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两伊战争使得伊拉克不断向周边的一些阿拉伯国家借债,以支撑庞大的战争消耗,其中也包括科威特。伊拉克对于科威特的债务高达140亿美元,加上对其他国家的负债,伊拉克完全没有偿还的能力,这使得伊拉克希望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减少石油产量,提高石油价格,只有这样,它才能够偿还这笔债务。但出乎意料的是,科威特反而提高了产量,造成油价下降,希望以此来迫使伊拉克解决它们之间的边境纠纷。伊拉克因此发表了声明,它觉得,伊拉克作为其他阿拉伯国家与伊朗之间的缓冲地在两伊战争中为所有阿拉伯国家作了贡献,因此,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应该免除伊拉克的战争贷款。
另外,科威特在伊拉克忙于两伊战争时,在伊拉克境内建立的军事基地也惹怒了伊拉克,这也让伊拉克怀恨在心。再加上两伊战争几乎破坏了伊拉克在波斯湾的所有港口设施,摧毁了它的外输能力。为预防两伊战争的再次爆发,必须在离战场较远比较安全的地区占据海港,由此,科威特成了伊拉克枪口下一个重要的目标。
1990年8月2日凌晨1时(科威特时间),被历史赋予为了一个特殊的时间。在空军、海军、两栖作战部队与特种作战部队的密切支援和配合下,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的三个师越过科威特边境,向科威特发起了突然进攻。不过数天时间,到了8月8日,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便宣布吞并了科威特,将其划为伊拉克的“第19个省”,并称它“永远是伊拉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如果科威特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国,美国或许不会这样紧张,偏偏,科威特是海湾地区首屈一指的产油国,作为占世界已探明石油储量(10015亿桶)65%的产油大国,它的动荡几乎可以影响到整个世界的经济格局。萨达姆掌握了石油作为武器,便可以摆布西方工业国家的经济发展,并可以进而对它们指手画脚。这是世界上的工业国家们所绝对不能容忍的,更何况是作为世界巨头的美国。
8月6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61号决议,打算对伊拉克施加经济制裁。11月29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78号决战,规定1991年1月15日为伊拉克撤军的最后期限。但伊拉克拒不执行安理会决议。在这样的情况下,1991年1月17日当地时间凌晨2时,多国部队航空兵空袭伊拉克,轰炸巴格达,发起“沙漠风暴”行动。
就这样,海湾战争正式拉开了帷幕。
2.挥洒的弹雨
战争开始之前,联合国先后多次通过反对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并对伊实施制裁的决议。反应最为强烈的当属在海湾地区具有巨大经济利益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1990年8月2日和3日,美国总统老布什主持召开了国家安全委员会全体会议,想研究出一个对策。
会议最终决定,采取大规模军事部署行动,以迫使伊拉克撤军,并为必要时采取军事打击行动作好准备。根据这一精神,负责中东地区防务的美军中央总部拟订了“沙漠盾牌”行动计划。8月7日凌晨2时(美国东部时间),布什总统正式批准了该计划。
计划确定后,美军制订了详细而具体部署方案,最大限度地出动了运输司令部所辖的战略运输工具,动员了后备和民用运输力量,以保证最有效的军事部署。
1991年1月9日,美国国务卿贝克和伊拉克外长阿齐兹在日内瓦举行战前最后一次会晤,但是双方都认为没有什么可以妥协的余地,会谈没有取得任何结果。1月16日,美国东部时间上午10时30分,布什总统签署了给美军中央总部司令施瓦茨科普夫的国家安全指令文件,命令美军向伊拉克开战。
在出战前,美军已经为自己的军队准备了数万个裹尸袋,越战给他们的阴影还在,他们试图用这次机会,用炮火的威力走出曾经的阴影。
从1月17日开始,科威特的上空便成了被打翻的火药桶。
