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在社交网络中是个性化且独立的入口,通过它们,用户从熟悉的社交网络中汇聚而来。作为获利公式的第一环,信息的高质量变得无比重要。
用户在社交网络“创造/分享→浏览→互动”一连串动作中,创造和分享是最重要的。信息一旦被发布出来,即已经拥有自身生命力,产生作用或大或小,引起转发及覆盖的人群大小不一,即使同一人用不同的表述方式,也会有着截然不同的效果差异。
朴素的情感(炫耀、爱心、利己利他等)是引发作用差别的根本因素。热点事件因此而起,人们围观、参与令自己开心或愤怒的事情,也由此产生了许多无聊的“自娱现象”。当信息纵横流动开来,会将一个个原本分割独立的社交网络连成整体,论坛与微博、微信、QQ空间,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同一事物的不同映射。
信息本身是简单的,单薄到一条信息只能承载企业一个诉求,不管是获得流量还是转化购买。随着互动的延续,单条信息的承载能力又会悄然增加,完成初期所不能完成的任务。“轻如流水”的状态,改变了大批合作伙伴的自身模样,“轻娱乐”由此而发。
信息也在不断地自我进化,通过让自己变得更加丰富,降低用户和企业进入社交网络的门槛,又在不经意间推开了一扇“信息即应用”的机会窗口,带动新的应用海量崛起,比如微信红包。
充沛流动的情感与自娱情结
人们在社交网络中分享的信息和现实中没有什么不同,依然集中在上网、睡觉、看电影、听音乐等这些日常生活里的所见所闻所感。如人们在生活中回过头和好友述说一样,有些事情总想分享出来。就算我们的好友都是CEO、总裁、总监,打开微信、微博一看,上面也都充斥了他们晒的食物、宠物,或者旅游、baby的照片。在期待优质信息的同时,也要忍受某些“无聊”的信息。为此,我们更愿意将社交网络称为“生活属性”。微博如此,QQ空间和微信的朋友圈也是如此。
只是在社交网络中,一些信息会受到特别对待,大家更乐于参与分享、发布、转发和评论它们。我们能从这些信息中看到推动它们的因素。
经常会有一些长长的帖文出现在微信群中,内容是让人哑然失笑的“不转不是中国人”或“惊天大阴谋,为了让更多人看到,赶紧转发”的那种。如2014年年初有一篇名为《大阴谋!为何日本女孩严冬里也光腿穿短裙,而中国人普遍秋裤缠身》的谬作,被反复挂上了“关于秋裤的故事(大家可以不转,但希望是中国人就看看)”等不同标题发布在不同微信公众帐号。这样的信息多半是荒诞不经的描述与结论,过去论坛时代或者QQ群中经常看到,往往下面还有大量“顶”“必须转”“支持”等回应。一次,这个信息发在一个高端微信群中,很快有人在群里回应说,这是谣言,没有必要在群里发。发布者则严肃地反问:万一是真的呢?
群成员是互联网圈子的一些创业者、企业高管和投资人等,信息发布者是一家投资公司的投资人。这句反问让人大跌眼镜。理论上的高端用户,为什么也会愿意转发并维护明显是荒诞的信息?
