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古典 > 神都劫全文阅读 > 第2章 白事红事

第2章 白事红事


欺州狄府的灯笼换成了白色,早间打扫庭院的家丁也穿着麻衣,额头裹着白布。远远望去,便知是有人故去。

一口雕花楠木棺材置于灵堂之中,与这老旧的宅子并不相称。

金丝楠木雕花,上了名贵的漆料,即使是边边角角也磨得光亮。在这偏远的欺州,若是谁家能买得起这样一口棺材,那定是有钱有势的大户人家。

狄府不是这样的大户人家,但却用得上这样的棺木。

地上有做七散落的纸条。家中男丁女丁披麻戴孝,悉数跪在灵堂前。今日已是终七,祭拜过后,便是出殡时辰。

这一个月,陈氏和孟氏不知哭干了多少眼泪,小女醉言更是难过。

醉言自小便聪明伶俐,琴棋书画,只要是狄光嗣要她学的,样样都学得精通。光嗣平日里最爱与醉言下棋谈天,不论输赢,只用来消磨时光也是乐事。

但是到了这欺州,狄光嗣似变了个人一般,平日若非大事,便整日闷在书房,家中大小事务都交给管家打理。书房也成了禁地,若是擅自进入,定被好生训斥一番。

一个月前光嗣不知怎的卧病在床,请了郎中来看,只道是感染了风寒。然而吃了几服药病症也不见好转,之后换了几个郎中,都说不清究竟是何症结。

醉言本欲请平时结交的江湖朋友来替光嗣诊治一番,不料光嗣不肯,只说这病并无大碍。

怎知,忽的就这般故去了。

想到这里醉言的眼泪便流了下来。只恨自己当时不肯坚持为爹爹诊治,现在即便是现仙人下凡也无力回天。

陈氏又拜了几拜,狄恒也跟着不知磕了多少头,才让大家都起来。

前去下葬的队伍撒着纸花,沿着欺州的大路一路走去。这雕花的楠木棺甚是惹人驻足。

路过城南的棺材铺时却听得朱老板喊道:“这却是我铺里那口棺材!”

地府的管家狄安没理会朱老板的叫喊,只是继续撒纸花,带着一行人向前走。

不过这一声叫喊,倒是引来了其他好事者。便有人问朱老板道:“你确信那是你丢的那口棺材?”

朱老板眉头锁得紧,愤愤的道:“确是那口雕花的楠木棺材,原是被这狄府偷去!我要报官才好!”

又一人道:“你怎知不是这狄老爷的鬼魂去你家选的这口棺材?”

朱老板本是迷信之人,听得这话便有些胆怯。

那人又道:“报得官府又如何,你怎的想让死人还你的棺材么?”

听的这话的众人都哈哈笑起来。

这几日城中“鬼姑”偷棺材之事狄府之人也都有所耳闻。下葬狄光嗣的这口棺材,来历确实有些奇怪。

一月前,府里本来备的是口普通的棺材,棺材在灵堂里好好地摆着。

那日是府里一个叫兰儿的丫鬟在灵堂里守灵,半夜跪在地上,迷迷糊糊的睡了过去,谁知醒来的时候,地上便多了一口棺材。兰儿吓的赶紧叫醒了狄管家。

一会的功夫,狄恒,陈氏,孟氏,都到了这灵堂。

瞧见这口楠木的棺材上附着一张纸条,写着,我与狄氏一族故交,闻公故去,便送与这金丝楠木棺,愿公泉下安好。

落款却是个“鬼”字。

狄光嗣生前与狄恒提过鬼姑之事,这鬼姑乃是狄公狄仁杰的旧交,销声匿迹已经20年。

陈氏亦对鬼姑之事有所耳闻,知其是前辈,便也收下了这棺木。

只不过,现在城中传的不是鬼姑的怪事,而是这狄府老爷鬼魂盗棺木的怪事了。

随陈氏拜完了灵位,醉言回到房中。

关上房门后,醉言想起一件事。随手从床下摸了一阵,便摸出一封未开封的信。这信是狄光嗣病前交与醉言的,且说,有朝一日,他若故去,再打开来看。

拆开后,见这信中写道:

吾女醉言:

自迁至欺州,终日无事。然朝堂之上,变故颇多,武氏一族,虎视眈眈。然承先父狄公之志,托此重任于后人。汝天资聪颖,吾将寄汝以大事。

醉言颇为奇怪,这信怎的只写了一半。转念一想,若是重要之事,定不会在这信中写明。

醉言记得爹爹曾教过自己一种法子,能写出隐形的字,不知这信是否也有这等玄机,只见她取了清水与些白色粉末混在一起,用笔蘸着刷在信上,不消一会,信中果然浮现出几个字:

若解书房玄机,便寻白马寺。所见所得,莫与旁人说。

看过信后,醉言便将信烧了。

狄府正厅中坐了一位英俊的公子,身着紫袍,头上顶着嵌着珍珠的冠。

正厅之中还有陈氏,孟氏和送葬刚回来的狄恒。但几个人人的表情却不好看。

那紫衣公子道:“此番前来,乃是家父之意,原本府上丧事刚过,不该此时叨扰,怎奈家父病重,定要了了他的心事。”

陈氏道:“只是今日终七刚过,小女理应披麻戴孝三月,若这时办这喜事,怕是不合礼法。”

紫衣公子道:“今日我是来提亲,等到真的成亲时,也还要一段时日。到时成亲,礼数上也还说得过去。我与这言儿妹妹自小定亲,成亲也是早晚的事。爹爹自病重以来,心心念念的便是能早日结下这门亲事,还望夫人见谅。”

陈氏颇为为难。心想,白事刚过,却又要办红事。若是拒绝,恐怕又是得罪了魏王。若是答应,除去不合礼法却也并无坏处。武氏一族在朝中地位颇高,若是结成亲家,也许狄府还有再回洛阳之日。

思量了一会,陈氏道:“小王爷的孝心着实令人感动,这亲事,我便应下。”

紫衣公子站起来,鞠了一躬,道:“过几日聘礼便会送来,培元谢过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