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杀气腾腾美国史全文阅读 > 第20章 现代化时代:风云变幻(5)

第20章 现代化时代:风云变幻(5)


  7月16日,弹尽粮绝的2.4万西班牙军队放下了手中的武器。美军看见了近在眼前的彻底胜利,也最终背信弃义,就像在菲律宾时做的那样,将在战争中为自己国家洒下鲜血的起义军抛到了一边,单独与西班牙谈判,接受西班牙的投降,而将鲜血洒满古巴土地的起义军拒之于城外。

  古巴的战斗已经结束,而胜利的果实也如之前所计划的,最终被美国的军队独享。

  对美国来说,这场战争如它所计划的那样结束了,一个新兴的帝国打败了帝国主义的领航者西班牙,美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强国。可这场战争却给南美与远东地区的人们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不顾道义、为自己的利益而背信弃义的行为总是容易让人记在脑子里的。中国古语有言:“兵不厌诈。”但违背道义的“欺诈”着实不可取。可是,有一句话却也这么说:国家与国家之间并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道德,只有赤裸裸的利益。这次战争完全获得了美国所想要的结果,大大助长了美国对外扩张的气焰。它把加勒比海变成了“内湖”,在太平洋获得了重要的战略基地。这次战争标志着美国将要参与更多的世界事务。此后,美国积极参与了列强对远东及太平洋地区霸权的角逐。

  一战:从中立到参战

  1914年,在各种冲突和矛盾中,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英、法、俄和德、意、奥为了几块只能暂时看到却还吃不到的蛋糕在欧洲大陆杀得血流成河,尸骨成山,可此时的美国却选择了中立,冷眼旁观。它暂时还没有必要为了欧亚大陆的那几块殖民地与欧洲的列强们拼个你死我活。因为在这个时候,它已经得到的是更大、更好吃的面包。美国的资本家们快要被来自欧洲的各种订单给“淹没”了——大战需要各种军事物资和非军事物资,物资匮乏的欧洲国家只能向美国买东西了。

  1916年,英国政府欠美国12.5亿美元,法国政府欠6.4亿美元,俄国和德国也都在向美国借钱。整个战争期间,美国的私人资本对外贷款达到了30亿美元。大半个欧洲都在借着美国人的钱互相打仗。就这样,在战争开始的头三年里,美国就这样一面保持中立,一面大赚特赚。

  到了1917年,战场上的天平开始向德国倾斜。而此时仅英法两国就欠着美国资本家60亿美元的贷款,如果它们战败了,这笔钱就只能打水漂了。美国当然不想让这种事情发生,就像借给一个人高利贷去做生意,但这个人却亏得一无所有,这样就算借钱给他的人拿着刀子逼他也得不到钱,因为这个人真的没钱还了,那这个借高利贷的人不就亏了吗?美国的情况也是这样,它借钱给英法肯定是要收回成本的,不,不仅仅是收回成本,还要有很丰厚的利息。因此,美国也就有了足够的理由加入战争并站在英法一边——保证资本家的贷款能被偿还。当然,原因不止于此,我帮助你总不会要我白帮吧。因此,美国在参战前还从英法两国那里得到了大量政治、经济方面的承诺。

  虽然有足够的理由加入战争,但用这个太过功利的理由总不太好,需要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才行。而德国也真的给了美国这么一个借口,为了阻止美国参战,德国竟然唆使墨西哥侵略美国。好吧,唆使就唆使吧,可是这封电报竟然被英国截获并破译了,英国正想着该如何和美国联手呢,这下,美国人被成功地激怒了,国会开始向德国宣战。

  可美国这次的参战,更像是在做生意。经过一年多的战斗,美国在打败了德国之后,立马就收了手,德国还欠着它的钱呢,只有双方伤而不死,才最符合美国的“生意经”。就像这之后美国所发动的历次对外战争,基本上走的都是这样一个路数——打仗是在投资,投资就要讲低风险、高回报,所以就要“专拣软柿子捏”。细想一下我们就会发现,美国人其实很少会在硬仗、恶仗中占到什么便宜,真正让它得着好处的战争,都是在“捏软柿子”或者是等“硬柿子变软”以后再去捏。

  正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由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一举跃为最大的债权国,欧洲的20多个国家都欠着它的债,这使得在战后的日子里,美国在国际上占尽了优势,而国内的工业生产更是飞速发展起来。美国的经济实现了飞跃。

