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插图版全文阅读 > 第8章 三字经(6)

第8章 三字经(6)


  【评析】

  历史学家大体把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即上古、中古、近古。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代开始的,这以前的历史是神话和传说的时代,即上古时期。而伏羲、神农和黄帝,是上古时代的三位君主,被后人尊称为“三皇”。“三皇”既是上古时代的统治者,又是中国文明的开创者,标志着华夏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伏羲也作“伏牺”,是制伏野兽的意思,这个时期就是历史学上划分的“狩猎阶段”。传说伏羲氏在位115年,他教人们将野生的牛、羊、马、猪、狗、鸡抓回去在家中饲养,成为后来人们所说的“六畜”,他还教会人们结网捕鱼,于是人类便进入了渔猎畜牧的时代。传说中他还首创了文字,绘制了八卦,前面所提到的《连山》就是伏羲氏所作,同时他又造琴瑟、教嫁娶,使中国历史进入了文明的时代。

  神农氏,姓姜,因以火德王,故自称太阳神,世称炎帝。传说神农氏是农业的始祖,在位140年。他兴货利、制耒耜、选五谷,教民稼穑,制陶打井,使中华文明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进入了先进的农耕时代,中国的农业文明由此建立,到现在已经延续了几千年。同时,神农氏还是医药的发明者,神农尝百草的故事源远流长,为了大众的健康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为后人做出了光辉的典范。

  黄帝,姓姬,称轩辕氏、有熊氏。因以土德王,故称黄帝。传说其在位100年,他曾击败黄河上游的炎帝部落和南方的蚩尤部落,并与炎帝部落合成联盟,形成华夏族的主干,因此,中国人又被称为“炎黄子孙”。黄帝时代完成了包括指南车、历法、舟车、弓箭、宫室等在内的传统科技成果和发明创造,代表了中国人对人类物质文明的贡献。因此黄帝被尊为“人文初祖”,从黄帝开始,人文文明的序幕才算正式拉开。

  【原文】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

  【译文】

  黄帝之后,有唐尧和虞舜二位帝王,尧认为自己的儿子不肖,而把帝位传给了才德兼备的舜,在两位帝王的治理下,天下太平,人人称颂。

  【评析】

  中国在上古社会,也就是氏族公社阶段,王位的继承采用的是“禅让制”而非世袭制,王位通过民意选举传给有才德的人。“二帝”就是这样一个“相揖逊”的典范。

  “唐”指唐尧,“虞”指虞舜,历史上有名的尧、舜二帝就是指这两位。尧帝,姓伊祁,号放勋,因为其封地在陶和唐,所以史书上称他为唐尧,传说尧眉有八采,其红如天,其智如神,其为人严肃恭谨、生活俭朴,他住茅屋、穿麻衣、吃糙米、喝菜汤,因此受到万民景仰,尧在位72年,他制定历法,并设立掌管时令的官员,后在晚年将君位禅让给了舜。舜帝,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故人们称他为虞舜,他宽厚待人,孝顺父母,慈爱兄弟,为政仁和,舜帝在位61年,把君位禅让给禹。

  尧舜时期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时代,二帝都把国家当作公器,传贤不传子,把帝位禅让给贤能的人。正是因为他们没有一点私心,所以才造就了一番太平盛世,使国家能够政通人和,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成为中国上古历史中的黄金时代。因此,自古就有“尧天舜日”之说。

  【原文】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译文】

  夏朝的开国君主是禹,商朝的开国君主是汤,周朝的开国君主是文王和武王。这几个德才兼备的君王被后人称为三王。

  【评析】

  夏、商、周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奴隶社会阶段,从此中国历史告别了“天下为公”的氏族社会,进入“天下为家”的世袭王朝。夏商周,在中国历史上合称三代,每一代的时间都很长,夏朝统治400年,商朝统治600年,周朝统治800年。“三王”就是三代的开创者,虽然“三王”采用的是“家天下”奴隶制度,但是他们同样以贤德著称,并且为后世创下了不朽的功勋,因此被尊为“三代圣王”。

  夏朝的第一位君主是大禹,他治理水患,疏通九河,经过13年终于将洪水导入大海,他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公而忘私,三过家门而不入,在当政后仍能勤勉治国,因此得到百姓的拥戴。

  商朝的开国君主是汤,汤原是居住在黄河下游的商部落的领袖,当时的夏朝国君桀暴虐无道,不顾百姓疾苦,一片怨声载道。汤于是兴起义师灭掉了夏桀,他以仁政治国得到人民的肯定,成为“三王”之一。

