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全文阅读 > 第35章 百战奇略(20)

第35章 百战奇略(20)


  【译文】 与敌人作战对垒,不能准许士卒与家里通信、与亲戚往来,恐怕说法不一致,引起军心猜疑。兵法说:“与家属通信,会引起士卒心中恐惧;与亲戚往来,会使士卒产生依恋之情。”

  蜀国大将关羽驻守江陵(今湖北江陵),吴国让吕蒙代替鲁肃驻守陆口(今湖北嘉鱼以西)。吕蒙刚到陆口时,表面上加倍注意广施恩德,与关羽表示友好密切交往。却后来,他在袭取公安(今属湖北)、南郡(今沙市以北)等地时,两地的蜀将都投降了吕蒙。吕蒙进驻公安、南郡俘获丁关羽及其将士们的家属,都对他们进行安抚慰问,并命令官兵不得干扰百姓、勒索财物。吕蒙部下一个士兵,与吕蒙同属汝南人,他拿了百姓一顶斗笠,用以遮盖公家的铠甲,虽然是为公,吕蒙还是认为他违反了军令,不能因为是同乡就废弛军法,结果流着泪斩了他。这样一来,军中引起很大震动,路上遗失的东西都没有人敢拾。吕蒙每天派其亲信去慰问抚恤老年人,询问他们有什么困难,对有病的送去医药,对饥寒的发给衣食。关羽在回师途中,一再派人打听消息,吕蒙总是厚礼接待,让他们在城里自由行动,到各家去访问。关羽派来的人回去后,士卒们都私下前来询问情况,庆幸自己家没有遇到不幸之事,甚至得到了比过去还要好的待遇,因此,关羽的士卒已毫无斗志,恰巧这时孙权又率军来到,关羽向西逃跑,他的士兵大部分都投降了。

  变 战

  【原文】 凡兵家之法,要在应变,好古知兵,举动必先料敌。敌无变动,则待之;乘其有变,随而应之,乃利。法曰:“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②

  五代梁末,魏博③兵乱,囚贺德伦降晋④。庄宗⑤入魏州,梁将刘鄩乃军于莘县⑥,增垒浚池,自莘至河,筑甬道⑦以通饷。梁帝诏鄩出战,鄩奏曰:“晋兵未易击,俟彼进取,敬苟得机便,岂敢坐滋患害?”帝遣使问鄩以决胜之策,对曰:“臣无奇谋,但人给十斛粮⑧,尽乃破敌。”帝怒曰:“将军留米疗饥耶?”又遣中使督战,鄩谓诸校曰:“大将专征,君命有所不受,临敌制变,安可预谋。今揣彼自气盛,难可轻克,诸君以为如何?”众皆欲战,鄩默然。他日,乃复召诸将列军门,人给河水一杯,因命饮之,众未测其意,或饮或辞。曰:“一杯之难若是,滔滔河流,可胜既乎?”众皆失色。时庄宗以兵压鄩营,变不出。帝又数遣人促之,鄩以万人薄其营,俘获甚众。少顷,晋兵继至,鄩退。后战于故元城,庄宗与李嗣源、李存审⑨夹击,鄩兵大败。⑩

  ① 变战:即作战要根据实际,随机应变,因机决策,这就是变战;切不可不根据实际,死卷兵书,主观断定,主观决策,这样战必败。

  ② 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句出自《孙子兵法.虚实篇》。

  ③ 魏博:即魏博镇,位于今河北大名北。

  ④ 晋:五代时期后唐的前身,沙陀族首领李克用因助唐镇压黄巢起义,被任命为河东节度使,封晋王,后其于李存勖即王位,仍称晋。

  ⑤ 庄宗:指后唐皇帝李存勖。

  ⑥ 刘鄩:后梁大将,官至镇南节度使,因与晋争夺魏州作战失败,被梁末帝所杀。莘县,今属山东。

  ⑦ 甬道:两旁筑墙的通道。

  ⑧ 斛:量器,一解等于十斗。

  ⑨ 李存审:后唐名将。本姓符,晋王李克用收为养子,赐 姓李,从李存勖破后梁军,与大将军周德威齐名,官至节度使。

  ⑩而史例出自《梁书.刘鄩传》史例出自《旧五代史·梁书·刘鄩传》。

  【译文】

  凡军事家的用兵之法,关健在善于随机应变,喜好研究古代兵法能通今日之用兵之谋略,其作战的一切举动,分析准确而预料必在先。敌情没有变化,就等待其变化。敌情如有变化,就乘其变化来采取相应的对策制敌。这样作战,才有利于胜利。兵法上说:“能据敌情变化而取相应的对策取胜的,叫做用兵如神。”

