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山东竹枝词全文阅读 > 第3章 济南竹枝词(1)

第3章 济南竹枝词(1)


  泉水

  青龙白虎下南山,

  当头偏遇火成关。

  揭地掀天喷珠玉,

  七十二泉称大观。

  济南泉水闻名天下,在不过几平方公里的老城区内汇聚了几十个名泉,不仅中国,即使走遍世界也难得找出第二个城市来。泉水的形成得益于泰山北麓丰富的地下水。当那些地下水沿着石灰岩所构成的大大小小的孔道,一路潜行来到济南时,突然遭遇火成岩的阻挡,于是激流上涌,众多泉眼和泉群便形成了。济南古来就有七十二名泉之说,其实单是市区内的名泉就不下一百处。众多的泉水和泉群,构成了济南特有的地理和人文景观,成为济南最大的一笔财富和资源。

  泉城

  傍水临池兴桑麻,

  人泉相依好安家。

  古来都说济南好,

  泉是城魂人是花。

  一个城市的形成离不开地理和人文方面的原因。有人说济南是因为泉水才引来了众多人群,逐步成为今天这样一个大都市的,我觉得有道理。依山傍水安营扎寨是军事常识也是生活常识,起码是在远古和城市兴起阶段,泉和泉水的作用是无可代替的。闭上眼睛,放开思绪,我甚至可以看见当年济南的先民们围在泉水旁且歌且舞的情形。这当然不是文字记载的历史,但历史肯定是这样走过来的。不是吗?

  趵突泉

  泉涌若轮说千年,

  一池欢水诗百篇。

  非但景色十分好,

  甘露泽润万家田。

  趵突泉是济南的群泉之冠,平地喷涌、腾跃于水面之上的三股泉水,吸引了古往今来不知多少双眼睛。但窃以为,欣赏世间第一等景物单凭眼睛是不够的,得靠心——靠心灵的感受和领悟;用眼观之则浅、则短,以心感之则深、则远。譬如趵突泉,若只以眼观之则感叹几声、赞美几句也就过去了;倘若以心感之悟之,即使事过多年或者远隔千里,只要眼睛一闭思绪一凝,那喷涌的泉水就会花一样地在你面前开放,使人如饮甘露如沐甘霖,甚至于进入心旷神怡、全身通泰的境地。此时的趵突泉不仅可养人耳目,亦可滋润心田、助长灵苗了。这样说或许有点玄,但确是我的真实体会。

  黑虎泉

  谁见黑虎城中生?

  咆哮日夜如雷鸣。

  护城河中增岁月,

  冬生热雨夏播风。

  黑虎泉位于济南环城公园南隅的护城河岸边,泉源处于悬崖下一深三米、高两米、宽一点七米的天然洞穴内;洞口由青石垒砌,内有巨石盘曲伏卧,上生苔藓,犹如猛虎深藏;泉水从巨石下涌出,发出震天轰鸣,酷似虎啸。黑虎泉是济南四大名泉之一,也是济南四大泉群之一。明朝诗人晏壁有诗云:“石蟠水府色苍苍,深处浑如黑虎藏。半夜朔风吹石裂,一声清啸月无光。”

  珍珠泉

  人称珍珠有线穿,

  串串层层用劲翻。

  水宫儿孙忙吹泡,

  世间父子竞相观。

  珍珠泉位于泉城路中段原德王府、今省人大常委会院内。泉池呈长方形,面积一千二百四十平方米,四周设有汉白玉雕刻的石栏。池中泉眼甚多,串串银珠自水底翻涌而上,有如万斛珠玑千层雪玉,令人不胜欣悦。此诚为世间之“珍珠”也。