  周朝的开国君主有两位,分别是文王和武王。文王,姓姬名昌;武王,姓姬名发。父子二人,为讨伐荒淫残暴的昏君商纣前仆后继,最后武王终于通过“牧野之战”的胜利灭掉了无道的商朝。在平定天下后,武王又采取一系列削减军队、提倡文教的措施,使中国进入奴隶社会的全盛时期。

  【原文】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译文】

  禹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从此天下就成为一个家族所有的了。经过四百多年,夏被汤灭掉,从而结束了它的统治。

  【评析】

  大禹死后,因为人民怀念禹治水的功绩,加上其子启又非常贤能,因此诸侯拥戴启为天子。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开创了中国世袭王朝“家天下”的历史。从禹把帝位传给儿子启之后,一个家族统治国家的历史持续了几千年,一直到辛亥革命推翻了最后一位皇帝,“家天下”的统治才最后真正结束了。

  历史有其盛衰的定律,一个朝代能否长期存在要看统治者能否掌握好君权与民意的平衡。这种平衡一旦被打破就意味着颠覆。夏朝就是在失衡中被颠覆的。夏的最后一个君主桀,骄奢自恣、荒淫残暴,不顾百姓安危,穷兵黩武。他还自比为太阳,因此《尚书·汤誓》中记载,夏代臣民都指着太阳诅咒:“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正因为不得民心到了百姓想与之同归于尽的地步,因此当商汤举起义旗、起兵伐夏时,这个看似强大的帝国便迅速土崩瓦解了。商汤凯旋班师,建立商朝,夏朝正式宣告灭亡。夏朝的历史由禹算起,至桀结束,共传十四世,历十七王,共计439年,所以说“四百载,迁夏社”。

  【原文】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译文】

  成汤伐灭夏桀,建立商朝。到殷纣王被周武王伐灭,大约经过了六百年。

  【评析】

  汤灭掉夏朝后,建立了自己的朝代,国号为“商”。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文艺、技术和历法等古代文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文化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商朝从建立起至纣王覆国结束,共传30代,享国644年,故称“六百载,至纣亡”。中间经历了盘庚迁都,将原来的都城由西亳迁到了殷城,所以商朝又称“殷商”,盘庚以迁都为名,同时革除了弊端,重振了朝纲,使国力蒸蒸日上。

  但是,有开始就会有结束,再强大的国家也不例外。历史往往会出现循环的现象。商朝的建立是因为君主的暴虐,而它的覆灭也同样是因为君主的暴虐。历史是一面镜子,而那些昏溃的君王却并不懂得照镜子,即使照了看到的也是别人而非自身。所以,商纣在走夏桀的老路的同时,并没有想到路的尽头会有相同的结果在等待着他。商纣为人残暴,荒淫无度,弄得民不聊生,他做“酒池肉林”,创“炮烙”酷刑,刮民脂民膏,逼比干挖心,什么伤天害理就做什么,最后落得牧野倒戈、众叛亲离的下场也是无可厚非的。

  所以,今人读史是为了从历史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以免走古人错误的老路,若仅仅只是为了看故事、学计谋,就会本末倒置,不仅学不到它的精髓,而且还可能走上歧途。

  【原文】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译文】

  周武王起兵灭掉商纣,建立周朝,周朝的历史最长,前后延续了八百多年。

  【评析】

  周武王子承父业,终于众望所归,完成灭商大业。周朝是中国历史上历时最长的朝代,具有874年的历史。周朝是中国历史上奴隶社会的巅峰时期,奴隶社会的各项制度在这一时期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完善,同时在诗歌、礼乐、技术等文化领域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盛极必衰、物极必反,周朝作为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同样也是奴隶制走向衰亡的时期。周平王迁都标志着周朝的衰落,同时也将周朝的历史分成了两个部分,即西周和东周,幽王被杀以前是西周,平王东迁以后是东周。

  从各朝各代的兴衰中我们可以看出“仁政必兴、暴政必亡”的道理。周朝也不例外,在建国初期,文王、武王以及周公等人励精图治、富国强兵,“修德以倾商政”,商亡之后,更是种德立业,推行仁政,所以才使得国家富强、人民富足。但是,祖先的功德经不起后代的挥霍。前代奠定的坚实基础往往被自己的后人挖空蛀烂,周厉王像桀纣般的残暴,但尚有“周召共和”的支撑。到了周幽王就没那么幸运了,一次次的“烽火戏诸侯”最后断送的却是自己的性命和强大的王朝。从此,一度强盛的周王朝便一蹶不振、名存实亡了。

