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三十六计·孙子兵法全文阅读 > 第9章 第三套攻战计(2)

第9章 第三套攻战计(2)


  ①待天以困之:天,指天时、地利等客观条件。困,作使动词用,使困扰、困乏。全句意为:期待不利的客观条件去困扰它。②往蹇来返:语出《易·蹇》九三爻辞。原文为“往蹇,来返。”蹇卦的卦象为艮下坎上。艮象山,坎象水。王弼注曰:“山上有水,蹇难之象。”故在此处,“蹇”,有难的意思。反,李镜池《周易通义》注:反,犹反反,广大美好貌。往蹇来反,意为去时艰难,来时美好。

  [译文]

  利用不利的天时地利条件困扰敌人,用人为的方法诱惑敌人。主动进攻有危险,诱敌来攻则有利。

  按语注译

  [按语]

  兵书曰:“下政攻城。”①若②攻坚,则自取败亡矣。敌既得地利,则不可争其地。且敌有主而势大。有主③,则非利不来趋;势大,则非天人合用不能胜。汉末④,羌率众数千⑤,遮虞诩于陈仓崤谷⑥。诩军不进,宣言⑦请兵,须到乃发⑧。羌闻之,乃分抄旁县⑨。诩因其兵散,日夜进道⑩,兼行百余里,令军士各作两灶,日倍增之。羌不敢逼,遂大破之。兵到乃发者,利诱之也;日夜兼进者,用天时以困之也;倍增其灶者,惑之以人事也。

  [注释]

  ①下政攻城:下政,下策。语出《孙子兵法·谋攻第三》:“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意思是说,凡是用兵打仗,上策是以智取胜,次策是运用外交手段取胜,再次策是以兵对兵取胜,最下策才是攻打城池。强攻城池,是不得已才采取的办法。所以说,攻城是“下政”。②若:假如、如果。③主:主动。有主,处于主动地位。④汉末:东汉末年,此处具体指汉安帝元初元年(114年)。⑤羌:中国西部地区古代民族。⑥遮虞诩于陈仓崤谷:遮,阻挡、围困。虞诩,东汉安帝时曾任武都(今甘肃成县西北)郡太守。陈仓崤谷,在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⑦宣言:扬言。请兵,向朝廷请求援兵。⑧须到乃发:一定要等候援兵来到后,方可进军。⑨分抄旁县:分散到近帝的县抄掠财物。⑩进道:赶路。兼行:兼程,以加倍的速度赶路。日倍增之:每日以翻倍的数目增加。惑之以人事:用人为的假象迷惑对方。

  [译文]

  《孙子兵法》说:“攻城是最下策。”如果去强攻坚城,就可能自招失败或灭亡。敌人既已占居有利地形,就不能去同他争夺这块地盘;况且敌人还居于主动地位,而力量又占优势。敌人既是居于主动地位,如果不是对他有利,是不会离开驻地来向我进攻的;敌人既是在力量上占优势,除非我方能够综合运用天时地利人和等条件,就难以取胜。东汉末年,羌人首领统率数千兵马,将武都太军虞诩的部队围困在陈仓崤谷中。虞诩便让部队停止前进,同时扬言要请求朝廷派援兵来,而且一定要等援兵到来后再进军。羌人听到这个消息后(认为援军一时到不了),便将部众分散到近旁各县去抄掠财物。虞诩便乘羌兵分散之机,日夜进军,每昼夜以加倍的速度行军百余里。又令军士在驻军做饭时,同时做两个灶,并使灶的数目每天增加一倍。羌人误以为援军已陆续到达,便不敢追逼攻击,结果虞诩大破羌兵。虞诩扬言要等候援军到后再进军,就是故意让羌人误以为可以利用援军到来之前的空隙分兵抄掠,用利诱的办法将其调开;他不分昼夜地急行军,就是要争取时间,出其不意,置敌于困境;而加倍修灶,就是用人为的假象迷惑敌人,使之误以为援军已陆续到达。

  传世典故

  调虎离山,调:调动,设法使老虎离开它所占据的深山,以便于捕获。比喻用计谋使对方离开原来的有利地势,以便乘机进攻。在军事中,指引诱敌人远离其作战的据点,在其没有任何凭借的不利条件下,与之进行决战。

  “调虎离山”一语可能源于《管子·形势解》。该篇中有一段这样的话:“虎豹,兽之猛者也,属深林广泽之中则人畏其威而载之。人主,天下之有势者也,深居则人畏其势。故虎豹去其幽而近于人,则人得之而易其威。人主去其门而迫于民,则民轻之而傲其势。故曰:‘虎豹托幽而威可载也。’”意思是说,虎豹,是兽类中最威猛的。当它们居住在深山大泽之中时,人们就会因惧怕其威风而敬畏它们。君王是天下最有势力的人。如果深居简出,人们便会害怕它的势力。虎豹若是离开他们所居的深山幽谷而走近人类居住的地方,人们就可以将它捕捉而使之失去原有的威风。做君王的若是离开王宫的门而与普通的人混在一起,人们就会轻视他而以傲慢的态度看待他。所以说,虎豹只有不离开它们居住的幽谷深山,其威风才会使人感到畏怯。这里虽然尚未使用“调虎离山”一语,但已经包含只有将老虎调离深山,才能将其制伏的意思。

  调虎离山之计用在军事上,是一种调动敌人的谋略。它的核心在一“调”字。虎,指敌方,山,指敌方占据的有利地势。如果敌方占据了有利地势,并且兵力众多,防范严密,此时,我方不可硬攻。正确的方法是设计相诱,把敌人引出坚固的据点,或者,把敌人诱入对我军有利的地区,这样做才可以取胜。