  石上泉

  古诗有句道山阶,

  五龙潭边怕湿鞋。

  清泉涓涓石上流,

  顽童赤脚呼阿爷。

  五龙潭是济南四大泉群之一,也是面积最大、水眼最深的泉池之一。石上泉位于五龙潭北侧,在不下几十平方米的地面上,泉水透过石板或地砖漫溢而出,淙淙汩汩,令人喜不自胜。十几年前我写《都市之梦》时,曾经亲眼目睹了几只喜鹊在石上泉中洗濯羽毛的情景。如今石上泉已经重修,每到夏日人们争相而至,挽了裤腿脱了鞋袜,尽情地享受人泉相亲的乐趣。

  王府池子

  道是王府实民园,

  不尽泉涌呈奇观。

  冬暖夏凉绕细雾,

  赢得健儿满池欢。

  王府池子属于珍珠泉泉群,因为明时位于德王府院内故得此名。清时废德王府为巡抚衙门,王府池子才“流落民间”,所谓“旧时王府院中池,流落民间百姓家”即指此也。王府池子泉眼旺盛,池水面积与趵突泉不相上下,游泳者四时不断。

  百脉泉

  百脉汇聚五梅开,

  才女诗情汩汩来。

  休说绣江水色浅,

  研墨从容写凤台。

  百脉泉位于章丘市龙泉寺南侧,因“百脉沸腾,状若贯珠,历落可数”而名之。百脉泉池长二十六米,宽十四点五米,深两米。池中数不清的泉眼喷珠吐玉,有如雪梅怒放,令人目不暇接。宋代文学家曾巩称:“岱阴诸泉,皆伏地而发,西则趵突泉为魁,东则百脉为冠。”明代戏曲家李开先亦有“水劲无过济,脉泉更著名”的诗句。百脉泉泉群是绣江河的源头,泉群中的墨泉亦为人所称赏。李清照纪念园位于百脉泉公园内。

  泉边人家

  门外泉塘窗前柳,

  无尽碧波莺燕啾。

  家中有客呼上茶,

  小桶一提香意稠。

  济南多泉,泉边人家也多,这里所说的是王府池子边的一户人家。伴泉而生,伴泉而长,子子孙孙,世代相衍,实在是一件让人羡慕的事情呢。

  芙蓉街

  老巷深深几曾游,

  屋里院外泉眼稠。

  若是天阴一场雨,

  泉水喷涌到街头。

  芙蓉街是济南的一条老街,以泉水多、平房小院多而知名于世。这里说的是近些年的情形,退回三十年是用不着天阴下雨,泉水也会在街头涌流的。

  曲水亭

  清渠急流日夜奔,

  灰砖青瓦古巷深。

  门外斜阳池边柳,

  蒲扇一摇道古今。

  曲水亭是一条街道更是一条水道,把珍珠泉和王府池子里的水一刻不停地送往大明湖。曲水亭街道两边全是青砖灰瓦的老屋,水道中则清流满渠,水草摇曳,给济南这座北方老城带来了江南水乡的明丽与妩媚。

  大明湖

  白莲红荷满城清,

  水蛇不见蛙不鸣。

  天下湖泊知多少,

  清泉汇波独此英。

  大明湖是济南三大名胜之一,位于老城区北部,是由市区内众多泉水汇流而成的天然湖泊。湖面近五十公顷,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以泉水为源头的湖泊。由于湖水常年保持在十八摄氏度左右,大明湖里看不见水蛇,青蛙也不会叫。

  环城公园

  昔日汤池今游乐,

  画舫一叶入清波。

  泉水铮淙时入耳,

  轻风拂尽杨柳歌。

  环城公园地处繁华老城区,是在原护城河的基础上建成的,全长四点七一公里,河道两侧全是绿地和杨柳。环城公园宛如一条绿色项链,把趵突泉、黑虎泉、五龙潭以及大明湖连接一起,形成了一个湖、山、泉、城为一体的园林绿化中心,使泉城越发增添了韵味。

