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王离开后,齐钰去了赵氏的房间,见她正坐在床边流泪。
“娘,怎么哭了?”齐钰拿着帕子轻轻擦掉她的眼泪,安慰她说:“过去的就让她过去就好,不必在意。”
“我……没想到还能见到他,我一直以为他已经死了。我一直以为他是叛军,我没想到他居然是那样的身份。”赵氏言语混乱,突然抓着齐钰的胳膊,“钰儿,他是你的父亲,要相认,一定要相认。”
齐钰轻轻拍着赵氏的背,说:“娘,不着急,咱们慢慢说。”
她的冷静也影响了赵氏,她的呼吸渐渐平稳,回忆说:“当年元武之乱时,废太子占了京城。京城中人心惶惶,得知他沉迷酒色,好多人家都偷偷地将自家的女儿送到宫中,我便是其中之一。”
她目光幽幽,陷入了回忆,说:“可我不善言辞胆小怕事,到了宫中就是泯于众人,后来被当做宫女分配到了御膳房,每日洗菜。就这样过了十七天,那天宫中举办宴会,我从御膳房回住所时已经是半夜,路过花园的假山时突然被人扯进去,然后……。”
“那人离开后,我悄悄地回到房间,不敢声张。两天后京城被攻破,我趁乱逃了出去,回到了家中。我当时在宫中并没有人注意,所以偷偷返家也无人知道。只是后来凡事送女入宫的人家都被圣上严惩,你外祖母怕受我连累,逼我自行了断。”
“我不听,直接逃了出去。正巧遇上了你父亲,之后就跟着他躲躲藏藏。我们在外漂泊了两年才带着你回到齐家村安家,之后的事情你也就知道了。”
“我当时以为那个男人是叛军,所以不敢跟任何说,包括你的父亲,我是真的没想到他会是晋王。当时天黑,我没有看清他的相貌,只是记得他说过:他叫王义金,要我等他来娶我。”
埋藏在心底的秘密说出来,赵氏轻松了许多,更多的却是茫然无助。
“那……你之前没有见过晋王?”齐钰问她。
依着她今天的观察,晋王的反应却很奇怪,对她母亲有着久别重逢的喜悦和失而复得的庆幸。
赵氏摇头,很肯定的说:“没有见过。钰儿,晋王现在认出了我,定是要把你认回去,要是可以的话以后你不再是商女了。”她眼中突然有了希望。
“娘,这事不简单。你想啊,晋王为何会那时出现在宫中?而且用的还是化名?”齐钰摇头,蹙眉道:“再说了我以什么身份回去?外室子?庶女?”
“这……”赵氏一时间没了主意。
她笑着安抚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咱们多想无益。况且我没觉得我现在的身份有多不好,商女有商女的道路,我不奢望那些遥不可及的不就好了?”
赵氏一向没注意,听见女儿这么说不由得也心安了些,“只是晋王如今已经找上门来,这可怎么办?若是被陛下知道当年永安侯府曾经献女入宫,会不会迁怒你大舅舅?”
“怎么会呢,今天晋王是微服前来,并未声张。而且这事不简单,他不会大肆宣扬的,更不会让陛下知道。”齐钰很肯定的说。
可惜,这次她想错了。晋王从周府出去后,马不停蹄的就进了宫。
见到皇上就直接哭,三十多岁的男人哭的一把一把泪的:“皇兄,臣弟的好苦啊。臣弟这一辈子注定没有儿子了。”
看着不成器的弟弟,皇上脸黑了一半,但还是尽量和颜悦色的说:“你没有儿子朕早就知道了,现在来哭什么?”
一说到晋王没有儿子,皇上也是愧疚。当初元武之乱攻占京城时,是他亲自率兵的。晋王本是凑热闹跟在他身边,没成想关键时刻替他挡了一刀,要死不死的直接伤了子孙根。
晋王往前蹭了两步,说:“不,是臣弟找到她了,永安侯赵鸿的妹妹赵翠兰。她生的是个女儿,臣弟这辈子是真的没有儿子了。”
“你怎么确定她生的是你的女儿?”皇上无奈的问。
“一定是我的,我都查清楚了,而且眉眼看着跟我一模一样啊。”晋王说。今天他可是动用了手中所有的人脉,进宫前还特地将赵鸿请到府中,威逼利诱,总算是问出点有用的东西来。
皇上看着长得国字脸的胞弟,不想说话了。
齐钰虽然有条有理的安慰赵氏,可自己心中也是一团乱麻。
刚回房间就有下人送了一封书信过来,是沈修泽写给她的。
沈修泽立了大功,又是太子的伴读可以说是圣上从小看着长大的,所以赏赐很丰厚。他特地写信过来,说圣上赐了他一座宅子,这样将来他成了亲就有理由搬出去住了。
看到这个,齐钰原本悲伤的心情好了许多,这个人竟然想的这么远。
靖安侯府中此时也不太平,自从齐钰离开后,韩氏对杨氏再也没有了笑脸,之前亲和的姑嫂关系出现裂痕。
靖安侯对她也是爱搭不理的,连续几天都是歇在小妾那里,气的杨氏整日以泪洗面。
看到因为禁足而愈加清瘦的女儿,杨氏对齐钰的恨意又深了几分,“都是她害的,小小年纪心机居然这么深沉,现在你父亲和大哥都站在她那一边,我该怎么办?”
韩清语放下手中的笔,拿出帕子来给韩氏擦眼泪,劝道:“娘,且在忍耐一段时间,等到姑姑离开也就好了。大哥的亲事大事,在这件事上咱们不应该让步。”
“我也知道,可是你父亲已经好几天不去正房了,都是歇在那些贱人那里,我想起来心里就难受。”杨氏拿着帕子擦眼角,感觉心里像是吃了黄连一样。
“娘,你何必在意这些,妾室们都是灌了药的,父亲也到了当祖父的年纪了,心里有数。现在不过是还生着气呢,只要放低姿态好好哄哄,父亲也就消气了。”韩清语给杨氏出谋划策。
杨氏哭了半天,心里的郁气少了不少,这才回了正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