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时光的尘——一个女子用镜头捕捉的美丽全文阅读 > 第7章 西行青海(1)

第7章 西行青海(1)


  与青海的情缘起初还是从那一地黄到天际的油菜花开始。在路上的感觉就是这样,从一个陌生的地方赶到下一个陌生的地方,我的人生就是用一个个陌生的地名惯联起来的,生命充满着色彩和交集,悲喜和释然。我的行走注定是一场美丽的邂逅。

  七月门源,倾世之花

  等了三年,盼了三年,念了三年,说要去青海门源看油菜花的心愿,终于在这个七月成行了。

  三年之爱,只为了追逐那漫山遍野的油菜花。从二月的罗平油菜花,到三月、四月的婺源油菜花,再到北方七月额尔古纳的油菜花,每一处盛开的油菜花,都让我如此难舍、情迷。有人说,我有很深的油菜花情结。不知为什么我就是喜欢大片大片的花海。时常想象着自己纵情在花海中,闻着花的芳香,在蓝天白云下追逐着最明媚的阳光和最纯情的爱恋。我是一个与花同开的女子,在七月里寻找最美丽花开的地方是我此生所爱、所想。

  七月的南方,酷暑早安营,油菜花也早结成油菜籽。由于地理位置和纬度的不同,此时青藏高原上的门源正是油菜花盛开的季节。

  那油菜花海,像望不到边的地毯,一直延伸到天的尽头。色彩如此明媚斑斓,像画家笔下的调色板,描绘在祖国的山川大地之间。我爱这种无边的美,仿佛可以描摹出那种壮观倾世之美。这是一种视觉的冲击和渲染。世间的给予,爱的祈求。统统都在这一刻释放!

  从西宁出发一直前往门源的这段路,我走了将近一天的车程。路上停停走走,只为了拍摄沿路的风光和油菜花海。

  天空不作美,时而有雨滴,时而阴云密布。赶到门源的时候已是傍晚,气温极具下降得让人措手不及穿上带去的冲锋衣都抵御不了那一刻的寒冷,望着远方那常年积雪不化的冷龙岭及岗石卡雪峰才明白七月的青藏高原气候让人如此难以捉摸。

  寒冷的门源,很难想象这是七月的天,不过有满眼的油菜花作陪,瑟瑟发抖的手仍然不停的按下快门,幸好傍晚的时候,迎来了最绚丽最奇特的晚霞,把雪峰下的油菜花渲染成一幅绝美的油画。

  浓艳的黄花,北依祁连山,南邻大坂山,西起永安城,东到玉隆滩,绵延近百公里,繁花一片,无际无边,宛如金黄的大海。这一望无际的金黄显得异常斑斓,令人慨叹,大色块的简单构图给人丰富的遐想。喜欢油菜花的人都是喜欢那种强烈的色彩,喜欢那种扑面而来的恢宏气势。

  不管是细雨初停,还是艳阳高照,油菜花海都会与当地的蓝天白云、高山流水、林海草原和独有的民居、蜂农等交相辉映,变幻出一道独具特色的迷人风光。

  红色的篱笆墙,枯倒的树枝,还有远方黄黄的油菜,这是我拍到最美的晚霞下的风景。

  千年荒凉之城,贵德丹霞

  离开门源,我们绕着青海湖走了一圈。来到贵德已是第三天,看多了漫天遍野的油菜花,视觉开始出现审美疲劳。油菜花的片子拍得太多了,再加上下雨,天空比较阴霾,对拍照似乎突然失去激情,于是大半时间我都躲在车里昏昏欲睡。到达贵德时,我被眼前从未见过的视觉冲击着,拿起相机对着形状各异的丹霞地貌不停的拍摄着,心开始被添得满满的。另一种视觉盛宴的开始,迷惑着我的眼球。

  那红色高高隆起的丹霞地貌,大气、雄宏、棱角分明、冷峻孤傲。它没有江南青山绿水的灵秀、阴柔、葱郁和繁华,有的只是青藏高原的豪放、阳刚、萧瑟和凄凉。以往我总觉得一个人过于荒凉,在此刻,谁也抵不过这千年丹霞的荒凉。敬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浑然天成、惟妙惟肖、耐人寻味。这是荒凉中的,另一种美丽的抒写。

  那干枯的河床,是一种生命的延续吗?努力的活着,只为证明自己的顽强和坚韧。即使恶劣的环境,也要成长出生命的一片绿洲来。活着是多么的不易啊!

