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的时间十分短暂,加起来总共53年,但却是更替频仍,每一个朝代都有其兴灭的因由,所以说“称五代,皆有由”。朱温建立后梁,在位仅6年被其子所弑。接着,是后唐李存勖,他因袭其父李克用的晋王爵号,打出为李唐复仇的大旗,破契丹、灭朱梁,统一了北方,李存勖自称皇帝,改国号为唐,定都洛阳,为“后唐庄宗”。其后石敬瑭为了在建立后晋时得到契丹的支持,甘心拜契丹国主为“父皇帝”,并将雁门关以北的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宋朝开国以后,黄河以北一直为辽金元三朝占据,形成中国历史上南北朝之后第二次南北对峙的局面。没多久,后晋政权便落入了石敬瑭的部将刘知远的手中。刘知远在太原称帝,赶走契丹人,定都汴京,改国号为后汉。之后大将郭威兵变,篡位称帝,改国号为周,郭威无子嗣,由其养子柴荣继位,称为世宗。
【原文】
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
【译文】
赵匡胤接受了后周“禅让”的帝位,建立宋朝。宋朝相传了十八个皇帝之后,北方的少数民族南下侵扰,结果又成了南北混战的局面。
【评析】
周世宗柴荣之子周恭帝即位时尚年幼,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陈桥兵变”。周恭帝在无力改变现实的情况下,不得不将皇位“禅让”给赵匡胤。于是,宋代建立,定都汴梁。由于《三字经》开始为宋人所编,自然站在为皇帝避讳的角度来叙述,所以说“炎宋兴,受周禅”。两宋一共传了十八代,历十九帝,共计319年历史,其中以靖康之变为转折,之前称北宋,之后迁都临安,称南宋。
宋朝是我国封建专制制度继续发展的时期,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由于五代以及本朝的建立大都是由于大将拥兵自重建立起来的,因此宋在建立初期就吸取前代教训,通过“杯酒释兵权”的策略将大将兵权收回,交由文臣掌管,并且定期调换。这样做尽管消除了藩镇割据、权臣篡位的隐患,但同时也过分削弱了地方力量,使州县日益困弱,无力抵抗外侵,宋成了一个积贫积弱、苟且偷安的朝代。国势的衰微,使有宋以来一直受到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侵扰,而面对侵扰自己也只有招架之功,却无还手之力。在宋代,我国的经济文化虽然继续发展,但是再也没有了唐代的大国遗风。
【原文】
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
【译文】
北方的辽人、金人和蒙古人都建立了国家,自称皇帝,最后蒙古人灭了金朝和宋朝,建立了元朝,重新统一了中国。
【评析】
在北方与两宋形成对峙局面的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几个朝代,它们分别是: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的辽国,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的金国,以及蒙古人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政权。辽与金都曾称帝建国,所以说“辽与金,皆称帝”。后来金国灭了辽国,而金国也被强大的蒙古人所灭,蒙古人建立元朝,传至元世祖忽必烈时终于灭了南宋,即“元灭金,绝宋世”。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版图最大、地域最广的一个朝代。
北方的辽与金虽然是少数民族政权,但是它们所推行的都是汉族先进的文化和政策,在文化教育上,仍然是以中国文化的儒家思想为主,佛道两家为辅的华夏文明,政权和各级官员的设立也基本实行汉制。所以,中国北方的经济和文化依然按照原来的轨道继续推进,南北文化的交流也在战战和和中不间断地进行着。而元代则是一个以游牧为主的民族建立的,它的统治主要依靠武力和强权,但是元代作为中国历史上版图最辽阔的国家,给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土壤,出现了几个国际性的大都市,欧洲人的《马可·波罗游记》中就记载了元代时期中国都市的繁荣景象。
【原文】
莅中国,兼戎狄。九十载,国祚废。
【译文】
元朝入主中原后,兼并了边疆各民族。历时97年,最后被明朝取代,它的国统便结束了。
【评析】
