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社交红利:修订升级版全文阅读 > 第3章 前言

第3章 前言


  让信息在关系链中流动

  2012年5月,许朝军一边游泳一边重新检视自己创办点点网的得失,一些新迹象让他不得不重新思考。过去一年间,点点网没有取得想象中的超快速发展。

  在投资人、媒体、市场眼中,许朝军绝对是受到欢迎和追捧的明星创业者,他过去的简历十分耀眼。1999年,还在清华大学就读时,就参与创办Chinaren。网站出售给搜狐后,与王小川(搜狗CEO)、姚键(优酷土豆集团CTO)、阙宏宇(优酷土豆集团副总裁)一起,并称“搜狐四剑客”。5年后加入千橡集团,担任校内网负责人4年,一举将校内网(现在已经更名为人人网)打造成国内主流社交网络之一。创业前最后一份工作为盛大在线首席运营官、盛大边锋总裁。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办的轻博客网站--点点网一经推出,就备受资本宠爱。2011年2月,刚从谷歌中国总裁任上离职、组建创新工场不久的李开复成为他的天使投资人。同年4月7日,点点网开放注册,当月月底宣布获得来自联创策源、红杉以及创新工场上千万美元融资。

  但点点网的发展似乎遇到些瓶颈,无线化可能是其中一个方面。尽管许朝军在创业初就看到了无线的机会,点点网却不是单纯为无线而生,PC思路依然占据核心。很快,他发现原来依赖的笔记本电脑很长时间不再被使用,手机成为移动办公、接触外界、娱乐最有力的工具。人们的行为朝手机不断迁移,停留在PC上的时间上越来越短。点点网暂时没能把握住这一趋势,这导致了另一个表象,即发展有些缓慢。2011年年底,点点网宣布注册用户超过500万,自此以后再没有公布过更新的数字。

  这一年年初,国内几大社交网络纷纷打开开放的大门,欢迎业界合作伙伴们进驻。涌入的企业和创业者中不断有人宣称掘到了真金。点点网却没能借助到这些庞大平台的力量。

  2012年10月,反思后的许朝军重新推出新产品“啪啪”,这款聚焦在手机上的有声照片应用带来了新的玩法,迅速开始了走红历程。半年之后,啪啪注册用户数过1000万,远远超过了自己的同门兄弟点点网,更超越了其他手机应用。

  对比点点网,啪啪的不同之处在于:

  直接采用了成熟社交网络的帐号登录体系,借此,在用户制作有声照片后,可被鼓励分享到各大社交网络中去。许朝军说,这一做法是为了利用社交网络已有的便利,用户可以更方便地注册、找到自己熟悉的朋友并留下来。和社交网络的融合还能让创业公司获得更快的发展速度,借此甩开可能的潜在对手。确实,自上线以来,同类竞争对手对啪啪很少能够造成威胁,追随者被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这正是社交网络带来的部分红利,分别以这些方式呈现在啪啪上:

  更海量的流量和用户获得。大型社交网络已然成为新的流量分发中心,从这些自然的流量分发中,合作伙伴可以获得理想的流量和用户,或者是下载注册、购买订单转化率。

  更快速的发展速度。获得上述流量和用户的速度,比过去PC互联网时代所需的时间更短。

  更低廉的用户获取成本。创业者获得这些新用户所做出的投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更优先进入用户视野。当关于自己的信息被用户分享到他的朋友圈子中时,实际上已经占据了目光和注意力,消耗了他/她的时间,竞争对手也因此减少了和目标用户接触的时间,直至被压制。

  更好的用户黏着留存,以及召回便利。大量数据与案例表明,关系链对于新用户的留存有着巨大的价值,这也方便将已经离开一段时间的用户通过发布信息、举办活动等方式再度召回。

  如果将上述表现用图表表现出来,我们将会看见一条快速上升的曲线,是的,越来越多的创新应用、合作伙伴,正在深谙社交网络的规律,并将之变成支撑自己快速成长的源动力。

  成长的结果,于部分应用而言,是注册和下载;于网站而言,是用户与流量;于电商而言,是购买订单转化。大部分企业也期望将其变成品牌增值,或者收入:

  过去两年间(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仅腾讯开放平台一个部门给合作伙伴的分账就超过30亿元人民币,这是一个从零起步的快速增长市场。2011年6月,腾讯创始人马化腾曾对外表示,希望通过开放再造一个腾讯--通过分成一年内带给合作伙伴超过200亿元人民币的收入。