  那崖顶被雨水冲刷成许多沟壑的地段,有的像塔林,有的像欧式尖顶楼房。峡口两壁对峙,相去不足百米,雄险异常,当地藏族称其为“石门”。而这“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险,又好似历经战火,被烧得红红的。

  尕让河像一条黄色的带子蜿蜒南下,由于河水的切割,两岸山峦多为斧劈刀削般的悬崖,也有一些风蚀砂岩和较为平缓的山坡。

  贵德丹霞地貌,形成于1亿2千万年前,峡谷地处黄河北岸,两侧山峦夹峙,高耸入云,红的火红,青的靛青。山崖经亿万年的风沙侵蚀,形态各异,峡口山峰林立,如刀劈、如斧凿,凝重苍远,摄人心魄,两侧山峦成为约50米高的绝壁,笔直的崖面上清晰地呈现出当年沉积层的水平线条。

  没有来到贵德前,我对黄河的印象一直是“一盆河水半盆泥”,或者是俗话说的“跳进黄河洗不清”。世人将黄河水的浑浊描绘得如此淋漓尽致,这其中深含着人们对地球生态环境的担忧与无奈。那么,要说黄河水是清幽幽的,如果不是我亲眼所见,我一定不相信。

  贵德县位于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黄河自西向东横贯县境中北部,流程76.8千米。全境沟壑纵横,山川相间,呈现多级河流阶地和盆地丘陵地貌。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形成四山环抱的河谷盆地。且上有龙羊峡锁关,下有松巴峡守户,四面环山,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山清水秀,瓜果飘香,黄河成就了贵德“高原小江南”的美誉。贵德的清水其实应该归功于龙羊峡水库,浑浊的黄河水经过龙羊峡水库沉淀后,变得很清澈。2000年7月,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在视察青海贵德时曾挥笔写下“天下黄河贵德清”著名题词。这意味深长的七个大字,是对贵德境内清洁黄河的惊叹,也是对青海高原秀美山川深情地赞美。

  站在贵德的黄河边放眼望去,天色蔚蓝,绿树成荫。那黄河水,清澈见底,碧波荡漾,依稀可以看到鹅卵石。这里没有大的波浪,有的只是恬静与清澈;这里看不到黄河水波涛汹涌、滚滚东去的壮观,只有河面上的涟漪在风中由近及远的一层层的慢慢散去……那份温柔和宁静,颇有一种“家有小女初长成”的风采,楚楚动人、含羞带娇,令人驻足流连。

  在贵德黄河大桥下不远处的河段中,恰有一块心形的绿地镶嵌于河水中间,当地人在那立了一块牌子叫“千姿湖”,这是整个贵德气候最温暖的一块湿地。绿地上草木盎然,垂柳含烟,绿杨叠翠,黑刺成林,杂花满地,清清的黄河像一条翠碧的玉带在沿岸红色丹霞地貌的映衬下蜿蜒流淌,绘就出雪域高原上的奇丽风景,给人以“抬头似高原,低头似江南”的奇妙感觉。丹霞地貌、清清黄河、高原绿洲,在整个黄河流域独一无二。

  我们流连于这块绿洲,久久不肯离去,从傍晚一直拍摄到最后一抹夕阳,收工时已是晚上21点了。

  这里天黑得比较晚。在这些长途跋涉、起早贪黑的日子里,那份辛苦的收获,让我心慰。这份荒凉绿洲的美丽,深深地震撼着游走的心灵。此生的不喜不悲,在经历了苍穹之间的行走,原来随眼的风景皆是空。

  次日离开时,晨曦中的黄河大桥、水车的辉映、少女的娇媚,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走近坎布拉

  此次的青海行,都没有遇到什么好天气。沿路来要么下着雨,要么天阴沉沉的,拍出的照片仿佛都蒙上了一层雾!天空不作美,走近坎布拉的那天,天色也一样阴霾。再加上坎布拉丹霞地貌的高大、笔直,在那转了一天我都没有拍到几张满意的照片。

  坎布拉属于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坎布拉乡境内,海拔2100—4000米,它北倚黄河,紧挨着李家峡水电站,形成“碧水挟丹山,大坝锁黄河”的壮美景观。

  整个森林公园地势西高东低,座座山峰姿态万千,形象各异,宛若仙境。令人惊异的是这里的山体一片红色,是典型的红色砂砾岩层发育而成,岩体表面丹红如霞,远望过去仿佛霞光万丈,由此被称为“丹霞”地貌。走进去看,山体被风雨剥蚀的千姿百态,形态各异,如剪刀石、望郎崖、石笋、仙女聚会等,形态逼真,形成了奇、险、秀、美、幽等独特的艺术造型。加上郁郁葱葱茂密的森林,一尘不染、澄澈如镜的湖水,呈现一派红山碧水、蓝天绿树的醉人景象。

