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沙特阿拉伯政治现代化进程研究全文阅读 > 第7章 前石油时代的沙特阿拉伯(1)

第7章 前石油时代的沙特阿拉伯(1)


  第一节沙特阿拉伯的建立

  一、沙特家族政权的重建

  19世纪末期的阿拉伯半岛处于严重分裂的状态。杰贝勒沙马尔国在穆罕默德·本·拉希德的统治下,势力达到顶峰,成为阿拉伯半岛腹地最重要的政治势力。1884年,当沙特家族内部斗争激化时,穆罕默德·本·拉希德成为整个纳季德地区的统治者,进而控制了北起叙利亚边境、南至阿曼的广大地区。杰贝勒沙马尔国沿袭阿拉伯部落联盟的传统形式,通过劫掠袭击和征收贡赋的手段进行统治,无力整合分散的血缘群体和推动阿拉伯半岛的社会进步。另一方面,杰贝勒沙马尔国依附于奥斯曼帝国的苏丹,是苏丹控制阿拉伯半岛内陆地区的政治工具。希贾兹地区处于奥斯曼帝国的控制之下,奥斯曼帝国在希贾兹的诸多地区驻扎军队。希贾兹地区的人口构成十分复杂,逊尼派、什叶派等多种宗教政治派别和苏菲教团共同存在,多种教法学派长期并存。麦加的谢里夫家族作为圣族后裔在希贾兹地区具有广泛的宗教政治影响,该家族致力于与奥斯曼帝国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接受奥斯曼苏丹的赐封。哈萨位于科威特与特鲁希尔之间,是阿拉伯半岛东部最重要的农业绿洲和贸易区域,也是纳季德的贝都因人获取定居产品的主要来源。哈萨的定居人口大都信奉什叶派伊斯兰教,被纳季德的瓦哈卜派视作异端。19世纪后期,沙特家族政权衰落以后,奥斯曼军队占领了哈萨地区的主要城镇和要塞,哈萨被并入奥斯曼帝国伊拉克总督的管辖范围。此外,什叶派的分支宰德派政权控制了也门,什叶派易德利斯王朝控制了希贾兹与也门之间的阿西尔地区,波斯湾沿岸的科威特、巴林、卡塔尔、特鲁希尔、马斯喀特和阿曼则处于英国的保护之下。19世纪末期,英国与奥斯曼帝国在阿拉伯半岛展开激烈角逐。得知奥斯曼帝国支持沙特家族成员阿卜杜拉·本·费萨尔后,英国增加了对沙特·本·费萨尔的支持,为他提供食物补给。两个强大的外部政治势力对阿拉伯半岛内部事务的干预,加剧了利雅得埃米尔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与分裂,加速了第二沙特国家的灭亡。北方的杰贝勒沙马尔国击败沙特政权后,瓦哈卜家族成员转而投靠杰贝勒沙马尔国,以维持瓦哈卜派伊斯兰教的生存。沙特家族成员阿卜杜勒·拉赫曼·本·费萨尔在1890年与嘎西姆人和穆塔伊尔人共同组建反对拉希德人的联盟,但却在1891年初的战争中失败。穆罕默德·本·拉希德占领利雅得,成为阿拉伯半岛中心地区无可争议的统治者。1892年,阿卜杜勒·拉赫曼·本·费萨尔和沙特家族成员逃往科威特。之后的十年间,沙特家族受到尚处于英国保护下的科威特统治者萨巴赫部落的庇护,成为英国在阿拉伯半岛重要的政治盟友。英国保护下的科威特成为沙特家族问鼎阿拉伯半岛政治舞台的出发点。

