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社交红利:修订升级版全文阅读 > 第6章 社交红利时代开启(3)

第6章 社交红利时代开启(3)


  分享力

  在前言里啪啪案例中,缺少了一个关键环节的数据,即它是如何从创业伊始,一步跨越到享受庞大社交红利的?如果打开后台数据,我们能看到最直接的答案:用户分享大量啪啪信息到社交网络中,啪啪以此带走了这些用户的好友们。在腾讯微博中,这个分享数字是以10万计,加上QQ空间、微信、新浪微博、人人、开心,可能早已超过了40万。这意味着,每天至少有40万用户在将啪啪中的优质内容,分享到所有社交网络中去,带回可观的播放、下载等结果。

  另一款定位在手机K歌的应用--“唱吧”,甚至更早采取使用社交网络的方式,它因此所获得的用户数据同样可观。这样的案例还在不断复制中,到了2013年下半年,将照片漫画化的移动应用魔漫相机、手机游戏疯狂猜图和8秒短视频应用微视,新晋成为国民级应用。

  珍贵而又稀少的“分享”

  分享,是一个重要的基础与能力。不仅仅是上述提及的应用,如果细看抬杠、美丽说、找你妹等应用和游戏,书中提及或将详细分析的案例和数据,分享数量都是一个核心数据。

  以疯狂猜图为例,2013年6月上线后,来自这款游戏的信息充沛出现在微信朋友圈、微博之中,造就了一款新的国民级游戏。此后8个月内,疯狂猜图获得了超过1亿激活下载量,仅苹果用户就超过4000万,庞大用户量级的获得,源自其每天超过30万用户的主动分享。

  是一家合作伙伴在一个月内从腾讯旗下各家社交网络中每天获得的回流访问数据截图。每天2000万~2500万流量的获得,都是源自用户分享这个小小的动作。曲线中可见,即便是在为期一个月曲线走势中,仍然在继续向上。回看2013年8月的数据,这条曲线最高点仅为1729万。

  在另一无线合作伙伴提供的分享与下载之间转化的数据中,也清晰地显示出分享与下载之间的关系。这是合作伙伴在发展初期,依靠用户分享从社交网络中获得实际激活下载的情况。无线APP从社交网络中获得的下载数据同样各有不同,可见的数据中,有每天稳定在数万至数十万激活下载量。对比相关知名应用下载市场,这些量级都足够成为有效补充,甚至成为另一个新的有力渠道。

  庞大的用户群从社交网络中点击访问、下载、注册到外界网站或应用中去这一系列的结果,都源于用户分享、发布信息这么一个小小的动作。更多用户以自然的状态将信息分享在社交网络中,可以是视频、音乐、资讯、应用或者其他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经由关系链,引发自然、真实的互动,引起好友点击、购买、阅读的兴趣。同时,这也改变着品牌和关注度。在这里,每条信息都是一个重要的入口与管道,而关系开始影响和改变着许多结果。

  对于大多数应用、网站和企业来说,用户主动分享到社交网络的数字、展开的讨论远没有想象中充沛。如一款侧重UGC原创的无线应用,假设它有1000万激活用户量,每天分享出来的信息量很可能不会超过1万条。实际上,分享是一个极度稀缺又珍贵的动作。

  笔者从事的开放平台部门,每天都会查看并分析“分享”,以及由此延伸的“互动”“回流”等关键数据的前后变化,并结合合作伙伴产品进度与运营情况,推测向上或跌下来的可能原因,据此给出相关优化的建议、意见。从单个信息在某一好友圈中流动扩散引发的数据,可以检测出信息质量、关系链强弱等基础状况。如果将所有用户分享次数、人数等变化,拉长时间到周、月、年来观察,则更多效应、现象、运营机会,以及对应不同行业、领域的连结点还将不断浮现出来。

  事实上,发生在社交网络中的一切现象和效应,都要被归结到“分享”这个数据中来,又再度从这个数据中展开,对应的两个世界。本书的完成,也是构建在对这个数据观察和研究的基础上的。

  “分享”同样促使我们回归去思考:如何重新聚焦在提供优质的服务本身?是的,不管是好玩还是有用,推动用户分享、进入产品和服务的关键依然是能够带来价值。

  分享力与扩散力

  那些优秀应用带给我们的一个思考问题是:他们是如何做到那么大分享量的?

