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人们谈到工业革命时,总是首先联想到高耸的烟囱、隆隆的机器声、忙忙碌碌的工人,等等。人们的生活水平总体在不断提高,到处是繁荣兴旺的景象。但谁又会想到,有那么一批人,他们在最恶劣的条件下创造着这一切财富,他们用汗水和泪水换来了人类的财富,而自己却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
在工业革命初期,丈夫一人的工资难以养家糊口,妻子不得不抛开家庭,进工厂做工以补贴家用;因生活所迫,孩子从小便要到工厂做工,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工业革命使儿童破天荒地成了经济结构的重要因素。童工的盛行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特色。
对于这些天真的孩童,走进工厂、走下矿井就是噩梦的开始。大部分孩子是从八九岁开始进工厂,最小的孩子甚至只有5岁,而工作时间常常长达14小时甚至16小时。天不亮,他们就不得不起床,草草地吃上一点东西就赶往工厂,除了忍受十几小时简单枯燥的劳动外,还要忍受无理的斥责和毒打。他们无力反击也不敢反击,他们还希望在工厂继续干下去,因为,相对于恶劣的工作环境,失业是更可怕的事情。
无情的机器同样张着血盆大口,虎视眈眈地注视着这些幼小的生命,不幸随时都会降临他们的头上,不停转动的机器如死神的奴仆时常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和安全,稍不留神就会发生事故,造成终生残疾甚至死亡。一个男孩因一只手被机器扎伤而患破伤风死去;一个女孩子被传送带卷住转了50转,惨死后没有一根骨头是完整的……他们长年累月在潮湿、闷热、噪音、污浊、毫无安全设施的车间里操作着隆隆作响的机器,飞扬的纤维和金属颗粒落在他们的头上、身上,也毫无顾忌地飞入他们的肺里。他们营养不良,他们睡眠不足,但是他们还在苦苦挣扎,于是风湿、佝偻、哮喘、肺病、脊柱畸形、骨盆变形,等等,不断折磨着他们幼小的身体和心灵。
恩格斯说,脸色红润的乡下孩子被送进工厂,很快就同脸色苍白的城市孩子分不出来了。
女童工受到的创伤更大。有人说:“工厂中的14岁到20岁的青年女工有四分之三已丧失了童贞。”
纺织厂里的高温使得许多女孩子过早发育,于是厂主和监工以解雇为要挟便可以得到他们想要的任何东西,而这些可怜的孩子也不会进行多少反抗。
这样的童工成为厂主们迫切需要的自由、廉价、灵活、顺从的劳动力,他们成了牺牲的一代,成为资本主义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之一。他们的童年没有欢声笑语,只有机器的轰鸣;没有父母的呵护,只有监工的斥责;没有愉快的假期,只有日复一日简单枯燥的劳动。在沉重的劳动和令人发指的剥削压榨下,他们的肉体和心灵受到了极大的摧残。
可以说,工业革命在某种程度上是以残忍地剥削童工、女工这些弱势群体来扩大生产投资,从而给资本家带来更多利润的。它的辉煌是建立在那些可怜的妇女和孩子的痛苦之上的。
小孩走路自然需要父母的帮扶,当他们成年时,父母的帮扶已经成为他赛场夺冠的羁绊,因为他体格健壮,需要的是无拘无束的赛场驰骋。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西方工业革命时期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
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创造了一系列的奇迹,而在这些奇迹的背后却包含了太多的痛苦与心酸。种种不堪入目的现象出现了,残忍地剥削童工、女工等弱势群体,这也是很多年来史学界对工业革命有很大争论的原因所在。
与别国的工业化不一样,美国的工业化不仅据有工业革命提供的新技术为动力,还以向西部的拓殖即“西进运动”为助力。因为它的工业化是在大陆扩张时代展开的,这就赋予了美国的工业化以“暴发式”特点。更重要的是,在美国交通运输革命发生之际,美国政府即以债券筹资代替股份筹资,因此,一种新的投资银行应运而生,这为铁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
那么究竟会是什么导致了美国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拔得头筹,从而成为世界经济霸主呢?会不会就是这些新的经济组织方式呢?