蒙古人的铁骑几乎踏遍了整个亚欧大陆,元朝是在武力与强权的高压政策下建立起来的。元朝的建立结束了中国南北对峙的局面,但是它并没像辽金那样很好地吸收华夏文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在于巩固和发展了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它使历来由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统治的地区统一归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更加强了中央与地方、中原与边疆的联系及各民族间的联系。同时,它建立的行省制度延续了下来,直到今天,我国的各省、自治区基本上还是在原来行省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它的统治虽然对封建的汉政策有所借鉴,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汲取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没有很好地掌握中国人的特点。在建国初期,不仅没有像中国历朝历代那样实行休养生息的“仁政”,而是推行民族等级制度,将全国民众划分为四个等级,蒙古人享有各项特权,而汉族人则处于最下层,无社会地位可言。尤其是身处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更是备受煎熬,苦不堪言。而且在统治期间依然重武力轻文治,没有很好地调整统治政策,因此,元朝这个中国历史上幅员最辽阔、武力最强大的超级帝国,仅仅统治了九十多年就被各地的农民起义所推翻了。
【原文】
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
【译文】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国号为洪武,建都南京。
【评析】
在元末的农民起义中最终取得胜利果实建立政权的是朱元璋。朱元璋是安徽凤阳人,出身贫苦,幼时曾入皇觉寺为僧,是中国历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带领农民兴兵起义,南征北讨十八年,终于完成统一大业,改国号为明,定年号为洪武,建都金陵。
朱元璋是继刘邦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位平民皇帝,但是他却没有刘邦的容人之量,当他坐上皇帝的宝座后,为了使自己的统治更加稳固,曾大肆诛杀功臣,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三次大屠杀,被杀者达数万之多。中国文字狱的历史也是从明太祖开始的。朱元璋出身卑微,总是存在一种自卑心理,而且他本身没有受到过良好的文化教育,对一些文章并不了解其内涵。因此,对于文字的禁忌有时到了可笑的地步,但是触犯忌讳的惩罚却十分残酷。文字狱的大兴使得封建士子个个噤若寒蝉,八股取士制度的确立也使文化的发展受到了禁锢。朱元璋以流血手段对统治阶级内部进行了大清洗,贯彻了“以猛治国”的方针。
当然,朱元璋的统治也不是一无是处,他为了巩固北方的防御重新修建了全长12000里的长城,我们今天看到的万里长城大都是明朝留下来的。对于统治内部,朱元璋澄清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对于其他民族则采取宽容的民族政策;对于外部邻国则建立起友好的睦邻关系。这一系列的措施,都为朱氏王朝的巩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原文】
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
【译文】
等到成祖朱棣即位,实现了迁都北京的计划。从太祖建国到崇祯皇帝,明朝传了十六世。
【评析】
明成祖朱棣将首都由南京迁到燕京,也就是今天的北京。明成祖迁都燕京对于防御蒙古和经营东北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助于巩固边防和维护统一。从此以后,北京便成为明朝的首都,直至崇祯亡国。
明朝是我国商品经济的萌芽和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封建经济逐渐解体,中国南方地区出现了手工作坊和独立的手工业者,商品经济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只可惜明代的统治者依然采取中国传统的“重农抑商”的统治政策。因此,使得中国的商品经济发展缓慢,而且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脚步,可以说中国的社会发展是在这一时期开始掉队的,从此中国经济便告别了世界的领先地位。
明朝的统治也已经走向了封建社会的晚期,中央集权的统治方式不断加强,然而内部统治却越来越腐朽。厂卫制度的建立使政治更加腐败,统治权逐渐落入了宦官手中,造成了明末的宦官专权。明代帝王为了更好地巩固自己的统治,监督群臣和人民的言行,建立了以宦官掌管的锦衣卫以及东厂和西厂。厂卫的监控无孔不入,宦官也由此掌握了国家的实际统治权。然而,“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对于民众的过分控制和宦官的腐朽统治终于导致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断送了明王朝的命运。
【原文】
权阉肆,寇如林,至李闯,神器焚。
【译文】
宦官专权的情况十分严重,农民纷纷起义。等到李自成自称闯王,建立了政权,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
【评析】
