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者从腾讯开放平台获得的分成收入,仅仅两年时间由0变成了30亿,新市场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在快速扩张。每天,海量用户、流量乃至收入从各大社交网络流动到合作伙伴中去。庞大的收益开始源源不断地为创业者所有,一个诱人的红利时代已经开启。
不管是微博还是微信,社交网络在生活中越来越重要,以至于改变了人们的许多习惯。聚餐前要拍张照片上传,边看电视节目边在微博上吐槽,购买东西前要先看看朋友们怎么说。
这几乎是连串反应的起点:今天人们变得更加易于发表评论了,大到对新闻事件评头论足,小到吃了什么喝了什么喜欢什么,海量信息几乎无时无刻不在用户间喷涌。我们影响着朋友们的生活,自己的生活决策也越来越依赖于朋友们的推荐。当这些影响及因此所能产生的变化变得可以汇聚时,一系列变革就会发生。
首当其冲是媒体:一次又一次重大事件中,人们在微博中用围观改变着结果。媒介惯有的权力似乎在以更快的速度流向普通用户。社交网络也在引起营销的变革:人们更容易影响他人和被人影响了。因此,才得以每天有海量且廉价的用户、流量、收入从社交网络中流动出来,更多企业与创业者也开始聚拢到社交网络中来寻找机会。
在社交红利产生的背后,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背书”在发生着巨大作用。不同的是,我们知道现实生活中这些信任背书发生作用,却无法汇聚到一起进行实时管理和计算。社交网络将这些散落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决定性因素聚拢了起来,累积呈现。一个细微的变化,就诞生了一个时代。
信任背书
一年半前,烟烟开始注册并认证腾讯微博,她是中国钟表收藏协会会员、珠宝玩家。闲暇时,烟烟会在微博上分享关于钟表的品牌信息与新款资讯,解答身边好友的疑问,对一些陌生网友提出的问题也会直接做出回答。这一切就像在平常生活中所做的一样,非常自然。在这个过程中,她陆续结识了一些新朋友。
在淘宝上,烟烟还有自己的网店,平时帮朋友购买一些名贵手表、珠宝等,她没有想到微博和淘宝店之间会有什么联系。
一段时间后,令烟烟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2013年2月(春节后),烟烟突然留意到自己网店销售量增加了。一个半月内,20位用户请她帮忙采购了浪琴手表,8位用户采购了欧米茄,卖出了3块劳力士、2块更高档次的名贵手表,以及更多施华洛世奇产品,后者实在太多,她没有去统计。这些增加的用户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来自微博。
有设计师背景的萃茜创办了一家创意互动礼品公司,专门给有个性化需求的企业客户提供创意文化类产品,萃茜在微信平台上也经历了类似过程。2013年年初,她在朋友圈中分享公司部分礼品设计图片时,偶有朋友点赞。作为私人交流工具,一些朋友会直接相询,萃茜也直接做答。在线下拜访客户时,萃茜发现,如果客户的朋友在朋友圈中已看过这些产品图片,会对此留下深刻印象。一年以后,部分客户开始在她朋友圈发出图片后直接下单,数量越来越多,次数越来越频繁。
在这两个故事中,我们能留意到几个关键信息:时间延续、细心互动、专业、品牌。如果再细看,会发现这些信息都在指向信任的建立。互动中,烟烟和萃茜通过自己专业、耐心的解答赢得了更多粉丝/听众的信任,尽管没有做广告或是时下热门的微博营销、微信营销,用户依然选择和她们合作,前提是这一切基于彼此间的信任。
信任的力量
在今天,想要了解社交网络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它们的变化实在太快了。前天崛起的是QQ空间、人人网、开心网,昨天火爆的是微博,今天微信就已经奠定了业界霸主之位,各自以超出想象的速度前进。投入在一家平台的时间和精力尚未得到回报,另一家平台又异军突起。好在新参与者并没有对旧有平台造成致命打击,相反,QQ空间在出生8年后达到了今天的巅峰状态,微博到现在已经5年多,仍然在不知疲倦地深度影响着社会与互联网。
