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插图版全文阅读 > 第12章 三字经(10)

第12章 三字经(10)


  当然,如果你已经错过了这个黄金时期,也不要懊恼,更不要自暴自弃。如果真的理解了学习的真谛,从现在开始读书还来得及,尽管不再具备像年少时那样的记忆力和理解力,但是依然还可以学到知识。不要放弃每一个可以学习的机会,年龄是一个障碍但却不是不能克服的。苏洵尚且可以在二十七岁开始读书,而且其真正发奋之时已近不惑之年,然而他却取得了如此大的成绩。这对于那些“读书迟”的人无疑是一种激励。洪应明也在其《菜根谭》中说:“日既暮而犹烟霞绚烂,岁将晚而更橙橘芳馨。故末路晚年,君子更宜精神百倍。”只要能真正的下工夫,什么时候努力都不算晚,千万不要把悔恨带进棺材。

  【原文】

  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译文】

  宋朝有个梁灏,在八十二岁时才考中状元,在金殿上对皇帝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所有参加考试的人都不如他。

  【评析】

  如果苏洵的事例还不能激励你的话,那么就来看看这位八十二岁的老状元吧。北宋年间有个文人叫梁灏,少年时曾立下誓言不考中状元誓不罢休。结果时运不济屡试不中,受尽别人讥笑,但梁灏并不在意,更不气馁。梁灏从后晋天福三年开始应试,历经后汉、后周,直到宋太宗雍熙二年才考中进士。他在金殿之上对答如流,终于得偿所愿,脱颖而出成为状元。

  成功源自于不懈的努力,有志者事竟成,凡是立定的志愿,只要坚持不懈,努力去做,就一定会获得成功。也许我们并不知道成功离自己有多远,但是路还是要走下去的,因为每走一步都会离它更进一步。很多人都在离成功只差一步之遥的时候放弃了,因为他们觉得走累了,就像“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的道理一样,很多人不能坚持到最后,因此成功便与他们失之交臂。“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知此,可以免蹭蹬之忧,可以消躁急之念”,如果都能像梁灏一样只要认准目标就一直走下去,那么没有几个人是不能成功的。人们往往在遇到难题或者失去信心时选择放弃,因为放弃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放弃意味着自己可以不再负重前进,但是同时也代表着之前的努力全部付之东流。而且如果只要遇到困难就选择放弃的话,那么所有的成功也都会与你擦肩而过,最终你将一事无成。

  【原文】

  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译文】

  梁灏这么大年纪,尚能获得成功,不能不使大家感到惊异,钦佩他的好学不倦。而我们应该趁着年轻的时候,立定志向,努力用功就一定前途无量。

  【评析】

  像梁灏年纪虽大还在用功,而他的成功除了让众人称奇外还应该带给我们更多的启示。成功的背后是孜孜不倦的努力。学者要认识到没有任何力量比知识更为强大。要使自己变为一个强者就要立定志向努力学习,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曾国藩在致诸弟的信中说:“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可见,立志对一个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同时还要有识、有恒,有了这三者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成问题了。

  作为一个年轻人,正是承蒙上天眷顾的时候,也正是立志发奋的时候,早一步立志就会比别人早一天到达终点。给自己的人生确定一个目标就不会在人生的旅途上失去方向,同时也就有了不断前进的动力,在遇到艰难险阻时便会以乐观的态度对待,才不会轻易地放弃。因此,立志是通往成功的第一步,早立志,立长志,这是人生的第一个课题。

  【原文】

  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

  【译文】

  北齐有个叫祖莹的人,八岁就能吟诗,后来当了秘书监著作郎。唐朝有个叫李泌的人,七岁时就能以下棋为题而作出诗赋。

  【评析】

  如果苏洵、梁灏这些大器晚成的事例还不能激起青少年的斗志的话,那就来看看这些少年得志的神童们吧。看看自己与他们相比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差距。

  祖莹,字元珍,自幼好学,八岁就能吟诗,《魏书·祖莹传》中记载:祖莹“八岁能通《诗》、《书》,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于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由是声誉甚盛,时号为圣小儿。”李泌,字长源,七岁时便以聪慧闻名,受唐玄宗召见,时玄宗正与宰相张说下棋,便命其以棋艺中的“方圆动静”为题作诗,张说先做示范道:“方若棋盘,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李泌吟道:“方若行义,圆若明智。动若骋才,静若得意。”令玄宗啧啧称奇,张说更称他为“小神童”。

  面对这些少年得志的小神童,作为同龄人是否应该感到惭愧呢?