  20世纪初,沙特家族成员阿卜杜勒·阿齐兹·本·阿卜杜勒·拉赫曼·本·费萨尔·沙特发起重建沙特国家的活动。阿卜杜勒·阿齐兹生于1880年,是沙特家族首领阿卜杜勒·拉赫曼·本·费萨尔的儿子。他的母亲是苏戴尔部落的女子萨拉·苏戴尔,是一名虔诚的瓦哈卜派信徒,一言一行都恪守瓦哈卜派的戒规。阿卜杜勒·阿齐兹从小受到母亲的言传身教,7岁时开始在瓦哈卜派宗教大师阿卜杜拉·本·穆罕默德·本·阿卜杜勒·拉提夫的严格指导下学习,11岁就能背诵《古兰经》。14岁时,阿卜杜勒·阿齐兹开始进行更加精深的神学研习,并逐步掌握了贝都因人的风俗习惯和军事技能。阿卜杜勒·阿齐兹还参加科威特地区的部落谢赫协商会议,获得了有关阿拉伯政治复杂状况和埃米尔法律决策的第一手知识。阿卜杜勒·阿齐兹酷爱习武,从小练就了高超的骑射技能。他的童年时期,正值沙特国家动荡和危难之时,因此他目睹了沙特家族的兴衰荣辱和家族内讧的悲剧。颠沛流离的生活和异族的压迫歧视使阿卜杜勒·阿齐兹从小立下雄心壮志,矢志恢复沙特家族的地位和荣光。

  1900年,科威特的谢赫萨巴赫·穆巴拉克组织了一支反对拉希德人的联军,阿卜杜勒·拉赫曼和一些沙特家族成员加入了这支军队。阿卜杜勒·阿齐兹尝试夺取利雅得,得到萨巴赫·穆巴拉克的支持。阿卜杜勒·阿齐兹带领的分队曾一度闯入利雅得城,但利雅得的拉希德人总督阿季兰·本·穆罕默德凭借坚固的要塞成功地抵挡了阿卜杜勒·阿齐兹的攻击。1902年初,阿卜杜勒·阿齐兹带领一支由40人组成的突击队,秘密地发起向利雅得的攻击。1月15日清晨,阿卜杜勒·阿齐兹带领几名勇士潜入利雅得城中总督的堡垒,杀死了利雅得总督阿季兰·本·穆罕默德。在城内突击队的配合下,阿卜杜勒·阿齐兹的军队杀死所有敌军,占领了利雅得城。利雅得的居民向阿卜杜勒·阿齐兹宣誓效忠,阿卜杜勒·阿齐兹重新建立了沙特国家。同时,沙特家族带领的援军逐渐向利雅得集结。阿卜杜勒·阿齐兹的兄弟萨阿德·本·阿卜杜勒·拉赫曼从科威特带来了70名士兵。阿卜杜勒·阿齐兹向西进攻,占领了哈尔吉。1902年5月,阿卜杜勒·阿齐兹的父亲阿卜杜勒·拉赫曼·本·费萨尔来到利雅得。当阿卜杜勒·阿齐兹召集 利雅得的欧莱玛和贵族向他父亲阿卜杜勒·拉赫曼·本·费萨尔宣誓效忠时,阿卜杜勒·拉赫曼·本·费萨尔谢绝了这份荣誉,并宣布他的儿子阿卜杜勒·阿齐兹是利雅得沙特国家的埃米尔,而他自己则是埃米尔的首席顾问和引领礼拜的伊玛目。父子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合作巩固了新国家的稳定。22岁的阿卜杜勒·阿齐兹成为新沙特国家的埃米尔,其父阿卜杜勒·拉赫曼·本·费萨尔在世时尚被尊为瓦哈卜派伊斯兰教教长,由此确立了由沙特家族控制的沙特国家教俗合一的政治体制。