第二次科技革命
在新泽西州有一座以一个人的名字命名的城市,在那里,他发明的电灯可以让总统在夜晚继续办公;在那里,他发明的留声机可以让人们留下美好的记忆。那座城市就叫爱迪生市——一位划时代引领者的诞生地。
19世纪70年代后期,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步入迟暮之年,腐朽犹如老年斑一样遍布各处,满目疮痍。而刚刚摆脱奴隶制桎梏的美国则血气方刚,撸起袖子进入狂飙突进的状态。
对美国人而言,内战结束后的半个世纪可谓是一个“大跃进”的年代。他们利用国内和平统一的有利政治局面、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广泛开展了应用科学的研究和工业技术的发展更新,快步迈入了一个“科技时代”和“发明时代”,新技术层出不穷,新发明令人目不暇接。
享誉国内外的爱迪生发明了白炽灯,亨利·福特成为“汽车大王”,泰勒发明大工厂流水线管理制度,一个个家喻户晓的故事点缀着这个时代,让这个时代在历史的长河里流光溢彩,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这个时代里,美国的科学技术正式由单纯的追随者成长为领导者,创造替代了制造,再加工的本领业已炉火纯青。比如新兴的电学理论和电机制造技术起源于英国和德国,但是电机的完善和电力的大规模应用却是由美国发明家完成的。
正由于爱迪生发明了电灯泡,创造了“巨象”发电机,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电力照明系统,才引起输电、配电、变压等技术的发明和改进;正由于特斯拉发明了交流电动机以及大型火力、水力发电站的建立,才使电力广泛地应用于工业、交通、通信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内燃机的发明,大大地促进了新交通工具的创新,对交通运输的发展以极大刺激,建立横跨大陆的铁路线,促进了汽车和航空工业的兴起,使美国成为“汽车王国”。
电气技术的兴起,一方面引起动力革命,另一方面也掀起了通信风暴。因为电不仅能传输能量,也能传递信息,电从诞生开始就显示了为现代社会充当动脉和神经的双重职能。
19世纪70年代,美国人贝尔发明了电话,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再局限于面对面的谈话了,信息技术因此跨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这便是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
第二次科技革命不仅仅是各个领域全面的技术变革,而且成为各个生产、工作部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工作效率的主要途径。它更像一场长跑比赛,美国依靠重大科技发明拥有了良好的体质,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一直在使用生锈的零部件领跑,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一个多世纪的比赛时间里,美国抓住机遇,成功超越了这些体力不支的前世界冠军,获胜的奖杯——世界的科学技术中心也由欧洲转移到了美国。
1.天上之火
我为人类的幸福,已经尽力了。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
——爱迪生临终语
全世界的电灯同时关闭,将会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对于今天早已习惯了明亮夜晚的人们来说,这简直是一个荒唐可笑的想法!
然而,在1931年10月18日爱迪生逝世的那一天,这却是一项非常严肃的提案。为了纪念爱迪生,有人建议全美国停电1分钟来缅怀这位发明者。
令人遗憾的是,这一纪念活动根本无法实施,因为电实在是太重要了。最后,除关键的电灯以外,其他所有的电灯都在自愿的情况下被关闭。在这1分钟之内,芝加哥、加利福尼亚、丹佛、纽约一片黑暗,整个密西西比河一片黑暗,美国一片黑暗。接着,从东海岸到西海岸,从城市到乡村,灯火再次通明,亮如白昼,世界回复光明。
古希腊神话有这样一个故事,传说地球上本来没有火,那时人类的生活非常困苦。没有火烧烤食物,没有火来照明,人们就只好在那无边的黑暗中,度过一个又一个漫长的夜晚。人类的保护者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不惜反抗众神之王宙斯,用一根长长的芦苇从太阳神那里偷来了火种,为人类带来了光明。
电灯的发明是不是也是从神那里偷来的呢?
1879年12月25日,大雪纷飞,格外寒冷。大约有3000人在圣诞节的晚上聚集到门罗公园,人们并不是来庆祝圣诞节,而是来参观一项最新发明。当夜色降临,门罗公园的一座老建筑显得昏暗而冷清,然而突然间,眼前出现了一片璀璨的灯海,光芒四射,创新的火焰照亮了世界,开启了一个时代。
人们被眼前突然出现的光芒弄得神魂颠倒,目瞪口呆,那是60盏电灯释放出的光明,这是他们见过的最神奇的东西!人们忘了寒冷,到深夜12点还不想散去,到处有人高喊:“爱迪生万岁!”
