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链似骨。如许多企业追求在微博、微信中做大帐号,但粉丝/听众再多,终究只是少数,关键仍是吸引每一位用户及他们的好友。用户的社交帐号中,都有或多或少的好友,这就是对关系链的简单理解。用户们的好友对于企业而言是弱关系,但对于用户自身则是强关系。强弱之间的影响力截然不同,只有用户主动分享和推荐,信任依附在流动的信息之上,关系链的力量才会充分爆发。
互动则像血液一样造成流动。就像是放大器,推动这些信息流动到更多用户面前,带来更大的效果。“互动”因此也成“流动”的代称。“互动”(评论和转发)的发生本身取决于“信息”文案质量,以及用户好友数量多寡和紧密程度。互动也是最简单、最直接的激励,推动有价值的信息在人群中口口相传流动开来,形成口碑效应和病毒式的传播。
因此,这个公式也可以凝练成一句话:“让信息在关系链中流动”,或者“让人们讨论你”。
建立一套分享体系或文化
从某个角度上看,“让信息在关系链中流动”是一句基础的理解,获利公式呈现在此之上。对于实操中的企业而言,谋求建立一套持续、稳定、有效的分享体系/文化,则是在这个理解上可以采取的策略。放置在本书各章前的思维导图,正是对体系中不同构件的细致拆解。
这套体系/文化否无构建,会成为有效区分某一事件是偶尔爆发并将很快消逝的热点,还是将长期根植于用户需求之上的产品与服务的标志之一。
我们从现在,到未来,所讨论的社交化,另一个基础的含义也是:有否构建出一套分享体系。换句话说,是从基础、从每个细节、环节、流程开始的优化,牢牢地和社交网络结合起来。不管是“信息”“关系链”“互动”,都是构建这套体系的最基础构件。
以业界所熟知的小米科技为例,不管是新品发布,还是关于运营活动、日常产品的探讨,以及雷军本人一些观点的分享和讨论,都能成为充沛流动在社交网络中的信息。以至于小米科技组建了一个40人团队每天与用户展开互动、分析回应,为此,品牌和销量都获益巨大。“师兄只能帮你到这里了”“妈妈再打我一次”“元芳,你怎么看?”等则成为了大家相视一笑,又很快遗忘掉的短暂热点事件。
在日常工作中,企业对“信息”“关系链”“互动”三个环节的不同分解与侧重,衍生出不同风格。强调信息的企业与创业团队,以策划和活动见长;强调大号的价值,微博营销多云集于此。实际上,这些着力点,都是致力于构建一套有别于社交平台之外的第三方付费分享体系。我们在介绍关系链的章节中,将会讨论到大节点和大帐号的作用。
这个体系,平台自身亦在努力构建。比如,在微博开始商业化的今天,各种个性化的推荐不断展开,微信公众帐号开始试水广告系统。QQ空间的广点通广告系统,早已是目前市面上最为成功的社交广告/推广体系。
一些技术型创业团队则强调应用与产品,如无线APP和网站会倾向于通过接口和组件的方式综合运用。不同辅助方式的运用及侧重,会在数据体现上差异明显。
如果回到分享力和扩散力、转化力上来看,我们能发现力量首先蕴含在服务和产品中,即一款优秀的产品所孕育的用户分享与扩散的能力,所蕴含的与用户之间的情感连接,是任何营销都无法具备的。本书中所叙述的各种现象、效应,以及底层逻辑,更多的是信息来到社交网络之后产生的,可以通过一些对应的方式方法来提振扩散力。构建一套持续、稳定、有效的体系或文化,有助于优化分享力。从这一点看,社交网络反而在推动企业回归产品本身,回归商业和服务本身。
终究,社交网络是基于人的产品,许多变化、结果受制于人为因素、受制于企业看待这些不同网络的出发点和商业习惯,如此也造就了各自理解与判断的不同,继而带来结果上的差异。企业在构建分享系统的过程中,多半会受到这些影响。
关注核心指标
构建一套持续、稳定、有效的分享体系/文化,也需要建立起一套有效的观察体系。过去,企业通常采取听众/粉丝数量、转发数量等监测方式,这并不可取。一个帐号再大,在社交网络中也只是以一个帐号存在,在庞大而真实的社交网络相当于舍大逐小。