  【原文】

  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译文】

  他们两个人的聪明和才智,在当时很受人们的赞赏和称奇,现在我们正是求学的开始,应该效法他们,努力用功读书。

  【评析】

  祖莹和李泌两人很小就显示出惊人的才华,这和他们的智慧是分不开的,但是人的天赋并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因为只有聪明是成不了大才的。即使聪明如祖莹和李泌者,也是每天手不释卷,祖莹好学,十二岁为中书学生,时时沉湎于书籍,夜以继日地苦读。父母担心他身体会出问题,禁止他读书,晚上不给他火种。他暗将火种藏在灰里,等到父母都睡熟了,就用被子把窗户遮盖起来,点起灯读书。李泌也是爱书如命,他曾历任肃宗、代宗、德宗三朝,官至宰相,封邺侯,家中藏书过万余卷,是宋以前最大的藏书家。

  由此可见,他们的成功同样源于自身的努力与刻苦。人的智商并不存在天壤之别,天才与蠢材的差距来自于用功的多少。祖莹和李泌都是那种能把读书当成乐趣的好学之人。而且懂得“学贵有恒”的道理,“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所谓“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学道者须加力索;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得道者一任天机”,若能锲而不舍,自然金石可镂。少年儿童若有如此的精神,想成为现代的李泌和祖莹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原文】

  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

  【译文】

  在古代有许多出色的女能人,像东汉末年的蔡文姬能分辨琴声,晋朝的才女谢道韫则能出口成诗。

  【评析】

  蔡文姬,名琰,生于东汉末年,是东汉大儒蔡邕的女儿,她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自幼便博学多才,具有过人的音乐天赋。她六岁的时候,有一天父亲蔡邕在大厅中弹琴,忽然看到庭院里面有一只猫和老鼠在搏斗。蔡文姬便在房中问父亲的琴声之中为何伏有杀机之声。蔡文姬能从琴声中辨出杀伐之音、听出吉凶之兆,所以说她“能辨琴”。谢道韫,晋朝宰相谢安的侄女,王羲之之子王凝之之妻。谢道韫识知精明,天资聪颖,有一次谢安召集儿女子侄讲论文义,俄而大雪骤下。谢安问道:“白雪纷纷何所似?”谢安八岁的侄子谢朗回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七岁的谢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听后大悦并大加赞赏,这一咏雪名句盛为时人所传诵,后人也因此常以“咏絮才”来称颂才情非凡的女子。

  封建礼教统治下的中国,女子是极没有社会地位的,更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道德规范下,一个女孩子要读书学艺是非常困难的,蔡文姬和谢道韫能有如此的才思更是十分难能可贵。

  【原文】

  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译文】

  像这样的两个女孩子,一个懂音乐,一个会作诗,天资如此聪慧,身为一个男子汉,更要时时警惕,充实自己才对。

  【评析】

  蔡文姬辨琴和谢道韫咏吟的事例在这里是用来激励那些不学无术的男孩子的。《三字经》原本是封建文人所作,思想中自然包含着重男轻女的倾向。并且说出“尔男子,当自警”的话,可见偏见之深。当然,这些都是受到时代局限的结果,在“三从四德”的教化熏陶下,不要说男子认为女子应该无才,就是女子自己也把无知理所当然地当成了美德。“巾帼不让须眉”可以成为美谈,但是却被认为是不合理的,因此才会把才女们的故事当成警醒男子的工具。旧的时代有旧的思想,这些旧思想自然是落后的,而且已经被新的时代所抛弃。现在男女平等,女子享有与男子同等的各种受教育的权利,这是社会的进步。

  古代男尊女卑的思想自然不足取,然而这些智慧女性的故事还是值得今人去称道和学习的。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这些才女们仍能有如此高的成就,那么在时代如此开放的今天,作为女性是不是应该更加珍惜眼前的大好时机,发愤图强,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呢?当然,无论男女都应该从中受到教育,努力搞好自己的学业,才能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原文】

  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译文】

  唐玄宗时,有一个名叫刘晏的小孩子,才只有七岁,就被推举为神童,并且做了负责刊正文字的官。

  【评析】

  刘晏,字士安,唐代著名的理财家。年七岁,举神童。累官殿中侍御史,迁度支郎中,杭、陇、华三州刺史。寻迁河南尹,入为京兆尹,再拜户部侍郎,举颜真卿以自代。宝应二年,迁吏部尚书平章事,领度支盐铁转运租庸使。坐事罢相,诸使如故。晏以转运为己任,开三门渠津遗迹,岁运米数百万石,以济关中。晏理家俭约,而重交敦旧。视事敏速,乘机无滞。在职十余年,权势之重,邻于宰相。后为杨炎诬构死。史书称刘晏“其理财常以民为先”。他主理财政数十年,死后家里仅“唯杂书两乘,米麦数斛”而已。

  刘晏七岁时就饱读诗书,通过童子科的考试,作了翰林院的正字官,负责校对典籍、刊正文字等工作。传说有一次,唐玄宗问他:“卿为正字,正得几字?”刘晏答道:“臣凡《四书》《五经》都能正,唯‘朋’字正不得。”后来玄宗一查证才知道,原来当时朝廷里很多人朋比为奸,所以刘晏说无法正“朋”字,就是这个道理。

  这里将刘晏生平和故事介绍得如此详细,就是要告诉学子们,刘晏不仅年少做官令人称奇,而且一生为官清正,颇有建树,无论从人品还是才学上都是值得人们学习的对象。

  【原文】

  彼虽幼,身已仕。尔幼学,勉而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