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的经典妙句,也是儒家文化的精华之处,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r
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讨厌的事物,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的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己 r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条,然而在现实中许多人却不能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条,一切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只顾及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r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既然指不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东西硬推给别人,针对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是容易被人理解的,但涉及到思想方面,也想达到这个境界,却不是件轻松的事情。毕竟每个人所处的时代,所在的生活环境都不是一致的,这就导致了不同时代、不同环境的人的待人处事方式。在特定的环境下,目的可能是好的,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在努力,在坚持,但却因对事件发生的原因或趋势存在着理解的歧义,导致了无谓矛盾的发生情况也是比比皆是。人,往往会站在自己的位置,去考虑问题的实际发展形势,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不论你思忖的怎么完美,不论你的期望多么美好,结果未必就是遵循你的思想发展而去,甚至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背道而驰,让你猝不及防了。r
我貌似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概念理解的很透彻,但在实际生活中,我却无意会伤害到某些人,这些人包括亲戚、朋友和身边共同做事的伙伴。也许我的初衷是好的,是良性的,但在实施模式上,却可能适得其反,反其道而行之了。一直以来,我对老婆的做事方式存在着抵触态度,我一味的在抱怨,这实际是不可取的。我口口声声吆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但事实我做的却是要把自己的思想、我的信念强加在她的头上,这是我严重的不足之处,导致了她饱受被摧残之苦;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对待朋友的态度上。我不否认,朋友也不否认,我的初衷是好的,但真正实施起来,我的无意,我的无谓的做事模式,一样在吞噬摧残朋友的内心,搞的伤痕累累;同时我也想到了我对父母的态度上,一样不可理喻,极其伤害着父母的心。r
静心思过,往事不堪回首,我的大大咧咧的性格,我的一副无所谓的态度,我的看破红尘满腹皆空的理论,无不在灌输着身边的人。也许我是对的,但更也许我是错的,我学会了换位思考,我应该薄积而后发,后发制人,而不是一味的冲动,一味的勇往直前,一味的先发制人,因为偶尔的先发制人也是先发受制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