宦官专权是明朝腐朽统治的一大特色,在明武宗时有“八虎”,指以刘瑾为首的八个太监,他们气焰嚣张、目无法纪、祸国殃民;到了明熹宗时的魏忠贤,更是人称“九千岁”,几乎与皇帝比肩了,他成立了万人组织的宦官武装,将厂卫制度推向了顶峰。明朝的政治在宦官的统治下腐败到了极点,再加上苛捐杂税,致使民怨沸腾、流寇四起,各地纷纷发动起义,内部腐朽的明王朝就在浩浩荡荡的起义浪潮中被湮灭了。
当时最有名的“土匪流寇”就是李自成,他自称闯王,率领农民起义军直闯北京,途经各地都有“闯王来了不纳粮”的歌谣传唱,因此,闯军所向披靡,攻无不克。崇祯皇帝见大势已去,自缢于煤山,结束了明朝277年的历史。李自成在攻下北京后建立大顺政权。但是,李自成并不具有守成的能力,在占领北京期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没有及时地巩固自己的政权,所以当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之时,才猝不及防、仓皇溃退。可见,只靠匹夫之勇而无深谋远略去打天下,其胜利来得快去得也快,农民起义需要正确方针的指导,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原文】
清太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译文】
清军入关后,清世祖顺治皇帝在北京登上帝座,平定了各地的混乱局面,使得老百姓可以重新安定地生活。
【评析】
吴三桂引清兵入关,赶走了李自成,同时也使满族建立的清政府成为中华大地的主宰。清世祖自称接受天命,入主中原平定各地的流寇作乱,使天下恢复安定。清世祖即为顺治皇帝。清朝初年为了控制汉族人民的思想,大兴文字狱,采取高压的民族政策。但是它的统治还是以中国传统的封建体制为主,统治思想也是正统的儒家思想,延续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对人民采取安抚的政策。在这种条件下,经济得到了持续的发展,人民的生活相对稳定,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更是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康乾盛世”。
但是,清代所处的社会阶段已经是封建社会的末期了,不管它的经济如何繁荣,相对于世界的其他地区而言已经是处于落后的地位了。而且,清朝为了防止明朝后期的倭寇骚扰现象,更实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从而割断了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因此,在自己已经被世界所淘汰的同时,却还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最后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的攻击下,国门终于又一次打开,而这一次面对的不是各国的朝供而是列强的分割。清政府的统治名存实亡,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也随之结束。
【原文】
廿二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
【译文】
二十二史书,全在这里,它们记载着历代的治和乱,读了这些就知道历史上兴衰的道理。
【评析】
中国古往今来所有的历史,上自三皇五帝下至清朝共有二十五个朝代全部浓缩在这里,它记载了每一个朝代是如何从治到乱,如何从兴旺走向衰亡的。“读史使人明智”,从各朝代的治乱过程中,可以了解到兴衰的原因,我们应当吸取历史的教训,才不会重蹈覆辙。中国的历史如同一幅浩繁的长卷,其中既有辉煌灿烂的太平盛世,也有四分五裂的屈辱历史;既有贤君明臣,也有昏君佞臣。每一个朝代都有其治乱的原因,同时也都有其盛衰的根据。正因为它“载治乱”,所以今人才能“知兴衰”。
历史又是一个延续的过程,活在今天的人们也终将进入历史的长河,今人如能吸取古人的教训便可以成为后世的榜样。当然,时代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定律,古代成功的方法和进步的思想在今天不一定适用。因此,借鉴历史并不等于生搬硬套,学习历史要学习它的精髓和内涵,只有学会以发展的角度看问题,以变通的方式运用历史,才能做到古为今用,发挥历史的最佳效用。学会运用历史,才是学习历史的最终目的。
【原文】
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译文】
读历史的人应该更进一步地去翻阅历史资料,了解古往今来事情的前因后果,就好像是自己亲眼所见一样。
【评析】
上面的内容是对中国历史的总的概括,是一个提纲挈领式的总结,要学习真正的历史就需要大量地阅读史书,史书中记载了更为详细和具体的内容。这里又要重新回到开始学史时谈到的问题,学史要有实录精神,既要借鉴史书,又要学会辨别所记史实的真伪,这就需要学者具有一种寻根究底的精神,通过各种渠道,查阅各种典籍,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发掘历史的本来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