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三十六计·孙子兵法全文阅读 > 第27章 始计篇(3)

第27章 始计篇(3)


  在两军拼杀的战场上,“用而示之不用”是历代兵家常用的计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特勒为了进攻苏联导演了一个大骗局。1940年秋冬之交,希特勒在英吉利海峡摆出了一副入侵英国的架势。德军飞机经常飞临伦敦上空,对许多重要目标狂轰滥炸;军舰也云集海峡,频繁进行登陆演习。海峡东岸堆满了各种作战物资,英国的地图也分发到德军官兵手里。连广播电台也日夜叫嚣着进犯英国的舆论,看来一场大战即将降临到英伦三岛上。与此同时,苏德边界却一派宁静。德苏两国签署了“和平友好条约”,希特勒及德国政要在公开场合多次向苏联表示“友好”,并允许苏联代表团参观德国先进的航空技术,同意卖给苏联最新式的战斗机。苏联外长莫洛托夫搂着德国驻苏大使舒伦堡说:“我们是好朋友。”

  这一切都是希特勒精心设计的圈套。1941年6月22日拂晓,德国以三个集团军群、550万兵力突然向苏联发动全面进攻。由于希特勒“用而示之不用”之计,使苏联猝不及防,以致在战争初期遭受了重大损失。

  兴兵作战需要运用“用而示之不用”的谋略,在风云莫测的政界,政治家们也常常以“用而示之不用”来施政统御。

  清圣祖康熙称帝时,年纪尚幼,政事全部由大臣鳌拜决定。鳌拜因在清朝入关时曾战败洪承畴,入关后又追剿李自成有功,当康熙幼年即位时,他受命辅佐。鳌拜自恃有功,气焰嚣张,根本不把康熙放在眼里。

  在这种情况下,康熙假装整天在内宫玩耍。他挑选了10多名身体强壮的小太监,让他们格斗嬉戏。

  鳌拜有时进宫奏事,康熙也不让小太监回避,照样戏耍取乐。于是鳌拜更加轻视康熙,认为他少不更事,放松了戒备。

  康熙八年,康熙亲政的第二年,他见时机成熟,就趁鳌拜入宫奏事之时,命令一旁嬉戏的小太监捉拿鳌拜。鳌拜起初还以为是康熙在戏闹取乐,等明白过来时,已被捆了起来。为防意外,康熙立即处死了鳌拜,并将鳌拜党羽翦除干净。

  康熙的计谋的确高明。他早已察觉鳌拜图谋不轨,因自己年幼,根基不稳,又怕处理不当,反受其殃。设计与小太监相斗为戏,乘鳌拜进见除掉了他,则鳌拜不易察觉,又很有把握,比兴师动众地捉拿稳妥。康熙自幼就有心计,他亲政后能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是与他御政善于使用计谋分不开的。近而示远,远而示近

  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孙子兵法·始计篇》

  “近而示远,远而示近”是孙武提出的诡道十二法中的两种方法。意思是说,攻击的目标虽然在近处,却装作远袭的态势;着眼在远方,却故意作出近攻的样子。

  远与近是一对矛盾。就时间而言,比如有利于速战,却偏要安营扎寨,作出长期驻扎姿态,等敌方放松戒备,立即出击,这是近而示远;反之,明明是要持久作战,却偏偏大造声势,使敌方日夜戒备,不得安宁,等敌人因此而松懈斗志时,突然给予有力一击,这又是远而示近。就空间而论,远和近又是一个地域概念。明明要攻远方之敌,却作出攻击近敌模样,待远敌不备,突然袭远,这是远而示近。地处悬崖峭壁,军队一到就回头,扬言绕道而行,暗地却派精兵沿小路攀山越岭,这是近而示远。

  总之,近示远、远示近是一种制造假象,欺骗与迷惑敌人的有效战法。近与远并不仅仅是一个地域概念,它可以指任何两个不同方向、目标、对象等,声言进攻这一面,实际进攻另一面,与“声东击西”相似。

  楚汉相争之初,刘邦慑于项羽的强大势力,忍气吞声退驻汉中。为了麻痹项羽,刘邦采纳谋士张良建议,烧毁了从关中到汉中数百里的栈道(即悬崖绝壁间用木板架成的山路),从而使项羽放松了对刘邦的戒备。

  刘邦在汉中,暗地里厉兵秣马,整军备战。到了公元前206年,刘邦见时机成熟,便命韩信出兵东征。

  韩信发兵进军关中,为了迷惑楚军,他先派出几百士兵去修复栈道,扬言汉军要从栈道入关。关中楚将章邯闻讯笑道:“汉军自己把栈道烧毁了,现在只派了几百士兵去修这么大的工程,没有几年工夫怎么修得好?”