  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开始极大地改变了。这就是20世纪20年代,大战之后的美国,一切似乎都有可能,天空一片蔚蓝。人们觉得好日子才刚刚开始。

  1.作壁上观

  当英国的“卢西塔尼亚”号豪华客轮被德国潜艇发射的鱼雷击中后,接着发生的混乱局面无法形容。由于没有经验,惊慌失措的旅客手忙脚乱地试图放下救生船,于是第二场悲剧紧接着发生了。装载着万分惊恐的旅客的救生船由于操作不当而摇摇晃晃。许多船甚至撞到了正在向一侧倾翻的客轮上。救生船上的人被掀入水中,很多人被冰冷的海水淹没。

  ——《美国人眼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乌云笼罩在欧洲大陆上空。

  19世纪70年代初,德国和法国这两个兄弟发生了窝里斗——普法战争。由此产生的德意志和法兰西的民族仇恨,为一战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然而,定时炸弹并非仅有一颗。在20世纪初的欧洲大陆上,发生了震惊世界的“萨拉热窝”事件。这一事件激化了各种潜在矛盾,最终引爆了欧洲这个火药桶。一场本应是国与国之间的小规模战争,变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最残酷的大规模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最初几个星期里,美国一再宣布将不介入这场战争。因为威尔逊正是以和平反战的口号成功当选总统,而且,大多数美国民众也非常支持政府所采取的中立政策。所以,当欧洲的战况在美国本土传播的时候,大多数美国人只是抱着一种事不关己的心态而已。

  随着战争的深入,协约国慢慢采取措施减少德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英国海军开始搜捕开往德国港口的中立国家的补给船只,后来,这一行动还延伸到封锁任何试图向德国出口食品的船只。英国和其他国家的这种封锁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德国面临饥饿的威胁。德国的水面舰船无法打破英国的封锁,它只能将希望寄托于另一种海上武器:潜水艇。

  为了不使协约国从美国方面获得军需补给,德国潜艇于1915年2月击沉了英国海轮“卢西塔尼亚”号,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进行了9个月。当这个事件传到美国时,当时的美国总统威尔逊尤为气愤,因为这艘豪华远洋客轮上的1198名乘客中,有128名美国人葬身大海。然而,这并不足以令美国参战,当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悖时,所谓人权已经微不足道了。况且,此时的威尔逊,坚持认为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要比欧洲的君主立宪制进步得多,俄国、德国、奥匈帝国、东普鲁士等国更只是非宪政的帝制,以最民主最自由最繁荣而自傲的美国,一直讥讽、抨击欧洲列强的野蛮落后的政体,以及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战争政策。

  开战之初,敌对双方都自信满满地想要很快战胜对方,因此美国被欧洲人晾在一旁。美国则因袭近一百年的“门罗主义”宣布中立。如果劝架对双方都不讨喜,美国当然不会去多管闲事。

  很快,战争已进行了两年,同盟国和协约国还处在胶着状态,双方都没有取得战争胜利的迹象。而这一年是美国总统选举年,威尔逊总统获得民主党的提名,他将寻求连任。全国的民主党人以这样的话语表示对他的支持:“他让我们置身于战争之外!”可是威尔逊自己并不喜欢这样的话语,他觉得这样的话令他产生失落感。但美国人继续这样说,因为他们不想要战争。

  当然,这只是构成威尔逊和美国保持中立的因素之一。随着战争态势的扩大,欧洲各国战争内耗严重,几乎没有闲钱了。此时隔岸观火的美国自然而然成了大债主。正如列宁所说:“它从负债累累一跃而成为各国的债主。”全世界有20个国家欠美国的债,连本来最富有的英国也欠下了美国44亿美元的债款。

  美国是怎么一下子从杨白劳变成了黄世仁呢?英、法、俄、日、德、奥这些老牌帝国都并不是鹬蚌,又怎么偏偏会让渔翁得利?其实很简单,对于这些老牌帝国来说,他们进行的是战争;而对于美国来说,他进行的是生意。在英、法、俄、日、德、奥等帝国主义打得火热的时候,美国借各交战国对军需物资的大量需求,以及它们在世界市场上竞争力减弱的机会,拼命扩大工农业生产,加速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仅仅4年,美国工业总产值就增加了381亿美元,达620亿美元,相当于战前的两倍。美国以大批军需物资供应各交战国,使原先的欧洲竞争者——包括英国在内——不得不在经济上依赖于它。英、法等主要交战国由于大量货物进口和巨大的军费开支,不得不支付给美国大量黄金,并向美国借债,以致美国把世界黄金储备的40%以上掌握到自己手里。战争养肥了美国,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大财主。

