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
黄香是东汉江夏人,他在九岁的时候,母亲得病去世,在伤心的同时更加倍地孝敬父亲,炎热的酷暑,他用扇子先将父亲的床铺扇凉、赶走蚊虫,然后再请父亲就寝;寒冷的冬天,他用自己的身体将父亲的被子焐暖,然后再请父亲安睡。黄香小小年纪就有如此的孝心,因此人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他的孝行也被列入“二十四孝”之首。他的行为更是每一个为人子女者应当效仿的对象。孝心是人的品行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孝敬父母,这是做人的准则。所谓“百行孝当先”,一个人品质的好坏首先要看他是否能够孝敬父母,若连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善待,又怎么可能去善待别人呢?“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禽兽尚知养育之恩,人若不懂得这个道理恐怕连禽兽都不如了!同时,孝道更是一个坚持的过程,“久病床前无孝子”,偶尔一次或一时的“孝”都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孝”,“孝于亲,所当执”是要人能够做到严持孝道,永不放弃,因为对于人类社会而言,“孝”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
【原文】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译文】
东汉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评析】
“孔融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中国人注重长幼有序、兄友弟恭的文化传统,而孔融让梨无疑是符合这个传统的。“孔怀兄弟,同气连枝”,兄弟之间要相互关心友爱,彼此气息相通,因为兄弟之间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如同树木一样,同根连枝。只有兄弟间和睦相处才能使自己的家族根深蒂固、枝繁叶茂。再者,兄弟如手足,若手足相残、同室操戈,无论成败如何,都必定会大伤元气。历史上兄弟反目的惨痛教训并不鲜见。
当今社会虽然独生子女家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但是尊敬兄长、友爱兄弟的美德并不过时,对于比自己年长的同辈人,这条准则依然具有它的实际效用。因此,人们从小就应该培养这种谦恭礼让的优良品质。从尊敬友爱兄长开始,培养自己的爱心。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不计个人得失,才能受到别人的欢迎,同时也会感受到他人温暖的回报。
【原文】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译文】
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友爱兄弟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评析】
上面的两则故事分别讲了“孝”和“悌”,“黄香温席”是讲“孝”,“孔融让梨”是讲“悌”。“孝悌”是做人的基础,也是做学问的基础。一个人若想在学术上有所建树,首先要学会的就是孝敬父母、善待兄弟,然后才是丰富见闻、积累知识。“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是教育的内容和顺序,不能倒置,如果第一步的孝悌没有打好基础,后面的知识传授宁可不要进行,否则难免会教出几个满腹经纶的衣冠禽兽,因为没有坚实的品德作基础的教育是不牢靠的,社会上从事高智商犯罪的人多半是违背了这个教育顺序的结果。一个没有学会走路的人去学跑步,其最终的结果必然是摔得鼻青脸肿。
而学习同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知某数,识某文”,就是要从最简单的算术和认字开始一点一滴的积累。只有掌握了最基本的算术规律和法则,日后才能学习更加高深的数理运算和自然科学;也只有先学会读写最基础的文字,以后才能读懂艰涩深奥的文章,最终才能文思泉涌、下笔千言。因此,打好基础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无根的花木是长不成参天大树的。
【原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译文】
我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评析】
此句承接上文的“知某数”,中国的计数方式采用十进制,一到十看来很简单,但变化起来却无穷尽,一是数字的开始,十个十是一百,十个百是一千,十个千是一万,如此累积上去,便可以无穷无尽。
数学作为各门自然科学的基础,是看起来最简单,实则是最深奥的,数学是基础科学的基础,没有对数的研究,人类就无法认识宇宙的规律。不要小看这些简单的数目,它们当中蕴含着无穷的能量,因为它用最简单的数字符号系统,概括了宇宙的复杂性,使人类彻底更新了自己的生存手段和生存能力。几乎各个科学门类都离不开数学,所以必须认真地从简单的数目学起,为将来学习其他知识打好基础,也为自身认识自己、认识自然、认识宇宙准备好最强有力的武器。而要掌握好这门深奥的学问就要从最简单的“1+1”开始学起。
【原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译文】
什么叫“三才”?“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个方面。什么叫“三光”呢?“三光”就是太阳、月亮、星星。
【评析】
大千世界纷繁芜杂,人类要怎样才能更好地认识它,看清它的本来面目呢?那就要从最基本的开始学起,只要抓住了事物的总纲就不难理清它的头绪了。世界虽然很大,但是万物却有它的主宰,这就是“天”、“地”、“人”,此三才者便囊括了宇宙万物、芸芸众生。“天”指的是万物赖以生存的空间,包括日月星辰运转不息,四季昼夜更替不乱,风霜雨雪应时而生,这些都是宇宙万物变化的自然规律;“地”是指万物借以生长的地理条件和各种物产,是自然规律作用的物质对象;“人”是万物之灵,是自然规律和物质对象的掌握者,人也只有顺天地化育万物,才能使天地万物生生不息。
而在人类还没有发明各种照明设施之前,作为原初的光明来源就只有“日月星”,它们为人类的远祖和各种生物带来了光明,也带来了生机。因此,这三者不仅是人之“三光”,更是天之“三宝”。当然人也有“三宝”,那就是“精气神”。人类作为宇宙的灵长、万物的主宰,应该学会用己之“三宝”去掌握天之“三光”,并将宇宙“三才”的智慧发挥到极致。
【原文】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译文】
什么是“三纲”呢?“三纲”是人与人的关系应该遵守的三个行为准则,就是君王与臣子的言行要合乎义理,父母子女之间要相亲相爱,夫妻之间要和顺相处。
【评析】
古人讲究“三纲五常”,纲常不乱才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在这里讲的便是“三纲”,“君臣”、“父子”、“夫妇”是“三纲”的主体,也是封建社会的主体。在封建礼教的规范下,“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每个人都应认清自己所处的地位,人人从我做起,君义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才能天下太平、国泰民安。在古代,这“三纲”对维护封建秩序也确实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当然,作为封建社会的行为准则,它显然已经过时了,现代人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其做出新的理解和诠释以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首先,“君臣义”这一条是应该被剔除的,因为它是为了满足封建君王的统治需求提出来的,在民主社会中政权的拥有者是人民群众,作为权力行使者的人民公仆们要明白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赐予的,应该利用它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其次,“父子亲”,这当然是必要的,“父慈子孝”是传统美德,父子和睦是家庭幸福的基石,现代人同样应该秉承这一优良传统;最后,“夫妇顺”,男女平等,夫妻在家庭中的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因此若抛弃“夫为妻纲”的旧观念,这一条自然是成立的,夫妻和顺当然是家庭美满、事业成功的有力保障。
