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都市言情 > 生命的呐喊全文阅读 > 我和我的哥哥

我和我的哥哥


哥哥大我两岁,父亲给我们兄弟俩起的名字,他文我武,望子成龙的意思就是俩儿子能文武双全。不过挺遗憾的是,一直以来兄弟俩的发展没有达到父亲的预期,梦想终归是梦想吧,现实终究是现实,在这里我倒不是想谈论父亲的预期期望,我只是想聊聊我的哥哥。r

不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一般家庭的长子都比较憨厚老实,受到的溺爱也相对多些,所以也可能因此而比较听从父母的训导。记忆里小时候,我是比较顽皮的。和哥哥一起走在村中的胡同里,在墙根闲呆的大人们,他们经常会怂恿我和哥哥打架而取乐。我经常会毫不犹豫的从背后袭击我的哥哥,活着一脚把他踹倒,或者揽腰把他摔倒,然后哥哥开始反抗,兄弟俩满身是土的在地上纠缠,在大人的哄笑中我志得意满的扬长而去,后来我才明白,不是哥哥打不过我,是哥哥舍不得打我的。r

哥哥高我一级,父亲为了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先是把我搞到县城的附属小学,在即将考试前把哥哥也弄去了,于是哥哥就和我一个班级,那是1987年。但结果是兄弟俩都没有达到父亲的预期,没有一个考入县城的重点学校,经过一顿暴打,父亲决定我复习再迎接考试,哥哥呢就去县城的实验中学上初中。经过一年的复读,我终于考入了县城的第二中学,哥哥当时就开始读初二了。r

在上初中的时候,都是在家里带着够一个礼拜吃的煎饼,再带一些咸菜,当时的生活都是这样的水平。不过父亲当时是工人,每个月都发工资的,给我和哥哥每个人每个礼拜5元钱还有部分粮票,便于到学校的食堂换取饭票,饭票可以买馒头吃的,那时候吃馒头也是一种奢望。菜票直接用现金购买行了。记忆那时候,每到礼拜一,在食堂的会计窗口,都会排着很多人,有的拿粮票贴钱换饭票,彻底农村来的学生就拿粮食换取饭票,想起来那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样的境况好像一直延续了整个初中,在高中时节我就忘记了是否还有粮票一说了。r

适逢礼拜六或礼拜天,不是每次都回家的,在不回家的时候我就会去哥哥那里玩,都在县城,距离也不远,走不到半个小时的路程就到了。当时哥哥所在的实验中学建学也不是太久,主要入学对象大部分是县城里的孩子,所以住校的也没有多少人,即使住校的也就像哥哥那样的,家里父母一个是所谓的国家工人,一个在家务农。当时他们学校连食堂都没有,还是到他们学校隔壁的县城法院食堂就餐。在我记忆深处,每次我到了哥哥学校,傍晚兄弟俩先去食堂吃大饼,再买上2毛钱大锅菜,吃的不亦乐乎,在他那里吃饭都是他买单的,花不了几个钱的。然后兄弟俩出去,县城的电影院距离他们学校也不远,在一条路上,然后花费2元购买电影票,兄弟俩一起进去看电影。当时没有什么娱乐节目,也没有现在的所谓网络。沉浸不到两个小时的电影欣赏中,随着拥挤的人群兄弟俩出来后,开始奢侈的每人叫上一碗馄饨,吃馄饨当时也就是3毛钱一碗,两碗6毛,这些都是我买单的,然后弟兄两溜达着又进入附近的通宵录像厅,每人一块五,俩人三元,在买点零食,进去一直通宵到天明,看的迷眼不睁的。r

这样的日子一个月能遇到一次就不错了,本来父亲的安排是每人每个礼拜5元,一个月下来四个礼拜,我们每人能得到20元,但哥哥不积累,每次他都花的一文不剩,他说他省吃俭用的,有次积累了几元被人家偷去了,就再也不积累了。我倒是每个礼拜省吃俭用的,日常在校里都不舍得吃菜,将就着用钱,每个月20元钱我能从牙缝里抠出近10元,每个月差不多积累到10元了,我就去找哥哥玩,全是我买单,折腾一个礼拜天,兜里剩下不到一两元,就心满意足的也有点后悔不迭的返回自己的学校。每次花完我都咬牙切齿的下次坚决不乱花了,但每个月随着即将积累到10元的时候,就鬼使神差的找哥哥去了。也不知道怎么想的,为什么平时不舍得花,到那一天要花光呢?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我好像还有那时候的消费习惯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