在伊拉克拒绝了联合国的第660号决议和第678号决议的撤军要求后,联合国终于将反伊拉克的34个国家的联盟军队送向了战场,69万人中有45万是美国士兵的联盟军队,以2000—3000架次的飞机日出动量,将导弹送到了科威特战区的伊军头顶上。到2月23日,多国部队共出动飞机近10万架次,约9万吨弹药撒在了那不大的土地上,288枚“战斧”巡航导弹和35枚空射巡航导弹,将土地和人轰到惨烈淋漓;最新式的飞机和各种精确制导武器,对选定的伊军目标实施了多方向、多轮次、高强度的持续空袭。如瀑布般挥洒的弹药,还带着从军事研究所出来的气味,还带着科学的手指抚摸的痕迹,冰冷到火热的躯体,无畏无惧,似乎还带着制造者的骄傲,撕开了土地和人的躯体。
不断的空袭,极大地削弱了伊军的C3I(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能力、战争潜力和战略反击能力。科威特战场伊军前沿部队损失近50%,后方部队损失约25%。
在空袭中挣扎的伊军依旧在挣扎,消极地抵抗着。他们有的藏在地下,有的制造假的根据地来混淆联合军的视线,并向国外疏散部队;同时,还不断用“飞毛腿”导弹袭击以色列、沙特、巴林境内的预定目标。他们想通过这样来迫使多国部队延长空中战役的时间,并出动大量飞机投放寻歼美军的“飞毛腿”导弹。那在天空中奔走的“飞毛腿”,只是一种低科技武器。有些导弹能够造成很大的杀伤,但也有些导弹造成的破坏很小。有人担心伊拉克会使用化学或生物武器,但伊拉克没有。不过人们并不相信他们没有,他们总担心着伊拉克只不过是在等待,等待着伺机而动。他们相信伊拉克一定藏着化学或生物武器,就像多国部队相信他们的导弹一样。所以,猛烈的轰炸一直持续着,不敢懈怠,生怕给了伊拉克一丝喘息之机。
伊军多次用飞机和导弹艇反击,但都以失败告终。可怜在空中疾跑的“飞毛腿”,大多偏离了预定目标或被“爱国者”防空导弹击中,带着遗憾消失在视线不及的地方。
武器装备落后的伊军,还试图以向海湾倾泻石油、点燃科威特油井和威胁使用化学武器手段阻滞和遏止多国部队的军事行动,但最终未能达到目的。
1991年1月29日至2月2日,多国部队发动了对海夫吉镇的袭击,这是一场地面袭击,但这并不是多国部队的战略重心,计划的主要部分还是空袭。
伊拉克战争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军事技术和军事思想,而这一切是美国在军事领域上的发展。战争结束后,人们把这一发展称为“新军事变革”。这一作战计划最核心的内容,便是被称为“三非”的三种军事作战理念:非接触作战、非对称作战和非线性作战。其中,第一阶段的大规模空袭,便是非接触式作战,这一理念强调使用高技术远程火力对敌方军队实施间接打击,在脱离和避免与敌军直接短兵相接的情况下杀伤敌方有生力量。美国的作战思路无疑是完美的,但前提是:必须要有高科技的支撑。这似乎已经在昭告世人:新时期的军事战备已经完全迥异于过去了。
3.被碾轧的大地
空中的飞机还在盘旋,将火焰藏在冰冷外壳下的导弹依旧在空中飞舞,干枯而沧桑的大地上扬起的尘土久久不落,似乎在那干燥的空气中挣扎着。
为了实施地面进攻作战,在美国中央总部的陆军也制订了具体作战计划,这一计划,就是“沙漠军刀”。
1991年2月9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鲍威尔与美国国防部副部长切尼飞到了沙特首都利雅得。紧接着美国海湾驻军总司令施瓦茨科普夫也从前线赶回利雅得,这样一来,参与战争的四位主要人物除老布什外,都聚在了利雅得。这让人们感觉,似乎要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发生。伊拉克也警觉起来,他们猜测,这可能是地面战争开始的征兆。事实上,转入地面攻势的计划此时还没有形成,但他们此行的目的,便是敲定最后地面攻势的日子。切尼回国之前,站在坦克上动员着视线中的每一个士兵,当他从坦克上走下时,他终于拿到了一份东西,这便是“沙漠军刀”的计划。
一切都被保密,一切能够在战争前记录下资料的设备都被拆除了,能够看到的只有总司令平静的讲话。
除去陆地上向北的刺入,多国部队还在科威特视线所及的海中让船只与潜艇起起伏伏。历史上的美国以两栖登陆见长,但这次的重点却并不在海上。萨达姆听着身边传来的消息,似乎看得见对手在海中的情状,那些全副武装的士兵,或许就在明天便会踩在科威特的土地上。波斯湾中的舰队开始了扫雷,这让萨达姆感觉,这个方向充满了危险的气息。就这样,西部阵地的大量士兵快速地被扫向了波斯湾的方向。萨达姆中计了,在多国部队真正要突击的方向上兵力霎时间大为削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