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三十六计·孙子兵法全文阅读 > 第22章 第六套败战计(2)

第22章 第六套败战计(2)


  这时,齐国接到郑国的求援信,已联合鲁、宋两国发兵求郑。公子元闻报,知道三国兵到,楚军定不能胜。好在也打了几个胜仗,还是赶快撤退为妙。他害怕撤退时郑国军队会出城追击,于是下令全军连夜撤走,人衔枚,马裹蹄,不出一点声响。所有营寨都不拆走,旌旗照旧飘扬。

  第二天清晨,叔詹登城一望,说道:“楚军已经撤走。”众人见敌营旌旗招展,不信已经撤军。叔詹说:“如果营中有人,怎会有这样多的飞鸟盘旋上下呢?他也用空城计欺骗了我,急忙撤兵了。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空城计的战例。

  用计锦囊

  在敌强我弱,形势突然紧急,刻不容缓的情况下,为了使敌人的攻势停止或落空,以争取寻找机会的时间,便把本来空虚的实力,故意公开地用更加空虚的形式表现出来,使人对这种夸大了的公开情况发生怀疑,并作出相反的判断,因而不敢贸然采取行动。这是一种疑敌缓兵的心理战谋略。

  空城计的诀窍是:实力空虚再显示空虚而没有防守,使敌人疑上加疑,在敌众我寡的紧急关头大胆运用这种策略,更显得奇之又奇,无从揣测。古人用兵,讲究的是“虚者实之,实者虚之”的逆反用计,空城计却打破了以往兵家的常规用计格局,以“虚者虚之”的反常递增设计,使虚虚实实变幻无穷,不再有固定模式。

  本计包含两个含义:

  1.虚而虚之。本来是空虚的,都要显现出更加空虚的样子来。例如,设防不严的,便把仅有的防御也隐藏起来,故意显现出没有设防的样了,实力比较弱小时,就连这仅有的一点力量也收起不用,而显现出无所作为的样子,在仓促之中本来来不及作充分的准备,索性做出毫无准备的样子,甚至故意对此事不闻不问。“虚而虚之”的目的是使敌人“疑中生疑”。一般地说,双方交战,总是要互相隐瞒真实情况,所谓“兵不厌诈”,即使遇到正常情况,也要反复地进行分析研究,不能完全凭自己的直觉,随便作出判断。这种不轻易相信对方的做法即为“疑”。在遇到反常用兵的情况时,除了要进行正面的分析外,还要进行反面的分析,这就是所谓的“疑中生疑”,便会使之狐疑不决,甚至惊恐万端。

  2.实而虚之。本来是实的,却故意装作虚使敌人误以我为虚。例如,我们本来实力比较强大,但是却要千方百计地把这些力量隐蔽起来,而故意表现出弱小的样子;本来准备非常充分,却要在某些关键部露出破绽,故意给敌人留出可乘之隙。为什么要实而示虚呢?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诱敌深入。在我方兵力强大,并已设好埋伏的情况下,就希望敌人能够进到我们的包围圈内,如果这时我们不表现出弱小可欺的样子,敌人就必然惧而远之,只有让敌人觉得在我们身上有利可图时,才有可能被引诱过来。二是韬晦之计。为了更大或者是更远的目的,暂时隐蔽起自己的实力和锋芒。这种暂时的隐藏是为了等待时机,积蓄力量,一旦时机成熟,就会发动突然进攻,使对方措手不及,防不胜防。

  防范空城计,可采取如下对策:

  1.要全面分析。如果敌人对我们“示之以虚”,我们在判断其真正虚实的时候要进行全面的分析,而不能只限于眼前的一点信息,主观片面地下结论。所谓的“全面分析”,就是既要从时间上进行纵向分析,又要从空间上进行横向分析;既要根据各种情况分析其绝对力量,又要根据敌我的对比分析其相对力量。例如,我们通过分析敌人以前的实力情况及后来的力量变化,就可能推断出现在的实力的基本情况。又如敌人所守的是一座孤城,四外又是空旷的原野,不可能埋伏军队,这样就可根据该城的大小,判断出其最多所能埋伏的军队。如果敌人在城内即使有埋伏,其数量也有限,而我们仍远远处于优势的话,那么就不必为他的空城计而犹豫,否则就要小心从事。