这是一项影响历史进程的发明。正如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一样,爱迪生不仅为美国开辟了一块发展的新天地,也寻找到了走向强盛的钥匙。
很快,电灯以无法抗拒的力量征服了人类,门罗公园的光明降临到全国各地,并向国外扩展。爱迪生的光芒出现在了纽约的股票交易所、伦敦的展览会、巴黎的歌剧院,甚至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上。那60只灯泡以惊人的速度扩张,以至于如果失去电灯,人类简直就像失去太阳一样痛苦。
从电灯开始,人类开始采用一种全新的方式照明,也开始以一种全新的方式生活。从电灯开始,电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爱迪生说:“当电灯普及之后,也许只有奢侈者才用得起蜡烛。”
当然,要想使人类真正进入电气化时代,必须使电器得到普遍的应用,也就是说,必须使电融入人类生活。
1882年9月4日,爱迪生亲手合上世界上第一个商用电力系统的电闸,电流沿着电线迅速流动,照亮了曼哈顿金融区的摩根公司等58处地方。世界上第一个火力发电站正式开始工作。
由此,发电站迅速推开,并用输电线连接成网络,电流四通八达。电力的广泛应用成为可能。电厂、输电线、配电设备、电灯,这一切构成了电力工业技术体系。很快,专业电气公司在美国各地纷纷出现,实现了电力技术产业化。
电灯的发明和电力系统的应用,使美国真正开启了电气时代,成为电力工业的故乡。美国也由此率先进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以领头羊的姿态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属于美国的时代来临了!
2.给火焰加上燃料
在我们的国家中,科学家和发明家要算是最可贵的无价之宝了……由于他们的努力,促使了我们的进步,这种伟大的贡献是无法估价的。
——胡佛
历史不总是充满偶然,美国能拥有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也并非偶然,爱迪生出现于美国也绝非偶然,他生活在一个属于发明家的国度里,美国早在大半个世纪前就为他的出现创造了基本条件。
美国是第一个把专利权写入宪法的国家。1787年,在刚独立的美国制定的《联邦宪法》中,第一条第八款赫然写着:“为推动科学和实用技艺的进步,对作家和发明家各自的著作和发明,在一定期限内保障其享有排他的专有权。”
于是,从《联邦宪法》制定起,创新精神就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庄严地予以保护,就像保卫国家主权一样。宪法使得发明权神圣不可侵犯,而后来出现的专利法则更是使这一权利真正转化为鼓励发明创新的动力。
在法律构建了软环境之后,发明创造的价值便以财富的形式呈现出来,而实现财富的形式受到法律保护。这,便是专利权。
在美国国家专利商标局那扇厚重的大门上印着这样一句话,那是林肯总统的名言:“专利制度就是将利益的燃料添加到天才之火上。”
有了燃料的添加,火焰才会越来越旺盛,亦因此才有了产生爱迪生的土壤。如果没有宪法和专利法的保障,还会出现爱迪生吗?
当发明创新直接与经济利益挂钩的时候,人们意识到了脑力劳动是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收入的。而当整个国家都这样认为的时候,头脑的活动与生产力也就挂起钩来,于是,爱迪生这样的发明家便应运而生;于是,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研究成功后,便立即能够在生产中应用,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于是,美国这样的国家的腾飞也就有了智力支持。
事实上,爱迪生在门罗公园发明工厂的启动资金,就是他第一次转让专利权所得,以后他的每一项发明都为下一项发明提供资金。这是他得以完成2000多项发明的物质基础之一。
专利法案不仅使爱迪生名利双收,也为美国创造了巨大财富。1922年,美国国会统计,仅爱迪生一人就使美国政府在50年内的税收增加了15亿美元。1928年的调查显示,全世界的资本用在与他的发明有关的事业上的金额达到157.25亿元。
在美国腾飞的过程中,发明并不仅仅只有电灯这一项,发明家也不仅仅只有爱迪生这一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