  夺取利雅得之后,阿卜杜勒·阿齐兹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利雅得的沙特国家处于各种敌对力量的包围之中:南面和海湾地区属于英国的势力范围;东面和西面是奥斯曼帝国控制的哈萨和希贾兹;正北面是奥斯曼帝国的盟友拉希德家族统治的杰贝勒沙马尔国;而纳季德和其他地区,例如盖西姆、锡尔汉、阿西尔等地则由奥斯曼帝国操纵的各部落所控制。由于地理上的邻近和宗教方面的影响,奥斯曼帝国对阿卜杜勒·阿齐兹形成了政治、军事和宗教等多方面的巨大压力。英国以海湾地区为基地,已经显露出向阿拉伯半岛腹地渗透的意向,但从整体上说来,英国的主导战略是:“维护海湾地区的稳定局势,确保印度和东方通道的安全与畅通。”因此,阿卜杜勒·阿齐兹认为首要的敌人是奥斯曼帝国,其次才是英国殖民主义者。在四面受敌的情况下,阿卜杜勒·阿齐兹在冷静地分析时局以后,以利雅得为根据地发起了统一活动。阿卜杜勒·阿齐兹的首要征服目标是奥斯曼帝国的附庸拉希德家族控制的地区。为了避免奥斯曼帝国和英国的干涉,阿卜杜勒·阿齐兹将他对拉希德人的进攻蒙上一层家族冲突的外衣。1904年初,阿卜杜勒·阿齐兹向利雅得北面的盖西姆地区进军,这是拉希德家族控制力比较薄弱的地区。阿卜杜勒·阿齐兹从拉希德人手中夺取阿宰纳和布赖代,继而击败支持拉希德人的奥斯曼军队。1906年,阿卜杜勒·阿齐兹的军队再次发动对拉希德军队的大规模进攻,拉希德军队战败,嘎西姆被纳入沙特国家的版图。与此同时,纳季德中部和南部的哈尔吉、阿弗拉吉、豪塔、达瓦塞尔、瓦什姆、苏戴尔和马赫马勒等地的部落也都归顺了沙特政权。盖西姆和纳季德连成一片,利雅得政权得到初步巩固,沙特家族在阿拉伯半岛中部的地位得以确立。

  20世纪初的阿拉伯半岛处于混乱状态,部落间时常爆发长期的冲突和战争,贝都因人叛服无常。阿卜杜勒·阿齐兹建立的沙特国家是一个由游牧民和城市居民组成的松散的联盟,有着一个最小的、非制度化的政府体系和不明确的疆域,其疆域因各部落对不同的埃米尔国表示效忠的变化而变动。沙特国家的军队由阿卜杜勒·阿齐兹的一些亲属、姻亲和贝都因人组成。阿拉伯部落承认沙特统治者的政治权力在部落组织之上,但他们“对国家的忠诚并非国家主义的,而是对沙特家族的忠诚”。沙特国家共有大约50个地位较高的部落埃米尔和几百个次要的部落和分部落的谢赫。阿卜杜勒·阿齐兹通过婚姻纽带实现以部落联盟为中心的国家的整合,并在广泛联姻的基础上扩大沙特家族的权力基础。阿卜杜勒·阿齐兹及其兄弟,以及沙特家族的其他成员都成功地利用伊斯兰教规定可以娶四个妻子和离婚相对容易的惯例,与许多最主要的游牧部族和城市家族联姻。阿卜杜勒·阿齐兹与著名的阿拉伯家族、部落贵族、有很高宗教学识的定居家族、定居的纳季德家族和沙特家族的旁支联姻,共有22个妻子。缔结婚约是结束部落间长期争斗和其他冲突并维持沙特埃米尔国内部各主要家族的财富和权力的重要方式。许多传统的显赫家族都通过与阿卜杜勒·阿齐兹的姻亲关系获得了重要的经济和政治地位。阿拉伯半岛北部强大的苏戴尔家族通过联姻与阿卜杜勒·阿齐兹建立了亲密的关系,该家族的3名成员都在20世纪30年代担任地方总督。广泛的姻亲关系使得沙特家族规模庞大。多数部落通过婚姻纽带隶属于沙特家族,与沙特家族联姻的家族由此成为沙特国家的支柱。家族的统治和部落的统治合而为一,庞大的沙特家族就是一个居于国家领导地位的部落。沙特埃米尔国政治统治的实质是建立在各主要部落联合的基础之上的家族政治,阿卜杜勒·阿齐兹实际上就是部落联盟的首领。

