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插图版全文阅读 > 第11章 三字经(9)

第11章 三字经(9)


  中国的正史通常都是下一个朝代整理和修订的,朝代的更替和历史的变换,难免掩盖和抹杀掉许多历史的本真。公正、严谨和注重考据虽然是修史者必备的素质,但是也难免会因为受到统治者的干预和自己思想的限制,写出一些与历史本真相违背的言论。所以,读史并不能只纯粹地读古人修好的正史,读史要有怀疑的精神,并且要学会从多种途径了解历史。通过参考实录、十通、帝王起居注、历代奏议等具体的史料,甚至艺术典籍、诗歌、戏曲、传说等多种渠道去发现各个时代的不同面貌,如此才能“通古今,若亲目”。

  【原文】

  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译文】

  我们读书学习,要有恒心,要一边读,一边用心去思考。只有早早晚晚都把心思用到学习上,才能真正学好。

  【评析】

  上边提到了青少年要读的一些书,由小学而书,由书而经,由经而子,由子而史。读书要有先后的顺序,同时又要有正确的方法才能心领神会。读书不仅要用口更要用心。口头的背诵的确可以帮助初学者记忆一些难以理解的内容,中国传统的教学方法排在第一的就是背诵,不管学生是否能理解都先要反复背诵,先记住内容再说,至于文章的内涵以后再慢慢讲解,慢慢体会,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种教学方法既然存在了几千年,当然有它的实用价值。但是,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要去记忆一些不知所云的东西确实显得有些枯燥和乏味,如果能够加上老师的讲解,自然可以事半功倍。所以,现在的教学方式是十分注重理解的,只有理解了才能很好的帮助人们去记忆。

  对于学生而言,能否学有所成最重要的是要看自己有没有恒心和毅力,有没有真正把书读进去。学生读书除了勤学之外还要善思,善于思考才能学到书中的精华,同时还要一心一意,只有“朝于斯,夕于斯”不间断地学习才能获得真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态度又怎么会有好的结果呢?

  【原文】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译文】

  从前,孔子是个十分好学的人,当时鲁国有一位神童名叫项橐,孔子就曾向他学习。像孔子这样伟大的圣贤,尚不忘勤学,何况我们普通人呢?

  【评析】

  让我们来看看古代圣贤是如何提高自身的吧,一个人若能具备这些学习的素质,离圣人的距离便不远了。

  在这些好学者之中,首当其冲的便是孔圣人。孔子不耻下问的故事有很多,这里提到的是他能够虚心向一个只有七岁的神童项橐求教的故事。“项橐三难孔夫子”,使孔子心服口服。孔子可以向一个七岁的孩童求教,真可谓做到了自己所说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一个人能有多大的成就就要看他胸襟有多大的容量。孔子虽为圣人,但是仍能感觉到自己的不足,不断充实自己,活到老学到老,而且抱定“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信念,于是才成为学富五车又德高望重的圣贤,受到世人千载的顶礼膜拜。

  现代人最缺乏的就是这种谦虚的学习态度,总是觉得自己的东西已经够用了,而且总是觉得别人不如自己,目过于顶、不可一世,岂不知自己根本就是“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基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人若没有点不耻下问的精神又怎么可能获得渊博的知识?古人的学习态度是每个现代人都应该去反思和学习的,见贤思齐应该成为每个人上进的动力。

  【原文】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译文】

  宋朝时赵中令——赵普,他官已经做到中书令了,天天还手不释卷地阅读《论语》,不因为自己已经当了高官,而忘记勤奋学习。

  【评析】

  宋朝的开国丞相赵普,虽然已经位极人臣,但是依然手不释卷,经常手捧《论语》认真研读,据说他的治国之策都是从《论语》中得来的,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他曾辅助太祖赵匡胤平定天下,等到太宗即位时仍想以之为相,但听说他只知道读《论语》,其余并无所长,于是就询问他,赵普答道:“臣有《论语》一部,昔吾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治天下。”太宗于是拜其为相。辅佐两朝国君施政皆以《论语》,可见《论语》之殊胜可贵。

