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
对于孩子的启蒙教育必须十分重视,在开始读书的时候必须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底子打不好、基本功不扎实,今后的造诣就会受限制。所以,这里说“凡训蒙,须讲究”。刚入学的小童大多还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思考问题的方式还没有定型,思想如同一张白纸,有很强的可塑性。也正是因为如此,作为一个启蒙教育者肩上所要承担的责任才越重。在白纸上作画固然容易,但是每画上一笔便很难再抹去,所以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方法上一定要慎重,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教学理念,使孩子从一开始就得到正确的指导。
而在传统教育中最基本的教育方法就是“详训诂,明句读”。因为读书是从认字开始的,只有掌握了最基本的语言文字才能对各个学科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因此,对于字句的考证和解释一定要讲解正确、详细,不要使学生存在疑问。古人的文章是没有标点的,因此,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搞清楚文章的句读,句读不清就没有办法读懂文章,更无法领会其中的内涵。今天,人们虽然不用为句读的问题烦恼,但是正确划分文章的内容,读懂文章的内涵依然是十分必要的。对于训蒙者和初学者来说这两条在当今的教育中依然至关重要。
【原文】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译文】
作为一个学者,求学的初期打好基础,把《小学》的知识学透了,才可以读“四书”。
【评析】
古人读书讲究循序渐进,先从最基本的开始学起,然后由易而难一步一步地加深学习的内容和难度,这符合人类对知识的接受规律。因为,学习本身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为学必有初始阶段,任何一个大学问家,他的知识都是一点一滴积累的,只有扎扎实实打下良好的基础,才能进军更高深的知识层次。古人学习的顺序是先《小学》,而后是《孝经》、四书、六经、子、史,只有按照这种先易后难的顺序才能打好根基,为以后学习更高深的学问做好准备。《小学》作为启蒙教育的基础用书,其中主要的内容是教人们学习封建礼节仪式,它包括内外两编,内编有《立教》、《明伦》、《敬身》、《稽古》,外编有《嘉言》和《善行》。《小学》学完之后,接下来就是学习四书,四书包括《论语》、《孟子》、《中庸》和《大学》,这四部书是儒家思想的代表著作,是封建社会每个学子必读之物,其中包含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对中国人的思想和文化传统具有深远的影响。现代教育中虽然已经不再使用这些书目作为主体的教材,但是其中一些思想的精髓还是值得人们去继承和发扬的。
【原文】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译文】
《论语》这本书共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们,以及弟子的弟子们,记载的有关孔子言论的一部书。
【评析】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人思想的根基,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贯穿了整个封建时代,两千多年来一直统治着中国社会,融入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就必须首先了解儒家思想,而要了解儒家思想,就不能不了解孔子的思想,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开创者和代表人物。想要了解孔子的思想,最佳的途径就是阅读《论语》。
作为四书中的第一部,《论语》是孔老夫子教学传道的记录,一共有二十篇,内容是孔子的学生记载圣人的言行,谈论为人处世与为政行仁的言论,其核心是如何“做人”以及“做人”的道理。其中既有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也有学生之间的相互问答,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汉书·艺文志》中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辑而纂,故谓之《论语》。”这本书以精练简洁的语言来表现为人处世的深刻道理,言简意赅,耐人寻味。
作为儒学经典,《论语》所反映出的思想同样体现着中国人的传统文化观,尽管时代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是儒家思想似乎已经变成了一种遗传基因流进了国人的血液中,通过对《论语》的学习能够帮助人们更加了解自己,发现自身曾被忽略的精神特质。
【原文】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译文】
《孟子》这本书,共分七篇。内容是有关品行修养、发扬道德仁义等优良德行的言论。
【评析】
孟子,名轲,世称“亚圣”,是孔子的三传弟子,是战国中期的大学者,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儒家思想的代表。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其学说主张仁义道德、“性善论”、“法先王”,其思想核心是“义”。“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便体现了他的为人和“义”的思想主张。他曾周游齐、宋、滕、魏等国,试图说服诸国君王接受道德仁义的政治主张,但均因其学说“远水不解近渴”而不被采纳。故此晚年去齐回国,专心从事学术研究和培养学生的工作,也使儒家思想得以继续保存和发扬光大。
《孟子》这部书集中体现了孟子的思想,本书共有七篇,每篇分为上下两编,记录了孟子的言行和政治主张,是由其学生万章与公孙丑等整理而成。此书行文流畅,文意贯通,文采飞扬,说理透彻,有条不紊,以铺张扬厉的气势阐述治国之道和为人之理。其学说虽然在战乱纷纭的战国时期未被采纳和接受,但是其崇尚王道、排斥霸道,以仁义治天下的思想主张却成为整个封建社会统治者的治国法宝,像一面镜子一样印证着王朝的更替和历史的兴衰。
【原文】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译文】
作《中庸》这本书的是孔伋,“中”是不偏的意思,“庸”是不变的意思。
【评析】
《中庸》是由孔伋所著,孔伋既是孔子的孙子,又是孔子思想的继承者。因此,此书反映的仍然是正统的儒家思想。《中庸》与后面将要提到的《大学》原本只是《礼记》中的两篇文章,后由南宋朱熹将之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合在一起,称为四书。《中庸》是关于人生哲学的一本书,它对中国人的人生观影响很大,人们在为人处世上所推崇的“中庸之道”便是受了此书的教化。“中不偏,庸不易”的主张已经成为了中国人待人接物的行为准则。
