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沙特阿拉伯政治现代化进程研究全文阅读 > 第22章 石油时代经济社会秩序的变动(5)

第22章 石油时代经济社会秩序的变动(5)


  自60年代起,国王费萨尔采取财政预算向教育领域倾斜的措施,沙特阿拉伯王国用于教育的公共经费大量增加。教育经费在一五计划财政分配中共计7,378,000,000里亚尔,仅次于军事、行政和邮电运输,居第4位,是工业经费的7倍左右。国内的世俗教育迅速扩大,聘用外籍教师和讲授现代课程的世俗学校明显增多。60年代初,沙特政府聘用的外籍教师约2000人。至70年代初,外籍教师的人数增长了10倍。教师、学生以及毕业生的数量迅速增加,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和女子教育也迅猛发展。1969年,王国各类学校共计3100所;1983年,各类学校超过1.4万所。1970年,各类学校在校学生总数约55万人。1989年,沙特王国共有各类学校16797所,学生总数达265万人。1992年,各类学校在校学生总数增至290万人,2000年达480万人,其中,中等学校学生人数从8万增至180万,高等学校学生人数从7000人增至39万人。各级、各种学校广泛建立,王国的高等教育得到很大的发展。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大学、石油和矿业大学、费萨尔国王大学相继建立。国家还投放大量资金派遣学生到美国和英国大学学习。到70年代中期,沙特20%的人口正在教育体系下的各级学校接受教育,约25000学生正就读于各个高等院校,另有超过5000人正在国外学习。

  1949年和1952年,教育董事会在麦加创办伊斯兰学院和师范学院,首开沙特阿拉伯高等教育的先河,同时开设宗教课程与世俗课程。瓦哈卜派的大穆夫提随后在利雅得创办伊斯兰法学院和阿拉伯语言学院,不仅讲授宗教课程,而且增设世俗课程,旨在抗衡教育董事会,维持在教育领域的垄断地位。1961年,沙特政府与瓦哈卜派欧莱玛以及埃及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共同创办麦地那伊斯兰大学,这是一所国际性的穆斯林研究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的机构。麦地那伊斯兰大学90%的教师和绝大部分学生来自其他穆斯林国家。70年代开始,麦地那伊斯兰大学成为伊斯兰复兴运动的重要阵地。1979年,麦地那伊斯兰大学共有学生380人。

  1974年,瓦哈卜派欧莱玛在利雅得创办伊玛目穆罕默德·伊本·沙特伊斯兰大学,这所大学成为纳季德地区瓦哈卜派保守势力的主要阵地。伊玛目穆罕默德·伊本·沙特伊斯兰大学的伊斯兰法律高等学院旨在为沙里亚法庭训练卡迪,伊斯兰宣传高等学院则主要负责训练伊斯兰教的宣传人员。1980年,伊玛目穆罕默德·伊本·沙特伊斯兰大学在阿西尔的阿布哈增设分校。1985年,伊玛目穆罕默德·伊本·沙特伊斯兰大学的学生总数约9000人,其中20%来自国外,该校设立的初级学校和中等学校另有学生15000人。1980年,沙特阿拉伯王国在麦加建立乌姆·库拉大学,主要培养法官、伊玛目和教师。该大学主要面向希贾兹地区的土著人口,与麦地那伊斯兰大学的国际性形成很大区别。1983年,乌姆·库拉大学有学生6000人,其中四分之一来自国外。另外,国王阿卜杜勒·阿齐兹大学也包含位于麦加的沙里亚和伊斯兰研究学院。

  50年代以来,沙特阿拉伯的世俗高等教育发展迅速。1957年,国王沙特创办利雅得大学,引进埃及的教学模式,聘用埃及教师,讲授世俗课程。1958年,利雅得大学仅有21名学生,1975年增至5600人。1980年,利雅得大学改称沙特国王大学。1967年,国王阿卜杜勒·阿齐兹大学建立,校区位于吉达和麦加。1974年,国王费萨尔大学建立,校区位于胡富夫和达曼,主要面向东部地区的农民和游牧人口以及朱拜勒工业区的人口,设立农学、医学和兽医等专业,学生人数由1980年的1430人增至1985年的超过5000人。1975年,石油矿产大学建立,其前身是阿拉伯美国石油公司于1963年在宰赫兰创办的石油矿产学院。石油矿产大学采用美国的教育模式,主要聘用美国教师,使用英语授课,其学生人数由1974年的1000人增至1985年6000人。石油矿产大学是沙特阿拉伯最典型的高等世俗学校,约占半数的学生来自哈萨的什叶派穆斯林。除了石油矿产大学之外,沙特阿拉伯的世俗大学仍然提供沙里亚和宗教研究的学位,但是其强调办学目的主要是发展适应石油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力资源。沙特政府还资助13000名学生到美国的大学学习,他们学习的主要专业是计算机科学、工程学、营养学和公安技术等。1972-1980年,沙特阿拉伯的大学在校学生总数从9500人增至4.8万人。1990年,沙特阿拉伯的大学在校学生总数超过10万人。阿布杜勒·阿齐兹的大多数孙子和侄子都接受了世俗教育,费萨尔的8个儿子中有7个都曾到国外留学,其他的名门望族也都尽力提高后代的教育水平。1980年,有16个内阁大臣以及2000多个政府技术官僚拥有博士或硕士学位。教育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价值观念,为沙特阿拉伯提供了一批熟练和半熟练的劳动力,客观上推动了沙特阿拉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教育的发展还促进了统治阶级的知识化,增强了其对现代化的适应性。

