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三十六计·孙子兵法全文阅读 > 第51章 军争篇(1)

第51章 军争篇(1)


  一、原典精读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①,交和而舍②,莫难于军争③。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④。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⑤,后人发,先人至⑥,此知迂直之计者也⑦。

  [注释]

  ①合军聚众:合,聚集、集结。此句意为征集民众,组织军队。②交和而舍:两军营垒对峙而处。交,接触;和,和门,即军门。两军军门相交,即两军对峙。舍,驻扎。③莫难于军争:于,比。军争,两军争夺取胜的有利条件。④以迂为直,以患为利:迂,曲折迂回。直,近便的直路。意为将迂回的道路变成直达的道路,把不利的(害处)变为有利的。⑤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其”、“之”均指敌人。迂,此处用作使动。前句就我军而言,此句就敌而言。战争时既要使自己“以迂为直,以患为利”,也要善于使敌以直为迂,以利为患。而达到这一目的,在于以利引诱敌人,使其行迂趋患,陷入困境。⑥后人发,先人至:比敌人后出动,却先抵达要争夺的要地。⑦此知迂直之计者也:知,这里是掌握的意思。计,方法、手段。

  [原文]

  故军争为利,军争为危①。举军而争利则不及②,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③。是故卷甲而趋④,日夜不处⑤,倍道兼行⑥,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⑦,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⑧;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⑨,其法半至⑩;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注释]

  ①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为,这里作“是”、“有”解。此句意为军争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②举军而争利败不及:举,全、皆。率领全部携带装备辎重的军队前去争利则不能按时到达。不及,不能按时到达预定地点。③委军而争利辎重捐:委,丢弃、舍弃。辎重,包括军用器械、营具、粮秣、服装等,捐,弃、损失。句意谓如果扔下一部分军队去争利,则装备辎重将会受到损失。④卷甲而趋:卷,收、藏的意思。甲,铠甲。趋,快速前进。意谓卷甲束杖急速进军。⑤日夜不处:处,犹言止、息。“日夜不处”即夜以继日,不得休息。⑥倍道兼行:倍道,行程加倍,兼行,日夜不停。⑦擒三将军:擒,俘虏、擒获。三将军,三军的将帅。此句意为若奔赴百里,一意争利,则三军的将领会成为敌之俘虏。⑧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意谓士卒身强力壮者先到,疲弱者滞后掉队,这种做法只有十分之一兵力能到位。⑨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奔赴五十里而争利,则前军将领会受挫折。蹶,失败,折损。上将军,指前军、先头部队的将帅。⑩其法半至:通常的结果是部队只能有半数到位。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奔赴三十里以争利,则士卒也仅能有三分之二到位。军无辎重则亡:军队没有随行的兵器、器械则不能生存。无委积则亡:委积,指物资储备。军队没有物资储备作补充,亦不能生存。

  [原文]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①;不知山林、险阻、沮泽②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③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诈立④,以利动⑤,以分合为变⑥者也。故其疾如风⑦,其徐如林⑧,侵掠如火⑨,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注释]

  ①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谋,图谋、谋划。豫,通“与”,参与。句意为不知诸侯列国的谋划、意图,则不宜与其结交。②沮泽:水草丛生之沼泽地带。③乡导:即向导,熟悉本地情况之带路人。④兵以诈立:立,成立,此处指成功、取胜。此言用兵打仗当以诡诈多变取胜。⑤以利动:言用兵打仗以利益大小为行动准则。⑥以分合为变。分,分散兵力;合,集中兵力。言用兵打仗当灵活处置兵力的分散或集中。⑦其疾如风:行动迅速,如狂风之疾。⑧其徐如林:言军队行列整肃,舒缓如林木之森森然。徐,舒缓。⑨侵掠如火:攻击敌军恰似烈火之燎原,不可抵御。侵,越境进犯。掠,掠夺物资。侵掠,此处意为攻击。

