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人类生活中的主食大多来自植物,像稻子、高粱、豆类、小麦、黍米和谷子,这六种谷物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食品。
【评析】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是古人日常生活中维持生存需求的食粮,当然其中绝大部分也是现代人食用的主食。只是,现代人尤其是生活在城市之中的现代人平常吃到的大都是成品,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六谷”原来的名称,更不用说辨别“六谷”的本来面目了。俗话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没有生活实践自然缺乏生活经验。当然“五谷不分”也不全都是“四体不勤”的缘故,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们各司其职,对于本职范畴以外的事物缺乏了解也是情有可原的,再加上中国地大物博,各地气候、风俗、民情不同,主食也各不相同,不了解也是很正常的。
但是,作为一个衣食富足的现代人,应该更加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道理。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他人的肯定和珍惜。虽然,现代农业已经告别靠天吃饭的自然经济时代生产模式,农业科技的发展使得农民的工作不再像过去那样繁重。但是,农业依然是一种生产周期最长的体力劳动,需要经过漫长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而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农民兄弟的心血。所以,爱惜每一粒粮食依然是人们需要发扬的优良品德。
【原文】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译文】
马、牛、羊、鸡、狗和猪,叫作六畜。这些动物和六谷一样本来都是野生的。后来渐渐被人们驯化后,才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评析】
“六畜”是自然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农业社会人们饲养“六畜”作为农业的副产品。“马牛羊,鸡犬豕”作为家畜,在中国已经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据说在上古时代就已经开始了。传说伏羲氏是最早驯服“六畜”的人,他教初民们饲养捉来的野生马、牛、羊、鸡、犬、猪,同时使它们不断繁殖。“六畜”与人类关系可谓密切,马可负重至远,牛能运货耕田,羊有跪乳之恩,鸡有报晓之功,犬有守夜之义,猪有庖厨之用,它们各司其职、服务于人,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当然,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再去饲养“六畜”,即使在农村,“六畜”齐全的家庭也非常罕见。人类远离了蒙昧的洪荒时代,告别了落后的封建社会,“六畜”也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淡出了历史的舞台。即使今天人们仍能看到这六种家畜,它们也已经不再是以原来的作用和面貌呈现了,大部分的六畜已经作为庖厨之用,成为人类生活中的盘中餐,而且多是大规模的单一饲养方式。即便如此,人们多一些对这些昔日功臣的了解还是必要的,毕竟它们还是人类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原文】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俱。
【译文】
高兴叫作喜,生气叫作怒,伤心叫作哀,害怕叫作惧,心里喜欢叫爱,讨厌叫恶,内心贪恋叫作欲,合起来叫七情。这是人生下来就有的七种感情。
【评析】
人有七情六欲,喜、怒、哀、惧、爱、恶、欲,这些是人类都具备的七种情绪,它们是与生俱来的,谁也不可能将其抹杀。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七情”人才可以称之为人,它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重要标志。“七情”是人心意的变化,是因心有所感,性有所动,感而后发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因此,对于“七情”人们没有必要过分压抑,过分压抑的结果不是让自己变得无情,就是使人格扭曲、精神崩溃。人们应该正视自己的情感需求,适度的发泄有利于保持身心的健康。
