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都市言情 > 生命的呐喊全文阅读 > 对当时自杀身亡的感触

对当时自杀身亡的感触


在清理整顿如火如荼的时候,通过网络新闻看到一则这样的消息:包头惠龙集团董事长金利斌□□身亡,然而在当地,随着这个在包头商界举足轻重、民间传说资产高达40亿元的商人的身亡,其身后高达12.37亿元的巨额民间债务浮出水面,包括商业银行、农信社、典当行、担保公司等多家金融机构或多或少地牵涉其中,金利斌的倒下,在民间金融活跃的包头引发了一场金融余震。r

且不说金利斌自杀而产生究竟怎样的金融余震状况,由此我联想也看到了身边的实际情形。去年年初的时候,我听到了好多好多关于在我身边的故事。江苏徐州新沂的一个乡镇,还有山东临沂我们那边的一个乡镇,到处都在吸引外资发展,银行也大力扶持予以放贷,于是一批批大棚,一批批养殖业户,一批批小规模的工厂都应声而起。这里面有我不熟悉的人,也有我熟悉的人。风声是即使在农村稍微有点能力的人都可以轻松赚的杯盘满钵,真可谓乡镇经济欣欣向荣,如火如荼的发展着。这当时我就怀疑,也纳闷,也深感不平,为什么我身居城市这么多年,努力打拼,也建立起自己小小的事业,怎么换来的仍是入不敷出,殚精竭虑呢?r

到了年底春节回去一趟,又听到了另类消息,大棚不赚钱,养殖业户没盈利,工厂举步维艰,频临倒闭。更关键的是,借贷银行资金的人很多很多,经过一年的泡沫发展,已经资不抵债,选择逃亡的道路。选择逃亡是人最无奈之举,毕竟当初给担保的亲戚朋友将无情受到株连。又给银行敲响了警钟,在逐步通过担保收回到期不予归还的同时,在再次放贷程序上附加了更为严厉的条件。关键信用的缺失又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极度不信任,为再次良性的贷款埋下了不利的伏笔。宽松的放贷政策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因为国家已经意识到了这点的严峻,国有银行的从紧政策,直接导致了民间借贷的繁荣。r

人都想改变现状,都在思忖发展,发展就需要资金。在我们即将做任何一件事情之初,我们都是经过深思熟虑,我们的愿望都是美好的,期望也是令人艳羡的。经过一些的确有所作为的人的不断游说,启动资金就这样在给付高利息的状态下应运而生。在起初操作的前期,经过一些得到高额回报人的大肆宣扬,一些举步不前,唯唯诺诺的人也抛弃戒心,义无反顾的加入了民间借贷大军。滚雪球式的高度膨胀,让起初发展的作为之人身价倍增。但经济学有个原理,就是货物的价格永远围绕它实际价值上下浮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市场是无情也是现实的,供不应求,供大于求,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价格的变幻莫测。如今全球都在扬言通货膨胀的问题,过度的发展导致了产品积压并滞销,由此带来了流动资金的严重短少,国家已经开始对银行、房地产、石油、煤炭等涉及国计民生的大宗商品予以限制和调控。而民间借贷也难逃厄运,更是不堪一击,这也就导致了包头巨富金利斌的自杀身亡问题。其实像金利斌这样的所谓富豪在中国的现状比比皆是,这是特定社会发展的产物。r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城市,每个乡镇,包括每个村子,都有些能力比较强的人物,他们在发展的起初,经过良好的运作,积累了不少的财富。对当地社会也做出巨大的贡献,同时他们为了发展,除了银行借贷外,在民间也在使用着比银行利息给予更多回报的资本。在先期得到恩惠的人的鼓吹下,资本会源源不断的蜂拥而至,这变相为下一个金利斌的出现埋下了伏笔。r

我们作为老百姓,经过任劳任怨,流血流汗赚点的血汗钱,在投入之前一定要慎之慎之。如果人家败了,怨天尤人已经于事无补,这些所谓的英雄们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否辉煌与失败是社会大环境造就。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捂紧自己的口袋,浅尝辄止,该收手就收手,万万不可贪得无厌,永远记住:天上不会掉馅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