  美国虽然在战争中大发横财,但很快又面临一个大问题:由于它给协约国的贷款多达100亿美元,如果协约国战败,战争债款兑现将遥遥无期甚至打水漂。美国现在迫切需要成为参战国,以确保协约国的胜利。可是,贸然由中立国变成参战国,总得寻找一个合适的契机,不过,美国并没有等待很久,契机很快就送上门了。

  “卢西塔尼亚”号客轮事件发生之后,德国受到了国际舆论的压力,因此被迫允诺限制潜艇活动,不再采取损害中立国利益的作战方法。可是德国并不甘心屈服于英国海军长期以来的海上霸主地位。德国统帅认为,只靠陆军的军事打击制伏不了英国,德国陆上的任何胜利都不能使它获得最后的胜利,必须采取无限制潜水艇战,切断美国对协约国的支援,才有可能迫使英国屈服。1917年1月,德皇御前会议决定实行无限制潜水艇战。在作战海域内,连中立国商船也包括在攻击目标之内。无限制潜水艇战从1月31日开始进行,4月达到高潮,击中协约国船只和中立国商船多达500艘。美国轮船“阿拉比克”号和“苏克塞斯”号均被击沉。

  然而,促成美国参战的却是一个更直接的原因——齐默曼密电事件。

  1917年1月17日,当时的英国海军情报机构截获了一份以德国最高外交密码0075加密的电报,密电来自德国外交部长亚瑟·齐默曼,原计划传送给德国驻华盛顿的大使,再转发给德国驻墨西哥大使,最后交给墨西哥总统。密件从柏林经海底电缆被送到了华盛顿,经过加密后转发到墨西哥。在这个过程中,英军截获并破译了德国的密码系统。

  根据部分破译的0075密码,密电内容揭开了:为了阻止美国参战,德国建议墨西哥入侵美国,并承诺帮助墨西哥从美国人手中夺回得克萨斯、新墨西哥和亚利桑那三个州。

  英国马上向美国驻英大使佩琦展示了破译电文的打印件。2月25日,时任美国总统的威尔逊得知了电文内容。3月1日,威尔逊对外公布了上述消息,美国人被激怒了。

  4月6日,美国国会顺利通过了战争决议:美国正式参战。

  2.一触即发

  这是我有生以来最骄傲的一天,今天我们就要出发去那边了。我心里真的很高兴,因为我们要把自由带向全世界,希望你们在国内谈起远征法国的我时,能感到骄傲,而不要怀着灰暗沉重的心情……我宁愿战死疆场也绝不置身事外做个懦夫!

  这是一名叫莱斯特·汉斯勒的美国士兵,在远涉重洋、开赴欧洲战场的船上,给家人写下的一封信,信里充分表明美国上下一心维护民主自由的决心。

  当时美国虽说有1亿以上的人口,但其中只有7.7万人的正规军和11.9万人的国民警卫队,军事体制仍然沿袭了南北战争时期的团的建制。因为欧洲的战事,美国在国内进行了紧急动员,服役年龄扩大到18岁到45岁,这样有近480万兵员可以在陆军和海军中服役。潘兴将军统帅的美国远征军,决定组建师的建制,每个美军师由2.8万人组成,是英、法陆军师人数的两倍。

  以潘兴为总司令的美国远征军于1917年7月4日抵达法国巴黎。而这一天,刚好是美国的独立日。

  当年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不久,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府和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签订了停战条约——《布列斯特和约》。至此,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东线战场沉寂了下来。由于俄国退出战争,德国因此能够集中主要兵力在西线作战。这个消息对美国加入的协约国来说,真是坏透了。

  而事实证明,协约国确实为此付出了惨痛代价。东线因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并退出战争而结束,德军立即集中于西线,以扭转局势。1918年上半年,德国计划并实施了几次进攻,协约国损失非常惨重。协约国伤亡和被俘总人数达到80万,同时他们几乎失去了所有在1916年到1917年间漫长、血腥的进攻中所拿下的土地。但幸运的是,协约国没有溃不成军,因为美国的加入,协约国开始夺取战争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