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的,确实。宜,适宜。诺,许诺。
【译文】
对于自己没有完全看清楚的事情,不可以随便乱说;对于自己没有明确了解的事情,不要轻易散布出去。对于不妥当的事情,不可以随便就答应别人,如果你轻易许诺,你就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做也是错,不做也是错。
【原文】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注释】
道,说。字,话。重,声音清楚。
【译文】
在说话的时候,声音要重而且流畅。说话时不要讲得太快,也不可以讲得含糊不清。别人说东家长,说西家短,假如说的这些事情与自己无关,就别多管闲事。
【原文】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注释】
齐,向……看齐。纵,即使。跻,上升。改,改正。警,警惕。
【译文】
看见别人的优点和善行,就要向他学习,就算和他相差得很远,自己也要努力去做,再慢慢赶上他。发觉别人做了坏事,就要自我检讨,假如发现自己有错误就必须加以改正,假如自己没有错也要自我警惕。
【原文】
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励。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注释】
惟,只有。励,勉励。戚,悲伤。
【译文】
如果品德、学问、才能、技艺不如别人,立刻自我勉励勤奋努力,赶上他。若是自己的穿着没有别人漂亮,若是自己的饮食不如别人的丰盛,则不必难过悲哀。
【原文】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注释】
过,过错。损友,不好的朋友。却,退却。恐,惊恐。直,正直。谅,诚信。
【译文】
在听到别人说自己的缺点时就生气,听到别人恭维自己时就高兴。假如这样,不好的朋友就会来与你交往,有益的朋友就会同你断交。反过来,在听见别人称赞自己时就感到惶恐不安,在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时就欣然接受,若是这样,那些正直诚实的人,就会逐渐与你亲近起来。
【原文】
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
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注释】
无心,无意。非,过错。辜,罪。
【译文】
如果无意之中做了坏事,这就叫“错”,若是故意为非作歹,这就叫“恶”。犯了错误而能够及时改正错误,就相当于没有做过错事一样。若犯了错反而加以掩饰,那就是错上加错了。
【评析】
这一部分主要是针对学生的言、行而提出的具体要求。文中指出时光短暂,不应该敷衍了事,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做到最好。
首先是从生活习惯上来说的。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卫生,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好感,而不至于使他人感到厌恶。做事要注意严谨,这些习惯可以反映出来一个人的整体面貌。比如,一个人穿衣扣错纽扣,戴帽歪歪斜斜,将自己的东西乱扔乱放,衣服脏等,就会使人觉得他很邋遢,最终遭到大家的否定。同样是一件衣服,如果把它清洗干净,穿在身上可能就会让别人感觉到很舒服,于是就会对这个穿衣服的人产生好感。吃饭时不可以挑挑拣拣,穿衣服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要根据自己的酒量选择喝酒的多少,否则将会丑态尽现。此外,坐和走时都要注意礼貌和美观,一时的不雅,也会使自己的形象毁于一旦。
另一方面,从“言”的角度来论述严谨和诚信。语言同样也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修养和素质,所以这段文字从“言”的几个方面来说。首先说话要有礼貌,这样才能得到对方的尊重,如果不假思索地说一些无聊或是伤害对方的话,往往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对于自己不确定的事情不要胡乱下定论,以至于引起不必要的麻烦。说话要力求准确,而不是花言巧语地曲解事情的真实面貌。
在现实社会中,做事严谨、诚实守信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如果总是随性地说一些不负责任的话,并且不守信用,这样就很难得到别人的信任,也根本不可能成为一个出色的人。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做成大事。
泛爱众而亲仁
【原文】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注释】
凡,只要。皆,都。覆,遮盖。载,承载。行,德行。
【译文】
无论对什么人都要关心和爱护,因为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一个人行为高尚,他的名望自然就会提高,人们所重视的并不是外貌的美丽。
【原文】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己有能,勿自私;人有能,勿轻訾。
【注释】
才,才能。望,名望。服,佩服,信服。訾,诋毁。
【译文】
一个人若有才学,他的声望自然会大。人们所佩服的是有真才实学的人,而不是自我吹嘘的人。自己有才能,不可以自私保守,舍不得付出;别人有才能,不要心生嫉妒,说别人坏话。
【原文】
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
【注释】
谄,谄媚。厌,厌烦。故,老的,旧的。闲,闲暇。扰,打扰。
【译文】
不可以去曲意逢迎有钱人,不可以对穷人骄横无礼,不要厌弃以前的故人旧友,不要只喜欢新交的朋友。在别人十分忙碌的时候,别用事情去打搅;在别人心情不安的时候,不要找他说话而打扰他。
【原文】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注释】
短,短处,缺点。道,说。愈,更加。勉,努力。
【译文】
发觉了别人的短处,千万别揭发出来;发现了别人的隐私,也绝对不要去说破。称赞别人的善行,就是做了一件善事。因为别人知道你在宣扬他的善行,就会更加勉励自己,努力向善。
【原文】
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注释】
扬,发扬。且,就。作,发生。规,规劝。
【译文】
宣扬别人行为上的短处就等于作恶,到处宣扬别人的短处,就会使其憎恨你,从而招致祸患。发现了别人的长处要给予鼓励,这对双方的品德都有益处。发现别人的过失却不加规劝,这对双方来说,在道义上都是一种亏损。
【原文】
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
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注释】
与,给。分晓,清楚。欲,喜欢的事。已,停止。
【译文】
