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言》刚刚诞生的那些日子,它虽还带着几分母体的温度,却依旧被塞进了马鞍包里,迅速送往13个殖民地。5天以后,华盛顿将军怀抱着这个可爱的孩子,当着全军的面宣读起了这份迟来的诺言: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 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是经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产生的。当任何形式的政府对这些目标起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利改变或废除它,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其赖以奠基的原则,其组织权力的方式,务使人民认为唯有这样,才最可能获得他们的安全和幸福……
战火弥漫,硝烟滚滚,战士们听得泪流满面。
“我们独立了!我们独立了!我们独立了!”
震耳欲聋的呐喊声音夹杂着先前的哭声,此刻仿佛是要掀翻整个英国白金汉宫的房顶。那天晚上,乔治国王的一尊金属雕像被推倒、熔化,炼成了一粒粒子弹。明天,黎明,他们即将开往萨拉托加。
1777年10月17日,柏高英率领的6000官兵由于后勤供应不足,撤退路线被阻,全部缴械投降。大批物资也在这场转折点式的战役中落入了美军之手。
萨拉托加大捷是美国独立战争的焦点战役,它不仅消除了来自北面加拿大的威胁,更使得独立战争自此变成了一场国际战争——法国随即参战!此次大捷后,美军又在随后的南方战争和约克敦之战中再次将英军挑落马下,从而锁定了自己的胜局。
电影版的《奋斗》里面有这样一句台词:“越被人嘲笑的梦想,就越有实现的价值。”或许,现在英国老妇人对这句话真的有了一番别样的体味。当时间回溯到1782年2月,世界也来到了一个拐点:英国议会终于以多数票通过决议——结束这场在美国持续了8年的战争。
自此,美国正式踏上了独立之路。
美国史的话剧第二场就这样缓缓落下了它的帷幕。台下的观众此刻除了还沉浸在刚才那幕剧情当中的传奇片段,他们也在想,下一场,当帷幕再次升起时,后面的主角们又会有怎样锋芒毕露的表现呢?
没有不可能实现的成功,只要你有一颗坚定的决心。这就是独立战争,这就是这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想要告诉我们的: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最亲爱的美利坚民族!
制宪运动
我们有两种选择:13个州的完全分裂或全面联合。前者将使13个州成为不受法律约束的独立国家(除自己的法律外);而在后者,13个州将成为一个完整的共和国的郡县,受一部共同法律的约束。
这是1787年麦迪逊在年初致华盛顿的一封信中所提到的。
那个时候,新大陆上“山巅之城”已然修好了它的护城河,如今,伴随着合众国体制“本身就包含着修正自身的规定”这条真理,一个朝气蓬勃的新时代正被引领而来,而它站在十字路口,又将面临怎样的选择?
由联合殖民地到邦联,由邦联到联邦。两次转变,两部文献(《西北条约》《合众国宪法》)演绎着巩固这段革命的纠结之处。新型的美利坚民族没有像往常的政权那样在一开始出生就面临着被扼杀在摇篮里的命运。而美国制宪运动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如何在矛盾重重的迷宫里找到一条正确的方向,奋起直追?
1. 迷失的自由国
一位衣衫褴褛的老妇,迈着艰难的步伐走着,前方不远处就是她的家,一座摇摇欲坠、仿佛随时都可能坍塌的小瓦房,凄然地在那儿摇曳着。
一个满脸泥土、仿佛几个月没洗澡的小男孩从房子中探出头来,用满是希冀的眼神望着老妇。老妇笑了笑,从口袋里拿出今天早上出去一上午买来的一小块面包,走到小男孩面前。小男孩快乐地从老妇的手中接过面包,大口吃起来。
老妇看了看小男孩,叹了口气,现在的日子不好过啊,家里的东西都吃完了,现在买一个面包的钱,在以前都能吃好几顿饭。柴米油盐也买不起了,儿子也在战争中死去,留下孤零零的孩子,以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啊。
经历了一段刻苦铭心的浴血奋战,人们终于得到一直以来所期盼的独立,脱离了远在大西洋彼岸国王的统治。但是,这个脱离英国统治的殖民地如今遇到了些麻烦。
他们,一群不愿生活在国王奴役下的人,为了自由和美好的未来奋起反抗,做着在大多数人看来是叛乱者做的事,义无反顾地抛头颅、洒热血。事实证明他们是正确的,是他们赢了,国王不得不作出妥协,承认美利坚合众国脱离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统治。然而,脱离英国之后,摆在殖民地面前的则是一堆的问题与矛盾。13个州在独立战争时,只是因为有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或者说是敌人而暂时联合在一起,但当他们将这个敌人除去之后,他们又该何去何从,是坚持13个州独立自主的治理,还是由一个中央集权来平衡各方面的事宜?
