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哈卜派欧莱玛的宗教宣传得到阿卜杜勒·阿齐兹的大力支持。尽管阿卜杜勒·阿齐兹重建沙特国家的事业已经取得初步胜利,但他在阿拉伯半岛中部的统治尚不稳固。通过一场瓦哈卜派宗教政治运动,将民众团结在沙特家族周围,就可以为沙特家族提供稳定而广泛的群众基础。于是,阿卜杜勒·阿齐兹出资为穆陶威发放薪水,穆陶威成为阿卜杜勒·阿齐兹角逐权力的重要支持者。穆陶威接受阿卜杜拉·本·穆罕默德·本·阿卜杜勒·拉提夫和瓦哈卜派欧莱玛的派遣到各部落以伊斯兰教的名义教化部落民,向部落民宣传服从穆斯林共同体领导人的重要性,而服从的具体表现就是向沙特政权交纳宗教税“宰卡”,并响应沙特政权对非瓦哈卜派发动圣战的号召。穆陶威既是瓦哈卜派信仰的传播者,又是沙特政府的代理人,他们代表利雅得的欧莱玛和埃米尔在希吉拉中行使部分宗教政治权力。他们在监督部落民遵守瓦哈卜派戒律的同时,也负责为沙特政府征收宗教税“宰卡”。当穆陶威在部落民中积极传播伊赫万理论时,阿卜杜勒·阿齐兹邀请各部落酋长到利雅得做客,要求他们到利雅得欧莱玛开办的宗教学校学习宗教课程和瓦哈卜派教义。一些狂热信仰瓦哈卜派伊斯兰教的部落酋长回到各自的部落后,着手将伊赫万理论付诸实践。贝都因部落成员在接受瓦哈卜派的宗教宣传以后,告别游牧传统,走出沙漠牧场,选择定居的生活方式,进而献身于利雅得埃米尔国的圣战事业。迁徙、定居、务农和圣战,构成伊赫万运动基本环节。
“自从中世纪以来,直到19世纪和20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几乎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化。纳季德、哈萨和希贾兹的绝大多数人口分别从事两种传统的经济活动,即绿洲农业和畜牧业。”由于奥斯曼帝国对阿拉伯半岛北部地区的统治,以及贝都因人不愿意依赖土耳其人和英国人,于是,贝都因人向北的迁徙受到限制。干旱、游牧生活的危机等经济方面的需要促使贝都因人转入定居的生活方式。1912年底,穆泰尔部落的贝都因人自愿放弃追逐水草的游牧生活,在嘎西姆地区的阿尔塔维叶建立了第一个伊赫万定居点“希吉拉”。穆泰尔部落是阿拉伯半岛中部地区的一个最英勇和最强大的部落。阿尔塔维亚坐落在科威特到嘎西姆商路上的一个有丰富水源的河谷,具有良好的草场和茂盛的树林。瓦哈卜派欧莱玛阿卜杜勒·卡里姆·马吉勒在阿尔塔维叶定居,积极地向周围的贝都因人宣传瓦哈卜主义和伊赫万理论。穆泰尔部落的部分成员在酋长费萨尔·达维什的领导下,自愿变卖他们自己的部分骆驼和维持游牧生活所必需的生产生活资料,在阿尔塔维亚建造房屋,从事农业耕作,履行瓦哈卜派宗教功修并严格遵守《古兰经》的规定,同时还向沙特政府交纳“宰卡”。哈尔卜部落的一部分欧拉玛特人加入到穆泰尔部落的伊赫万运动中。欧拉马特人拥有手工业、建筑和农业技能,他们在建立定居点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欧拉马特人在定居点中挖掘了许多水井。阿尔塔维叶迅速发展成为一个有10000人定居的城镇。家族和部落相互帮助的传统关系成为伊赫万团结的基础。阿尔塔维叶是伊赫万运动建立的第一个农业定居区“希吉拉”,定居在希吉拉中的贝都因人完成了“从不信的土地到信仰的土地的迁徙”。希吉拉通过不同程度的强迫手段,在向周围的贝都因部落传播“纯净的”瓦哈卜主义一神论教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阿尔塔维叶建立以后,许多希吉拉相继出现。伊赫万定居点作为瓦哈卜派的宗教据点和利雅得埃米尔国的兵源所在,通常建立在水源周围和适于发展农业的绿洲,平均人口为1500人。希吉拉的发展和壮大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些部落因为自然环境造成的生活艰难和战争带来的经济压力而自愿采用定居的生活方式,建立农业垦殖区“希吉拉”;另一些部落则是被阿卜杜勒·阿齐兹的军队打败后被迫转入定居生活,向国家交纳宗教税收“宰卡”。伊赫万运动的定居化最初主要通过自愿的方式进行,但1918年以后,强制实行伊赫万运动和定居化的情况则更加频繁。阿卜杜勒·阿齐兹请利雅得的欧莱玛颁布了一份费特瓦,裁断“经营农业和手工业、商业完全符合伊斯兰教义的要求”,于是,手工业和商业在定居区内发展起来。
