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
《尚书》之中收录了六大类、五十八篇文章,包含典、谟、训、诰、誓、命六个部分,从内容方面来看,很类似我们现在国家的政府档案。典:常也,即文献经典,如《尧典》、《舜典》等;谟,谋也,是大臣献上的计策,如《大禹谟》;训,诲也,是大臣对君主劝谏的言辞,如《伊训》;诰,即诏,是君主发布的命令和诏书,如《昭告》、《酒诰》等;誓,信也,是指君主出征时宣誓的文告,如《甘誓》、《秦誓》等;命,是统帅所下达的命令,如《微子之命》。从上述内容不难看出《尚书》中记载的多为君国大事,因此历来都被当作珍贵的历史资料。同时,它也被统治者当作起草公文的参照,所以尽管《尚书》中的文章拮据拗牙、深奥难懂,却依然流传了几千年,而且是封建社会学子们的必读之物。
《尚书》是中国第一部历史文献资料,现代人读《尚书》多是为了了解历史。所谓“疏通知远,书教也”。读史的目的是为了懂得人生、懂得政治、懂得过去而知道未来。人读了历史,要能够通达透彻地了解世故人情,要能够疏通知远。因此,《尚书》作为珍贵的历史资料,在今天依然有它的可读性和生活价值。
【原文】
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译文】
《周礼》为周公所作,其中记载着当时六官的官制以及国家的组成情况。
【评析】
《周礼》为周公所著,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的四子,他德才兼备,武王死后,周公帮助成王辅佐朝政,由于他的贤德,把国家治理得十分富强。周公不但理政治国,还整理了周以前的文化,建典章、定国体,《周礼》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部著作。《周礼》一书分为“天地春夏秋冬”六章,叙述了周代的政治制度。六官即六卿,包含了天官:吏部大冢宰,地官:户部大司徒,春官:礼部大宗伯,夏官:兵部大司马,秋官:刑部大司寇,冬官:工部大司空,分属于天子之下,各司其职管理国家大事,为后世保存了良好的政治典范。六部制度也一直是封建社会统治集团内部的基本框架结构,直到今天政府的组织结构仍然有很大一部分是承袭它而来。
《周礼》划分出了政府内部的基本结构,使得各部门能够各司其职、分工合作,以保证国家政治运作得有条不紊。读《周礼》有助于今人加深对我国古代政治体制的了解,也能透过它对现代的国家体制更好地进行完善。
【原文】
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译文】
戴德和戴圣整理并且注释《礼记》,传述和阐扬了圣贤的著作,这使后代人知道了前代的典章制度和有关礼乐的情形。
【评析】
大小戴,是西汉的两位学者,大戴指戴德,小戴指戴圣,两人是叔侄,他们都曾经整理注释过《礼记》,大戴将《礼记》删订为85篇,现在已残缺不全,小戴将其删订为46篇,即为现今留存者,加上后人增补3篇合计为49篇。其内容完整地保存了古圣先贤的言论,包含各种礼节,其中还有《乐记》一篇,五分十二律等音乐都十分完备,因此文中说“礼乐备”。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他典籍。《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所以才说“述圣言”。其书内容丰富,涉及政治、经济、哲学、教育、社会,乃至医药、卫生等诸多方面。《礼记》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中国的大同思想,就来自其中的“礼运篇”,四书中的《中庸》与《大学》也是出自于《礼记》的两篇文章。《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的人都能从中寻找思想资源。而且它其中很大的一部分对今人行为规范依然有益,因此,现代人学习《礼记》还是很有必要的。
【原文】
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译文】
《国风》、《大雅》、《小雅》、《颂》,合称为四诗,它是一种内容丰富、感情深切的诗歌,实在是值得我们去朗诵的。
【评析】
《诗经》先秦称《诗》或《诗三百》,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总集。《史记·孔子世家》认为《诗经》为孔子编定:“古者《诗》三千余篇,及于孔子,去其重……”《诗》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词,其中“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因此,文中才说是“四诗”。
此书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对后世影响深远。其所包含的题材非常广泛,有的反映复杂的社会形态,有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状况及一般百姓的思想和感情,《诗经》内容记载:从事父至事君,人伦之道无所不备。又因为古人非常注重诗的教育,诗可以使人端正思想,孔子认为,学识修养的基本功是要先读诗。读诗并不是要人成为诗人,诗的教育,包括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文化内涵,能使人温柔敦厚,情感升华。所以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又曰:“不学诗,无以立。”因此,《诗经》非常值得后人学习、背诵、吟咏。
【原文】
《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译文】
后来由于周朝的衰落,《诗经》也就跟着被冷落了,所以孔子就作《春秋》,在这本书中隐含着对现实政治的褒贬以及对各国善恶行为的分辨。
【评析】
《春秋》,是鲁国的史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一书的史料价值很高,记载的内容基本可信。在中国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聘王室的时节。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书记载的都是一年四季中发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书的统称。而鲁国的史书的正式名称就是《春秋》。一般认为《春秋》一书是由孔子修订的,因此也被列为儒家经典。
周平王向东迁都洛阳后,周天子衰落不能号令诸侯,采诗、作诗的风气就逐渐没落消失了,“《诗》既亡”即是指此。孔子于是作《春秋》,想以此来对王道的堕落和诸侯的专肆作出公允的评价。因此,《春秋》虽然文字简洁,但却寓意深刻,一字而寓褒贬,所以才有“春秋笔法,微言大义”的说法。所谓“春秋笔法”就是用高简的手笔、平淡的语言,用寥寥几个字把历史的结论表达出来。所以说“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而孔子也正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微言大义”来褒扬善行好事,贬抑恶行坏事,希望能借此提醒世人分辨忠奸善恶,更期盼当政者提高警惕。所以,今人读《春秋》,除了要了解当时一般政治和人民生活情况外,更重要的是要累积前人的经验,作为自己为人处世的借鉴。