刚刚独立的13个州,很显然不愿意找一个像国王那样的人来统治他们,他们要的是自由,那样做,毫无疑问与他们所追求的“人人生而平等”的理想相违背,他们绝对不会自毁长城。他们选择了邦联——一种松散的联盟管理制。1781年,13个州批准了《邦联条例》,美国由此进入了邦联统治时期。在以后的十年里,它度过了漫长的恐慌时期。
13个州所选择的,或许在一开始是美好的,他们想建立一个让每个人都能幸福生活在一起的州邦,愿望确实很美。其后,在一步步的举措中,或许受了过多的外在影响,他们逐渐地走向了迷失的境地。
“自由”,这是一个充满着独特魅力的词汇,能让千千万万的人为之倾倒,能迷惑人们为之付出一切。人们想着自由,希望不受太大的束缚,能够随着自己的意愿做自己愿意做的事。而13个州也想要自由,不想由一个中央权力制衡着,让他们没有独立处理某件事的权力。在独立战争时,这个口号让无数人为之义无反顾,为之奋不顾身。现在,也是这个口号,让本应该是一体的国家,成为现在这样松散的联盟。因其松散,所以,他们的实力显现不出来;因为各州独立,所以,他们的意见难以达成一致。这一切,导致了他们在国际上没有什么地位,以至于有次在会议上,英国人嘲笑说:“你们每个州应该都派大使前来。”
13个州在这之前或许是善意地为自由而奋斗,但是在后期的演变中,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整个联盟变得民不聊生,人民生活艰苦,债务累累。这足以让还不稳健的美利坚民族随时有覆灭的可能。此时的美利坚民族就像一个病入膏肓的病人,如果不及时治疗,会慢慢地熬到生命尽头,油尽灯枯之后,谁也回天无力。
风雨飘摇的邦联,面对着这些困境,还曾抱有一丝的期盼,13个州在迷失的自由国度里做着美梦,想维系邦联的统治,只是事与愿违。参加过独立战争的陆军上尉丹尼尔·谢斯带领的群众暴动,让他们睁开了迷迷蒙蒙的眼睛。
丹尼尔·谢斯,马萨诸塞州的一位农民,参加了伟大的独立战争,表现英勇,屡立战功,为此法国远征军总司令送给他一柄宝剑作为嘉奖。战后,谢斯手中握有的“土地券”毫无用处,他陷入穷困潦倒的绝境,被迫变卖所有的财产,包括那把宝剑。
1786年秋,谢斯率领一群农民和退伍军人闯入三所法院,阻止法官听审关于债务的案件。当国家立法机构试图逮捕他们时,谢斯和他的追随者拿起了武器,在最初的抢劫得手后,又向斯普林菲尔德军火库发起了进攻……
这场暴动迫使邦联统治者正视现实,满目疮痍的土壤布满了太多的伤痕,这一切将他们从昏昏欲睡中唤醒,他们真正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只是想改变现有的情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非能够忍痛放弃习惯已久的大权,改变现有的体制,才可能使濒临破灭的美利坚民族有一线生机。
上层人士对邦联早已不满,因为邦联并不能保护他们的财产不受侵犯,特别是在谢斯暴动以后,这些上层人士更加认识到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全国政府的必要性。而那些生活在底层的人们对邦联也不满意,因为他们并没有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连最基本的生活都难以保障,很多人面临负债入狱的危险。
种种现象,令人们不得不对邦联产生怀疑。
在大多数人都对现状产生不满时,选择只有两个:要么是顺应大多数人,要么就是残酷镇压。刚被世界承认独立的美利坚民族聪明地选择了前者。他们没有残酷镇压暴动农民,反而因农民暴动而马上进行反思,从而开始了建立宪法、确立联邦的过程——这正是她的智慧所在。
美利坚本身就是一个在探索路上不断寻求更好道路的国家,没有一个国家与这个年轻的国度有相似的经历,而她所做的一切都是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那么是不是,从她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她会有与众不同的经历,会演绎别具一格的发展路线?
