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卡锡主义”的势头愈演愈烈,在最猖獗的时候,美国国务院、国防部、重要的国防工厂、“美国之音”、美国政府印刷局等重要部门都没有逃脱麦卡锡“非美委员会”的魔掌,被不合理地清查。在这段时期,美国的左翼势力受到了空前的打击。仅1953年一年,麦卡锡的委员会就举行了大小600多次“调查”活动,并进行了17次电视实况转播的公开听证会。
4.麦卡锡主义的终结
狂热终究会有回归理性的一天。
美国的广大人民并不是盲目的傻子,在麦卡锡这些从疯狂到神经质的一系列活动中,他开始越来越遭到公众的反对。在美国国内,有人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共和党已经是‘一半属于麦卡锡,一半属于艾森豪威尔’了。”
麦卡锡一系列的活动也引起了国外的各种担忧,欧洲人民甚至将他比做希特勒,英国工党领袖艾德礼甚至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在美国外交政策方面,究竟是艾森豪威尔的权力大,还是麦卡锡的权力大?”国务卿杜勒斯更是向总统艾森豪威尔表达了这样的忧虑:“许多欧洲领导人似乎认为我们(美国)正在麦卡锡的领导下走向美国式的法西斯主义。”
1953年7月,麦卡锡的助手马修斯的一篇文章在《美国信使》上刊载。这篇文章说:“美国耶稣教会模式中受到了共产党的严重渗透。”这篇文章激起了教会人士的愤怒,教会看到了这篇消息后,立即打电话到白宫,抗议马修斯无理取闹的诽谤。
艾森豪威尔接到了这个抗议后,没有丝毫迟疑,他觉得应该是向那得意忘形的麦卡锡“摊牌”的时候了。艾森豪威尔立即开始行动,通过电台向全国发表广播,谴责马修斯“不负责任的攻击”。在形势迫使之下,马修斯被解除了职务。
这是麦卡锡在1953年“唯一引人注目的挫折”。这给了这个狂妄的家伙不小的打击,但这也仅仅是向麦卡锡“开战”。
1954年,美国陆军部召开了“陆军—麦卡锡听证会”。在会议上,美国陆军部公布了麦卡锡种种超越自己职权的行为和违法活动。就在揭开麦卡锡“调查”活动的黑幕时,麦卡锡坐不住了,再度施展出他惯用的伎俩,在会场上东拉西扯、哗众取宠,甚至当着全国电视机前观众的面,滥用参议院的议事程序,刻意干扰听证调查。胡搅蛮缠的麦卡锡放肆地使用着他的无赖,就在他忘情地攻击在场的陆军部律师约瑟夫·韦尔奇的一名年轻助手时,一向和蔼的韦尔奇终于忍无可忍,无法压抑的愤怒使他拍案而起,怒视着眼前无赖似的麦卡锡,大声质问:“参议员先生,你还有没有良知?难道你到最后连一点起码的良知也没有保留下来吗?”这让方才还激动不已的麦卡锡霎时间没了气势。
这次听证会,算是麦卡锡生涯中的“滑铁卢”,是他一场悲惨的失败,也使他越来越快地走向彻底失败。
全国上下对麦卡锡的声讨愈演愈烈。1954年12月1日,美国国会参议院通过决议,对麦卡锡进行谴责。
1957年5月2日,麦卡锡饮酒过量引发肝炎和神经炎,一命呜呼,结束了他“富有传奇性”的一生。
麦卡锡主义,一个美国国内反共、反民主逆流的典型代表。
麦卡锡时代,这个与中国“文化大革命”极其相似的时期终于结束。说它与“文化大革命”相似,是因为在背景、手段方面有相似的地方。不同的是,“文化大革命”只是一个英雄犯的错误;而麦卡锡时代却是一个人民眼中的“骗子”带来的恐怖的时代。
麦卡锡主义的时代可以说已经过去,但麦卡锡主义的影响到如今却还并未完全消退。点燃了的反共火种,还在其他有心机的反动分子手中被煽动。世界上的反共情绪一直没有消除的痕迹,只是随时代的变化而程度稍有改变罢了。我们能相信的,我们都懂,而我们能做的,又是什么呢?
一根舌头,并不能左右我们,更不可能控制我们。可是,为什么麦卡锡的舌头,却在美国掀起了狂风巨浪?其实,一个好的工具,发挥怎样的作用,还是要看这个工具是在谁的手上,用在什么场合。就像水果刀,能够为你提供一个个削好的苹果,也能一失手,插在你的身上。
越南战争
士兵们头戴钢盔帽,用松紧带系牢,一副威武雄壮的样子;M—16式自动步枪斜挂在挎带上,额外的手榴弹则装在左侧的盒子里,英姿飒爽也不过如此;两条纱布捆绑着双膝,以便固定长裤两侧贴兜里的子弹,这是怎样的整装待发?帆布加层的橡胶靴,在热带气候里不会变质,看来,这是一场“蓄谋已久”的远征!