  断流

  古来名泉不胜多,

  夸尽天下数婀娜。

  忽如一夜风吹尽,

  泪雨绵绵也浑浊。

  据史书记载,济南历史上曾经两次出现泉水断流的情形,一次是宋熙宁六至七年(1073~1074),另一次是明崇祯十三至十四年(1640~1641)。近代以来济南的第一次泉水断流出现在1972年,但因为时间较短,并没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可从1978年起,每年都要断流,且断流的时间越来越长,最多时竟然达到了九百二十七天。究其原因,与城市的盲目扩张、工业用水的成倍增长密切相关。泉水断流理所当然地引起了济南人的惊慌和忧虑:天知道泉水会不会从此消失!天知道泉城会不会从此变成一座灰头土脸的干渴之城!忧虑的也不单单是济南人,一连多年济南泉水的动态成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必播内容,中央的几任总书记也都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关注。泉水断流,那实在是一件让人忧心如焚的事情啊!

  复涌

  泉水断流人断魂,

  笑脸长做苦寒吟。

  一日复涌八方喜,

  欢声更做彩虹喷。

  为了恢复泉水喷涌,济南的干部群众殚精竭虑,付出了巨大努力:节水保泉,关井保泉,植树增源,补水增流……终于一天,趵突又喷出了泉花,珍珠又穿成了串儿,黑虎又吼出了声儿,石上又溢满了清流……有了泉水的济南人脸上又浮出了笑容——甜美的、花一般的笑容。那是怎样的时刻呀,历史应该记下这一笔。正是为着真实记录这一历史时刻和众多济南人心灵的历程和感悟,泉水连续喷涌六周年时,我写了一篇题为《泉涌如诗》的散文。该文在《大众日报》、《济南日报》发表后,得到了不少群众和朋友的共鸣。

  接水

  龙泉涌处百声喧,

  大壶小桶接水欢。

  人道黄河水色苦,

  清泉煮茶望眼穿。

  泉水复涌最热闹的场景莫过于观泉和接水。观泉自不必说,许久没有见到泉水,一家老小倾巢而出、远近游人前呼后拥的情景在所难免。接水则是有传统的,老济南人喝惯了泉水泡茶,正常年月也当不了大桶小壶到泉边接水打水,复涌后那心情就更加急迫,情景就更加壮观了。那年我在五龙潭和黑虎泉与排队等候的水友们聊过一通,得知那里天天如此,有时要排好长的队,即使刮风下雨,也从没间断过。这可谓济南的一大景观也。

  烧水

  铜壶盛水少半瓢,

  松枝木柴徐火烧。

  清茶二两不需好,

  半梁甜香日夜绕。

  听老济南的水友们说,泉水烧茶古来是有讲究的,那就是必须用铜壶、烧松枝,再不济也得烧木柴,否则泉水的甜香之气是出不来的。至于铁壶、铝壶、电热壶和蜂窝煤、液化气之类都不在考虑之内。这让人兴奋也让人惆怅:毕竟铜壶和松枝太少了,我等要品一品真正的泉水茶香,怕是越来越难了。从1972年的泉水第一次停喷到2003年的泉水再一次复涌,其间经历了二十九个年头,那使众多济南人感受了一番痛入心扉的砥砺和洗礼,我的散文《泉涌如诗》记录的正是这一心路历程,读者有意自可一读也。

  舜耕历山

  舜耕历山漫天霞,

  百头大象拉犁铧。

  更有群凤忙播种,

  南风芦笛唱重华。

  这里说的是舜耕历山的一段传说。十多年前第一次听到时,深为那想象力的丰富和壮丽所打动。倒是今天很少能够听到和读到这样的好东西了。我们的想象力消失到哪儿去了呢?