而这一场迷失的自由梦是必然还是偶然?
2.热情的费城
我们正在迅速地濒临无政府的混乱状态……13个主权国家你争我夺,都在使劲拽邦联的脑袋,很快就会全部崩陷;而唯有一部自由的生气蓬勃的宪法,对防止侵犯权益的行为予以很好的保障和密切注视,才能恢复我们尊荣的地位和成果,这种地位和成果曾经是我们的正当要求,是我们争取的无限光辉前景。
——《华盛顿树心文选》
费城是一个集繁华与庄严于一体的美丽城市。宽广的街道笔直地通向各个街区,形成一条条壮丽的风景线。费城的街道铺着鹅卵石,下雨天,人们不用担心遍地泥浆弄脏了衣服;晴天时,也不用担心一辆车呼啸而来卷起一阵阵灰尘。
1787年,华盛顿骑着威风凛凛的战马,缓缓来到美丽的费城,参加制宪会议,所到之处,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居民们对这位伟大的将军充满敬佩之情。
在参加会议的55位代表中,华盛顿无疑是最受欢迎的。作为会议的主席,华盛顿确实是很成功的,在大多数情况下,他并没有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让所有的代表尽情地提出他们所想提的建议,这样的环境似乎更有利于一部完善的宪法产生。
代表们首先作出了一个决议,那便是为这个新国家确定一个新国名,最终,他们确立了“美利坚合众国”这个在日后闪烁着耀眼光芒的名称。
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每个代表都竭尽全力地想方设法创立一个对自己阶级有利的宪法,每个人都想保障自己所在集团的切身利益。而在这个世界上,有利益纠葛,便会有不断的纷争。
会议上,代表们往往因为某件事而吵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似乎并没多少人顾及这样做是否有欠妥当。代表们在许多问题上有很多的分歧,而大多数的问题也是与权力有关,比如,谁应该拥有权力且应该拥有多少权力?是各州拥有强大的权力还是应该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或是两者达成平衡?站在这里的代表都是一些有涵养的成功人士,现而今,他们会因为对某件事的分歧而全然忘记他们应有的礼仪。
在炎热难当的夏天里,费城似乎也很配合代表们的热情,太阳正以无法阻挡的锐气冲破层层阻隔,冲进会议室,代表们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庞一滴滴地滑落,挥起手擦了擦却没擦尽,汗珠仍以原来的姿势顺着脸滑落。这个夏天是如此与众不同,蚊子苍蝇嗡嗡作响、飞来飞去,也在催促着代表们。
代表们想要一个保障本州人民基本人权与自由的宪法,他们想要一个凌驾于权力之上又能被大多数人接受的法律。他们希望人民通过代表来进行自治,不需要一个高高在上、拥有无上权力的人来统治。他们的想法似乎很有煽动性,会让人民看了为之振奋,做出为之癫狂的举措。但是我们不妨想想看,在当时信息流通不大好的情况下,有多少人会明白代表是谁,而且人们如何断定这位代表能否胜任,而这位代表也不可能是平凡的百姓。
事实证明:这个国家需要一个中央政府来做宏观调控。
1787年的整个夏天,代表们不断地试图将他们之间的分歧消除掉,尽量创造出一个最好的法律,他们不断提出意见,又不断更改,如此反复。
9月17日,会议再不需要保密了,此时,已经有代表热晕过去了。代表一直都是在封闭的议院大厦里,窗子都是闭着的,防止有人偷听到。宪法在代表们的不懈坚持下终于完成了,如今只需要各州批准。
各个州对于宪法起草案展开了激烈的公开争论,由此而分裂为支持宪法的联邦派和反对宪法的反联邦派。虽然对宪法仍有疑虑和分歧,但最后都趋于统一。6个州建议在宪法中列入修正案,以此作为批准宪法的先决条件。经过一年的努力,除罗德艾兰外,12个州先后批准了新宪法。
这部在开国之初经历了重重磨难诞生的宪法,会不会像她所预示的那样,按照她的轨迹生气勃勃地挺进呢?
3.暗夜的一缕亮光
我们,合众国的人民,为了形成一个更加完善的联邦,树立正义,保障国内安宁,建立共同的国防,改善全民福利,保证我们自己和子孙后代安享自由的福祉,于是制定和确立这部《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序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