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三天读懂心理术(最新升级版 畅销3版)全文阅读 > 第6章 控心术——掌握心理操纵的秘密(1)

第6章 控心术——掌握心理操纵的秘密(1)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本章将为你解读人际交往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现象,并对此进行详细的解答和分析;教会你操纵对方心理的技巧;让你在人际交往中,能够顺利地攻心略地,牢牢把握主动权,让对方为你所用。

  让自己穿上华丽的外衣

  现实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著名”的人士,我们会被“著名”这两个字吸引,虽然我们可能根本就不认识或是不了解这些人,但是只要看到“著名”两个字,我们就会被他吸引,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下面一则小故事:

  日本东京的迪士尼乐园自从20世纪80年代开办以来,每年都有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生意非常好。

  虽然它的名字是“东京迪士尼乐园”,但是实际上它却并不在东京市区,而是在东京附近的千叶县。

  现在我们试想一下,如果当初那个游乐园起名为“千叶县迪士尼乐园”,那么人们会有怎样的感觉呢?还会不会有这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到此游玩呢?我想应该是不会的。大家之所以选择来这里旅游,就是冲着“东京”这个名头来的。

  从上面的小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尽管是相同的一件事物,如果你给它贴上一个著名的标签,马上就会让别人对它刮目相看。这就好像同一个人先穿上破旧的衣物,然后再换上一套华丽的彩服,前后两次给人的感觉肯定是截然不同的,大多数人都会轻视穿着破旧的你,而喜欢和穿着华丽的你接近。

  那么“著名”这两个字为什么可以起到这么大的作用呢?美国某心理学家为此专门做过一个实验:

  有一天,在给一所大学心理系的学生授课的时候,他向自己的学生介绍说:“这节课我会邀请一位在当今世界的化学界有着突出贡献的化学家和我一起授课。”

  随后那位“化学家”开始发言,他对学生们说:“我今天来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把我最新发现的一种具有强烈气味的的物质介绍给大家,这种气体对身体是绝对无害的,现在想请大家闻一下,以此测试大家的嗅觉。”

  他说完之后就打开了一个瓶子,然后让那些学生排成长队一个一个上讲台仔细地闻一下这种物质。

  同学们全都闻完之后,“化学家”要求闻到气味的同学举手,结果很多同学都举起了手。

  最后心理学家向自己的学生揭开了这次实验的结果:其实“化学家”带来的瓶子里装的是无色无味的蒸馏水,所谓的“化学家”也是个“冒牌货”,实际上他只不过是心理学家从外校请来的一名德语教师。

  从上面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虽然瓶子里只不过是普通的蒸馏水,但是学生们受到化学家的名气和权威的深刻影响,产生了先入为主的观念,觉得这名权威人士的话肯定没有错,从而诱使他们产生了一种错误的判断,觉得瓶子里真的是某种有强烈味道的气体。

  心理学上把这种因为接受了名人或者权威的暗示所产生的信服或者是盲从的现象叫做“名人效应”或是“权威效应”。

  具体来说,“名人效应”是指因为名人或者是权威人士的出现所引起的大众的关注和盲从,从而导致事物本身影响被扩大的一种现象。

  “名人效应”在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对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比如说名人代言的广告就可以刺激消费,直线提高商品的销售业绩;名人出席一些慈善活动可以更好地带动整个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爱。

  实际上名人效应就是一种品牌效应,它可以带动人们的模仿和追随,就像一个名人可以带动一群疯狂的追星族一样。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好好利用名人效应,一下子抓住对方的心呢?

  贴心提示

  给自己贴上一个“著名”的标签,或者是给自己披上“华美的外衣”,使自己和那些名人或者是权威人士拉上关系。

  比如说你可以告诉人家你和某个名人是一个地方的,你和某个名人坐过同一条船等等。还有应该多给自己加些响亮的名头,这样你就可以为成功攻占对方的心打下良好的基础。

  与众不同,让对方注意你

  如果你去参加一个宴会,面对着形形色色的人,你会对什么样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在你考虑好答案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苏联心理学家莱斯托夫先生在一次宴会中发现的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他发现参加宴会的人通常只对那些身高、外貌、年龄、地位等特征之中最为突出的人留下一些印象。

  为了证实自己的这个发现,莱斯托夫先生又连续进行了几次观察和探访,他发现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与此相似的现象。