信息被用户通过各种方式汇聚到这些社交网络中,又以各种自然的方式被分发出去。细微的分享动作正在改变当下的互联网。当每一个细微的分享动作汇聚起来时,将形成庞大的洪流,而社交网络承担了“汇聚与分发”的平台作用。在汇聚与分发中,现有企业与创业团队都可以便利且低成本地从中获得自己想要的流量、用户、收入,或者是口碑、销售、客户认可等。
我们想知道的是,是什么样的因素推动着那些细微的分享发生作用,并推动着合作伙伴从中获得了期望中的结果?有些答案可以先在现实生活中观察。
笔者加入了一个老同事群,是过去十年来曾经在同一家公司工作过的同事集合,里面至少有一半没有见过。一天,笔者在群里请教了一个关于理财的问题,有一位群成员很快做了回应。这位成员笔者并不相识,日常沟通中,他很少发言,笔者对他无从判断,不知道是否该将他的意见作为参考。这时,同在群里的前总裁为那位成员做了一个介绍与肯定:“他说得对,为人也很踏实。”笔者看到后,选择听从那位成员的建议,采购了一份理财产品。
在这个案例中,前总裁为那位成员做了信任背书。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接到推销电话,多半不予理会,因为没有证据或信息显示电话那头的陌生人值得信赖。而好友圈子为这种信赖提供了传导的可能,即便在陌生环境下,如果某个成员的真实身份信息、历史谈论可查询,基于对他本人的信任可在一定程度上建立,或经人介绍,就可以将这种信任传递下去。日常生活中,不管是旅游、找美食餐厅、购买大件商品,我们也在不断寻找一些熟悉情况的专家,以向他们咨询、了解,帮助自己做出决策。
在生活中,我们还可见这样的案例:
随着交房的进行,一个新住宅小区QQ群和论坛的话题重心开始转向装修。关于装修材料的优劣、价格高低、装修风格选择成为热门话题,有经验的业主将过去经验整理后发出,年轻人会将其他论坛中看到的帖子转过来。
业主中有一位成员既专业又活跃,不仅对材料、价格、装修风格等如数家珍,砍价、监理环节也能随时点出当中关键点。他的新房第一时间装修完成,漂亮大气,为此几乎成了小区邻居们的装修样板间。这位业主也不小气,主动邀请其他邻居前来参观。在他的影响和推荐下,许多业主都选择了同一家装修公司进行装修,一些重要的材料还在他的带领下进行了团购。
在沟通及接触过程中,该成员坦诚相告,他是这家装修公司的业务员。交房时,他迅速租下了一套空房,将其装修成样板间,邀请业主参观时承揽业务,也协助他们解答许多专业问题。业主们知道情况后虽然开始有些不快,但通过不断沟通,这位业务员的专业与迅捷服务还是赢得了他们的认可。
现实如此,社交网络也是如此。人们会因为对好友或专业人士的信任,而信赖他的推荐。在网络中,信任总是先行产生在亲朋好友、同学、同事之间(可以将之称为强关系),然后是同行或朋友的朋友(可能发生联系而变成强关系),最后是完全不认识的陌生人(可以称为弱关系)。QQ空间数据显示,绝大多数用户会考虑来自好友的推荐,好友推荐的商品或游戏,直接转化率在50%以上。在微博、微信中,则是追随好友的分享去阅读、讨论。
大部分社交网络都是基于信任机制而建。社交网络,包括微博、微信、QQ空间,实际上在做的是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发生在每一个沟通、对话中的信任,汇聚在了一起。
陌生人的信任建立过程,耗时会比熟人、好友之间要长,但对企业有着巨大价值与作用,企业总是希望进入到更多人群中去拓展业务。对于陌生关系的信任建立,烟烟做出了很好的范例:通过专业、细致的互动,能够在陌生人群中逐渐累积信任、增加背书的速度。
信任的建立伴随着社交网络的种种环节,包括专业的内容(信息)、朋友间的介绍(关系链)、认真地转发评论乃至提供服务(互动),在协助企业快速转化为自己期望的效果之余,逐渐吸引更多潜在目标用户。不断涌现的内容大帐号、自媒体帐号,都在有意无意中遵循这些原则,并由此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基于弱关系的信任链条,收获利益。