  五代时期的后梁末年,魏博镇发生兵变,他们囚禁了刚到任的节度使贺德伦,投降了占据河东的晋。晋王辛存勖率兵进占魏州,后梁大将刘鄩驻军于莘县,增修营垒,疏通护城河。修通了从莘县到黄河的道,运输通行无阻,准备长期抵抗晋军。但梁帝朱友贞下诏命令刘部鄩出战晋军,刘鄩为此上奏梁帝说:“晋兵是不容易打败的,应待敌情发生变化再决定进取之策。一旦适当时机到来,我怎能坐失良机养患遗害呢?”梁末帝派遣使者前来向刘鄩询问与敌作战的策略。刘鄩回答说:“臣下没有什么良谋奇策,只要能供应士卒每人百斗粮食,那么等到粮食吃完的时候,就把敌人打败了。”梁末帝一听,大为恼怒,说:“将军留这么多粮食,是要治疗饥饿病吧!”接着又派宦官前来督战。刘鄩因此便对部将们说:“将在外,君命有的也可以不接受,对敌作战只能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制敌的策略,怎么可以脱离敌情主观想一卷策略呢?现在敌人土气正旺盛,难以轻易战胜,对此,各位以为如何?”众将听了都要求出战,刘鄩却沉默不语。一天,刘鄩又把众将领召集到军营门首。每人给一杯黄河水,要大家把它喝下去。大家揣摸不透刘郇的用意,有的遵命喝了,有的推辞未喝,这时刘鄩大声说:“喝一杯黄河水都困难成这样,滔滔的黄河水能一下把它喝完吗?”众将听了脸色一下都变了,这时,李存勖派兵迫近营门挑战,刘鄩仍然坚守不战。其后,梁末帝又多次派人催促刘鄩出战,刘鄩无奈,只好亲率万人进攻晋军营阵,俘虏了不少晋军。可是,不一会,李存勖率领大军赶到,刘鄩见晋军来势迅猛,便不战而退,其后梁晋双方激战于元城旧址,梁在晋王李存勖和大将李嗣源、李存审所率的众多军队的奋力夹击下,惨遭失败,刘鄩本人幸免南逃。

  好 战

  【原文】 夫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实不得已而用之。不可以国之大,民之众,尽锐征伐,争战不止,终致败亡,悔无所追。然兵犹火也,弗戢②,将有自焚之患;黩武穷兵,祸不旋踵③。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④

  隋之炀帝,国非不大,民非不众,嗜武好战,日寻干戈,征伐不休,及事变兵败辽城⑤,祸起萧墙⑥,岂不为后世笑乎?吁,为人君者,可不慎乎!⑦

  ① 好战:即嗜好武力.穷兵黩武,所以《司马法·仁本第一》就指出“国虽大,好战必亡”。此篇也警告一国之主,要慎重对待战争。

  ② 戢(jì):停止。

  ③ 旋踵:转足之间,形容迅速。

  ④ “国虽大,好战必亡”:出自《司马法·仁本第一》。

  ⑤ 兵败辽城:隋炀帝曾连续三次进攻高丽,大败而归,高丽处辽东方向,故言兵败辽城。

  ⑥ 萧墙:古代宫室用来分隔内外的小墙;祸起萧墙,即祸从内部发生。

  ⑦史例出自《隋书·炀帝圮》。

  【译文】 兵器是杀人的凶器;战争是违德的暴力,这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用它。国君不能因国大,人众,就倾尽全力地去征伐,使战争无休止,最后,导致国亡,到那时就悔之晚矣。战争如同玩火一样,不熄灭它,必将带来自我焚毁之祸。所以,恃强好战,用兵不止,其祸将旋踵而至。兵法上说:“国家虽大,好战必亡。”

  隋炀帝时期,国并非不大,民并非不多,但是,他就是嗜好武力和战争,时时寻衅动干戈,征战不休不止,等到势态一变,隋军兵败辽城,紧接着国内祸乱也接连发生。最终导致国破身亡的可悲下场,为后世人耻笑。身为国君的人,怎么能对战事不慎重呢!

  忘 战

  【原文】 凡安不忘危,治不忘乱,圣人之深诫也。天下无事,不可废武,虑有弗庭②,无以捍御。必须内修文德,外严武备,怀柔远人,戒不虞③也。四时讲武以礼,所以示国不忘战。不忘战者,教民不离乎习兵也。法曰:“天下虽安,忘战必危。”④

  唐玄宗时,承平日久,毁戈牧马,罢将销兵⑤,国不知备,民不知战。及安史之乱,仓卒变生于不图,文士不足以将,市人不足以为战,而神器⑥几失。吁,战岂可忘乎哉!⑦

  ① 忘战:主要讲的是居安思危,应在乎时加强战备,修明政治,以防不测。

  ② 弗庭:弗,副词,不;庭,名词用作动词,归顺朝廷。弗庭,即不归属朝廷的民族和家。

  ③ 虞:预料。

  ④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语出自《司马法·仁本第一》。

  ⑤ 销兵:销毁兵器。

  ⑥ 神器:指国土,祖宗留下的江山。

  ⑦ 史例出自《旧唐书·玄宗本纪》。

  【译文】 凡国家处于和平安定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还有战争的危险;国家治理有序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还可能发生祸乱,这是圣人的教诫。天下平安无事,可不能放弃武备,因为周边还有不友好的国家,如果放弃武备一旦突然发生战争,就无法卫国御敌。所以,我们内修明政治,外加强战备,施行仁义道德来怀柔远方的民族和百姓,时刻警诫发生未料及的事变。一年四季都要讲习武备之制度,用来表明国家时刻不忘战备。所谓不忘战备,就是教老百姓经常习兵练武。兵法说:“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唐玄宗时,和平的日子过长了,于是丧失了警惕,毁了兵器去放牧战马,罢除将领削减军队,国家不知加强战备,老百姓不知怎样打仗。等到安史之乱突然爆发,全国上下都料所不及。文官无能指挥作战,百姓无能参加战斗,祖宗留下的江山,几乎毁于一旦。唉,战备岂能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