  2.要反复试探。如果觉得分析结果不可靠的话,可以用打草惊蛇之法进行试探,所谓的“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就是进行战斗侦察,以求探明敌人兵力部署的虚实强弱。这种试探最好反复进行几次才好,因为一次两次敌人可能伪装得很象,不会露出破绽,但绝对经受不住多次的来自各个方面的试探。如果敌人对我们的试探一直不作任何反应的话,就说明他们已发现了我们的意图,我们可以将计就计,看准部位和机会,来一个“无中生有”,使之措手不及,这时敌人即使是“实而虚之”,也抵挡不了这突如其来的打击。

  3.要耐心等候。经反复试探之后,仍不能作出判断的话,可以采用在“空城”之外,耐心等候,静观变化的方法来探其虚实。凡采用“虚而虚之”计谋的人,因自身的力量弱,所以在心理上也是“虚”的,他时时刻刻都承受着强大的心理压力。无论是自身的实力,还是心理上的压力,都决定了敌人伪装不可能持久,时间一长自己就会把弱点暴露出来。所以只要我们在“城外”将其困住,不去主动直接攻城,在这种不攻也不撤的相持状态下,不论是虚是实,敌人都会自己暴露出来。

  4.要调虎离山。“空城计”主要是通过隐蔽来达到欺骗的效果,而隐蔽又主要靠“城”这个必要条件,所以要破解敌人的“空城计”,就要把敌人与其所据守之“城”分离开来。当然这里的“城”不是实指“城堡”之城,凡是可起这种作用的条件都可称之为“城”。将敌人与其“城”分离开来的最好办法就是“调虎离山”之计,一旦敌人失去“城”这个特殊的环境与条件,他的虚实也就完全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另外,即使敌人是“真虎”,在使其离山之后,也容易擒拿了。不过设“空城计”的“虎”,是很不容易调其“离山”的,所以要巧设机关。

  第三十三计反间计

  原文注译

  [原文]

  疑中之疑①。比之自内,不自失也②。

  [注释]

  ①疑中之疑:疑,怀疑。全句意为:疑阵中更布置疑阵。②比之自内,不自失也:语出《易·比·象》:“比之自内,不自失也。”比,亲比,辅助,援助,勾结,利用。此句可以理解为利用敌人派来的间谍为我服务,可以有效地保全自己,攻破敌人。

  [译文]

  在敌人怀疑、犹豫的情况下,再给敌布疑阵。勾结、利用敌方派来的间谍为我服务,可以收到保全自己,争取胜利的好效果。

  按语注译

  [按语]

  间①者,使敌人自相疑忌也;反间②者,因敌之间而间之也。如燕昭王薨③,惠王④自为太子时,不快于乐毅⑤。田单⑥乃纵反间曰:“乐毅与燕王有隙,畏诛,欲连兵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⑦,以待其事。齐人惟恐他将来,即墨残矣!”惠王闻之,即使骑劫⑧代将,毅遂奔赵。如周瑜利用曹操间谍⑨,以间其将,亦疑中之疑局也。

  [注释]

  ①间:间谍。②反间:这里是指反间计,即利用敌人派到我方的间谍为我方服务的一种计谋。③燕昭王:战国时燕国国君,公元前311年即位。公元前284年为了报仇,联合秦、魏、韩、赵攻齐,重用乐毅,攻下齐国70多座城池。后因求长生不死术,吃丹药中毒而死。薨:古时天子死亡叫崩,诸侯死亡叫薨。④惠王:燕昭王的儿子。公元前279年即位,对乐毅有成见,曾因中田单的反间计,不用乐毅而败给了田单。⑤乐毅:战国时燕国名将。燕昭王时受重用。因破齐有功,封于昌国(今山东淄川东北),号昌国君。后受迫害逃亡赵国。⑥田单:齐国名将。临淄(山东临淄东北)人。公元前279年,用反间计使燕惠王派大将骑劫替代乐毅为主将,而后以火牛阵大破燕军,收复70多城,被封为相国。⑦即墨:地名,今山东平度东南。⑧骑劫:燕国将领。有勇力,是燕惠王的亲信,后田单来攻,被惠王派去代乐毅为将,被田单击败,死于敌军之中。⑨曹操间谍:指曹操幕宾蒋干。在赤壁大战中,中了周瑜的反间计,使曹操错杀水军都督蔡瑁、张允。