  就在章邯放松戒备时,韩信已带领汉军主力,抄小路逼近陈仓(今陕西宝鸡)城下,趁陈仓守将毫无防备,一举攻克了陈仓。

  陈仓失守,关中的楚军连连败北,章邯见大势已去,被迫自杀。汉王刘邦乘势攻占了号称秦的整个关中地区,为最后击败项羽,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这就是韩信采取的远而示之近的计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英美盟军决定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1944年6月6日,盟军在法国西北部的诺曼底大规模登陆成功。其中一个原因是运用了“近而示之远”的战术。

  在实施登陆前,盟军为了迷惑德军,故意散布消息说,英国陆军司令蒙哥马利元帅已到非洲组织军队,准备从法国南部进攻。于是德军把隆美尔的装甲部队急急调往英吉利海峡沿岸的南部,从而削弱了诺曼底的防御,酿成了大错。其实,在非洲的蒙哥马利是一个替身,真的蒙哥马利一直在英国本土部署联军登陆作战。

  扮演蒙哥马利元帅的是一位名叫詹姆士的陆军中尉,因相貌酷似蒙哥马利,伦敦的一家报纸曾登过他的照片,特别注明,他不是蒙哥马利,而是詹姆士中尉。詹姆士服役前是一位演员,经过短暂训练,他便很快进入了“角色”。

  这出戏的第一幕是在赴直布罗陀前的机场检阅。只见詹姆士戴着蒙哥马利的圆黑军帽,带着“蒙哥马利式”的微笑,与送行的高级将领握手告别,在场的人群欢声雷动,连蒙哥马利的老朋友都给骗住了。飞机直抵直布罗陀后,詹姆士又大张旗鼓地检阅军队,还煞有介事地胡扯了一通军事计划。结果德情报部门信以为真,促使德军统帅部作出了错误判断。结果当诺曼底的炮声隆隆作响时,德军猝不及防,他们再也无法阻止盟军向德国进攻了。利而诱之

  利而诱之。

  《孙子兵法·始计篇》

  “利而诱之”意思是说,对于贪利的敌人,用小利去引诱它,并伺机打击它,这是孙武提出的诡道十二战法之一。

  两军交战,常用利而诱之的计谋,但并非所有敌人都可以被轻易诱骗。所以,在施用本计时,一般选择下列敌人:一是贪而不知害者;二是愚而不知变者;三是急躁而忿速者;四是性骄而轻敌者。《百战奇略·利战》云:“凡与敌战,其将贪利而不知害,可诱以利,愚而不知变,可设伏以破之。”可见,作战中的战机之利、优劣之利、辎重之利等,都可以根据不同情况加以灵活运用。

  在施用本计时,还需注意几点:第一,要了解敌情,使所施之利能投敌所好,使敌必贪,从而达到诱而歼之的效果。第二,要选择恰当的诱敌方法。对贪而不知害者,以施财舍物给敌以可图之“利”;对愚而不知变者,则应用诡诈战法,故意露出破绽,使敌有机可乘;急躁忿速者,利用其急于求成心理,故意激怒他,使其焦躁鲁莽而上当;对性骄轻敌者,则示弱予“利”,使其得意忘形而聚歼之。第三,要把握施利而诱的时机。所施之利要有诱惑力,使敌能贪;所诱之法要隐蔽,使敌不察;诱骗成功后要及时出击,过早或过迟,都容易导致对方警觉,以致前功尽弃。