纵观这些信息,荒诞并没有因为产品和渠道的不同而有什么变化。它们出现在QQ群中、论坛里,同样出现在了快速崛起的微信中。在知乎网站上,甚至还有人因此苦恼而求教:如何能让好友不在朋友圈中发“心灵鸡汤”的内容?“高雅各有不同,低俗却惊人地一致”,面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与事物,精英人群与草根用户没有本质不同。
自我纠正和自我清理
发布者的反问很有代表性,转发的初衷是期望自己的朋友们看一看这个信息,以避免被帖文中提到的问题伤及。他其实是心存善意,希望帮助他人,希望这条信息有用。在这一初衷下,许多原本值得商榷的信息流动开来,包括那些荒诞信息、善意谎言等。
同样的动机由此产生另一种现象,即自然澄清与纠正机制,人们不仅会转发可能带来帮助的信息,也愿意澄清、补充不准确和不完整的信息。这种机制在互联网中随处可见,社交网络中更是如此,失真信息开始传播时,用户会挺身而出,纠正或分享出正确的信息,几乎每条传播甚广的失真信息,在社交网络中都得到了自我纠正和自我清理。上述“秋裤阴谋论”,在知乎网站上就能看到有长篇问答驳斥其中荒谬之处。
社交网络中,这种自我清理与纠正更是反应迅速。2014年3月,在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航班失联事件中,不同社交网络出现了一些虽然充满善意但明显系伪造的信息,给关注这一事件的民众带来一些困扰。即使在大部分可见的微信群中,都有许多人站出来指正好友。随后,更多用户通过社交网络发出了“不转发未知来源消息”的倡议。
可识别动力:朴素的情感
上述发布者的反问,我们可以形容为“泛滥的爱心”,是推动信息流动的一个可识别动力。如你所见,微博上一条“朋友受伤需要献血”,或者“寻找丢失小孩”的信息总是能引发大量转发,哪怕自己帮不上忙,也会善意地写上一句“希望能帮上忙的人看到”。腾讯微博早期,还出现过多次用户们挺身而出,协助农民渡过因渠道不畅而遭受蔬菜、水果等销售困境的案例。
社交网络的崛起,极大降低了公众表达爱心、参与公益和慈善的门槛和成本,能用一个简单的转发动作帮到别人,使得大家乐于如此,正如人们常说的“正能量”。
2013年3月6日,广州发生一起“小贩事件”。当地城管在试图驱赶一名占道违规经营的女小贩过程中与之发生争执,有执法人员上去掐住小贩脖子意图放倒她。小贩的孩子被吓到,在一旁放声大哭。这个过程经过在场用户拍摄并发布微博后,引发了网民对广州城管的如潮批评。
事件发生时正值敏感的“两会”期间,城管部门迅速通过媒体进行澄清,希望这件事可以平息。但事件的发展并没有按照预期进行,而是在后续几天持续发酵,小贩投诉称自己受到了身体伤害。一周时间内,至少有24万名网民通过微博表达了自己的意见,绝大多数站在批评城管的立场上。
这件事情并非孤例。在此后,“延安城管跳踩商户头部”“湖南临武城管打死瓜农”等恶性事件引发了更大范围的持续关注,主流媒体纷纷跟进批评报道。很长一段时间内,类似“网传苏州城管围殴女摊贩”“城管局长皇宫般别墅”“江苏公务员报考城管热”“厦门女业主舌战4车城管”等事件都纷扬于社交网络中,围观人数成一时之盛。类似的还有各种“表哥”“房姐”“雷政富事件”“红十字会事件”等,都是其中典型代表。
“爱心”之下也包含着其他类似的情感,如援助弱者的“侠义心”。和助人为乐一样,微博上施以援手打抱不平、维护自身权益的成本也极大降低,一次转发就能帮助弱小群体的成就感在激励着大众。一度,“围观改变中国”这个提法被媒体提出,让公众为之一振。
热点事件中,“侠义心”占据着非常大的比重,也裹挟着相应的负面情绪。表面上看,情绪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致使负面事件激起更大的社会反响,背后依然是人们希望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希望有所改变。因此将它们都归纳到朴素的情感中来。
可被识别的推力:炫耀
炫耀(用“嘚瑟”这个词也毫不为过)是另一个可被简单识别的重要推力,在博客与微博发展早期发挥了巨大作用,部分用户晒出自己隐私的目的正是希望被关注。相比在熟人面前炫耀,陌生人营造氛围所起的作用更为显著。陌生人交友工具友加的CEO胡铸韬观察到,用户很愿意找一个地方秀给其他草根用户看,秀的同时包含了炫耀和比拼,如用户升级了、粉丝数涨了、自己开秀场了等。当然,这些炫耀的结果,用户还愿意分享到更多地方去。也因为这个特点,在社交网络尤其是微博中,“炫富”“炫干爹”等引发社会强烈关注的事件层出不穷,不胜枚举。如“郭美美炫富”事件引发业界对红十字会的质疑,至今仍在震荡不已。
自助激励
产品和应用中,微信推出的“打飞机”游戏受益于炫耀心最为典型。在分享中,对于积分、排名的变化,引发了其他好友互相竞赛,推动了这款小小的游戏在一周内即成为业内最火的轻娱乐游戏。
我们看到,通过这款游戏分享出来的信息,用户在自我寻找、发现属于自己的激励。今天业界大部分游戏,激励多是系统给出,如获得多少金币、升多少级、获得什么装备,等等。打飞机中分享出来的信息则有些不同:你总分打了多少,我在好友中排名多少,他在一个有限时间内获得了多少分,每个人开心的标准都不同,找到的激励点也都不同,每一位用户都能在分享的信息中找到自己的快感。
社交,将游戏提供的统一、即时激励,与用户自创造、分享互动融合在了一起,催生出了新的“自助激励”现象。企业只需要创造一个场景,让用户自己去发现和寻找。往往,自助激励不仅能扩散信息,在转化注册、黏着留存上也有不俗表现。
自娱现象
在社交网络中,自助激励常常被另外一个现象牢牢掩盖住,就是自娱现象。充沛流动的信息还缘于好奇、八卦之心,所谓“八卦之心人皆有之”。自娱现象多指人们在消费某一事件时,围绕相关信息展开各种改编、创造的行为,由于总是伴随着戏谑、八卦,更像是一种消遣娱乐。
前述提到的央视“315”晚会引发的公众关注,就有许多网民自发创造了带有“大概8点20发”的微博内容,类似反应在更多热门事件中见到,不论正面负面。如“国足1∶5惨败泰国”事件中,这样的信息被球迷改写成诸多版本,并被媒体进行了报道:
“体育总局、中国足协各位领导好!我们是西安外国语大学校队,十分热爱踢球,自认为水平粗烂,与国家队相当,能为国足提供良好的热身机遇。特在此约战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望近期在西外情歌球场进行热身比赛。若打平或输球,愿承担国足此行一切费用!请复函!”