  [译文]

  间谍,可以使敌人自相怀疑和猜忌。反间,就是利用敌人派来的间谍转而离间敌方。如战国时代燕昭王死后,继位的惠王从当太子时,就不喜欢乐毅。田单于是派间谍到燕国制造谣言,说:“乐毅与燕王有隔阂,害怕被惠王所杀,想借攻齐为名,联合齐国,然后自立为齐王,因为齐国还没有归附于他,所以他不急于攻下即墨,以便等待时机,使自己的大事成功,齐国人担心的是燕王派别的大将来打,那样,即墨城早已被打下来了。”惠王听到谣言,便派骑劫代替乐毅为大将。乐毅于是逃往赵国。三国时周瑜利用曹操派来的间谍,去离间曹操的大将,也是在疑中再安排疑阵的谋略。

  传世典故

  反间计,原文的大意是说:在疑阵中再布疑阵,使敌内部自生矛盾,我方就可万无一失。说得更通俗一些,就是巧妙地利用敌人的间谍反过来为我所用。在战争中,双方使用间谍,是十分常见的。《孙子兵法》就特别强调间谍的作用,认为将帅打仗必须事先了解敌方的情况。要准确掌握敌方的情况,不可靠鬼神,不可靠经验,“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这里的“人”,就是间谍。《孙子兵法》专门有一篇《用间篇》,指出有五种间谍。利用敌方乡里的普通人做间谍,叫因间;收买敌方官吏做间谍,叫内间;收买或利用敌方派来的间谍为我所用,叫反间;故意制造和泄露假情况给敌方间谍,叫死间;派人去敌方侦察,再回来报告情况,叫生间。唐代杜牧解释反间计特别清楚,他说:“敌有间来窥我,我必先知之,或厚赂诱之,反为我用;或佯为不觉,示以伪情而纵之,则敌人之间,反为我用也。”

  三国时期,赤壁大战前夕,周瑜巧用计杀了精通水战的叛将蔡瑁、张允,就是个有名例子。

  话说孙刘结盟,共同抗曹。虽然在兵力数量上孙刘两家合起来,还是大大少于曹操,但孙刘联军发挥善于水战的特长,在长江水域初战告捷,挫了曹军锐气。

  曹操的北方军队本来不懂水战,为弥补这军事上的短处,便令精通水战的荆州降将蔡瑁、张允在长江中建立水寨,训练水军。而张、蔡二人因久居荆州,深知水战奥妙。所以,这两个人也自然成为东吴的心腹之患。当时,在东吴主管军事的是周瑜。周瑜精通兵法,足智多谋。在曹操眼里,他是灭吴的一大障碍。一天,曹操派部下蒋干,利用与周瑜旧时的交情,以访友为名,前往长江对岸敌营,试图劝说周瑜投降,顺便刺探军情。

  周瑜正为蔡瑁、张允在提高曹军水战能力而犯愁,得知蒋干来访,立即识破来意,顿时计上心来。

  在款待蒋干的宴席上,周瑜解下佩剑说道:“蒋兄是我的老同学、好朋友,我们今天只叙友情,不谈打仗,如果有谁敢谈论与交战有关的事,就用此剑杀了他。”这一来,也堵住了蒋干的嘴,只字不敢提劝降一事。大家只管尽情欢笑饮酒,周瑜也喝得醉意朦胧。

  晚上,蒋干与周瑜同床共寝,蒋干翻来覆去睡不着,坐起身来,借着灯光看见案头上放着一封信,是蔡瑁、张允阴谋反曹、投降东吴的密信。蒋干回头看时,周瑜正醉酒沉睡,蒋干赶忙把信揣起来,连夜跑回荆州,把信交给曹操。

  曹操看了蒋干带来的信,顿时火起,斩杀了蔡瑁、张允。随即,他又发现信是伪造的,他中了周瑜的反间计了。但为时已晚。杀了张允、蔡瑁之后,曹军中失去了熟知水战的得力战将。这也成了后来曹军赤壁大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用计锦囊