  在腾讯背后,还有国内的陌陌、YY、新浪微博,海外的Facebook、Line、Twitter等等一长串提供收益的名单,而啪啪是受益者之一。此间,业界诸多名噪一时、迅速崛起的应用与创业团队都跻身其中,如唱吧、抬杠、博雅、疯狂猜图、魔漫相机、微视,等等。似乎不管所求者何,社交网络总是能够做到支持。

  只是,我们必须要掠过这些宏大的叙事,去回看一下用户共有的规律,这恰如啪啪所揭示的:

  用户将他们在各个产品、应用中所创造的个性化的、喜欢的信息(或者对某项服务体验、感受的评价),分享到各个社交网络,在朋友圈子中激起不同的反响,由此产生了各种期望中的结果。

  那么,这些细微到可以被忽略不计的分享信息,是如何产生这么庞大而诱人的收益呢?

  大的环境我们无法忽略。在不久的过去,移动化浪潮带来了人们时间的极大碎片化,使用一个APP应用的时长变成以分、秒计,在此之上壮大的社交网络,将时间再度粉碎成一条条和朋友们沟通的信息。这种粉碎的状态,甚至像“粉尘”一样,铺天盖地而起,将大部分用户和企业都笼罩其中,信息获取和阅读的方式及途径首先被关系(朋友们的分享推荐)所改变,继而,品牌、客服、购买、下载等,这些和信息紧密相关的领域,也次第被关系改变--人们从最简单的地方开始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在这个适应的过程中,造就和产生了大量新生现象与应用。

  这条演进路径,在本书的四篇推荐序中被简要地概括了出来:新的移动设备如iPhone、iPad的出现,推动了人们沟通方式的变化,带来了微博、微信的流行(杜家滨先生《社群与商业进步》),继而引发企业与用户之间沟通方式的连锁反应(马蔚华先生《社交网络带来创新变革的机会》),并经由开放,释放或将释放出更多机会,及伴生的困惑(邢宏宇先生《社交网络、开放,及新机会》和张亚勤先生《在云端之上》)。

  每天,有近亿条网页链接被分享到QQ空间、腾讯微博、微信上,又转而带走数亿点击流量和用户。数字仍在快速增长中,看不到慢下来的迹象。包括微信、微博、QQ空间在内的不同形态的社交网络次第崛起进入主流,为业界与创业者提供了巨大的社交红利。每时每刻,海量的用户、流量、注意力乃至收入从一张张庞大的社交网络中,充沛流动到外界合作伙伴的产品、网站上。细微的分享,在这里汇聚成了庞大的洪流。

  只是困惑也如影随形。观察数据时,我们会发现,海量且充沛的流量更宠爱部分网站和应用、事件和内容。有能力获得这些诱人收益的网站和应用屈指可数。这个现象困扰了许多合作伙伴。现实中,社交网络并没有嫌贫爱富,即使在目前业界最有成效的需要资金投放的QQ空间广点通广告系统中,投放金额大也不一定能获得最为理想的产出。用户与企业、应用、服务接触的门槛在不同网络中得以消除,不论时间和地域,不论规模大小。从这一点看,社交网络更适合于创业和勇于尝鲜的人群。在这个领域内,新崛起的创业者比比皆是。

  答案同样脱出于细节,及细节所指引出的企业和创业者对于社交网络的理解与认知。站在开放平台之上,观察数以百万计的网站、创业者和合作伙伴,背后的数据能告诉我们,越是复杂的问题,越指向简单的答案。例如:为什么用户更愿意分享某一家同行的信息?为什么具有同一数量级的用户分享,却带不回期望中的效果?

  这些问题,和本书将要分享的诸多数据、案例,都可概括于此:一条信息是如何进入用户及他的朋友们当中,又在他们玩笑/互动中引发我们想要的结果?至于是哪家平台并不重要,根植于多家社交网络,已然成为共性,关键是追随用户的脚步。在这句概括中,我们看到了三个基础原点:即“信息”“关系链”“互动”。

  信息在关系链中流动,社交红利=信息×关系链×互动。

  本书将要探讨的,以及各个章节的展开,正是由此而发。这些随处可被忽略的小细节、小原点,是如何在各个社交网络中激发起庞大的效果?又是如何组合出各种眼花缭乱的特点、现象与效应的?隐藏在三个小原点中的基础规律,将会充沛地展示我们所想见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