  是一家合作伙伴接入到腾讯微博后获得的用户点击回流访问曲线。这张曲线图中蕴含了两个现象:一是如果我们抹去不断突起的小尖峰,曲线会变成一个经历很长时间的平滑向右、缓慢向上的曲线。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后会越过一个时间点,从此获得了很稳定的用户访问流量或下载等。那个平滑向右、缓慢向上的阶段,正是企业逐步适应社交网络过程的写照,越过的时间点,则是典型的“引爆点”。类似曲线还将在第三章第五节“细微分享汇聚出的庞大收益”中见到。事实上,如果将这张高高在上的回流曲线,拉长到3年以上跨度,也将看到类似的成长曲线;二是单独看每一个尖峰数据本身。在这张曲线图中,该合作伙伴通过运营活动或广告投放,拉动了数个尖峰,并缩短了自己进入数据高位的时间。独立看其中任何一个尖峰,一般会在崛起后迅速回落,大部分现象级话题、应用,都呈现出类似的轨迹,在跌下来后很快消逝,再也不见踪影。业界习惯称为“七天应用”或者“七天效应”,意指在七天之内,这条“尖峰”曲线所带来的效果就会消失,所依附的事件或应用也将归于沉寂。后续章节中,我们还将再次讨论这个现象背后的小应用机遇。

  合作伙伴面对分享量与社交红利,正是期望于此:是持续向上的,而非暴涨之后迅速暴跌。这时,我们从中至少看到了两种驱动力量:分享力和扩散力。

  分享力是指用户在使用产品/服务的过程中,有多大意愿分享、发布一条信息到自己所在的社交网络中去。

  扩散力是指一条信息进入社交网络,进入该用户的朋友圈子后,自然产生的转发、评论等扩散行为的能力。

  顺着分享力路径能够发现,所谓应用社交化,并不是指一定要添加各种社交功能或变成一个大帐号,而是在社交网络中更好地为用户展开服务,由此推动用户在各个社交网络中讨论自己。

  当信息实现流动和扩散后,则是合作伙伴们都追求的订单转化、注册转化、下载转化等,可以将之称为“转化力”。这考验的是企业运营细节,本书中围绕此所讨论的篇幅不多。

  我们可以用一系列问题来帮助理解“分享力”和“扩散力”两种能力,实际上,这也是企业最为关心,追问最多的普遍性问题:用户为什么愿意将一条信息分享给好友?为什么愿意讨论某一款应用,而对同类应用置若罔闻?为什么这条信息脱离了始发者圈子,仍能在更大的人群中像病毒一样爆发?为什么同样两款类似应用,用户分享出了相同数量的信息,从社交网络中获得的红利却天差地别?

  在这些追问中可以看出:检验产品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是,用户愿不愿意谈论自己。

  社交网络既可以作为用户源泉(红利的来源),也可以作为检验自己产品的试金石。(语出豆瓣公司产品经理张卿的试读回馈)分享力的匮乏,制约了许多企业获得社交红利,继而导致获得满意结果的企业和创业者数量为数稀少--和分享这个稀缺动作一样,获益的企业尽管从案例上看琳琅满目,但在业界中,仍是一个少数派。业界,尤其被传统产业及营销界关注的微博、微信、QQ空间的案例,大部分是“7天现象”,而非持续的红利获得者。

  如果细看,我们能够发现,两种力的提取都指向三个关键:信息如何描述会打动人群?用户愿意将这条内容推荐到多少好友面前?引发了什么量级的转发讨论?我们分别称之为“信息”“关系链”“互动”。

  社交红利获取公式

  三个关键也是不同社交网络的共同点:用户发出“信息”,用户与用户互相收听关注结成好友“关系链”,相互之间的转发、评论产生“互动”。就像三个基础原点,理解它们,是一窥大型社交网络运作规律的门径所在。所有的社交红利也是来自对这三个原点的观察与组合运用。

  我们将推动信息分享及传播的分享力与扩散力,融入这三个原点,提炼出一个简明公式:

  收益(社交红利)=信息×关系链×互动

  在这个公式组合中,合作伙伴看到了自己值得优化的切入点:

  信息像肉。优化工作基础而有效,略微做出改进后,获得的用户点击与回流效果都截然不同。就像站到用户们中间去一样,在同为帐号的平等存在中,首先做出姿态的调整是一个必然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