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译文】
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评析】
人的本性在本质上并不存在多大差别,然而在长大之后,性情、行为、品德、成就上却千人千面、大相径庭,这是为什么呢?答案是教育。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十分注重对人性的教育,无论是坚持“性善论”的孟子还是推崇“性恶论”的荀子,他们都主张用教育的方式来教化世人。孟子希望通过教育来保持人们的纯良本性不受混浊世情的污染,而荀子主张以礼仪的教化驱除人们品行当中的劣根性。因为“性相近,习相远”,所以才要通过后天的修养去完善它,因此本段也是《三字经》立论的基础,是教育的基础,同时也是教育的准则。
无论善恶,人的天性本身并无什么不同,而等到慢慢长大之后,每个人的学习环境和所学习的内容不同,习惯和性情就有所差别了。努力学习的人,生活会越来越好;不努力学习的人,就会日渐堕落。所以,人从小就应该受到良好的教育,好好学习、区分善恶,只有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学识和修养,才能驱除先天的劣根性、保持纯良的本性,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原文】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译文】
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评析】
正像开头时所说的,后天的教育是一个人能否成才的关键。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头等重要的大事。人光有善良的本性是不够的,如果没有得到适当的启发和教导,善良的本性就会受到外在不良环境事物的影响而逐渐变坏。教育是人一辈子的事业,在人的一生中,教育是不能停止的。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为“苟不教,性乃迁”,所以教育一天也松懈不得。
“教之道,贵以专”则是教育的原则。它包含两层含义,首先是对于教育者而言,教育要持之以恒,不能有丝毫的怠慢,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需要的是恒心和责任心,要想使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必须时刻注意对孩子的教育,专心一致,时时不能放松;同时,对于课业的选择,要以专精为主,不要希求广博,而现代的教育往往不是“贵以专”而是“贵以杂”,方法杂、内容杂,孩子们除了要接受学校的课程以外,还要去上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辅导班,最后搞得精疲力竭,然而却收效甚微。其次,对于受教者而言,学习只有专注才能获得真知,所谓“一心不可二用”,人的身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若不能做到“身心合一”,又岂能学有所成?因此,学者应以“专”字为主导,只有专注、专心、专一,才能修得精深的造诣,也只有在做到“专”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博”的可能。
【原文】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译文】
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给孟子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以割断织机上的布来教育他。
【评析】
父母是孩子最早的教育者,因此父母为孩子提供的学习环境和教育方法对其人生的发展方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孟子之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昔孟母,择邻处”讲述的就是环境对孩子身心成长的巨大作用。孟子的母亲,为了寻找一个对孟子有益的教育环境,不辞辛劳搬了三次家。孟子家原来住在一片坟地附近,那里时常会有送葬出殡的人家哭哭啼啼、吹吹打打。孟子看了以后就学人出殡打幡、哭丧祭拜。孟母非常担忧,孩子从小就学这些事,将来又怎么能成大器呢?于是就将家搬到了城镇居住,母亲的原意是让孟子多长一些见识,开阔眼界。但这里十天赶两个集场,喧闹异常。孟子回家后不是叮叮当当学打铁,就是比比划划学杀猪。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并不希望儿子成为铁匠或屠夫,于是决定再次搬家。这一次孟家搬到了学堂隔壁,周围都是读书人,具有浓厚的学习气氛。孟子每天都看到上学的人举止文雅、落落大方,也跟着读书识礼,见儿子如此勤学刻苦,孟母心中的石头总算落了地。
“子不学,断机杼”是孟母教子的故事。有一次孟子不好好学习,当他逃学回家时,他的母亲拿起了剪刀,将织布机上就要织好的布匹剪断,并且告诫他,求学的道理就像织布一样,必须将纱线一条一条织上去,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积丝才能成寸,积寸才能成尺,最后才能织成一匹完整有用的布;读书也是一样,要努力用功,并且持之以恒,经过长时间的累积,才能有所成就。否则就像剪断了的布匹一样,一旦中断就很难再续。
【原文】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译文】
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评析】
这同样是一个关于对子女教育的故事。五代时,窦禹钧家住北京燕山附近,人称窦燕山。他为人乐善好施,对子女的教育更是非常重视。他遵照圣贤教诲的义理来教育子女,例如他的家庭之礼都按照古礼进行,家中男不乱入,女不乱出,男耕女织,和睦孝顺,他的五个儿子窦仪、窦俨、窦侃、窦尔、窦僖在其教导下均学有所成、深明大义,因此才有五子联科,光耀门楣的佳话,并获得侍郎冯道的题诗:“燕山窦十郎,教子以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后来,五个儿子又同成为北宋初年的名臣,这与父亲的教育方法和严格管束是分不开的。所以,子女能否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与家庭教育选择何种方式是密切相关的。
虽然,以当今社会的角度来看,孔孟之道的教育方法似乎已经有些落伍,但是其正确的教育理念和精神对子女身心的成长依然具有不容小觑的指导作用和意义。因此,为人父母者要学会使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同时对子女的身心发展加以正确的引导,才能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原文】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译文】
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
【评析】
