振。1958年寺院首度开放,之后一度关闭。后来大部分寺院建筑遭到破坏,1980年被毁的建筑重新修建,于当年再度开放。

  有关隆务寺的来历,还有一个传说。据说,有一名藏区来安多地区布道的僧人,沿河化缘而行。春光暖暖,日上中天,人困马乏,就随地躺在河边睡着了。后来河水突然暴涨,把他连人带马不知冲走了多远。等他醒后爬上岸,已经是隆务镇河畔的沙堤上。他观望西山,心中怡然。正是绕山抱水、鸟语花香、树木苍翠——佛祖所赐的宝地。于是他便在此安顿下来,修建房舍,普度终生。

  如今的隆务镇沙堤,却不再仅仅是一派田园风光,隆务寺门前新修葺的热贡文化广场使人眼前一亮,偌大的广场中央赫然而立的是一座高达数米的三面绿度母是其中佛法最高,最为著名的。这座绿度母盘膝坐在莲花宝座之上,通身金碧辉煌,神态安详,手持法器,周身彩带环绕,贵不可言。而塑像底座下有一道汉白玉石墙,上面雕刻着各种《佛经》故事,周围则是三层石栏,整个塑像通体大方庄重,周围更有不少藏族信徒围绕着塑像不停朝拜。

  隆务寺原来没有大门和围墙,而如今的隆务寺周围砌起了一道杏黄色围墙,长长的转经廊环绕周围,远远望去,令人平添敬仰之心。隆务寺大门则是一道融合了汉藏风格的建筑,既有汉式的四角飞檐,又有藏式典型的装饰特征。“隆务大寺”四个大字印在藏蓝色的匾额之上,端庄而贵气,令人过目不忘。

  游走在隆务寺中,整个隆务寺的各个经堂、佛殿建筑宏伟壮观,装饰华丽,文物丰富。在万历年间修造的大经堂位于全寺中央,是寺院的主题建筑,寺院从此改宗格鲁教派。大经堂背东面西,是一座汉藏风格结合的大殿,前部分两层为藏式,成为经堂。身处大经堂内,幽暗的光线和渺渺的香气不禁使人心神澄明,心生礼佛之念。

  佛事活动主要有农历正月十三至十八的祈愿法会、三月的尼丹法会、九月的降凡节和十月的五供节等。由于我们去的时候是七月,没有佛事活动,所以只要远远的朝拜它,也是一种感觉和顿悟。

  郭麻日古城堡

  郭麻日村位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隆务河以西,是同仁土族集中度地区,郭麻日村属于年都乎乡,为同仁古寨之一。

  在古城堡大门口有一块石碑记载:据宋朝历史文献对郭麻日记载,尤其是郭麻日出土的马家窑文化与齐家文化的各类陶器考证,人类在郭麻日地区居住的年代可以追溯至五千年前。该城堡最初出现于特莫科地。在唐末宋初迁至现在的郭麻日,至今时为九百多年,是热贡地区年代最早保留最完整的古堡,郭麻日古城城体为夯土板筑,呈长方形,东西长约220米,宽约180米,和其他作为瞻仰游览的古堡不同,郭麻日古堡寨内至今仍有100多户人家在此居住,置身其间,鸡犬相闻,炊烟袅袅,别有意趣。

  郭麻日古城堡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整个古堡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进入城门后便是一条条迂回曲折的小巷,两边是三四米高的夯土墙体,显得巷道更加的狭长幽深。据当地人介绍,过去这里因为土匪马贼,经常发生小规模斗争,甚至民族间的战争,这样的建筑更能适应战斗的需要,像这样的窄巷,只要派出一两个人守在墙头,便可以做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同时,由于一条条巷子大致相似,又曲折迂回,身处其中,不熟悉的人难免会走错路,别看郭麻日古城堡占地面积不大,可是在里面迷路也是家常便饭,若是古时候在此打仗,恐怕是敌人进入古堡也只能惨败而归了。