为了促进伊赫万运动的发展,阿卜杜勒·阿齐兹亲自分配土地和用水,并向伊赫万提供建立定居区所需的资金、农作物种子、农业生产工具和建造清真寺、学校和定居点所需的物质资料。阿卜杜勒·阿齐兹以伊玛目的名义派遣众多的穆陶威前往伊赫万定居点宣传瓦哈卜派宗教思想,执行教法、仲裁纠纷。阿卜杜勒·阿齐兹还向较大的希吉拉派遣卡迪,这些卡迪通常是瓦哈卜家族的成员。基于有效统治的考虑,实施部落法律体制中的习惯法不利于公共秩序的稳定和安全。从1914年开始,沙特国家中央权力机构为贝都因人任命沙里亚卡迪,与习惯法法官并列,希望以此将贝都因人纳入沙里亚的轨道。穆陶威和卡迪都是向希吉拉的伊赫万灌输宗教信仰的工具和训练他们为沙特国家进行圣战的工具。1916年,阿卜杜勒·阿齐兹命令所有向他宣誓效忠的贝都因部落都必须放弃游牧的生活,加入伊赫万运动。希吉拉中的部落谢赫都必须到利雅得接受特殊的宗教教育,他们每年至少去拜见阿卜杜勒·阿齐兹一次,阿卜杜勒·阿齐兹向他们发放补助金。作为回报,他们必须尊沙特国家领袖阿卜杜勒·阿齐兹为伊玛目并宣誓支持瓦哈卜派正统信仰。1920年,阿拉伯半岛的伊赫万定居点共有52处。1923年,伊赫万定居点达到71处。1929年,伊赫万的定居点增至120处,其中包括阿纳宰部落的7处,沙马尔部落的16处,哈尔卜部落的22处,穆泰尔部落的12处,阿太白部落的15处,苏巴伊部落的3处,苏胡勒部落的3处,盖哈丹部落的8处,达瓦希尔部落的4处,哈里德部落的2处,阿季曼部落的14处,阿瓦兹姆部落的2处,哈吉尔部落的4处,穆拉部落的4处,希泰姆部落的3处,扎菲尔部落的1处。但是,即使是在伊赫万运动的最高潮时期,也只有1/10,或者最多1/5的游牧民定居在希吉拉中。到1930年,伊赫万运动共使大约15万名贝都因人定居在200多个希吉拉中。伊赫万成员承认阿卜杜勒·阿齐兹为穆斯林共同体的伊玛目,接受利雅得欧莱玛作为神启法律的保护者和解释者。
移入定居点的伊赫万成员在告别游牧生活的同时,摒弃相互劫掠和血族仇杀的传统陋习,严格尊奉伊斯兰教法,恪守宗教功修,并向沙特政府缴纳天课。沙特国家废除了部落谢赫曾经享有的免交宰卡和向弱小的邻居征收保护税等传统特权。贝都因人传统上以劫掠为主的生计活动现在受到沙特国家的严厉打击,贝都因人只有两种选择,要么臣服于沙特国家的统治并定居在希吉拉中,要么离开纳季德埃米尔国而移居国外。定居在希吉拉中的伊赫万成员都是狂热的瓦哈卜派信徒,为了与其他穆斯林抑或是他们所认为的“多神教徒”相区别,他们披戴白色头巾,修剪胡须,身着及膝长衫,与城镇居民的过膝长袍有所区别。伊赫万运动禁止音乐,禁止饮用咖啡,禁止吸烟,禁止饮用所有的酒类,禁止穿着丝绸和其他华丽的服饰,禁止赌博和占卜。
三、沙特国家疆域的拓展
在阿卜杜勒·阿齐兹的支持下,一场以瓦哈卜派军事扩张为目的的伊赫万运动逐步展开。伊赫万运动崇尚圣战,瓦哈卜派宗教思想的传播无疑将导致狂热的宗教情感和激进的宗教实践。定居在希吉拉中的贝都因人都认为自己已经脱离了查希里叶时代愚昧无知的状态,接受了纯正的伊斯兰信仰。他们通过战胜非穆斯林来表明他们的宗教热情,那些没有加入希吉拉的游牧人口和定居人口都被伊赫万视作非穆斯林。伊赫万的宗教激情源自崇拜安拉和为安拉在尘世中的代理人服务的宗教原则,向所有的非穆斯林发动圣战是伊赫万成员的神圣职责。伊赫万的宗教激情以世俗的战利品作为回报,但并不是通过以前的部落之间相互劫掠和抢劫商队之形式,而是通过与非瓦哈卜派的“异教徒”作战的方式。通过圣战获取战利品成为伊赫万获取财富的主要途径。希吉拉既是一个农业垦殖区,也是一个军屯组织。定居在希吉拉中的伊赫万成员闲时从事农业耕作,战时则开赴战场,组成了一支“在他们的领导人的指挥下,松散地组织起来的战斗集团”。