教育的成败是两种推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两种力分别来自家庭和学校。孩子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绝大部分教育来自家长和教师,作为孩子人格和灵魂的塑造者,家长和老师的肩上都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养不教,父之过”,生育子女,若只知道养活他们,只是供给他们衣食住行的物质需求,而不去对他们进行教育,那是做父母的失职。“教不严,师之惰”,严师出高徒,严格的教育是通往成才之路的必然途径,老师教育学生,不应仅是知识、技艺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因此对于学生的要求一定要认真严格,一个偷懒怠惰的老师是教不出好学生的。同时,家教与师教并不是两个孤立的个体,它们只有作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才能发挥最佳的效用。这是因为,家教和师教具有互补性,两种教育的背景不同,内容也不一样,有些话老师说不出口,有些话家长说不出口。家教是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教育,叫作扎根教育。没有家教的小孩子,即使学校教育再优秀,一生也不会有大成,因为他没有根。师教是更高层次的系统性教育,是对家教的发展和升华,没有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即使家教再成功,子女也只能做一个胸无点墨的老实人。因此,如果说家教是播种和浇水,那么师教就是施肥和修剪,离开了哪一个环节,幼苗都不能长成参天大树。
【原文】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译文】
小孩子不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没有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评析】
当然,无论外因的作用多么重要,都离不开内因的努力。家长和老师即使为子女和学生提供了最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方式,可如果内因无动于衷,一切的努力都是白费。
作为正在成长期的学生和子女应该懂得体会老师和家长的苦心,对于自己的大好年华更不应该虚度。“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是古人发出的感叹,不要把这些当成无聊的说教,这都是他们的肺腑之言,更是经验之谈。不要等到这些也成为你的经验后才追悔莫及。如果错过了人生的黄金阶段,就会事倍功半,不是说这时候不能学习了,而是你下的工夫大,收获反而相对小。何况学习本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所谓“厚积薄发”,不要轻视年少时的点滴努力和积累,这些都将成为你日后成功的资本;更不要害怕吃苦,“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更何况学习并不是单纯的吃苦行为,只要学进去必将从中获得无穷的乐趣,也只有把学习当成乐趣的人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
学习和努力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父母或者老师,最终的受益人永远是你自己。学会珍惜自己生命的黄金时刻,不仅是对父母和师长的回报,更是对自己人生的负责。
【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译文】
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如果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评析】
人的一生是一个磨炼的过程,只有经过了重重的考验才能显出人性的本真。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头没有区别,人也是一样,只有经过刻苦磨炼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其实每个人都是一块璞玉,只是有的人成为玲珑剔透的翡翠,有的人却依旧是冥顽不灵的顽石,他们之间之所以表现出如此大的差异,是因为有的人经受住了切磋和琢磨,而有的人却半途而废、前功尽弃。没有成器的人经常感叹自己不是那块料,其实是自己没下那份苦功。人的天资并不存在多大的差别,能否成才就要看你是否能经受得起磨炼,而学习正是一种磨炼人的最佳方式。它虽然看起来简单,但是要做到持之以恒就没那么容易了。下面这则小故事就说明了这个简单的道理:有个人从铁匠那里买了一把斧子,他要求把斧子面磨得像刀刃一样光亮。铁匠答应了,不过要求他自己帮忙旋转砂轮。铁匠把斧子面紧紧地压在砂轮上,所以旋转起来特别吃力,于是,那个人一会儿就跑过来看磨得怎样了。如是往返了几次都不见效果,后来他宁可就把原来那样子的斧头拿走算了,不想再磨得像刀刃一样光亮了。铁匠说:“别走啊,接着转,斧子还到处是斑点呢!”“这样就行了,我喜欢这样磨了一半有些斑点的斧子。”那个人回答说。
生活中大部分的人就像这样一把磨了一半有些斑点的斧子,这虽然并不是他们的初衷,没有人不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完美的成功人士,只是却很少有人能够坚持到最后。“学习”是一个简单的词语,却需要人去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地付出自己的努力。
【原文】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译文】
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世的礼节和知识。
【评析】
青少年正处于学习的最佳年龄,对于师长和朋友应该尊敬,谦虚是一种美德,只有虚怀若谷才能从师友那里学到有益的经验和知识,也只有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头脑。良师的指导和益友的影响对自身人格和品格的塑造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学习良师,结交益友是丰富自身知识的必要途径,也是迈向成功的强劲推动力。
更何况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仪的教育源远流长,尊师重道、谦和礼让是每一个青年子弟从小就要接受的教育。“礼”是一切行动的基础,中国人讲究的“礼、义、廉、耻、信”,“礼”是排在首位的,一个人若不识“礼”,其他一切便是空谈。没有人喜欢同一个目中无人、骄傲蛮横的人共事,更不要说为其提供指导和帮助了。而一个人的成功恰恰正是在多方助力的作用下取得的,因此,人要学会“亲师友,习礼仪”。而要“习礼仪”,就要学会尊重他人,《礼记》篇首第一句话就是“毋不敬,俨若思”。人随时随地都要庄重诚敬,内心保持着这种庄重,待人接物不离诚敬,专注于自己内心的修养,才能达到“礼”的境界。待人以诚、进退有度才能不失君子风范,才能赢得他人的尊敬和青睐,也才能为自己的成功增添砝码。
【原文】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译文】
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扇草席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效仿和坚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