  沙特阿拉伯的学校教育最初仅限于男性的范围。国王沙特当政期间,女性的受教育权逐渐得到社会的承认。60年代以前,沙特阿拉伯的女子教育属于私人性质,只在吉达、麦地那、麦加和利雅得等大城市存在。富有的家庭雇佣私人家庭教师为女孩提供基础教育。一些女性教师开办了私人性质的女子教育机构,主要教授《古兰经》和简单的数学计算。1956年,第一所女子学校创办于布赖代。希贾兹地区也存在一些私人性质的更世俗的女子基础学校。1959年,沙特政府承认女子具有接受正式教育的权力,沙特王族发表演讲说政府要开办女子学校,由大穆夫提领导的委员会所控制。1960年,费萨尔以首相的身份首先倡导在整个沙特阿拉伯发展公共的女子教育,这一重要的改革导致王国的一些地区发生暴动,费萨尔果断地以铁腕将其镇压。费萨尔创办女性教育董事会,由利雅得的大穆夫提负责监管。国王费萨尔建立女子教育局,将它们的发展和管理委托给欧莱玛长老。女子教育局实际上具有相当于部级机构的地位,由一名拥有部长级权力和地位的欧莱玛长老所领导。费萨尔时期沙特阿拉伯发展起一定规模的国立女子教育,1960年女学生不超过2500人,1968年已达到10万人,8年之中增加了40倍。70年代以后,女子学校遍布各地,女性学生人数明显增多。进入80年代,女性学生在人数方面与男性学生逐渐持平。1969年,各类学校3100所,其中男性学校占85%,女性学校占15%。1989年,沙特阿拉伯共有各类学校1.7万所,其中男性学校占54%,女子学校占46%。沙特阿拉伯的高等女子教育在80年代最终建立。1983年,国王沙特大学建立女子分校。由于女性大学教师的缺乏,高等女子教育的方式主要是男性教师通过录像进行授课。沙特阿拉伯的女子学校不同于男性学校,处于宗教机构和欧莱玛的监管之下,主要开设宗教课程。2002年女子中学失火后,王储阿卜杜拉才取消了瓦哈卜派欧莱玛掌管女子教育的权力,将女子教育交由国家直接管理。沙特阿拉伯女子学校的学生在就业方面亦受到严格的限制,主要任职于女子学校和女子医院,就业程度远远低于男性。

  沙特阿拉伯教育领域的发展卓有成效。前石油时代,男性适龄儿童入学率为61%,女性适龄儿童入学率为39%;1990年,男性适龄儿童入学率上升为80%,女性适龄儿童入学率上升为48%。1970-1999年,男性中学毕业生由2400人增至6.9万人,女性中学毕业生由370人增至9.8万人,男性大学毕业生由800人增至2.1万人,女性大学毕业生由13人增至2.2万人。1980年,成年男性的文盲率为33%,成年女性的文盲率为67%;2000年,成年男性的文盲率下降为17%,成年女性的文盲率下降为33%。

  三、新兴的社会阶层

  石油工业崛起之前,沙特阿拉伯是一个典型的传统游牧国家。广袤沙漠中的游牧业与零星绿洲中的种植业是沙特阿拉伯主要的经济成分。沙特阿拉伯建立初期,血缘联系的广泛存在与血族传统的根深蒂固明显制约着社会成员的分化和裂变,贝都因人、农民与城市居民的相互依存构成社会结构的基本模式,经济活动与生活方式的差异则是构成区分不同社会阶层的首要标志。沙特阿拉伯传统的社会结构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带有原始遗风的部落社会基础之上,沙特阿拉伯最大的社会群体是游牧民和一部分从事农业耕作的定居农民。沙特阿拉伯的统治阶层包括沙特家族及其盟友谢赫家族,以及沙特阿拉伯境内主要的部落酋长。沙特阿拉伯的另一社会群体是分散在波斯湾和红海沿岸地区的旧式小商人和小手工作坊的经营者,他们从事的经济活动是游牧经济基础的有限补充,他们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影响微乎其微。两个人数较少的社会阶层居于沙特社会的上下两头,与人数众多的农牧民阶层组成了一个菱形的社会结构。这一社会结构体现了沙特单一农牧社会的特征。

  自30年代末开始,油田的勘探和石油的开采导致沙特阿拉伯经济活动与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石油工业的发展,吸引来自不同血缘群体的阿拉伯人告别传统的经济活动和生活方式,走出沙漠牧场和定居绿洲,聚居于油田的所在地,进而融入崭新的地域社会。石油工业崛起之后,传统农牧业的主导地位迅速被石油经济所取代。石油工业的兴起以及中小工业企业发展使沙特阿拉伯的传统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沙特社会原有的各阶层发生分化和重组,沙特阿拉伯的社会结构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沙特阿拉伯现代化进程的突出现象,在于石油资源的国有化和石油作为首要财富的国家所有制,石油生产长期采用国有的经营模式。沙特家族沿袭阿拉伯人的传统习俗,援引伊斯兰教关于财产支配权的相关规定,将急剧增长的石油财富据为己有。沙特家族对于国家权力的垄断无疑是沙特阿拉伯石油资源国家所有制的前提条件,而通过国家所有制的形式支配丰厚的石油收入则是沙特家族垄断国家权力和控制民众的物质基础。石油工业及其相关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建立,造就了一批在国家经济和政治领域都居于主导地位的大资产阶级。这一阶层的主体是沙特家族成员及其旁系亲属,以及一些与王室沾亲带故的名门望族。这一阶层人数虽少,但却掌握着王国大部分的财富,并且具有浓厚的官商一体的传统色彩。石油工业长足发展的经济现代化初期阶段,沙特阿拉伯的私人经济相对软弱,进而形成民众对于国家和政府的严重依赖。私人资本由于在国内无利可图,大量流入海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