当媒体报道北京五道口的二手房价最高报出10万元一平方米的新闻之后,公众开始将五道口调侃为“宇宙中心”,纷纷对这一现象进行娱乐化创作。到2014年3月份,台湾一教授在一档综艺节目中称内地居民吃不起“茶叶蛋”,更是激发了大众的娱乐细胞。
事实上,在任何一个疯传的热点背后,都有这样的自娱现象伴生,其所需土壤非常简单:一个热点事件或具有成为热点潜质的事件、简单加好玩的槽点、可快速和低成本地进行再创造,就能够引发朋友间的调侃讨论、自媒体分享,或者是大批传统媒体的跟进报道。
在2014年之前,自娱现象在社交网络中更多作为热门事件的辅助现象出现,直到2014年春节,微信“抢红包”创下了一个新的尖峰,开始深度影响完全不一样的领域。春节前夕,财付通产品经理推出了一个“新年红包”公众帐号,用户可以在其中绑定银行卡,包一个数字红包发给亲友。就这么一个小小的产品,激发起了无数用户在春节期间发、抢红包的热情。
在微信朋友圈中,我们看到了许多围绕红包而衍生出来的小故事:许多红包微信群被迅速建立起来,一些“土豪”纷纷被邀请加入;在群内,接龙的游戏也开展了起来,手气好的用户被要求接着发下一个红包,一个大群一天之内甚至发出几百个;有的女孩子干脆拉群,将各自男友拉进来,“挖掘”来自他们的红包。2014年春节期间,抢红包成为了线上全民娱乐之一。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平均50个红包最快在1.7秒就被抢空,最高一人一天抢走800个红包。参与其中的人,并没有多少在意每次抢到的几元几角,更多的是将之作为一个轻松的娱乐,不管是在线下亲友聚会、拜年过程中,还是在消耗春节期间中大把空出的无聊时间,“抢”和“发”之间都是一种娱乐。
在这种自娱现象中,微信红包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服务,用最短的时间迅速扩散到了大众面前,如果采用传统市场手法,或许会需要数年之功。
自娱的本质
自娱现象不是社交网络的专利,它出现在任何能出现的地方,甚至造就了非常火爆的“无跟帖不新闻”的网易跟帖文化。有些还略带小恶作剧,如在QQ时代,类似这样的信息就十分流行:
注意了,今天是某某公司老板的生日,只要把这条信息传到3个群以上,你的QQ就会连升6级。我试过了,是真的,还有10Q币到账。反正不是坏事,发完10秒后,看看自己的头像。
公众希望在热门事件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希望用自己独有的、最简单的方式来消费热门事件,哪怕这些小创造什么都不是,什么都改变不了,他们也乐于如此。不管是微博还是微信,所带来的玩法的简单以及参与的开放性和扩散性,都放大了自娱现象。
自娱的本质仍是人们消费热点事件和一些有趣的事情,包括身边友人,所以常见这些信息被分享到微博上来,人们再互相打趣。其实,娱乐不一定就是玩游戏、看电视和看电影,比如看一些轻松的微博段子、朋友圈中友人的信息,看QQ空间等,这本身就是一种轻松的娱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