无论是从别人手里得到东西,还是把东西给别人,都要分得清清楚楚。给予别人的东西应该多些,获取别人的东西应该尽量少些。打算要求别人去做的事,首先要问一问自己愿不愿意去做。若是连自己都不愿意做的事,就应该立刻停止。
【原文】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
【注释】
端,端庄。宽,宽容。
【译文】
受人恩惠,要时时想着报答,对别人的怨恨要尽快忘记,对别人怨恨的时间越短越好,对别人报恩的时间越长越好。对待家里的仆人,最关键的是自身要做到品行端正。尽管品行端正很重要,但也要有仁慈宽厚的胸怀。
【原文】
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稀。
【注释】
势,势力。然,这样。流俗,随大流的人。众,多。稀,少。
【译文】
用势力去压服别人,别人就会口服心不服;用道理去说服别人,别人才可能心悦诚服。同样是人,但类别不同,普通的俗人很多,但品德高尚的人却十分稀少。
【原文】
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
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注释】
果,果真。讳,避讳。亲,亲近。德,德行。日,渐渐。
【译文】
真正的仁者,人们对待他都心怀敬畏,说话时也就直言不讳,脸色更不见诌媚。如果能与品行高尚的仁者亲近,就会得到很多的益处。与仁者亲近之后,个人的品德就会一天天地进步,而过失就会逐步减少。不去亲近品德高尚的仁者,会有很多的害处,这样一来小人就会乘机接近你,什么事情都要变坏了。
【评析】
在这一部分中,又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泛爱众而亲仁”,体现了孔子对学生要求的层次性和辩证性。
古代圣人们都将“仁爱”作为基本的思想观点。孔子首先要求自己的学生要有“仁爱”思想,这种仁爱是泛爱,它指的是关心爱护众人,并在此基础之上又提出要求,要求自己的学生要与有仁德的人多接近。可以看出,孔子主张的“爱人”是有所区别的,一种是单向的纯粹的“给予”、“无私奉献”式的“爱”;另一种“爱”是双向的,即要求学生在“爱人”的同时也要向对方学习,也要有所收获、有所提高。要求学生“亲仁”、“近仁”,在“亲仁”、“近仁”的过程中得到“仁者”的关心、爱护、指导和感染,以完成学生自身的“成仁”过程。
孔子讲究仁爱的观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必要条件,正是当今的社会所缺少的。如果一切都能像孔子说的那样,社会一定会更美好。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原文】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注释】
力行,尽力去做。但,只是。长,增长。任,任意。昧,蒙昧。
【译文】
倘若不努力实践仁义,而只是学习经典文献,就会滋长浮华的作风,将来怎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反之,如果只是一味地做,而不努力学习经典文献,就容易只凭自己的见解去为人处事,就不会明白道理的真与假。
【原文】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注释】
信,确实。方,正,刚。慕,想。
【译文】
读书有三种方法,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要记,眼要看,口要读,这三者确实都极其重要。正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就不要想着那本书,这本书还没有读完,就不要去读下一本。
【原文】
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
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注释】
限,读书的期限。滞塞,迷惑困顿的地方。疑,疑问。求,寻求。确,准确。
【译文】
可以把学习的限期放宽一些,但在学习时要抓紧时间用功学习,只要细心努力探究,不懂的地方就会自然弄通。假如心有疑问,就要随时做好记录,虚心向别人请教,以求得准确的意义。
【原文】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
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注释】
清,清洁,干净。病,心浮气躁。
【译文】
书房里一定要收拾得清洁干净,墙壁必须保持干净。书桌要做到整洁,笔砚要放得端正。若把墨磨偏了,说明学习时心不在焉。字写得很潦草不整齐,说明思想不够集中。
【原文】
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
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
【注释】
列,摆放。毕,完。虽,即使。
【译文】
摆放典籍要有固定的地方,读完一本书后必须把书放回原来的地方。就算有急事不看书了,也必须把书本整理好,假如书本有缺损,应该修补完整。
【原文】
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
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注释】
非,不是。屏,摒弃,丢开。蔽,蒙蔽。驯,渐进。
【译文】
不是圣贤经书,就应该丢开不看。不好的书会蒙蔽人的思想,破坏人的心志。人一定不要自甘堕落,更不可以自暴自弃。圣人和贤人的境界,都是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而逐渐达到的。
【评析】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在“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这三层意思的基础上,进行论述的。一是强调了学习经典著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们在家要孝敬老人,外出要尊敬他人,博爱众人,具有“仁”的思想,这一系列行为是在有了一定的文学素养之后,才可能真正地理解和做到的。如果不学习诗书就不可能深刻地理解“仁”;只有认真、深入、细致、反复阅读体会儒家经典著作,才能悟得“仁”的真谛;只有亲身施行“仁爱”,在长期的“爱”与“被爱”的体验过程中,才能逐步提高完善自身德行。所以说应该在有余力的情况下,学习经典著作。二是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观点,并表明了学习和工作的关系。要求学生在家庭和学校要“学文”,在外出任职后依然要抓紧利用闲暇“学文”;还要求学生要摆正“工作”与“学习”的关系,首先要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工作,工作之余再抓紧时间阅读圣贤书,学习圣贤们的成德方法,不断完善,不断使自己的工作及言行更加符合“仁”的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