  春秋时期,楚国攻打绞国,绞国虽小,但城墙守卫森严,楚军一时无法攻入。楚将屈瑕向楚武王献计道:“绞国国王一向草率用兵,缺少谋略。请大王派出一些不用卫兵保护的樵夫,以引诱绞人上钩。”楚王采纳了屈瑕之计。第二天,楚军中的一些士兵脱下军装,去北门外的山上砍柴,绞军中计,抓获楚军樵夫30人回城。第三天,楚王派出更多的樵夫上山砍柴,大队人马则设伏于山下。绞军自以为得计,又争相出城,不遗余力地追逐樵夫于山中。此时,楚军预先设伏之兵尽起,乘绞兵散乱不备之机而大败之,楚王又以兵堵守其都城北门,切断了绞城的内外联系,迫使绞国签订城下之盟。这是楚军根据绞人贪婪,以樵夫之利诱敌,乘其不备,战而胜之。

  《隋书》中还记载了王世充诱杀孟让的故事。隋炀帝十一年,江都丞王世充率兵到盱眙讨伐孟让领导的起义军。战前,王世充有意散布有大批士吏叛逃,让敌方知道。孟让果然得意起来,对部下说:“看来王世充不过是一个起草文书的小官吏,怎么能充任冲锋陷阵的大将呢。我一定要活捉他。”于是带领部下攻打隋军。刚一交战,隋军佯败,孟让更加骄纵,放任士兵掳掠。王世充见时机已到,命士兵四面出击,结果孟让军大败,只有孟让只身逃命。这里,王世充根据孟让连打几次胜仗骄纵傲慢特点,故意示弱佯败,乘其得意忘形之际,陷入困境而歼之。

  “利而诱之”的谋略,不仅可应用于军事领域,其原理在经济、外交,甚至待人处世上都可应用。比如,在市场竞争中,为实现最佳的经济利益,有的会以新取胜,有的会以奇取胜,还有的会以价取胜。美国有一家口香糖公司的老板里力先生,为了推销产品,就曾运用“利而诱之”的方法出奇制胜。

  原来,这家公司生产的口香糖尽管品质优良,包装精美,价格适宜,但因是新牌子,顾客并不熟悉,在市场上卖不出去。一次,里力先生对部属说:“我已经作过调查,纽约共有150万户居民。为了促销我们的产品,我决定采用先尝后买的方式,先给纽约市的居民每户赠送四块口香糖。”

  生产部门的人说:“600万块口香糖啊,这要多大的开支啊。”

  可里力坚持这么做,负责生产的部属遵命去加紧生产。

  里力同时命令部属把仓库里现有的存货取出来,吩咐他们按照纽约市的居民电话号码簿上的地址去邮寄口香糖。

  第二天,纽约的各家各户都收到了里力公司赠送的口香糖。孩子们高兴地嚼起了里力口香糖,他们一个个都成了“活广告”。

  隔一天,孩子们又收到了里力公司的礼品。接连一段时期,纽约市的孩子们天天嚼着免费品尝的口香糖。直到有一天,里力公司的泡泡糖不再寄来了,可孩子们已养成了吃里力口香糖的习惯,就纷纷到各个店家去买这种口香糖。就这样,里力口香糖一下子就占领了市场,成了最受孩子们喜欢的口香糖。

  里力先生采用先尝后买“以利诱之”的促销方式吸引消费者,从而达到了占领市场的目的。乱而取之

  乱而取之。

  《孙子兵法·始计篇》

  “乱而取之”是孙子提出的十二诡道法之一,意思是说用计谋使敌人发生混乱,或者说当敌方发生内乱时,乘机攻击它。《百战奇略》云:“敌有破灭之势,则我从而迫之,其军必溃。”意为利用敌人已经出现的将要破败灭亡的情势,我们就借此机会攻击他,敌人的军队一定溃败。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孙子·军形篇》)。

  “乱而取之”的核心是,选择敌方发生危难之时,向敌人发起进攻,这样往往容易成功。此计的关键因素是“乱”,如果敌方不产生混乱,就无法“取之”。“乱”有两类:一是祸起萧墙的敌方内部的自乱,二是他人使计谋制造的混乱。