  坎布拉的来历有一段美丽传说。这里人口稀少,元代时由于战争和灾荒,经常是十室九空,居民四处逃难。明代时曾发动全国性人口大迁移,从四川来了三兄弟,看到这个地方山川秀美,气候湿润,就在此安家落户,逐渐繁衍生息。因为四川在藏语里称为“康”,“康布拉”的意思是来自康藏地的庄园。汉语按照音译成了坎布拉。清朝乾隆时期,坎布拉有201户人家,属于河州卫归德千户管辖。坎布拉境内现有奴布、尖藏、德洪、尕吾昂、斯克、坎群、拉德等7个藏族自然村舍,约1800人。他们世代耕作在这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产和生活习惯。

  进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所需费用大概100多元。统一在景区大门买票才能进去,然后先坐船,经过一个湖泊,才能进到坎布拉景区,然后里面有电瓶车和中巴车接应,再一个一个地景点玩下去。我们沿路都是坐电瓶车、中巴车游览,花了大概一天的时间,可惜的是这个地方大伙几乎都没有拍到满意的照片,此乃一大憾事也。

  青海湖,那些路过的风景

  七月的花海无边无际地蔓延开来,透过高原上轻薄的空气,我仿佛在地球的这头闻到那清甜的芳香,所有来自色彩的诱惑,仿佛片刻就把我的灵魂吸走了。

  忘了我这次外出的目的,因为所有来自内心的给予,来自时光的蹉跎,不明白自己这一生到底在寻找什么?等待什么?

  如果我活着还有明天,我就得把握今天。委屈自己,向世俗低头,我似乎做不到。于是我的灵魂永远在孤独中行走。高原稀薄的空气,过强的紫外线,清透的歌声都是这个夏日的主旋律。

  到达青海湖时,刚好是中午,阳光很热烈,青海湖的水也很蓝。他们说,青海湖的水是随着天空的颜色变化而变化的。

  七月末的青海湖,油菜花已经凋谢得快差不多了,种植面积也不及门源多。因为青海湖的温度好像比门源高,所以这边的油菜花开得比门源的早。我们大半时间都是坐在车上赶路,沿途会遇到一些骑着自行车环游青海湖的人们,他们三五结群,装备特别,是青海湖另一道风景线。

  我们坐着车,环游了一圈青海湖,大概也花了将近一天的时间,沿路荒凉一片,风光也很平淡,就停停走走,随便拍了几张照片。

  傍晚的时候,云层加厚,天色开始阴暗,青海湖的水也随之变成灰蒙蒙的,湖畔有放羊的牧民正赶着一群羊群,准备回家。

  当日我们就住在青海湖,估计是坐了一天车的原因,那日我开始头疼和肚子疼,身体很不舒服,或许有轻微的高原反应,看见肉食,就有反胃的现象。

  热贡藏乡“六月会”,隆务河畔的“狂欢节”

  再次来到青海,又是一年之后的七月。我坚持在这个最美丽的季节,走进那一个个我未知的天堂。

  一直以来,我总是被藏乡“六月会”的神秘盛大画面吸引着,心里想着总有一天心灵能抵达。

  2006年,藏乡“六月会”已列入文化部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阿布扎比审议,又被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热贡藏乡六月会藏语叫“周贝勒柔”,据史料记载,“周贝勒柔”这项庆典源于元末明初的蒙古军。相传,蒙古军为了安定民心反对战争继续打下去,毅然将全部武器毁于热贡地区,广大群众为庆祝这一义举,举行祭神祝福活动,延续至今。而民间传说在很早以前,同仁地区有许多毒蛇猛兽危害人类,后来从印度飞来一只大鹏鸟,降服了这些毒蛇猛兽,最后落在了“四合吉村”附近的西山上,藏语把大鹏鸟叫做“夏琼”,也就是传说中的夏琼神,后来人们为了供奉他,定于每年农历六月十六举办“六月会”。

  “六月会”是隆务河流域同仁县藏族、土族人民最为盛大的民间传统宗教节日,也是同仁地区最富民族特色、历史最悠久、范围最广的民俗活动,已流传1400多年。它包括祭神、请神、迎神、舞神、拜神、祈祷、送神、军舞表演、神舞表演、龙舞表演等内容,舞蹈活动在这一盛大的宗教性节日中自始至终起着执掌作用。这是一种原始宗教氛围浓烈、文化形态与文化内涵复杂而丰富的人文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