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社群与商业进步
杜家滨
微软中国前总裁思科中国前总裁
1992年,美国微软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时,业务上最大的挑战是懂微软软件产品的人太少。这个障碍必须尽快越过。当时经过思考和设计决定采取社群传播的方式,在国内主要高校成立软件学院,以软件学院为社群基础教授微软软件知识,分享各种工具和开发方法,举办开发者活动,发动报纸、杂志报道传递信息,推动社群交流。经过两三年时间的努力,来自中国的微软认证工程师人数已经在全世界排名第二。
互联网刚萌芽时,美国思科系统公司在中国也需要培养可以设计网络和规划网络运用的工程技术人才。在通过高校和不同单位合作建立“网络学院”培育人才、建立思科社群等方式以外,也采取了不同的策略重点。思科采用校园BBS和社会BBS作为交流中心,协助解决技术人员遇见的技术问题,宣传产品,进行市场互动,帮企业和认证工程师寻找人才、求职就业。同时,成立了代理商社群,通过BBS和即时通讯(Instant Messenger)做交流工具,推广应用。思科在中国的发展,社群力量功不可没。
社群是人类进化发展自然形成的社会现象。传统社会中,社群成员通常有相近的喜好、共同语言或生活方式,通常住的距离不会太远,在一个村庄、城市或是一个国家范围内,交通方便程度影响社群活动的范围。社群内通过信息交换、成员互动而丰富生活内容,资源交换产生商业活动。社群活动大到一定规模时,推动的商业活动会成为社会或国家的经济活动。
互联网出现后,社群地理距离限制消失,继而升级出现了全球级社交网络。我们对传统社群的称谓也由此改为“社交网络”。
大部分互联网社交网络建立时,并没有明显的商业目的。一旦形成规模,社交网络力量变大后,商业机会跟着出现,广告、推荐、销售活动都会产生。像Facebook、Twitter(推特),从社交网络内影响到社交网络外,吸引更多希望参与、得到认同的用户进入,社交网络也跟着同步成长。
随着网络带宽资源日益富裕,移动互联网装置(Mobile Internet Device)普及,互动更方便、频繁,形式更多元化,商业活动规模成正比增加。几年前,第一次听到Google(谷歌)要开发手机操作系统,知道Apple(苹果)要推出iPhone、iPad时,没想到这几项商品对社会影响这么大。Facebook、Twitter、微博、微信这些新兴社交网络和工具在此之上带来新的信息传递和交流方法,从第一次接触到现在每日使用它们和朋友联系,也是始料未及。人类因为有提高生活质量、降低费用、增加方便性的需求,一直在尝试新方法寻求满足,许多发明、探险在满足这些目的的同时间接推动了文明进步。
商业环境形成有几项要素:社交网络、技术(科技手段)、方便性、成本。这几项要素会帮助商业环境创造出获利条件。形成社交网络只是基础,社交网络的目的越清楚,规模就可以发展得越大,商业价值就会越高;社交网络内活动越频繁,带动商业活动创造的价值越容易积累。
不管是传统还是线上,社交网络因为共同需求而建立,群内成员有特定的商业需求希望得到满足。若能掌握社交网络特质,设计出方案满足他们的需求,各种商业机会就会呈现在不同的社交网络中。在国内外,有许多拼车、团购、美食、打车、电影、健身、二手商品租用、销售等网站和服务,社交网络都是在具备商业需求的前提下形成的,而需求被细腻化、被精致化,这又创造出更多新的商业机会。
商业目的无论是提高效率还是减低成本,最重要的还是增值。增值来自于持续地改进与创新。身旁许多可以共享的事物,通过社交网络交流可以和别人分时使用,分时度假公寓、拼车、二手商品社群都是这类产物。网上公开课将课堂容纳的学生人数从数百扩大到数万人,教学方式可以平行学习、异地共享,扩大老师教学效果,降低学生的学习成本,新的以社交网络为基础的技术手段帮助大家达到了这个目的。伴随着设备与通信技术的改良,也会带来交流效率的提升,沟通效果更好、更直接、更实时,商业增值所创造的空间在加大,提供的增值更大。
一些面向企业的商业需求也依靠社交网络的分享得到满足。软件即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SaaS)、平台即服务(Platform as a Service,PaaS)、临时办公室租用、临时行政人员租用……都是企业的商业需求。
企业在社交网络中生存,需要运营和不断地发掘需求,需要通过商业手段满足用户的需求,并刺激、创造新需求。运营结果会带来新的获利机会,引发下一轮投资,扩大自己在社交网络中的覆盖范围和基础。
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有自己归属的社交网络,细心发掘,善用各种交流工具,就会商机无限。
四
社交网络、开放,及新机会
邢宏宇
腾讯微博事业部总经理
今天的互联网,“社交”与“开放”是两大不可回避的主题。社交网络将现实活动搬到线上并汇聚起来,而开放则将平台和用户、市场机会提供出去。
用户在社交网络上的时间与日俱增,社交网络如何运用就显得至关重要。以帐号为例,应用无须再辛苦建立自己的帐号体系,庞大且活跃的社交网络用户、成熟的关系链能够协助创业者大幅节省成长所需的时间。
面对这些动向,创业者与企业也需要做一些改变。当然,这种改变并不是为了社交网络,而是为了自己的用户。实际上,在强调用户体验的今天,许多应用已经不再追求用户必须在自己的网站或是应用上,而是追随用户的脚步,进入到了不同的社交网络中去。这就是我们在微博、微信中都能看到这些企业和创业者的原因,利用好庞大的社交网络就成为企业发展所需面对的应为之事。不管是一条细微的信息,还是面向用户提供服务的方式、对话的语气,都需要做出变化和调整,要平视用户,为他们着想。这些细节及背后的原因,本书做了大量探讨与论述,可供参考。
作者徐志斌是腾讯微博开放平台的资深员工,他对业界的理解与对开放的热情推动着微博开放平台的快速发展。《社交红利》的出版,可以看作是他多年工作思考与经验总结的结晶。
开放也将带来新的机会。以我们经常使用的微博为例,微博在社交平台中是独一无二的开放的数据,对于这些数据的挖掘与运用,将会带来越来越多的机会,比如在阅读、垂直行业,乃至商业上的改变。
综观不同特点的社交网络,业界与合作伙伴们面对的,必将是一张张越来越开放、用户和数据的累积越来越可观、使用起来越来越便利的网络。这些网络,也将给企业和创业者带来更多社交红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