中庸思想告诫人们做事要不偏不倚,不走极端,凡事都要适度,不要越轨。所谓“过犹不及”,事情做过了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目标,有时还会带来负面的影响,甚至为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因此,保持“中庸”的做事风格才不会出现大的错误,才能使事情顺利进行。
做事是如此,做人更是如此。“中庸”让人最先联想到的就是“平庸”,中庸的人往往是平凡的人、普通的人。可是伟大却正是蕴藏于平凡之中的,也只有平庸才能长久,这是宇宙间的基本法则。当然,中庸并不等于自甘堕落、无所事事,“中庸”是一种做人的心态,时刻保持一颗平常心才能使自己的生活健康快乐。
【原文】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译文】
作《大学》这本书的是曾参,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
【评析】
曾子,名曾参,是孔门“七十二贤人”中的佼佼者,更是孔子思想的嫡传者,相传《大学》是他所作。《大学》共有十章,同《中庸》一样也是朱熹从《礼记》中抽出的一篇,它完整地阐述了一个人从格物致知开始,直至治国平天下,超凡入圣的八步功夫,是儒门修心修身的方法论。这八步功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修齐,至平治”就是指其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对自己内在德行的修养,“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对自身能力的外部运用。
曾子主张“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修身养性必须按照顺序来不能颠倒,要想“齐家、治国、平天下”,必须先从修炼完善自身开始做起,最重要的是先修己心,使自己达到内圣的标准,然后再修身、齐家。如果有机会来治理国家,为大众服务,便能以德服人、游刃有余,否则就算送一个“天下”给你治理,恐怕也会因为自身的修养不够而搞得天下大乱。
【原文】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译文】
孝经的道理弄明白了,把四书读熟了,才可以去读六经这样深奥的书。
【评析】
《孝经》是儒门十三部经典里面的第一部,共十八章,《孝经》是曾子问孝,孔子回答,曾子退而与弟子们研究讨论,再由弟子们整理而成的,是一部阐明封建孝道、宣传儒家宗法思想的书。《汉书·艺文志》上说:“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
书有深浅难易的区分,读书必须从浅易的开始读起,奠定求知、做人、处世的基础,再进一步学习更深奥的知识。先将《孝经》读通,再去学习其他的知识,这是按照“首孝悌,次见闻”的教学顺序走下来的。要把《孝经》这一部书的道理,都融会贯通,再读四书,明白做人处世的道理,并且有了学问的基础,然后才能研究六经这些深奥的典籍。同时,若想学古先学做人,“心地干净,方可读书学古”,否则难免会成为知识渊博的害群之马。古人求学,先读《孝经》的目的就是为了先学会做人,因为恪守孝道是做人的基础,对父母尽孝是人生学习的第一课,只有孝的种子扎了根,善的幼苗才能茁壮成长,也才能使自己明心见性,这之后再读书学古便能领会书中的真谛而不被表面的东西所左右。
【原文】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译文】
《诗》、《书》、《易》、《礼》、《春秋》,再加上《乐》称六经,这是中国古代儒家的经典,应当仔细阅读。
【评析】
六经包括《诗》、《书》、《易》、《礼》、《乐》、《春秋》六部儒家经典。其中《诗》指《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书》指《书经》又称《尚书》,是中国第一部历史文献;《易》指《易经》,包括《连山》、《归藏》、《周易》;《礼》指《礼记》,是中国第一部文化资料汇编;《乐》指《乐经》,原书已散佚,但其中精华已融入其他五经中;《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这六部经书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形式阐发了儒家思想。虽然表现形式和写作内容不同,但是它们的精神内涵却是融会贯通的,拥有共同的思想体系。
六经分别从艺术、历史、哲学、科学、宗教、制度、文化等不同的视角对儒家思想进行生发,内容丰富庞杂,包罗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想要研究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就不能不研究六经。即使不是为了研究文化,单从增长见闻、丰富知识、提高素养方面,对人的身心也是大有裨益的,是值得人们静下心来仔细研读一番的。作为一个中国人,应从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了解古人的智慧和伟大,并为祖先留下如此丰厚的文化遗产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原文】
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译文】
《连山》、《归藏》、《周易》,是我国古代的三部书,这三部书合称“三易”,“三易”是用“卦”的形式来说明宇宙间万事万物循环变化的道理的书籍。
【评析】
《易经》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著作,《连山易》相传为上古的伏羲氏所作,《归藏易》则相传是由黄帝所作,《连山易》和《归藏易》早已失传,如今流传下来的只有《周易》一种,是经周文王姬昌整理过的,因此称为《周易》。《周易》通过象征天、地、雪、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演绎成八卦的形式,并以此来推测自然和命运的变化,说明宇宙间万事万物循环变化的道理。
《易经》虽是我国古代人占卜的书,但它并不消极和迷信,在它的第一卦“乾卦”的第一篇卦辞中就说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后面还有“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云雷屯,君子以经纶”、“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等,可见它的主导思想是积极而乐观的。并且它当中阐述了极为深奥的哲学道理,具有无法估量的学术价值。因此,才有孔子“五十以学《易》”,乃至“韦编三绝”的故事。孔子从哲学的角度重新理解和讲述《周易》,为人们对《易经》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从此之后,人们便从宗教、哲学、社会、数学等不同的方面对其进行探索和发掘,并且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因为,它仰观天文,俯查地理,究天人之际,通万物之情,绝非单纯的占卜问卦所能概括。
【原文】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译文】
《书经》的内容分六个部分:一典,是立国的基本原则;二谟,即治国计划;三训,即大臣的态度;四诰,即国君的通告;五誓,起兵文告;六命,国君的命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