  而赵普能够以宰相之尊仍如此好学,可见学习与地位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地位之后并不代表你就可以扔掉手中的敲门砖,地位越高越需要有坚实的知识基础作为支撑,否则自己的位子是坐不久的。同时,学贵精专,人若能将一本书读精读透,并且学以致用,就算一生只研究一本书也照样能取得辉煌的成就。天道酬勤,赵普的故事告诉人们:学无止境,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和人生状态,都要抱定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态度。

  【原文】

  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译文】

  西汉时路温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阅读,公孙弘将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他们两人都很穷,买不起书,但还不忘勤奋学习。

  【评析】

  “披蒲编”讲的是西汉路温舒读书的故事,而“削竹简”则是西汉公孙弘勤学的故事。在我国古代,读书是上层社会的子弟才有的待遇,而且在汉以前非世家没有藏书,寒门之士若想读书无疑是一种奢望。但是,我国古代并不乏一些通过自己的努力跻身仕途的寒门学子,他们又是如何做到有书可读的呢?看一下路温舒和公孙弘的传说就会略知一二了。

  在西汉,还没有出现纸张,所谓“书”多是写在绢帛皮简之上的。而这种昂贵的东西贫苦人家是根本买不起的。西汉的路温舒,家贫无力买书,于是就将割回来的蒲草截成与竹简一样尺寸,并将其编连在一起,将借来的书抄在蒲席上,然后利用牧羊的时间阅读。最后官至临淮太守,并且成为西汉著名的法律专家。另外一个出身寒门的西汉名臣公孙弘,他出身贫贱,但是并不自甘平庸,直到他五十多岁的时候,还经常跑到竹林里把竹子削成竹简,把借来的书抄在竹简上面,并且利用放猪的时间拿来阅读,最后也终于学有所成,成为汉武帝时期的名臣。

  今天,人民生活富裕,国家更是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口号,莘莘学子身处于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之中,国家为了青年一代的教育更是加大投入,现代人不愁没书读,更不用像路温舒、公孙弘那样去“披蒲编,削竹简”,但是他们那种刻苦的学习精神仍然是值得现代的学子们去学习和效仿的。

  【原文】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奋。

  【译文】

  晋朝的孙敬读书时把自己的头发拴在屋梁上,以免打瞌睡。战国时苏秦读书每到疲倦时就用锥子刺大腿,他们不用别人督促而自觉勤奋苦读。

  【评析】

  古往今来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是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获得的,要想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必须自觉地刻苦读书。因为求知这件事任何人也代替不了,只有通过自己努力才能获得。学习是一份自觉的工作,让人监督和督促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要想学习,自己就要确立奋斗的目标,有了目标才能找到努力的方向,才会有学习的动力。有了动力就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将学习当作责无旁贷的事情。晋朝的孙敬和战国时的苏秦就是这样自觉严格要求自己的人。

  晋朝的孙敬,非常勤奋好学,每天读书都读到很晚,为了避免打瞌睡,于是在头发上绑了绳子,悬挂在头顶的木梁上,当他打瞌睡时,绳子扯动头发,就会因此痛醒,再继续用功,“头悬梁”就是指孙敬;战国时的苏秦,发愤勤学,每当他疲倦昏昏欲睡的时候,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让自己清醒,提醒自己不能懈怠,这就是“锥刺股”的故事。

  这两则故事告诉人们读书需要靠自觉,刻苦不是逼出来的,而是自己发自内心的一种对知识的渴求。要懂得,学习不是为了别人,知识是唯一一种别人抢不走的财富。自己能得到多少东西就要看自己付出了多大的努力,自由散漫是终难成大器的。

  【原文】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译文】

  晋朝人车胤,把萤火虫放在纱袋里照明读书。孙康则利用积雪的反光来读书。他们两人家境贫苦,却能在艰苦条件下继续求学。

  【评析】

  古代穷人学习要克服许多困难,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读书学习。家里没有书,就自己去造,路温舒披蒲编,公孙弘削竹简;晚上没有油灯读书也要发挥自己的奇思妙想,车胤囊萤,孙康映雪,就是这样的故事。