  不动如山:言防守似山岳之固,不可撼动。难知如阴:隐蔽真形,使敌莫测,有如阴云蔽日不辨辰象。动如雷震:行动犹如迅雷。掠乡分众:乡,古代地方行政组织。此句说,掠取敌乡粮食、资财要兵分数路。廓地分利:此句言应开土拓境,扩大战地,分兵占领扼守有利地形。廓,同“扩”,开拓、扩展之意。悬权而动:权,秤锤,用以称物轻重。这里借作衡量、权衡利害、虚实之意。此言权衡利弊得失而后采取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意为率先掌握“迂直之计”的,能取得胜利。

  [原文]

  《军政》①曰:“言不相闻,故为金鼓②;视不相见,故为旌旗③。”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④。人既专一⑤,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⑥。故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⑦。

  [注释]

  ①《军政》:古兵书,已失传。②言不相闻,故为金鼓:为,设、置。金鼓,古代用来指挥军队进退的号令设施,擂鼓进兵,鸣金收兵。③视不相见,故为旌旗:旌旗,泛指旗帜。④所以一人之耳目也:意谓金鼓、旌旗之类,是用来统一部卒的视听,统一军队行动的。人,指士卒、军队。一,统一。⑤人既专一:专一,同一、一致。谓士卒一致听从指挥。⑥此用众之法也:用众,动用、驱使众人,也即指挥人数众多的军队。法,法则、方法。⑦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变,适应。此句意为根据白天和黑夜的不同情况来变换指挥信号,以适应士卒的视听需要。

  [原文]

  故三军可夺气①,将军可夺心②。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③。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④,此治气者也⑤。以治待乱⑥,以静待哗⑦,此治心者也⑧。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⑨。无邀正正之旗⑩,勿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

  [注释]

  ①故三军可夺气:夺,此处作“失”解。气,指旺盛勇锐之士气。意谓三军旺盛勇锐之气可以挫伤使之衰竭。②将军可夺心:夺,这里是动摇之意。指将帅的意志和决心可以设法使之动摇。③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朝,早晨。锐,锋锐。昼,白天。惰,懈怠。暮,傍晚。归,止息,衰竭。此句言士气变化之一般规律:开始作战时士气旺盛,锐不可当,经过一段时间后,士气逐渐懈怠,到了后期士气就衰竭了。④避其锐气,击其惰归:避开士气旺盛之敌,打击疲劳沮丧、士气衰竭之敌。⑤此治气者也:治,此处作“掌握”解。意谓这是掌握运用士气变化的通常规律。⑥以治待乱:以严整有序之己对付混乱不整之敌。治,整治。待,对待。⑦以静待哗:以自己的沉着镇静对付敌人的轻躁喧动。哗,鼓噪喧哗,指骚动不安。⑧此治心也:此乃掌握利用将帅心理的通常法则。⑨此治力者也:此乃掌握运用军队战斗力的基本方法。⑩无邀正正之旗:邀,迎击,截击。正正,严整的样子。意为勿迎击旗帜整齐、部署周密的敌人。勿击堂堂之陈:陈,同“阵”。堂堂,壮大。即不要去攻击阵容壮大、实力雄厚的敌人。此治变者也:言此乃掌握机动应变的一般方法。

  [原文]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①,背丘勿逆②,佯北勿从③,锐卒勿攻④,饵兵勿食⑤,归师勿遏⑥,围师必阙⑦,穷寇勿迫⑧,此用兵之法也。

  [注释]

  ①高陵勿向:高陵,高山地带。向,仰攻。即对已经占领了高地的敌人,我军不要去进攻。②背丘勿逆:背,倚托之意。逆,迎击。言敌人如果背倚丘陵险阻,我军就不要去正面进攻。③佯北勿从:佯,假装。北,败北,败逃。从,跟随。言敌人如是伪装败退,我军就不要去追击。④锐卒勿攻:锐卒,士气旺盛的敌军。意谓敌人的精锐部队,我军不要去攻击。⑤饵兵勿食:此谓敌人若以小利作饵引诱我军,则不要去理睬它。⑥归师勿遏(è扼):遏,阻击。对于正在向本国退还的敌师,不要去正面阻击它。⑦围师必阙(quē缺):阙,同“缺”。在包围敌军作战时,当留有缺口,避免使敌作困兽之斗。⑧穷寇勿迫:指对陷入绝境之敌,不要加以逼迫,以免其拼死挣扎。