  于是他就根据观察所得做出了一个大胆的推测:人们对于那些比较特殊或是与众不同的人和物会有一些明显的记忆,比较容易记住他们。

  后来他又进行了几次相似的实验,结果也同样证实了这个发现的正确性,这就是后来著名的“莱斯托夫效应”。

  莱斯托夫效应的出现其实和人们的记忆特点有很大的关系,人们对于很多事情的记忆都是没有什么意识的。也就是说人们的记忆多是在不自觉的状态中发生的,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会不自觉地记忆某些人或物,有时候连你自己都不清楚你为何会这样做。

  人们在潜意识里只对那些特殊的人和物产生兴趣,尤其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信息,在这个时候,大脑通常只会对那些有特色、有价值的信息加以吸收利用,至于其他无法引起大脑注意或是兴趣的信息,我们就会抛弃它。也就是说:我们只能记住那些能够引起我们浓厚兴趣或强烈情感的人或事。

  请看下面一则小故事:

  丁超是某个大型广告公司的新晋职员,主要负责撰写广告文案。通常在这种大型的广告公司做文案的人都是西装革履、一丝不苟的样子,但是丁超却总是穿着一身休闲装,还把头发染成黄色。

  刚刚进入这个公司的时候,他就在同事中间引起了不小的骚动,甚至有时候还会引来一些人的围观。他在公司里属于绝对的另类,因此公司里很多同事都知道他。除了外在形象很另类之外,他的行事风格和个性特征也与众不同。

  丁超对自己的工作也有着与众不同的想法,他觉得现在的工作环境太沉闷了,同事们都是按照固有的一种模式去工作,生活就像一潭死水,一点浪花也激不起来。

  广告公司有着严格的晋升程序,手下员工要根据资历进行严格的等级划分,要想升职只能是论资排辈,一级一级往上走,一个新人要想快速蹿红,简直是不可能。

  可是丁超根本就没有把这种严格的等级划分放在眼里,刚进入公司没多久,他就跑到部门主管那里把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洋洋洒洒说了一大堆。可是没想到的是,他的见解不仅没有得到主管的青睐,还招来了一些同事的冷嘲热讽,都觉得他不知天高地厚,一只菜鸟就这么不安分,以后有他好果子吃的。也有一些好心的同事在私下里劝他收敛一下自己的锋芒,以免吃亏。

  刚参加工作就摔了一跤的丁超,从此之后渐渐变得沉默寡言了,只不过,在他内心并没有放弃自己所坚持的东西,他觉得一定会有一个可以扬眉吐气的机会。

  过了没多久,机会降临了。丁超原来的部门主管因为业绩的问题离开了公司,公司又从外面招聘了一位新的部门主管。

  这下子丁超的同事都慌了,心里直打鼓,不知道新主管还能不能继续依靠、重用他们这些老人。

  没过多久,新上任的主管召集大家一起开会,他告诉大家,自己并没有改弦易辙的打算,这次召集大家只是想广泛征求一下意见。

  这个时候,那些惶惶然的老员工们看到自己已经没有了失业的危险,就开始恢复了常态,不愿意多说,因为他们信奉着言多语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

  见大家全都沉默了起来,新主管感到非常失望,只得产生早早结束会议的想法,因为他知道再进行下去也不会有什么结果。

  就在这个时候,满头黄发的丁超高高地举起了自己的手,要求发言。

  丁超的行为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大家不知道这次丁超又会捅出什么娄子来,有些人已经在心里暗暗幸灾乐祸了。

  没想到,丁超这次却没让他们看成笑话,他向新主管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建议,得到新主管的欣赏和接受。

  由于丁超是整个会议中唯一一个举手发言的人,穿得又那么另类,所以给新主管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以后不管做什么工作,主管都会首先想到丁超,就这样年轻的丁超不断地升职,获得了成功。

  现实生活中,当人们都被同化得“泯然众人矣”的时候,如果你能够标新立异、脱颖而出,就必然能更容易地被别人记住,成为别人记忆中的亮点。

  只要别人能够记住你,那就表明他在心理上已经给你腾出了一个位子,这样你就会比别人拥有更多成功的机会。

  贴心提示

  也许你会说:“我这么平庸,真的没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如果你是这样认为的话,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因为每个人身上一定有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即使你不够相貌出众,也不够特立独行,但是你也可以对自己的外表进行包装,或者是用特殊的方式向别人展示自己。

  独特成就未来

  每次金融危机到来,很多人都会被炒鱿鱼,丢掉赖以为生的工作,但是也有很大一部分人在危机中不仅被留了下来,还获得了晋升。

  在这些被留下来的人群中,有很多都是经常和老板意见相左或是喜欢和老板叫板的人。为什么他们可以留下来,为什么职场上有这样一些屹立不倒的常青树呢?