  在郭麻日古城堡游览,不仅能看到有着700年历史的古民居,更能体验浓浓的当地特色的风土人情。这里家家户户的门扇都很有特色,大多是单扇门,不能不说别具一格。这里民风淳朴,哪怕随便敲开一户人家,主人都会热情地欢迎你入内参观(偶尔也能看到某些人家门扇上悬挂有柏树枝,这表明这户人家家中有事不便入内,婉拒客人拜访)。进入民宅大门之后,眼前出现的院落不大,建筑大多都为两层,过去底层一般作为牛羊等牲口圈、厕所等,二楼才是主人家起居住所。抬阶而上,站在二楼,向外可以看到巷道内的情况,向内家家户户却是互相连通,翻过矮矮的土墙就可以进入别家。这样的设计,一方面节省了大量的空间,体现了古城堡内居民之间的感情深厚;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外敌入侵的时候最大程度的起到防御功能,倘若敌人真的攻入,只需从墙头撤离到隔壁院落就可以保证安全。从军事防御上来说,郭麻日古堡的建筑设计精巧,功能强大,同时保证了居民日常生活的便利,令人叹为观止。

  郭麻日古城堡,900多年来屯兵戍民们繁衍生息,已成为这块土地的古老居民,沧桑古寨已变为屯民们生生不息的家园。古寨依旧,见证着这条河谷沧桑变迁的历史,而时空早已变换,边外前线早已是戍民后代宁静的乐园。

  和日石经墙,一生一次的朝拜

  走在青藏高原上,我们总能四处见到寺庙、白塔、经幡和玛尼石刻。这是藏文化的一种承载和表达方式,是神秘宗教向人无言宣示的一种力量。作为一个对藏文化了解不深的我,开始喜欢上这片热土,希望每年都能来这里朝拜一次,让心灵离佛更近一些。

  下一站我们要赶往的是一个叫和日石经墙的地方,它坐落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和日乡的和日寺后山,海拔3700米,是一个以藏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纯牧业地区。

  和日寺,是和日石经墙所在处,又叫曲葛寺。这座藏传佛教宁玛派(红教)寺院的历史己有174年。和日寺的前身是草原帐篷寺院,后迁到和日乡重建。据《黄南州志》记载:首次发起并组织和主持石板经文刻书者是和日寺第三世主持德尔敦·久美桑俄合丹增。他从果洛草原请来一位雕刻绘画兼通者阿乃亥多的高僧作为首刀人,并挑选数十位寺僧和牧民做其帮工和学徒,为寺院刻制3部可永世长存的石经,即《普化经》《噶藏经》和《当僧经》。经数十年不懈凿刻,3部石经告成,这就是和日最早的石经。

  这些作品虽经150多年的风蚀雨淋,但至今风貌依然。接替德尔敦活佛大规模刻建石经墙的人,是他的后任第四世主持洛加仓活佛。洛加仓自幼出家,20多岁时便是佛学造诣高深的宁玛派活佛了。他立志要让《大藏经》的《甘珠尔》和《丹珠尔》等著名佛教经典变成石书,与世长存,永远护佑广大藏族信众得福承祥,便开始了大规模系统的石经墙刻建。

  因洛加仓是和日草原上的大德高僧,又是和日大头人的亲戚,资财充足,加上和日牧民和僧人捐奉的财物、牲畜、石料和劳力,石经墙的扩建非常顺利,30多年便全部完成。建成的石经墙按藏文经籍版式分部垒叠而成,每函石经码得像一本长条藏文经书,保持纸经书的形状和风格。每函都有书名,外面用木板包装成书箱状,再用精美的图案石板隔开。石经墙两面有很多供看石刻佛像的佛龛。这样,朝拜和转“廓拉”的信众便可随时与佛见面。

  石经墙完工后,成为和日草原以至整个安多藏区佛教信众心中的圣地,来此朝拜和转“廓拉”者终年不断。藏人认为,在此转一圈“廓拉”就等于把此地所有的石经书诵念了一遍,福德无量。

  和日的藏民说,石经墙建成后,和日一带果真再未发生过大的天灾人祸。当地人认为,是经石墙的圣灵为他们带来平安吉祥。于是,代代相传。人们不断地往这里敬献各种经石。神秘的石经墙,成为藏地信众的精神图腾。

  和日石经墙独具特色,无论规模还是艺术水准堪称石书之最。但因地处偏僻以及交通不便,很少有人走近它、了解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