从信息本身看,微博上虽然仅限140字,但发布信息者个人的专业、情感、价值、判断、喜好、历史等关键要素,会依附在这条信息之上,流动在好友(关系链)中。看到信息的人也会将自己对该人的信任,及专业、情感、价值、判断、喜好、历史等做出回应,并传递下去。信任在这个传导链条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整个社交网络中最关键的因素。因为信任,被用户不断分享到社交网络中的信息,才会给来源网站和应用产生回流点击、下载注册、购买等诸多转化行为。当这些转化和细微的分享一样,被汇聚在一起时,我们便可见庞大的社交红利。
社交已成为基础能力
在今天,微博与微信的崛起将大部分用户卷入其中,社交网络已然成为人们不可回避的生活方式,其中还包括QQ空间、开心网、人人网等。一个显著现象是,公众社交帐号与自媒体大规模兴起,带来了信息流动与传播的巨大改变,也带来了新的呈现形式与使用方式。用户将自己喜欢的音乐、文章、视频、应用、照片等分享或发布在自己帐号里,业界又因此将海量的用户、流量、注意力和收入从社交网络中带走。如烟烟和萃茜这样的个体受益者,也变得越发普遍。
社交网络已成为创业者及现有企业一种可供利用的基础工具,明星企业崛起的速度与规模更令人瞩目。新兴应用崛起可能只有短短数周,而他们所需做的,仅仅是鼓励用户把感兴趣的内容分享到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而已。这个有效(也是最新)的工具,相比已有的方式方法,社交更加新颖多变,放大器的作用尤为显著,甚至和资金海量投入与否无必然关联,推动着创业团队产生或快或慢迥然两异的发展结果。
无处不在的差异
表面上看,分享到社交网络已然成为许多网站、应用的标配,但运用好坏却程度不同。即使是处在同一水平线上的竞争对手,依然获益悬殊。在后台中,经常可见这样的数据对比(见表1-1-1):
分享次数被分享网页数当日首次被分享网页数点击次数被点击网页数A站点150,42271,26334,419811,050140,148B站点1,8681,64082821,0247,870C站点867543457154表格中,“被分享网页数”指的是该网站被分享了多少个页面到腾讯微博。和“分享次数”相比,这一数量大幅降低,是因为有多人分享同一页面。“当日首次被分享网页数”是指当天第一次被分享的页面数,在当天分享的所有页面中,许多曾经已被分享过。“点击次数”指当天用户在微博中点击了多少次该网站的链接,并因此访问回到该网站(回流)。“被点击网页数”指这些点击发生在多少页面上。一般一些页面会有多人点击,另一些页面则无人点击。当天的点击数量,也会有历史上其他时间分享的页面沉淀下来产生的。
表1-1-1是三家同类型竞争网站在一天中,从腾讯微博获得的回流访问数据,其中最高一家为81万点击访问,最低一家仅为数百,差距很大。业界竞争激烈,都希望获得更多用户,但对待社交网络的态度会导致结果不同,随着社交网络不断发展,这个差距还在持续拉大。如在2012年7月,我们能见到一家合作伙伴每天通过用户的分享,从腾讯微博带走200万访问流量,现在这个数字已经超过千万。微信的加入,又继续拉大了表格中的数字差距。
社交网络中,存在着许多矛盾现象和数据,上表体现的只是其中之一。常见的还有:同样听众/粉丝数量的两个帐号,为什么所引发的转化结果差别很大?为什么获得回流数据高低不同?投放微博、微信营销,覆盖了相同数量级的用户群,为什么效果仍然天差地别?这些矛盾和差异,在全书许多环节、数据图表中,都有充分体现。
如果忽略掉信息文案质量、时间节点、合作伙伴类型的不同,深入去看这些矛盾背后,能够发现结果都指向信任,即帐号(不管是普通用户还是投放广告选择的大号),他们是如何聚拢起这些听众/粉丝的?采用的方式方法不同,直接左右了双方的信任值,也左右了合作伙伴是否能够通过那些信息、活动影响自己的目标用户等等,这又都体现在最终数字上。
用户是否信赖他所见,这个看不见的因素,左右了社交网络中无数结果的走向。
信任驱除
好友之间及背后的信任背书,决定了用户是否愿意追随一个帐号去点击、下载、购买、讨论某个现象或事件。对于信息流动、分享、转化是如此之重要,以至于丧失信任时,起到的反作用也会更加直接和干脆:当一家企业只是生硬地在社交网络中发布信息时,人们对于这家企业、这条信息的信任尚没有来得及建立,就不会有所行动。或当企业没能实现自己的承诺、提供优质服务时,尽管信息仍在流动,但已然转变成了批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