【原文】
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译文】
三传就是公羊高所著的《公羊传》,左丘明所著的《左传》和谷梁赤所著的《谷梁传》,它们都是解释《春秋》的书。
【评析】
三传都是为《春秋》作注的书,《春秋》内容虽然十分精彩,但是文字和记事都过于简洁,加之年代久远,后人阅读和理解都有一定的难度。而《春秋》三传则能弥补人们阅读上的这一不足。三传有公羊高所著的《公羊传》,左丘明所著的《左传》和谷梁赤所著的《谷梁传》。三部传书都是为《春秋》作解,但是内容和出发点却又有所不同。
《公羊传》和《谷梁传》讲的是所谓“微言大义”,就是希望试图阐述清楚孔子的本意;而《左传》则以史实为主,补充并纠正《春秋》中的错误或没有记录的大事。如果单纯从注解的角度来说,《公羊传》和《谷梁传》无疑比《左传》做得要好,因为它们都是从文本出发,中规中矩,尽量揣度作者本意,不牵扯文义以外的其他内容。但是,如果从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方面来说,《左传》则是其中的佼佼者和典范,因为它更多的是从史实出发,并不单纯是以《春秋》为模板,其取材范围包括了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举凡天子诸侯之事,兵革礼乐之文,兴衰存灭之因,都记载得很详尽,因此叙事更加可靠。除此之外,《左传》作为历史著作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叙事精彩生动,人物刻画惟妙惟肖,对后世文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原文】
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译文】
经传都读熟了然后才能读子书。子书繁杂,必须选择比较重要的来读,并且要记住每件事的本末因果。
【评析】
“经既明,方读子”依然是按照学习的难易顺序来进行的,将上面所列的儒家经典读懂读透了之后,才能去研习诸子百家的文章。因为诸子是先秦时期的各种学术流派,他们各抒己见,各有不同的学术观点,而且良莠不齐,学者阅读时一定要有很强的辨别能力。只有先用《四书》《五经》奠定基础,确立自己的中心思想,才不至于本末倒置,被众多的理论和学说所左右,搞得失去方向。
诸子百家是在战国时代剧烈的社会动荡和变革中产生的,每一种思想都分别代表着不同阶层的人的利益,其中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等几种主要流派,而各个流派又有不同的分支,同时几个流派之间还有不同程度的交叉。因此,诸子思想纷繁芜杂,且著述太多、卷帙浩繁。所以,读者读子书要有选择性,不能盲目,选取其中对提高自身德行和学问有帮助的精华来读是非常必要的。“撮其要,记其事”,就是要人们选取重要的典籍,并且提纲挈领,掌握主要脉络,把主要学术流派的主要观点总结归纳起来,记住要点就可以了。下面内容中所提到的“五子”就是需要人们去重点阅读的。
【原文】
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译文】
五子是指荀子、扬子、文中子、老子和庄子。他们所写的书,便称为子书。
【评析】
这里提到的“五子”并不都是战国时期的诸子,还包括春秋、汉代及隋唐时期的几位学者。
荀子,名卿,战国时楚人,其思想主要体现在《荀子》一书中,荀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思想中“礼”的部分,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中存有贪婪好利等弊端,故特别注重礼节和教化,希望透过教育的手段来对人的劣根性进行引导和改善。
扬子即扬雄,汉朝成都人,著名的汉大赋作家,但这里提到的主要是他在哲学方面的成就,他提出“自利说”,著有《太玄经》、《法言》等著作,其中《太玄经》参照《易经》的体裁而作。
文中子,姓王名通,隋朝龙门人,是隋唐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学问家。著有《元经》、《文中子》二书。创立了以重建儒家“王道政治”为理想的“河汾之学”,王通通过讲学传道、著书立说,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唐朝的开国功臣李靖、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人据说都出自他的门下,因此史称“迭为将相”。
老子,姓李,名耳,字老聃,春秋时期楚国人,道家思想的开创者,著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宣扬“小国寡民”的政治主张和出世修道的做人方式,其内容崇尚自然,倡导无为而治。老子学识渊博,连孔子都曾向他求教过,并称“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
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著有《庄子》,其哲学思想主张“间世主义”。《庄子》一书采用以寓言为主的叙述方式,其文汪洋恣肆、文采斐然,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鼻祖。
【原文】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译文】
经书和子书读熟了以后,再读史书。读史时必须要考究各朝各代的世系,明白他们盛衰的原因,才能从历史中记取教训。
【评析】
“经子通,读诸史”,学习完儒家经典和诸子学说之后,接下来就可以学习历史了。历史既不是文学也不是科学,并且有其自身的规律,学习时有其特定的原则与方法。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历史的发展、朝代的更替都有它的原因和规律,而史书正是历史的记录者和承载者,它记载着一国兴亡的大事,后人读史要从中考察历代王朝传承的世系,明白各国政治上的利弊得失,了解治乱兴亡的原因,给自己一个警惕,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并且为我所用。
史书上记载的内容既不是读者所亲见,也不是著史者所亲见,因此研究历史要具有严谨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尽信书不如无书”,史书要读但不能尽信,要通过各种途径发现历史的本来面目。“考世系”就是考察帝王家族,世代相承的关系和显贵家族的家世,“知终始”是了解历代王朝兴衰的始末因由。中国历史上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家谱和族谱,详细考察历史人物的世系,再参考各种文献和资料,并且融会贯通,才能更准确地掌握最真实的历史,才不会为看似结论性的东西所束缚。
【原文】
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译文】
自伏羲氏、神农氏到黄帝,这三位上古时代的帝王都勤政爱民、非常伟大,因此后人尊称他们为“三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