  [译文]

  孙子说,大凡用兵的法则,将帅接受国君的命令,从征集民众、组织军队直到同敌人对阵,在这中间没有比争夺制胜条件更为困难的了。而争夺制胜条件最困难的地方,在于要把迂回的弯路变为直路,要把不利转化为有利。同时,要使敌人的近直之利变为迂远之患,并用小利引诱敌人。这样就能比敌人后出动而先抵达必争的战略要地。这就是掌握了以迂为直的方法。

  军争既有顺利的一面,同时也有危险的一面。如果全军携带所有的辎重去争利,就无法按时抵达预定地域;如果丢下部分军队去争利,辎重装备就会损失。因此卷甲疾进,日夜兼程,走上百里路去争利,那么三军的将领就可能被敌所俘,健壮的士卒先到,疲弱的士卒掉队,结果是只会有十分之一的兵力到位。走五十里去争利,就会折损前军的主将,只有一半的兵力能够到位。走上三十里路去争利,也依然只有三分之二的兵力能赶到。须知军队没有辎重就会失败,没有粮食就不能生存,没有物资储备就难以为继。

  所以,不了解诸侯列国的战略意图,不能与其结交;不熟悉山林、险阻、沼泽的地形,不能行军;不利用向导,便不能得到地利。所以用兵打仗必须依靠诡诈多变来争取成功,依据是否有利来决定自己的行动,按照分散或集中兵力的方式来变换战术。所以,军队行动迅速时就像疾风骤起,行动舒缓时就像林木森然不乱,攻击敌人时像烈火,实施防御时像山岳,隐蔽时如同浓云遮蔽日月,冲锋时如迅雷不及掩耳。分遣兵众,掳掠敌方的乡邑;分兵扼守要地,扩展自己的领土;权衡利害关系,然后相机行动。懂得以迂为直方法的将帅就能取得胜利,这是争夺制胜条件的原则。

  《军政》里说道:“语言指挥不能听到,所以设置金鼓;动作指挥不能看见,所以设置旌旗。”这些金鼓、旌旗是用来统一军队上下的视听的。全军上下既然一致,那么,勇敢的士兵就不能单独冒进,怯懦的士兵也不敢单独后退了。这就是指挥大部队作战的方法。所以夜间作战多用火光、锣鼓,白昼作战多用旌旗。这都是出于适应士卒耳目视听的需要。

  对于敌人的军队,可以使其士气低落;对于敌军的将帅,可以使其决心动摇。军队刚投入战斗时士气饱满;过了一段时间,士气就逐渐懈怠;到了最后,士气就完全衰竭了。所以善于用兵的人,总是先避开敌人初来时的锐气,进而等到敌人士气懈怠衰竭时再去打击它,这是掌握运用军队士气的方法。用自己的严整有序来对付敌人的混乱,用自己的镇静来对付敌人的轻躁,这是掌握将帅心理的手段。用自己部队接近的战场来对付远道而来的敌人,用自己部队的安逸休整来对付疲于奔命的敌人,用自己部队的粮饷充足来对付饥饿不堪的敌人,这是把握军队战斗力的秘诀,不要去拦击旗帜整齐的敌人。不要去进攻阵容雄壮的敌人。这是掌握灵活机变的原则。

  用兵的法则是:敌人占领山地就不要去仰攻,敌人背靠高地就不要正面迎击,敌人假装败退就不要跟踪追击,敌人的精锐不要去攻击,敌人的诱兵不要加以理睬,对退回本国途中的敌军不要正面遭遇,包围敌人时要留出缺口,对陷入绝境的敌人不要过分逼迫。这些都是用兵的法则。

  [原典讲解]