  【原文】

  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

  【译文】

  自从周平王东迁国都后,对诸侯的控制力就越来越弱了。诸侯国之间时常发生战争,而游说之士也开始大行其道。

  【评析】

  “周辙东,王纲坠”,就是指周平王迁都以后,周天子权力衰落,王室的纲纪和政治制度逐渐瓦解,国家虽然名义上尚有天子主宰,实际却是各诸侯国在各自为政。天子对诸侯的控制力就越来越弱,直至名存实亡。各诸侯失去了控制,都想要称王称霸,于是为了争夺实际的领导权,便连年不断地发起战争,黎民百姓饱受战乱之苦。而诸侯之间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形成轮流执政的局面,“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就是这一时代的产物。

  战事纷纭、干戈迭起,搞得天下大乱,但也有一句话叫“乱世出英雄”。身居下层的有识之士希望利用这一机会大展宏图,于是游说之风兴起,诸子著书立说、百家争鸣,士以“游说”的形式向诸侯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孟子、荀子等人都曾扮演过这样的角色,而各国君子也为了保存和扩张自己的势力大量地“养士”。这些士之中最擅游说之道的莫过于纵横家,其中的代表就是主张“合纵”的苏秦和主张“连横”的张仪。但是他们的出发点并不是为了百姓,而是为了博取功名和利禄。因此,兵连祸结、生灵涂炭的很大一部分责任是要由这些说客来承担的。

  【原文】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译文】

  东周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春秋时期,另一是战国时期。春秋时的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号称“五霸”。战国的“七雄”分别为齐、楚、燕、韩、赵、魏、秦。

  【评析】

  东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但是程度却又有所不同,因此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自周平王东迁开始至孔子绝笔之后称为春秋时期,共224年,也因此以孔子所编《春秋》而名之;之后至秦始皇统一中国为止,称为战国时期。春秋时期是中国奴隶制度的衰落时期,战国时期则是封建制度的形成时期,因为社会性质的不同诸侯之间的争霸之战有着很大的差别。春秋时期产生了五位霸主,依序为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历史上称之为“春秋五霸”。进入战国时期后产生了齐、楚、燕、赵、韩、魏、秦七个强国,史称“战国七雄”。

  “春秋五霸”的争霸活动是在标榜复兴周王室的义旗下展开的,当然这只是一些冠冕堂皇的借口,依靠武力取得霸主地位才是真正的目的。但是这一时期的战争规模相对战国而言要小得多,也少得多,而且彼此遵守游戏规则,速战速决。到了战国时期,诸侯的目标已经不是单纯的争霸,而是要称王了,“战国七雄”之间战事不断,相互吞并,既合纵连横又尔虞我诈,战争不断升级,弱肉强食、杀伐不断、民不聊生,也正因如此才被称为“战国”。

  【原文】

  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译文】

  战国末年,秦国的势力日渐强大,把其他诸侯国都灭掉了,建立了统一的秦朝。秦传到二世胡亥,天下又开始大乱,最后,形成了楚汉相争的局面。

  【评析】

  分久必合,经历了春秋战国几百年的分裂和战乱,人民都期待着能有一个统一稳定的环境来休养生息,秦王朝的统一中国是顺应历史发展要求的,只是却在统一后采取了高压的统治手段,致使民不聊生,也导致了自己国运的转瞬即逝,秦只传到二世便中途夭亡了。

  秦始皇姓嬴名政,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然而在某种意义上,他又是一个伟大的君王,在许多领域都有开创之功。首先,他采用张仪的连横外交及远交近攻等策略,将六国各个击破,兼并六国的领土,使四分五裂的国家走向统一;其次,他创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专治国家;再次,他修建了世界上最宏伟的建筑——万里长城;最后,他使车同轨、书同文,以及统一各国钱币和度量衡,为文化和经济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些伟大的功业确实是前无古人的,连秦始皇自己都沾沾自喜,以为可以千秋一统,万世一系,因此才自称“始皇帝”。然而,历史的发展往往事与愿违,秦代二世而亡对于踌躇满志的秦始皇来说无疑是一个莫大的讽刺。但这同时又是一个历史的必然,虽然他的种种功业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但是,在这些功业背后所使用的暴虐的统治手段却又是逆时代潮流而动的。因此,秦王朝辉煌事业的搁浅纯粹是“自作孽,不可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