当然,这里所说的情感发泄是有原则的,正如《菜根谭》中所说:“心体便是天体。一念之喜,景星庆云;一念之怒,震雷暴雨;一念之慈,和风甘露;一念之严,烈日秋霜。何者少得,只要随起随灭,廓然无碍,便与太虚同体。”人的心体如同大自然一样需要宣泄的空间,才能没有郁积,但其中的关键是“随起随灭,廓然无碍”,也就是说情绪的发泄不能是无节制的,人应该学会调节自己的各种情绪。那些有智慧、有修养的人都能够对自己的“七情”作适当的调节控制,不受情绪所左右。因此,人们不仅要正确面对自己的情绪,还要懂得如何去做情绪的主人,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原文】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译文】
我国古代人把制造乐器的材料,分为八种,即匏瓜、黏土、皮革、木块、石头、金属、丝线与竹子,称为“八音”。
【评析】
这是说中国古代演奏音乐的八种乐器,最早具体提出“匏土革,木石金,丝竹”的八音分类方法的是《周礼·春官》。“匏”指匏瓜,是一种瓜类,晒干后可制成笙、竽等乐器;“土”即黏土、陶土,可制成埙;“革”指皮革,可制成皮鼓;“木”是指木制乐器,包括木鱼、梆子、拍板、祝和敔等;“石”指石类乐器,有石磬;“金”是金属类乐器,包括钟、铃、锣、钹、铙等;“丝”是指用蚕丝、丝线作弦制成的乐器,包括琴、瑟、筝等;“竹”是指用竹管制成的笛、箫等乐器。“八音”即表示这八种不同材质的乐器。
音乐可以愉悦人的性情,《尚书·尧典》中说:“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八音”可以调和身心,同时“乐”和“礼”又是相辅相成的,所以中国的“礼乐”是不分家的。《三字经》作为一部儒家思想的通俗读本,之所以将“八音”的内容列入其中,正是因为儒家传统讲究“礼乐”治国,注重音乐的政治效果。不仅有“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之说,更有“治世之音安以乐,乱世之音怨以怒,亡国之音哀以思”以及“无乐不和”的说法,音乐的巨大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原文】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译文】
由高祖父生曾祖父,祖父生父亲,父亲生我本身,我生儿子,儿子再生孙子。
【评析】
中国人的家族观念自古以来就很强烈,家庭出身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似乎都显得十分重要,因为对于自己生命的出处和来历是人类共同关心的话题。就好像对于祖国光辉历史的自豪感一样,家族的兴衰荣辱同样牵动着每一个成员的心。而中国家族的形成又有着自己的特征,以自身为中心,往上数可以数到四代“高、曾、祖、父”,往下数又有四代“子、孙、玄、曾”,加上自己正好是九代,也就是常说的“九族”。九代当中又各有兄弟,形成一个发散式的庞大整体,所以“九族”几乎代表了整个家族,因此,古代刑法最重的罪名莫过于“诛九族”,因为“九族”同诛无疑是将整个家族连根拔起、全部铲除了。
当然,现代社会不会再出现这种连累无辜的“诛九族”的罪责,但是人们对于家族的顺承关系还是应该多一些了解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担负着承上启下的责任和义务。虽然已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而且有一天自己也终将变成“后来者”的“古人”,但是生命本身就是这样一个传承的过程,人类的繁衍,一代接着一代,生命的延续永无止境。每个人都要经历这样的过程,而对于自己家族的贡献,是否能成为后代尊敬和瞻仰的对象,就要看现在付出多大的努力了。
【原文】
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译文】
由自己的儿子、孙子再接下去,就是玄孙和曾孙。从高祖父到曾孙称为“九族”。这“九族”代表着人的长幼尊卑秩序和家族血统的承续关系。
【评析】
此句承接上文而来,上文已经对“九族”做了一个简单的概括和交代。“九族”代表了一个家族,更代表了人与人之间的伦常关系。自上而下、长幼有序,是不容混淆和颠倒的。“九族”代表的是与自己关系最为密切的直系血亲,因此,它不仅是血统的承续关系,更是一种血浓于水的亲情。“族者众也,伦者序也,尊卑长幼,定而不乱,才能天下太平”,在家庭中,每个成员都应该认识到自己的长幼尊卑地位,以及自己应负的责任和义务,如此家庭才能和睦。而亲情作为各种情感中最稳定的因素,它不仅是维系家庭成员关系的纽带,更是人在失意时最坚强的后盾和最坚固的堡垒。
所以,人们不仅要了解和认识“九族”的组成和关系,还要学会如何更好地去维护这种关系。继承家族的优良传统,维护家族的整体利益,促进家族的和睦相处,是每个成员都应负起的责任。现代人虽然已经很难了解到自己“九族”的全貌,但是家族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不应该磨灭,对于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应该学会珍惜、继承和发扬,从而将其更加完美地展现在后代面前。
【原文】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
【译文】
父亲与儿子之间要注重相互的恩情,夫妻之间的感情要和顺,哥哥对弟弟要友爱,弟弟对哥哥则要尊敬。
【评析】