美国发起这场战争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它要扼制共产主义在亚洲的蔓延,使越南不致成为第二个朝鲜。然而,随着战争的拖延和伤亡的增加,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开始不相信自己的政府,不相信这场战争的正义性,越来越焦虑的民众在美国兴起了一股反战高潮,以和平进军、示威游行和非暴力抵抗等方式来表达他们对战争的不满与愤怒。
越南战争后,美国面临的是更长远的损失: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美国被看做是一个不足以依赖的军事和政治伙伴。更可笑的是,美国为南越人付出的牺牲却毫无价值,如果没有美国人的保护,南越人的生活可能还要过得好得多,美国自己的形象也会光彩得多。
美国士兵们背井离乡,远渡重洋,加入了这场蛰伏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越南战争。相对于作为源头的二战,这场美国历史上耗时最久、最不得人心的战争带给美国的影响可能有所不及,但其丰厚的“战利品”用更为血淋淋来形容却绝不足为过。
美国失败了,它发动了一场毫无必要的战争,损人损己。
1.都是为了国家
这是一幕幕血腥恐怖的场面:眼泪和鲜血混杂在敌人和亲人残损的肢体里,轰然倒塌,等待时间蒸发;尸山血河里,哭喊声淹没在机枪声中;将士们来不及思念、来不及追忆、来不及道别,异国他乡的土壤便湮没了一个个奋勇拼搏的战士;厮杀的场面里,隐去一切痛苦的声音,眼前只是不断有人倒下,倒下的都是亲人、是同胞、是同类!自相残杀的人类,到底是谁欠了谁啊?又是什么让一切变得这样残忍呢?
这一切,都发生在越南,一个远离美国本土的东南亚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越南还是法国的殖民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日本占领。几经波折的越南像一个襁褓中的婴儿,风雨飘摇,终于在二战结束前后,胡志明领导的越南共产党在越南北方城市河内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国。然而残酷的是,国家还未兴起就要遭到瓜分,受到法国支持的越南末代皇帝——保大皇帝——在越南南方城市西贡建国。为争夺对越南全国的主权,为了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梦想、同一份事业,双方开始了由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胡志明支持下的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和美国为对抗共产主义而支持的越南共和国的战争。
这场以自由和民主为借口的战争在亚洲大陆拉开了帷幕。这幕剧上演了就无法停止,一上演便演出了12年之久。
首先,越南民主共和国和法国进行了长达10年的战争。国际社会称其为“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越南称其为“抗法救国战争”,中国称其为“援越抗法战争”,各方对于这场战争的定义,通过命名已经让我们了然于胸。总而言之,为了各自的利益,为了各自的发展,卷入这场战争的国家越来越多,到最后,深陷这场战争无法自拔并且损失惨重的则当属美国。
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结局,为什么这幕历史剧在不知不觉中主角竟然被偷偷更换?看着这幕历史剧,就仿若曹禺设计的《雷雨》第一幕一样,故事尚未展开,就先让观众们看到主角的结局。《雷雨》的第一幕里,周朴园回到了他离别多年的家;而越南战争的第一幕里,美国士兵也回到了阔别多年的祖国,亲吻属于自己民族的土壤。或许,当这幕戏剧曲终人散之后,回味整幕剧情,只有结局才能带给人们最大的冲击。
这场堪称美国历史上继二战以后参战人数最多、影响最重大的战争给美国带来的可估计的结果是6万人死亡、3.05万人受伤、5000人失踪、消耗战费1500亿美元、投下800万吨炸弹,远远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个战场投弹量的总和;而无法估计的是,这场残酷的战争在美国人心灵上留下的不可磨灭的伤痕。