  晋朝时的车胤,由于家中贫苦,无钱买油点灯读书,于是他就抓些萤火虫放在网袋中,利用一闪一闪的微弱萤光来读书。另外一位名叫孙康,同样没有晚上读书的条件,他发现下雪的夜晚如同白昼,于是便整个冬天都不畏严寒读书于雪夜之中。他们的努力都没有白费,成功之神更眷顾那些为理想付出过艰辛努力的人。囊萤、映雪的故事也随着他们成功而成为千古美谈,更成为激励青年人勤奋上进的典范。他们在那样恶劣、贫困的条件下,却没有向困难低头。学习不能怨天尤人,更不要找借口,不要说自己没有条件,条件都是自己创造出来的。

  囊萤、映雪的故事是要启示人们,若想要学习并获得真知就不要受客观条件影响,环境是死的,人是活的,没有什么是不能克服的,难以克服的只是人的惰性和依赖性。现代人的读书环境可谓舒适,既不用囊萤,也不用映雪,读书条件虽然是有了,可是有不少人学习的精神却丢了。

  【原文】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译文】

  汉朝的朱买臣,以砍柴维持生活,每天边担柴边读书。隋朝李密放牛把书挂在牛角上,有时间就读。他们在艰苦的环境里仍坚持读书。

  【评析】

  “如负薪”的典故,说的是汉武帝时会稽郡太守朱买臣的故事。朱买臣未入仕前,因家贫又好读书,不得不靠卖薪度日。每次卖柴,他都是且行且诵古书,自得其乐,后来终于学有所成,为武帝所赏识。“如挂角”的典故,说的是隋朝李密的故事。李密少年时代,以放牛为生,故此常坐在牛背上读书。《新唐书·李密传》记载:“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挂角”的典故就是出自这里。

  现代人不好读书的另一个借口就是“没时间”。的确,在当今社会中人们的工作压力确实很大,腾出大段的时间读书也是不现实的事情。但是时间是挤出来的,要学会挤时间,把用于休息和娱乐的时间每天都挤出一些来留给学习,自然能够积少成多,集腋成裘,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自然能发现自己的提高。朱买臣和李密都能够在负薪、放牛时还抽出时间来读书,现代人自然也能抽出时间来为自己充电了。何况时代发展如此迅速,只有在学习中不断充实自己才能不被社会所淘汰。

  【原文】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译文】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号大泉,小时候不想念书,到了二十七岁的时候,才开始下决心努力学习,后来成了大学问家。

  【评析】

  苏老泉指的是宋代的苏洵,苏洵年少时不喜欢读书,到了二十七岁时才忽然觉悟,开始发愤读书。但是,他的努力并没有在科场上获得应有的回报,于是他愤而将自己所著文章付之一炬,并放弃了为科考而读书的念头,开始为自己而读书。他重新精读《六经》和诸子百家,通过五年的养精蓄锐,终于可以下笔千言、如有神助。他的文章文风古朴、文理深邃、文意幽远,他写下著名的《六国论》,得到欧阳修等文坛领袖的赏识,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洵和他两个儿子苏轼、苏辙也被后人合称为“三苏”。

  苏洵的成功在于他的幡然悔悟和锲而不舍的精神。虽然他的起步很晚,而且科场蹭蹬,但是他并不气馁,始终坚持不懈。其中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他不再为了别人、为了科举而读书,懂得了为自己而读书之后,才使得自己能够排除名利的干扰,才不至于患得患失,才能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去对待自己的学习。苏洵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才能够放下包袱,竭尽全力地去汲取知识,才有了后来的成功。人学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若只是为了获得功名利禄去学习,那么就不会有根本的长进,学到的东西也只是皮毛而已。

  【原文】

  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译文】

  像苏老泉上了年纪,才后悔当初没好好读书,而我们年纪轻轻,更应该把握大好时光,发奋读书,才不至于将来后悔。

  【评析】

  苏洵等到年纪很大才后悔读书太迟。青少年时期正是读书的好时机,如果不懂得珍惜,便要像苏洵一样“老大徒伤悲”了。所谓“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少年时代是读书的黄金时期,过了这个时期,人体的各项机能都将发育成熟,而人的记忆力也逐渐呈衰退的趋势,再想弥补浪费掉的青春,就要花上几倍甚至几十倍的精力,而且效果也未必比原来好。所以,年轻的学子应该懂得“勤学早”的道理,珍惜现在的每一寸光阴,才不会有“白首方悔读书迟”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