这里开始讲“五伦十义”,“五伦”包括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者又都是一体两面,从而形成“十义”。此段首先从家庭方面入手,分析父子、夫妇、兄弟之间应该呈现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父子恩”,就是要父慈子孝,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因此对子女关爱备至是理所应当的;而父母对子女有养育之恩,子女孝敬父母更是天经地义,赡养父母是每一个做子女应尽的义务。“夫妇从”,就是夫和妻顺,夫妻在家庭生活中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论语》中说“夫唱妇随,妇唱夫随”。夫妻之间的生活目标是相同的,只有步调一致才能顺利地到达目的地,也只有举案齐眉、相敬如宾才能保证家庭的和谐。“兄则友,弟则恭”,就是兄友弟恭,作为血缘关系最近的亲人,民间有“做兄弟,有今生没来世”的说法,兄弟只有一世的缘分,所以应该珍惜,前世今生这种说法虽然是无稽之谈,但是兄弟之间和睦相处、同气连枝却是必要的。
一个家庭的和乐美满来自于父子、夫妻、兄弟之间的共同努力,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会打破原来的平衡,而作为构成社会的细胞,如果家庭关系是破裂的,那么社会也必将到处充满不安定的因子,和谐与发展又从何谈起呢?
【原文】
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译文】
年长的和年幼的交往要注意长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处应该互相讲信用。如果君主能尊重他的臣子,官吏们就会对他忠心耿耿了。
【评析】
上面所说的是“五伦”中的家庭因素,这里要谈到的则是其中的社会因素。一个人的生存和生活除了自己的家庭外,更加离不开广阔的社会空间。而社会有社会的生存法则,人若想在社会生活中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就要按照它的规则行事。在社会中最重要的两种关系就是“朋友”和“君臣”。“友与朋”自然指的是朋友间的关系,朋友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要维系好朋友间的关系就要做到朋信友义,若想获得真正的友谊就要以诚相待,朋友之道讲究“信”与“义”二字,彼此推心置腹,诚信有义,才能成为真正的知己。“君则敬,臣则忠”说的是君臣之间的关系,现代社会虽然已经没有了所谓的“君臣”,但是这里仍不妨将它看成一种上下级或者老板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做领导的要尊重自己的下属,只有对下属的人格和劳动发自真心的尊重才能得到部下的衷心回馈;做下属的要忠于自己的本位,只有尽职尽责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能获得上司的认可和重用。
人在社会中最主要的就是这两种人际关系,要处理好它们其实并不难,只要能够做到真心做人、真心做事,一切看似复杂的难题都会迎刃而解。
【原文】
此十义,人所同。
【译文】
前面提到的十义:父慈、子孝、夫和、妻顺、兄友、弟恭、朋信、友义、君敬、臣忠,这是人人都应遵守的,千万不能违背。
【评析】
前面的“五伦”分解开来就是“十义”,也就是父慈、子孝、夫和、妻顺、兄友、弟恭、朋信、友义、君敬、臣忠。这十条原则是处理各种相互关系的准则,每一个人都要遵守奉行,也只有对这些原则遵守奉行才能使自己的人生道路更加顺畅,才能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幸福安康。
人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演绎着自己的生活,父、子、夫、妻、兄、弟、朋友、君、臣,无论站在哪一个位置,都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而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要首先认清自己所处的位置、找准自身的角色定位,然后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才能更加深刻地了解自己肩上所负的责任,从而将自己的人生导演得更加精彩。
而文中的“十义”正是帮助人们寻找自己定位的标准。它能够帮助人们维持家庭和社会的各种关系。时至今日,这十条准则仍是维持社会安宁、推动社会发展强有力的保证。
【原文】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译文】
凡是教导刚入学的儿童的老师,必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楚,每句话都要解释明白,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断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