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都市言情 > 生命的呐喊全文阅读 > 加盟车辆?让我再次陷入泥潭

加盟车辆?让我再次陷入泥潭


2011年的八九月份吧,曾经在济南一起就读市场营销的一个同学,夫妻俩在李沧九水东路一个地点经营馒头生意,也是在青岛好多年了。经过几年的积累,手里有点积蓄的,做馒头房太辛苦了,早起晚睡的,自我感觉付出过大,收益太少,据说我的运输队伍在不断发展壮大,以为运输收益挺大的,就电话咨询我,是否能购买个车辆做运输呢?r

在他们有这个意识后的不久,我们约个时间一起坐了坐,沟通了一下。通过沟通,我得知他们只是道听途说而已,只感觉运输能赚钱,但并不了解运输行业的内幕。毕竟投入一部前四后六的9.6米高栏车需要二十七八万,她的意思是和她的一个小学同学合伙购买,那样两家都不用借钱了,驾驶员也不用找了,水到渠成的事情,关键是业务的问题。我对业务问题恰恰不敏感,我更敏感的是人的问题。车是有实际价值的,但人的能力的差异直接导致实际收入的差别的。我的意思是在他们尚未购车之前,最好他们其中的一员直接跟随我们的车辆亲历一段时间,看是否能胜任这个运输行业的工作,然后再做决定了。行行有道,隔行如隔山,有同行无同利的,光看着贼风光,没看着贼挨打啊。亲历之后,就好像一个缓冲期磨合期一样,是否能做或想做,就都有缓和的余地了。我把我的意思表达了, 但近一个月的时间并没有任何反应,待有反应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筹备买车了。r

那时候,天津伙计连续发车到青岛四个月后,因资金链的断裂及其其他综合因素的制约,天津那边终于因错综复杂的矛盾搁置了持续发车,昙花一现的就结束了短暂的线路运输,我已经又重新拾起继续运作北京线路的冲动了。在那时节,他们车辆的加盟对我是有利的,间接壮大我的实力,因彼此特殊的关系,操控车辆更安全,更随心所欲。但人算不如天算,他们合伙购买的车辆,共同经营了三个月,期间出现了好多好多的问题,毕竟他们都未从事过货物运输工作,也没有长途运输的经验,只是凭一腔热血,满腹想象就开始的,多多少少吃了好多的亏。终于他们彼此忍无可忍,合作三个月后他们之间分道扬镳了,他们多年的情谊关系也降到了冰点,由我同学的小学同学方独自购买了那部车辆。在随后的一个月,我的同学憋着一肚子气,赌气筹集资金,准备自行再购买一部同样的车辆。那时期,我的压力其实是挺大的,车贷还没有付清,每月2500元;房贷两份每月6000元;老婆孩子的生活费每月也是按时打卡3000-4000元,还有他们的保险每月1500元;在2011年房子的装修花费七八万元;对于2010年出现的几次事件,赔付款也未彻底还清,不时归还一部分.....这些还没包括小连襟及二舅哥的车辆租赁费用,那更是一个庞大的数目,每月近10000元,当时我的境况已经不能是举步维艰去形容了,我当时的感觉是“死猪不怕开水烫”了的无奈吧。r

但现实还是在发展过程中,资金一定不能断裂,必须衔接起来,就这样,我又通过要好的同学倪进行借贷了......r

加盟外来车辆,增加了可运营车辆,扩大了的公司规模,增加了公司的综合实力,在市场发展趋势更具备话语权,更具说服力的,为什么我却说让我陷入泥潭了呢?其实加盟车辆是把双刃剑,规模达不到的时候,每一部挂靠车辆行驶在路上,都具备着不可预知的风险,任何一个风险的发生都甚至有可能导致的结果是公司是自取灭亡了。r

一个物流公司的正常运营,手续首先要合法有效,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道路运输许可证、组织机构代码证这几大证件都要具备并到期审验。交通局的要求是需要最低具备五部自有车辆,所谓的自有就是指直接挂靠在公司名下的车辆。在物流运输刚萌芽的前几年,注册条款执行力度比较宽泛,当时注册了很多很多的物流公司。但随着市场的发展,相应制度的逐步完善,执行力度也越来越严了。物流运输的准入门槛就是交通局核准的道路运输许可证,那必须有五部车辆的,税务部门对公司财务的运作要求的是公对公的规范,这就变相限制了诸多的投机取巧。注册公司在目前国家发展国情上,还是相对便于注册的,通过专门注册公司的机构就可以办理这一切,花费也不需要太多,这些倒不是大问题,关键的问题,还是在日常操作中,那些问题才是致命的问题。还是说一下关于我对加盟车辆导我致泥潭的缘故吧。r

每个城市都有专门挂靠的物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曾遭遇了太多太多的事件,有的因其中的一部车辆出现了重大事件而受牵连,最后不得不关门大吉了,因为无力赔付巨额的赔款。有的一些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完善,并发展壮大,成立了专门的保险机构,律师机构,安全机构培训等,这些挂靠物流企业动辄就是几百部车辆,在市场是绝对有说服力的,当然,他们的法人也具备很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能力。我注册公司的起初不是为了挂靠车辆,我只是随着自己业务的增多,好几个车辆挂靠不同的公司,车辆手续办理起来比较繁琐,为了方便我自己的运作业务,反正都是自有车辆,我就注册了物流公司了。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大,车辆需求也相应增多,首先是二舅哥在2008年秋天吧,花费4万多元购买了一部8.2米二手厢式货车,每个月什么也不用过问,净得利益3000元;然后是小连襟在2009年7月花费13万元购买了一部6.8米箱车,每个月什么也不用过问,净得利益5000元;再后来又花费5万元购买了一部二手9.6米箱车,净得利益2000元,借以缓冲6.8米箱车高昂的费用,再到后来2010年4月份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小连襟和妻侄又合作购买了前四后四8.7米箱车,还没有确定费用,我的那部7.2米车刚招聘的驾驶员人货失踪了,直接导致我损失30余万元。后来在当年的8月份小连襟的车辆追尾路虎,又赔付5.5万,尽管都是分期赔付,但迟早都是要归还的,自此之后,我就开始陷入泥潭了。r

经过一年多的运作,到了2011年的中秋后,其实那时候我已经是内外交困,力不从心的时候,毕竟每个月的压力如此之大,市场又如此低迷,我是无力回天的,当时同学的加盟车辆他们合作分道扬镳后,不久的一天,那部车辆又在潍坊高密段因大雾发生连环车祸,又雪上加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