  黑陶

  六千年前薄壳陶,

  龙山文化一代娇。

  至今犹惊声色纯,

  不知当年何此妙。

  黑陶是龙山文化的标志,也是济南悠久历史的标志。龙山文化遗址在章丘市龙山镇境内。

  孝堂山

  小丘石祠称孝堂,

  千年都做日月光。

  孝字一个串今古,

  苦甜酸辣世人尝。

  孝堂山位于长清县境内,传说为汉代孝子郭巨墓祠,据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面房屋建筑。

  济南国故址

  绿树依稀掩古墙,

  阿瞒当年风采扬。

  只是今日无人烟,

  狐仙出没使暗枪。

  据史书记载,曹操大破黄巾军后迁为济南相。其时济南国有县十余个,各县长吏多依附贵势,贪赃枉法,无所顾忌。曹操上任后大力整饬,一次奏免长吏八名,济南国为之震动,贪官污吏纷纷逃窜,于是“政教大行,一郡清平”。济南国故址在今章丘市龙山镇附近,据说因为野狐出没、人居不宁,故址唯留断墙数处,余则皆为农田也。

  灵岩寺

  道是灵岩非灵隐,

  天下名塑竞相闻。

  高僧塔林长相息,

  依稀河南走少林。

  灵岩寺位于长清区万德镇境内,北依济南南靠泰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佛教圣地。灵岩寺初建于东晋,兴于北魏,盛于唐宋。寺内的宋代彩色泥塑罗汉,被梁启超称之为“海内第一名塑”。另有墓塔林,也颇具规模。看过杭州灵隐寺和河南少林寺的人,皆感其异同也。

  曲山艺海

  梨花大鼓数缤纷,

  白妞黑妞唱入云。

  相声评书又单弦,

  晨光茶社续新篇。

  济南历史上就有“曲山艺海”之称,据记载,北宋年间一个名叫李苏苏的女艺人在历城演唱时,即“歌妙累累若贯珠,历城惟祗数苏苏”。元代和明代也多有传承,最为著名影响也最大的是刘鹗在《老残游记》中的描述。近年来,曲山艺海日渐得到重视和恢复。

  秦琼

  街头卖马有奇传,

  门上威风鬼神寒。

  道是虚构却实有,

  故园犹在五龙潭。

  秦琼,字叔宝,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唐朝开国将领,凌云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传说一次唐太宗为老龙的阴魂所困,魏征特派秦琼和尉迟恭把门,终使老龙的阴魂退避而去,由此二人成了中国传统的门神。济南五龙潭内有新建秦琼故居一处。

  李清照

  几曾绮婉也曾豪,

  一代名媛无限娇。

  细读黄花与江东,

  始知诗风逐世涛。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我国著名的女词人。北宋元封七年生于济南,与辛弃疾(字幼安)并称为“济南二安”。李清照是婉约派的杰出代表,晚年亦写过豪壮悲怆的篇章。“人比黄花瘦”和“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都是她的名句。

  辛弃疾

  沙场点兵意未酣,

  醉里看剑情百般。

  莫笑诗人癫狂语,

  千年万里壮心帆。

  辛弃疾,别号稼轩居士,山东历城(今济南)人。我国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与苏轼并称为豪放派的杰出代表。

  辛赞

  有口皆称辛稼轩,

  不知辛赞也非凡。

  身居伪齐七品令,

  心育家国一片丹。

  辛赞是辛弃疾的祖父,北宋的一个下级官僚。金兵占领济南后他被迫降金,却领着少年辛弃疾踏遍了济南周围的名山大川,叮嘱说这都是大宋的河山,有朝一日一定要收回来。这在少年辛弃疾心中播下了爱国的种子。十几年前我从一本《辛弃疾评传》中读到这个人物时,便认定这是一个具有相当深度和丰富内涵的文学形象,可惜我没能够完成这个形象的塑造。

  张养浩

  年少不知才子名,

  山坡一曲肃然惊。

  兴亡都是百姓苦,

  一语道尽古今情。

  张养浩,字希孟,元代著名散曲家。这位济南名士我听不少人讲起过,但一直没有引起重视,直到读到他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才为之心动,并视之为一代大家。如此可知,作家的认知度并不在于名声而在于作品,没有足以引起读者共鸣的好作品,一切都是无妄之谈、无妄之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