  二、伊赫万运动的兴起

  19世纪末期,由于沙特家族政权的衰微,瓦哈卜派伊斯兰教失去了作为生存和扩张基础的强权,也逐渐失去了在阿拉伯半岛宗教信仰方面的主导地位。到20世纪初,阿拉伯半岛部落的宗教信仰大都脱离了正统伊斯兰教,多神信仰和异教信仰的势力呈现发展的趋势。1902年,阿卜杜勒·阿齐兹攻占利雅得并重新建立沙特国家以后,沿袭早期沙特国家的历史传统,尊奉瓦哈卜派伊斯兰教为官方意识形态。阿卜杜勒·阿齐兹号称他是伊斯兰教的保护者,以“只要《古兰经》在,我们的信念就不会动摇;只要骆驼在,我们的荣誉就不会丧失”为维护宗教的口号。为了扩大新兴政权的社会基础,阿卜杜勒·阿齐兹摒弃前嫌,请曾经帮助过杰贝勒沙马尔国的瓦哈卜家族后裔阿卜杜拉·本·穆罕默德·本·阿卜杜勒·拉提夫领导国家的宗教活动,恢复了沙特家族与瓦哈卜家族的宗教政治联盟。瓦哈卜派欧莱玛援引先知时代的历史实践以及查希里叶和希吉拉的宗教概念,强调迁徙是摆脱蒙昧状态和获得真正信仰的必经之路,呼唤民众走出沙漠、走向定居,进而阐述伊赫万运动的理论基础。

  伊赫万是阿拉伯语“兄弟”一词的复数音译,特指告别游牧生活而移入具备完整宗教功能的定居点“希吉拉”中的贝都因人。伊赫万运动起源于瓦哈卜派欧莱玛的宗教宣传。伊赫万运动的理论之父是瓦哈卜家族成员阿卜杜拉·本·穆罕默德·本·阿卜杜勒·拉提夫、哈萨的卡迪谢赫伊萨,以及阿卜杜勒·卡里姆·马吉勒比。阿卜杜拉·本·穆罕默德·本·阿卜杜勒·拉提夫为伊赫万运动提供了宗教教义和理论基础,他将瓦哈卜派教义编纂成游牧民容易理解的宗教典籍,并通俗地阐释严格的一神信仰,要求人们认真履行伊斯兰教的各项宗教功课,恪守伊斯兰教教法。除了严格遵守伊斯兰教的五项基本原则,伊赫万理论还要求对“兄弟”的忠诚、顺从埃米尔和伊玛目、兄弟之间互相帮助,以及拒绝与欧洲及其统治的国家交往。阿卜杜拉·本·穆罕默德·本·阿卜杜勒·拉提夫还提出要建立瓦哈卜派兄弟会,即“伊赫万”,用瓦哈卜派的兄弟之爱来代替氏族部落的传统互助。他在撰述中还宣扬定居生活特别是农业生活的优越性。这实际上是为了确保阿卜杜勒·阿齐兹政权的宗教合法性,为新兴沙特国家的扩张和统一作舆论宣传,争取广大游牧民的服从和支持。自1910年开始,阿卜杜拉·本·穆罕默德·本·阿卜杜勒·拉提夫委派门徒和弟子前往各地传布瓦哈卜派宗教思想,这些瓦哈卜派思想的宣传者被称作“穆陶威”,他们承担了具体传播伊赫万理论的任务,是沙特国家向贝都因人灌输宗教政治思想的重要工具。穆陶威向各部落游说成立“伊赫万·陶希德”(敬奉唯一真主兄弟会)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向他们阐述安拉的法规比部落义务更为重要,号召各部落放弃自相残杀的战争和血亲复仇的行动,共同团结在瓦哈卜派的旗帜之下,保卫纳季德和沙特政权。一神崇拜、恪守教法、顺从长官和同胞互助,构成伊赫万运动的思想纲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