  “取之”也要讲究方法。有趁火打劫、乘危取利的;有落井下石、火上浇油给敌方制造更多的困难;也有混水摸鱼、顺手牵羊的,等等。无论哪一种方法,都要根据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不同的对象而灵活运用。

  官渡之战后,袁氏集团受到沉重打击,但袁绍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婿还握有重兵,对曹操来说,仍是难以对付的劲敌。公元203年,曹操采用各个击破的方法,消灭袁氏的残余势力。曹操先是进攻占据黎阳的袁绍长子袁谭,袁谭见势不妙,火速向继承父位的弟弟袁尚求助。袁尚救援不及,两人均被打败,只得一起撤兵邺城。由于二袁合兵,加之城坚难攻,相持数日而无结果。谋士郭嘉建议道:“袁绍临死前废除长子继承权,立小儿子袁尚为继承人,委任为司马大将军,在袁氏兄弟间造成不和。我们急攻,他们会团结相救,我们缓攻,他们就会互相火并。不如暂时退兵,等他们发生内乱时,再一举攻之。”曹操采纳了郭嘉之策,撤军回营。果然,曹操退兵不久,袁氏兄弟为争权发生内讧,兄弟俩大打出手。袁谭兵败逃到平原,袁尚不依,派兵把平原团团围住。袁谭只好向敌人曹操求援。

  曹操见时机已到,再次挥兵北进,先杀死了袁谭,接着又消灭了袁尚、袁熙。河北的冀、青、并、幽四州全部被曹操占领。

  袁氏兄弟的内讧是由他们为争夺继承权而引发,属于祸起萧墙的内乱。曹操及时利用了这一内乱,以援助袁谭为名,行消灭袁氏兄弟之实,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乱”还有另一类,比如乱其军心,乱其阵脚,目的在乱中取胜。后秦苻坚与东晋的淝水之战是一个“乱而取之”的好战例。

  东晋时,前秦苻坚经过多年征战,终于统一了北方。苻坚野心勃勃,企图乘胜南下,一举消灭东晋,统一全国。

  苻坚自恃兵多,非常骄傲。加上战争初期秦军节节胜利,更使他利令智昏。他率领90多万人马直抵寿阳。此时,晋军在谢石带领下,在淝水西岩八公山边布下阵来,与秦军隔岸相峙。

  谢玄利用苻坚自恃优势兵力企图速战的心理,派人送信给苻坚,要求他的部队稍向后退,让晋军渡过淝水与秦军决战。苻坚根本不把东晋的8万人马放在眼里,答应后撤,并想在晋军渡河时进行突然袭击,全歼晋军于淝水。

  谁知秦军一后撤就引起了混乱,前秦的士兵不知真相,误以为晋军打了胜仗,自己的军队在溃败。所以当晋军渡过淝水发起进攻时,秦军的溃逃如决堤的洪水,怎么也阻挡不住了,晋军乘乱猛攻,大获全胜。苻坚本人也中箭负伤,单枪匹马逃回洛阳。经此一战,前秦一蹶不振。谢玄运用“乱而取之”的策略,极大地扭转了战争形势,从而使东晋以弱胜强,以少胜多。实而备之

  实而备之。

  《孙子兵法·始计篇》

  “实而备之”,是孙子在《始计篇》中提出的诡道十二战法之一。意为:对于实力充足的敌人,要加倍防备它。

  “实而备之”中的“实”,可理解为处于显著优势的强敌,暂时没有被我乘间击瑕,战而胜之的机会。如《十一家注孙子》杜牧所云:“敌若修政治实,上下相爱,赏罚明信,士卒精练,即须备之。”遇到这样的敌人,必须要加倍小心,严阵以待。

  因此,“实而备之”是根据强敌而采取的保存自己的谋略,如果硬拼,必然会吃亏,如果松懈,定会给敌可乘之机。

  当然“备之”并不是消极回避或等待,而是积极防御。首先是了解和掌握敌情,根据对手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防御。其次是关心和爱护自己的士兵,做到上下同欲,众志成城;第三是保持高度警惕,对敌人的一举一动,了然于心,以防万一之失。

  “实而备之”是兵家面对强敌,保存自己的常用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