  在《孙子兵法·军争篇》中,孙子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争战的原则和方法。孙子认为,用兵打仗,从受命到与敌军交战,最困难的是争取有利的战机。这就是如何把弯路变为直路,把患害变为有利。实际上就是如何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要根据行军时的具体情况,包括对辎重、兵员、路程以及山林沼泽、艰难险阻等情况有详细了解,判定对自己是否有利而决定行动的方式。用兵打仗有许多不确定因素,战前恐难以预测,这就应当依靠权变的战略战术。如果在战前可以掌握弯路与直路的基本情况,就可以取得战争的胜利。这即为战前争夺有利条件之法则。

  孙子认为,善战的人,一般可以做到扬长避短,避敌锋芒,以逸待劳,充分掌握自己士兵的体力和情绪,采用机动变化的用兵方法。这其中包括如何用兵的具体问题。作为将领,应当善于了解敌我双方的具体状况,但有些时候还要掌握基本法则,即“八戒”。这一篇里,孙子以其丰富的军事智慧,告诫了人们在战争前和战争中应当引起注意的问题。二、要点精析

  军争为利,军争为危

  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孙子兵法·军争篇》

  孙子说:“军争(两军争夺制胜条件)是有利的,也是有危险的。全军带着所有的军用物资去争利,就会因行动迟缓而失掉时机;放下这些物资去争利,辎重就会损失。所以,卷起铠甲,急速前进,日夜不停,加倍强行军,走上百里去抢争有利时机,三军将领都可能被俘虏,身体强壮的士兵先到了,体弱疲倦的就掉队了,其结果只会有十分之一的兵力赶到;走上50里的路程去争利,先头部队的将领会遇到挫折,队伍只有半数赶到预定地点。如果走30里路程去争利,部队也只有三分之二的兵力能够按时赶到。所以,军队没有辎重就会失败,没有粮食就不能生存,没有物资储备就无法坚持作战。”

  战场上两军对垒,谁都想争夺先机之利,但孙子却辩证地看到了军争的利与害。军队要快速运动,可怎么处理装备物资呢?如携带全部辎重则因行动迟缓,不能先敌占领有利地形;而舍弃全部物资去争利,又造成部队不能坚持作战,甚或无法生存。所以,孙子告诫兵家“军争为利,军争为危”。

  赤壁之战后,刘备占据了荆州、益州,与黄河流域的曹操、占据江南的孙权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为了抢得主动,曹操在公元215年率大军攻克了汉中。

  汉中的地理位置对于刘备与曹操都十分重要。它是四川东北的门户,曹操占据汉中,可以使益州北面无险可守;而汉中如果被刘备夺占,那么蜀军进可攻关中,退可守益州,因此,刘备决心将汉中夺回。

  公元217年,刘备率军进攻汉中。曹操大将夏侯渊据险抵御。刘备选精兵轮番进攻汉中要地阳平关,始终没能得手,蜀军被迫退兵。

  公元219年,蜀军又卷土重来。这一次刘备改变了战法,他让军队避开地势险要、防守严密的阳平关,南渡汉水,沿南山地东进,一举夺占定军山,打开了通向汉中之路,又威胁阳平关的曹军。夏侯渊被迫分兵东移,与刘备争夺定军山,为防止蜀军北上,又在汉水南岸和定军山东侧,修建围寨、鹿角等防御工事。蜀军夜攻曹营,火烧南围鹿角,调动夏侯渊亲自派兵救援;蜀军又急攻东围,并派黄忠率精兵埋伏在东南围之间险要地段。结果,夏侯渊被杀,曹将张郃统领曹军退守阳平关。

  曹操闻悉汉中危急,亲率大军从长安出斜谷,赶赴阳平关救援。此时,蜀军士气正旺,刘备对部将说:“曹操远道而来,急欲决战,我要避其锋芒。”待曹军赶到汉中,蜀军扼守险要之处不与曹军决战。同时,刘备派精兵袭扰曹军后方,劫其粮草,断其交通。曹军攻险不胜,求战不得,粮草缺乏,军心动摇,曹操不得不退兵,刘备如愿占据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