在分享所引发的庞大红利中,最核心的动作是“分享”本身,因此,聚焦于关注用户的真实分享行为,以及由此引发的真实互动(转发、评论),是值得关注的指标。分享会构建起整个体系,信息之上承载的不同作用,会协助完成企业各种期望,不管是品牌、下载、购买,还是获得听众/粉丝本身。微博中如此,微信中同样如此。
数值115,4397715,5201,585311,55469,382日增长26.9%25.6%15.5%18.4%-11.4%19.2%2%周增长209.2%7610%259.8%312.8%-11.4%345.3%10.5%月增长147.1%1780.5%83.6%142.4%14.8%147.8%30.9%为微信公众帐号“少年商学院”后台数据,其中表1-3-3的数据取自2013年11月13日。以该微信公众帐号为例,新帐号获得订阅用户的渠道与方式极为狭窄,想要建立起足够有影响力,足够具有品牌价值的公众帐号,非常依赖优质的内容和服务本身。当这些信息被用户充分分享出去时,会带来显著的订阅用户量的增长,这是最直接的正相关。在当天的数据统计中,“少年商学院”内容分享次数为5520次,信息扩散带来了1554位新订阅用户,并在分享和已有用户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了超过11万次页面阅读。相对于6.9万订阅用户,影响力远远扩散在更大的潜在用户群中,他们有可能在未来时间中继续转化为新订阅用户。
在对多个优秀微信公众帐号的观察中会显示出类似数据:优质内容会引发总订阅用户数5%~10%左右的分享次数,当内容击中订阅群体核心需求时,分享数会直接越过这一比例到达30%左右,甚至超过100%。
我们可见,在整体平台中,分享是一个极度珍稀的数据,这和数百万网站、应用同时进入,许多习惯PC为主的网站尚没有建立起合适的分享习惯,从而拉低了均值有关。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部分新推出的无线应用在分享数据上改善良多。合作伙伴ShareSDK(为无线应用提供社会化功能组件)观察到的数据显示,分享量如果占日活跃用户的10%左右,是一款刚越过社交及格线的APP应用,20%算普通,30%以上属于优秀,到50%已非常优秀(会获得5倍以上回流)。依靠这些分享,APP将获得分享量1.5倍~7.6倍不等的回流下载数据。但如果我们将优秀APP日活跃数据大约占总激活用户的10%这个数据纳入,仍然可见的分享和扩散模型。
数据失真
数据一环扣一环,一个关键数据推动着另一个关键数据的实现,一个动作的坚实促使下一个环节继续坚实。但在实际工作中,总是会看到大量失真的数据与案例,误导许多合作伙伴的判断与投入。在后续描述中,这些将会以案例的形式呈现出来,如海量的分享并没有带来任何互动、回流效果等。
早期数据失真多来自于误读,即对单个付费营销案例的过度解读。需要提及的是,本书中提及的案例和数据虽然不多,仍有意剔除了投放广告的合作伙伴,认为这些数据会导致观察结果的失真(虽然投放也是构建分享体系的有效补充之一)。
随后可能被一些包裹着其他目的的虚假培训所误导。到了今天,大部分数据失真来自于企业过度关注功利结果。如单一追求官方帐号听众/粉丝数量,或在某次活动中追求转发/互动数量,会导致企业购买虚假用户、动用水军转发等虚假动作,或采取有奖转发活动、发布心灵鸡汤信息,乃至“摇一摇”获得部分新增用户等,但这些数字除了暂时的虚荣,没有任何实效。甚至,虚假的用户数量,很快会带来真实用户的退去,以致影响后续转发、互动的数据。
因此,在构建持续、稳定、有效的分享体系/文化背后,不应将对核心指标的关注单纯变成KPI。它们只被用来观测和衡量,而不是作为业绩考核,恰恰还应从这些指标出发,去倒推优化自己的产品、运营、服务环节中的各种细微体验。对于社交红利的获得,关键就在如何推动真实的用户以他自己的方式分享到自己所在的社交网络中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