【原文】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译文】
春、夏、秋、冬叫作四季,这四个季节不断变化,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止。
【评析】
四季变化是大自然规律作用的结果,是由地球绕太阳的公转引起的。一年之中春、夏、秋、冬四季各有特色,循环运转,永不止息。古人虽然不了解“地球”、“公转”、“自转”这些现代的科学名词,也不了解四季产生的根本原因,但是却能根据四季的变化总结出一套适合自身耕作的规律,并且制定了一套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表”。同时中国的历法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人性化的,因为它是根据天体的运行和人们的耕作习惯制定出来的,而且直到今天依然适用。中国的历法,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六气为一时,四时为一岁。人们根据四时的变化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根据农历节气播种、收获。由此,我们不得不钦佩自己老祖宗的智慧和创造力。
四季的变化有其自身的规律,我们的祖先在不懂现代科学的情况下,尚能根据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将四时安排得如此妥当。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现代人不仅能够懂得四季的来历、掌握它的规律,更能预测天气的变化。因此更应该利用这些有利的条件为各行各业提供方便,为子孙后代造福。
【原文】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译文】
东、南、西、北,叫作“四方”,是指各个方向的位置。这四个方位,必须有个中央位置对应,才能把各个方位定出来。
【评析】
“四方”为“东”、“南”、“西”、“北”,中国人最早发明了能指示四方的“司南”,也就是今天的指南针。当然,这所谓的“四方”是相对而言的,它需要一个中心点才能成立,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是和中心点相对应的,没有了这个中心点便不能定出方向。因为地球本身是圆的,并不存在“四方”之说,东南西北是人类臆设的方向坐标,茫茫太空之中哪里有什么方向可言?所以,“四方”只是人们的一种假设。然而,作为宇宙中渺小的人类是需要为自己定一个方向的,生活中很多事情都需要方向作为人们的指引,比如说航海,比如说探险,比如说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因为没有方向感的人同时也是没有安全感的。人如果失去了方向就会迷路,生活若是失去了方向就会堕落。
因此,人类的生活需要方向。而“四方”的确立同时又是以自我为中心点和平衡点的,也只有以自我为中心去定位,才能找准具体的方向,如果没有中心,就没有东西南北,中心一确定,四方的概念就出来了,中心移动,方向也跟着改变。
所以,古人才说“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原文】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译文】
说到“五行”,那就是金、木、水、火、土。这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宇宙各种事物的抽象概念,是根据一、二、三、四、五这五个数字组合变化而产生的。
【评析】
“五行”是古人根据自然界中各种物质构成的特点总结出来的,中国人认为物质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组成的。因此,国人认为在天为“五星”,在地为“五行”,在人为“五经”,也就是人的五脏。“五行”相生相克,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而五行生克制化的原理都是“本乎数”,是天地自然之数理,由简而繁是数理变化的规律,也是构成万物多样化的规律。中国人将其作为物质的本原是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也不是全无道理可言的。
当然,“五行”包含了很深的哲学道理,由它而推出的数理逻辑也是非常复杂和烦琐的,它也已经作为一种学术问题被科学家们拿来做了深入的研究,因此几句简单的话并不能将其说清。在这里,人们只需要知道它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掌握它的基本内容就可以了。若要对其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还需要人们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以发掘其中更加深奥的哲理和数理关系。
【原文】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译文】
如果所有的人都能以仁、义、礼、智、信这五种不变的法则作为处事做人的标准,社会就会永葆祥和,所以每个人都应遵守,不可怠慢疏忽。
【评析】
“仁、义、礼、智、信”是“三纲五常”中的“五常”。这些都是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和总的纲领。“仁”是指仁爱之心、爱人利物,最早是由孔子提出的,也是儒家思想的最高道德标准;“义”是指道义、正义,是由孟子提出的,它要求人们公正合宜、主持公理;“礼”是指礼仪、礼节,做人应该谦恭礼让,识大体、知礼节;“智”是指才智、智慧,是指人明辨是非、英明果决的能力;“信”指诚信、守信,做人诚实守信、一诺千金。这“五常”是古人做人和做事的准则,同时也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品质和素养。
仁、义、礼、智、信,不仅是做人的准则,更是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桥梁。只有每个人自觉遵守,不懈怠、不疏忽,才能保证社会生活的有序进行。虽然在现代社会生活中,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道德规范也在不断地成熟和完善,人们的观念和道德标准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但是作为传统文化和道德的精髓,“五常”之说依然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因为高速的发展更需要高尚的道德观作为坚强的后盾。而在道德观逐渐淡化的今天,人们当然更需要对这一行为规范的继承和加强,如此才能使人们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原文】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