  答案就在于他们能够让老板看到他们的独特性和不可或缺的价值,这才是他们手中的免死金牌,凭借着这道免死金牌他们一次又一次地走过风浪,顺利达到彼岸。我们需要谨记的是:不管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度,不可或缺的人才在他人的眼里总是具有非同一般的价值。只有让人觉得你是不可替代的,你才有可能屹立不倒。

  米开朗基罗先生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艺术家,在那个年代一个艺术家要想出人头地就必须找一个有实力的赞助人。

  米开朗基罗的赞助人是极度骄傲的罗马教皇朱里十二世。虽然赞助商对一个艺术家来说是如此重要,但是米开朗基罗却一点面子也不给自己的赞助商。

  有一次在修建一座教堂的大理石石碑的时候,米开朗基罗和自己的赞助商发生了很大的分歧,甚至引发了激烈的争吵,米开朗基罗一怒之下向外界宣称自己要离开罗马。

  这个时候所有的人都觉得教皇一定会怪罪米开朗基罗,并且把他驱赶出罗马。但是让人大跌眼镜的事情发生了——教皇不但没有惩罚他,而且还放下身段极力挽留他。

  之所以会发生这个情况,是因为教皇心里非常清楚,米开朗基罗离开了他也一定能够找到另外一个赞助商,而自己离开了米开朗基罗就再也找不到另外一个如此才华横溢的人了,这个世界上有无数个赞助商,却只有一个不可或缺的米开朗基罗。

  米开朗基罗用他卓越的才华让人们知道他是一个多么不可或缺的人才。作为一个普通人更是如此,只有在你拥有了别人无法替代的能力的时候,别人才会在内心之中更加看重你;也唯有如此,你才可以在对方心中获得非常稳固的地位。

  因此,让我们把自己变得无可替代吧,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即使是个普通的工薪阶层,也要学着让自己拥有别人无法替代的能力,这样才会让自己变得独特,才能走出金融危机和其他社会环境带来的困境。

  贴心提示

  必须让自己在某一方面比别人有特点或是超过别人,让自己变得不可或缺。如果你喜爱历史,那你就继续精研历史;如果你有音乐天分,那么就让它绽放光彩……总之,不管你喜欢什么,只要你集中所有精力去研究它,有朝一日你总可以在这个方面变得不可或缺,无人替代。在生活和工作中应该不断地完善自己,让自己变得不可替代。

  要让别人感觉你很忙

  在恋人约会中,一直流传着一个颠扑不破的黄金定律:女孩子千万不要比男孩子早到,男孩子等的时间越久,就会显得越有价值。

  然而不知不觉,这条黄金定律却被越来越多的人利用,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开始盛行起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等文化”。

  慢慢地接起电话却非常着急地讲完电话是这种文化的精髓。你打电话给一个人,明明他正在办公桌前无聊得发慌,但是他也不会马上就接你的电话,他非得等到电话响了三四声之后才慢悠悠地拿起电话;然后,非常匆忙地和你说几句话,告诉你他很忙,让你以为他现在正忙得不可开交;或者就是说几句冠冕堂皇的话,然后告诉你“有时间再打给你”。

  如果你是他的下属或是求他办事的人,想要见他就更难了。就算他在办公室里非常悠闲地看报纸或是喝茶上网,他也不会很快见你,一定会让你等上一段时间,那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其实,他这样就是要制造出一种自己每天都很忙,每天都要接待大量的人,连一点休息的时间都没有的假象。

  这会让你觉得他真的很能干,有这么多事情等着他去做,这时候你就会在心理上觉得他是个有能力的人,慢慢的,你的心就会被他操纵,为他服务。

  那么,这种表面上形式主义的“大忙人”真的能把大家给忽悠了吗?答案是肯定的。很多心理学家做过实验,证实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很忙的人通常都被大家认为是有能力的。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大多数人在衡量事物价值的时候通常都会觉得形式比内容更重要,很多人都会被表面的东西所蒙蔽。

  我们可以合理地想象一下,如果你刚一打某人的电话,对方马上抓起电话接听了,你会不会觉得这个人很悠闲,根本没有什么事情做,肯定没有什么能力,要不怎么会整天都这么闲没有事情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