伊赫万定居点中区分为从事圣战的“贵族”部落和从事手工业、负责建造新的定居点等事务的“非贵族”部落。例如,在阿尔塔维叶定居点中,就分为阿拉伯半岛“最高贵”的部落之一哈尔卜部落成员,还有穆泰尔部落成员和“非贵族的”欧拉马特部落成员。贵族部落成员多为贝都因人,非贵族部落成员则往往是农民、手工业者和小商人。非贵族部落成员处于从属的低下地位。手工业者和小商业者常常被视作非战斗人员的身份。希吉拉中的兵源分为三种,分别为常备军、预备役军人和民兵。民兵虽然通常留在希吉拉中,但是一旦欧莱玛宣布进入紧急状态,他们也会立即加入战斗。开赴战场时,伊赫万成员自带骆驼、武器和食物。只有纳季德中部的少数希吉拉能够享受国库军费提供的定期补助。
伊赫万运动是一场宗教复兴运动,是新兴的沙特伊斯兰国家的保护者,也是阿卜杜勒·阿齐兹征服当时沙特阿拉伯王国全部领土的主要推动力。伊赫万运动在传播“真正的宗教”的旗帜下,将对非瓦哈卜派信徒的劫掠合法化,进而将为中央集 权而进行的战争神圣化。伊赫万成员是游牧民定居化的先锋,是信仰复兴运动的鼓吹者,是扩张活动的煽动者。1913年以前,阿卜杜勒·阿齐兹的军队主要由纳季德南部的城镇居民所组成。希吉拉发展起来以后,伊赫万成为一种致力于对异教徒圣战的部落军事力量。伊赫万军队在阿卜杜勒·阿齐兹的领导下,逐步占领了哈萨、杰贝勒沙马尔地区、锡尔汉谷地、阿西尔和希贾兹。
哈萨地区自1871年开始就处于奥斯曼帝国的控制之下,阿卜杜勒·阿齐兹试图借助英国的力量收复哈萨。1911年,阿卜杜勒·阿齐兹与英国达成协议:哈萨是利雅得埃米尔的属地,阿卜杜勒·阿齐兹承认利雅得埃米尔国是英国的保护国,承认英国有权在阿拉伯半岛开采矿产资源。1913年5月,沙特军队先后攻占胡富夫、乌凯尔和卡提夫三个奥斯曼帝国的军事重镇,哈萨地区重新成为阿卜杜勒·阿齐兹的领地,沙特政权在阿拉伯半岛中部和东部地区的地位得到确立。
1914年,奥斯曼帝国与利雅得埃米尔国签署协议:奥斯曼帝国承认沙特家族在纳季德的统治权;阿卜杜勒·阿齐兹接受纳季德总督的称号,并在形式上臣服于奥斯曼苏丹;阿卜杜勒·阿齐兹承诺不与其他国家建立同盟,不允许其他国家的军队进入纳季德。一战爆发初期,阿拉伯半岛上的几个主要政权的立场完全不同:哈伊勒的拉希德埃米尔支持奥斯曼帝国,希贾兹的谢里夫和科威特的谢赫支持英国,纳季德则是奥斯曼帝国与英国争夺的主要对象。1915年,利雅得埃米尔国与英国签订《盖提夫协议》。根据协议,英国承认纳季德、哈萨、盖提夫、朱拜勒一带是利雅得埃米尔国的辖地,赠送阿卜杜勒·阿齐兹1000支步枪和2万英镑,每月给予阿卜杜勒·阿齐兹5000英镑的补助金;阿卜杜勒·阿齐兹承诺不与其他国家建立联盟,不允许其他国家的军队进入自己的属地,保证不侵扰处于英国保护下的科威特、巴林、卡塔尔和阿曼。
一战结束后,英国成为影响阿拉伯半岛的主要外部势力,阿拉伯半岛形成希贾兹、纳季德、杰贝勒沙马尔、阿西尔和也门五大政治区域。英国奉行的政策,是通过分而治之的方式控制整个阿拉伯半岛。在阿拉伯半岛内部,利雅得的埃米尔与麦加的谢里夫之间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纳季德与希贾兹之间的图拉巴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自1918年起,伊赫万成员追随阿卜杜勒·阿齐兹,成为沙特家族对外征服的核心军事力量。以纯净伊斯兰教的名义,伊赫万成员通过他们的残暴行动和狂热情绪加强了阿卜杜勒·阿齐兹军队的战斗能力。伊赫万军队既能机动地在半岛驰骋,当需要时又能在特定区域定居,他们高涨的瓦哈卜主义宗教热情使他们成为一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军队。伊赫万运动的兴起,改变了纳季德政权与拉希德政权及希贾兹政权之间军事力量的对比。沙特家族、瓦哈卜派与伊赫万三位一体,构成阿卜杜勒·阿齐兹角逐权力和拓展疆域的有力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