  在发现敌人派来进行刺探和破坏的间谍时,为了借机离间敌人,获得情报,可以利用优厚的待遇收买他,也可以假装没有发现,故意把假情报透露给他,这样敌人派来的间谍反为我所用,使我能在不受损失的情况下达到战胜敌人的目的。

  本计有如下两种含义:

  1.使用“反间”。就是要充分地利用“反间”来达到获取情报,扰乱敌人的目的。“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意思是所谓的反间,是诱使敌方间谍为我军所利用。这是一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计谋。敌人派来的间谍是为了刺探我们的情报,是给我们设下的疑阵,我们用敌人设下的疑阵反过来再迷惑敌人,这就是用敌人自己的人来迷惑敌人自己,借敌人自己的手,来打敌人自己的嘴巴。敌人的间谍之所以有被我所利用的可能,就是因为很多间谍都是为敌人所给的钱财所驱使,谁给他钱,他就为谁卖命。如果间谍觉得我们所给的钱比敌人给的优厚,那么他就会转而为我们服务。所以收买敌人间谍的主要手段,就是“厚赂诱之”。

  2.分化离间。就是在敌人之间挑拨是非,引起纠纷,制造隔阂,破坏敌人内部的团结,使之反目为仇。敌人内部如果团结一致,就会形成一股难以抵抗的力量,所谓“合则势张,合则力强(《白豪子兵癿》)。相反“兵不贵分,分则力寡”(《投笔肤谈·家计》)。“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孙子兵法·虚实篇》)。意思是我军兵力集中在一处,敌人兵力分散在十处,这就是用十倍于敌的兵力去攻击敌人,这样我军就占了优势,敌人就转为劣势。能够集中优势兵力攻击处在劣势分散的敌人,那么同我军当面作战的敌人就少得多了。这里十分具体地阐述了敌分我专的好处。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一个办法就是“形人而我无形”,另一个办法就是分化离间。形人之法是在空间上把敌人分散开来,但敌人仍是一个整体,还会互相救助。而分化离间是从心理上,即从根本上把敌人分散开来,这时无论是哪部分遇到危难,其他部分都只能袖手旁观,甚至幸灾乐祸。所以分化离间是一种彻底的分敌之法。

  防范反间计应注意采取如下对策:

  1.信息要封锁。凡属重要信息,特别是关键时刻的重要信息,绝对不能随便泄露出去,对所有的无关人员都要严加封锁,特别是有可能接触对方人员的间谍更应该这样,不应该让其知道的不让其知道,不应该让其看见的东西不让其看见,不应该让其参与的事情不让其参与。这样即使我方的间谍被敌所收买利用,他也无法取得我方的重要情报。所谓的“三军之事,莫亲于间”,是指在军队的交往关系中,没有比对间谍更亲密的了。但这并不等于说什么样的信息都应该让他知道。必要的时候还要“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借此来防万一。

  2.间谍要可靠。凡我们派出的间谍,要进行全面审查,不但要求其具有做间谍的基本能力,更要有坚定的立场。要“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移”,要能经得住各种考验,不然,我们派出的人,又反过来刺探我们,那是十分可悲的事情。除了派出之间要考察,在以后的活动中也要不断进行考察,发现疑点要停止使用,在这样的问题上,还是谨慎一点为好,所谓的“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与这里所讲的“慎用”是不同的。

  3.情报要推敲。尽管我们派出的间谍不被收买,他所获取的情报也不一定就是很可靠的。因为他很有可能被暗中间接地当成反间。也就是说对方虽已发现我方的间谍,但其假装不知,故意向我们的间谍透露虚假的情报,而我们的间谍却不知道这些,高高兴兴地把假情报当做真情报带回来,一旦我们相信并利用了这些假情报,就正好中了对方的阴谋诡计。所以对间谍带回来的情报一定要反复推敲,在推敲验证的时候,绝对不能以“自己认为应该如此”来推断,更不能以“这样对我较为有利”来选择。宁可想得坏一点,多作些防备,也不可想得好一些而到时束手无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