人民都是反战的,但是除了全体选民,一切还是总统说了算。然而在越南问题上,美国数届总统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50年代后期,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首先把派驻西贡政府的美军顾问从323人增加到685人;后来的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则将人数进行了一次刷新,增加到2.3万人,并且向南越提供了大量物资,这无疑给美国带来了负担;肯尼迪遇刺后,林登·约翰逊上台,他似乎下定决心不让越南共和国被越南民族解放阵线主宰,从而扩大了这场战争,无论他是无意还是有意,战事发展到他这里,已经无法全身而退;直到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上任,由于国内汹涌的反战浪潮,美国军队不得不渐渐退出越南,撤离战场。
概括起来,艾森豪威尔首先支持越南共和国;到了肯尼迪,开始支持在越南作战;约翰逊接手越南问题后直接将战事升级作为回应;最终,尼克松在国内反战压力下狼狈退出战争。美国在这样一场由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矛盾产生的战争里,无疑是失败退场的,尽管他们自欺欺人地声称自己是光荣的撤退,但是人们很容易就发现了这种说法的可笑:光荣?得了吧,我们看到的只是耻辱。
回顾起来,我们也会发现,北越和南越,为了国家,为了民族,可以理直气壮并且无可厚非地在这场战争里全力以赴,奋勇拼搏,他们有充分的理由在苏联和中国提供的物质支持下,让这场战争持续下去;而作为支援国的美国,似乎在这场战争里投入了过多的精力,从而模糊了自己的立场,亲手将自己为这场战争树立的旗帜打倒。
如果你问美国:你们也是为了国家吗?总统们争相回答:当然是。但我们难以感受到他们的底气。喜欢自欺欺人的人,其实连自己都骗不过,但是为了面子,我们还是得耸耸肩:好吧,大家都是为了国家。
2.越战五部曲
茂密的丛林里,战士们按照上级的指令快速向前穿越,天气晴朗,惠风和畅,热带地区特有的植物从身边一排排后退,偶尔一两只本地特有的动物惊恐地从草丛中窜出,扫一眼气势汹汹的来人,便逃进附近更深的草丛里。一声枪响,鸟儿仓皇地逃出树林,动物们也惊叫着四处逃散,只剩下人类在冲锋的喊叫声中厮杀,美国士兵端起枪扫射,眼前的人却是那么难以分辨,是越共的游击队?可是分明还有善良的村民。开枪,还是不开枪?这是个问题,而且是个相当大的问题!
如此艰难的战争,是怎么打到这步田地的呢?
1955—1975年,越南战争历时20年之久,可划分为五个阶段,正如五部激越昂扬的交响乐,震撼着历史的听众。
第一部,从1955年到1960年,在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的支持下,吴庭艳担任了越国共和国总统,并由此建立了亲美独裁政权,并发动“控共”、“灭共”战役,屠杀了大量南越爱国者,让深爱这片土地的人们在这方土地上流尽鲜血,这是一件多么残忍的事啊!
第二部,从1961年到1964年,美国总统肯尼迪出钱出枪出顾问,在还不适合亲自派兵出战的时刻,通过在南越训练当地反动军队成为反革命的游击队来对付人民的游击队,不得不说这真是一种“特种战争”。他们企图打破人民的游击队与人民之间的联系来打赢这场战争,然而“军民鱼水”情岂是这些为了某种利益而战争的军队所能理解的呢?军队最终在越南南方军民灵活机动的战术下节节败退。到了1963年,南越政权内讧太过激烈,这使美国得以成功策划军事政变推翻吴庭艳,迎来杨文明、阮庆等人的相继上台。政局又一次发生了改变。
第三部,从1965年到1968年,美国总统约翰逊开始对越南北方轰炸袭击,甚至直接派军队参战,侵越美军人数迅速增加,一度达到50万人。战局发展至此,站在美国总统的角度,我们很难表明态度,此时此刻究竟适不适合派美军出战,而约翰逊的行为,无疑将肯尼迪时期的“特种战争”渐渐发展为“局部战争”。
战争规模的逐渐扩大,导致反对的声音更强烈地爆发,也导致了对手更强烈地反抗。在很多人眼里,胳膊总是很难拧得过大腿的,何况是越共的胳膊,美国的大腿。有一段时期,越共眼看就要吃败仗了,但是到了1968年1月30日,那天正好是越南的春节,越共奋起反抗,对南越各大城市同时发起猛攻。然而胳膊总是胳膊,大腿还是大腿,虽然越共占领顺化达25天之久,在西贡市也是闹得天翻地覆,可惜最终还是被打退了。尽管如此,新年的这样一次攻势还是给了美国一个强大的冲击,和平的声音再次在这片纷扬着战火的土地上响起。
约翰逊总统的耳朵没有聋,但是再不听话就不能保证了。前任的死不知道有没有给他造成心理压力,反正心灰意冷之下,约翰逊政府被迫宣布部分停止对北越的轰炸。那是在1968年春天,阳春三月的越南经过战火的洗礼依然有鲜花盛开。此时,“局部战争”宣告失败才是越南人民心中最美的花朵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