  东汉末年,军阀并起,各霸一方。孙坚之子孙策,年仅十七岁,年少有为,继承父志,势力逐渐强大。199年,孙策欲向北推进,准备夺取江北卢江郡。卢江郡南有长江之险,北有淮水阻隔,易守难攻。占据卢江的军阀刘勋势力强大,野心勃勃。孙策知道,取胜的机会很小。他和众将商议,定出了一条调虎离山的妙计。针对军阀刘勋极其贪财的弱点,孙策派人给刘勋送去一份厚礼,并在信中把刘勋大肆吹捧一番。信中说刘勋功名远播,令人十分仰慕,并表示要与刘勋交好。孙策还以弱者的身份向刘勋求救。他说,上缭经常派兵侵扰我们,我们力弱,不能远征,请求将军发兵降服上缭,我们感激不尽。刘勋见孙策极力讨好他,万分得意。上缭一带,十分富庶,刘勋早想夺取,今见孙策软弱无能,免去了后顾之忧,决定发兵上缭。部将刘晔极力劝阻,刘勋哪里听得进去?他已经被孙策的厚礼、甜言迷惑住了。孙策时刻监视刘勋的行动,见刘勋亲自率领几万兵马去攻上缭,城内空虚,心中大喜,说:“老虎已被我调出山了,我们赶快去占拓它的老窝吧!”于是立即率领人马,水陆并进,袭击卢江,几乎没遇到顽强的抵抗,就十分顺利地控制了卢江。刘勋猛攻上缭,一直不能取胜。突然得报,孙策已取卢江,情知中计,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只得灰溜溜地投奔曹操。

  用计锦囊

  “调虎离山”是一种弱者战胜强者的谋略。之所以要“调虎离山”,是因为“山”是猛虎据以兴风作浪的地盘,在平原,老虎是无法施展其雄风的,只能是连狗也敢欺的“纸老虎”。俗语“虎落平原被犬欺”,说的正是这种情况,而这正是猛虎的弱点。

  “调虎离山”的关键在于要善于调动敌人,使强敌离开其赖以强大的有利环境或其充分控制的领域,在对敌不利的环境或其力量薄弱的领域里将其制伏。

  调虎离山之计包含以下三种含义:

  1.调虎落平原。虎的威风一是来自于它自身的勇猛,二是来自于它所盘踞的山势。而山势是它赖以生存和施展威力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一旦离开了这个重要条件,它自身的勇猛也很难发挥出来。俗话说:“虎落平原被犬欺。”在深山里,犬当然不是虎的对手,但到了平原则成了犬的天下。在犬的势力范围内,虎失去了凭借,只得束手待毙了。所以调虎离山,要将从其最有利的环境中,诱入最不利的环境中。

  2.调虎分其势。虎为百兽之王,而百兽又都生活在山中。在山中,虎可借百兽可增势,百兽也可借老虎而显威。它们之间因互相勾结狼狈为奸,更扩大了其威势,增加了与我对抗的力量。如果把老虎诱离深山,使它与百兽分开,就可大大分散减弱虎势,这时再来降虎,就容易多了。

  3.调虎占其山。如果我们为了占领虎山,但虎山又有虎守护,我们一时攻打不下,这时可设法把虎引开,使山空虚,我们便可乘虚而入,一举拿下虎山,待虎发觉之后,已无挽回败局的可能。而虎没了老巢,就可以凭我们进一步处置了。即使我们不去理睬它,它也会因失去生活条件,而逐渐自消自灭。

  运用调虎离山之计,“调虎”是关键也是难点。一定要审时度势,因势利导,调得巧妙、灵活。大致来说,“调虎”有以下方式:

  1.乱之以虚。用虚虚实实的手法迷惑敌人造成敌人在判断上的失误,使其如无头之蝇一样四处乱撞,伺机把敌人引诱到对其不利的地形上。

  2.激之以智。用智谋来激怒敌人,使其丧夫理智,轻举妄动。这就是兵法所说的“怒而挠之”。

  3.诱之以利。以小恩小惠或巨额利益诱骗敌人离开其赖以生存之地。

  4.驱之以害。避害同趋利一样,是人的本性。如果在敌人的内部或外部制造祸害,敌人为了自保就会逃离。

  5.晓之以理。如敌人较为明智,就要晓之以利害,使其自动退让。不动干戈之法是上上策。

  对调虎离山之计,应采取以下防范对策:

  1.利用条件,但不要过分依赖。不能充分巧妙利用客观条件的人,就等于拱手把胜利让给敌人,但是过分地依赖客观条件,把希望全部都维系于某一客观条件上,就会危如累卵,经不起风险,一旦离开这一条件,将必败无疑。

  2.先得地利,不要轻易放弃。如果我们已经抢先占有地利,而使敌人处于不利的地位时,就不要轻易放弃这一优势,而千方百计诱使敌人来我们这里决战,而不能性急浮躁,轻易离开,要“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在这里,经得住诱惑是很关键的素质。

  3.留有归路,不要离山太远。如果需要出击时,要事先规划好归山之路,不要出得去,回不来。另外离开山林不要太远,万一有问题也可及时回救。总之,要把根据地,大本营保护好。

  4.提高警惕,不要陷入险地。要了解自己的特点,适于什么样的条件。凡对自己有利的地势、可以前行,凡对自己不利的地势,一定要尽早回避。尤其是敌人极力引诱我们去的地方,更要提高警惕,以防陷入险地而不能自救。

  第十六计欲擒故纵

  原文注译

  [原文]

  逼则反兵①,走②则减势。紧随勿迫,累③其气力,消④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⑤。“需,有孚,光⑥。”

  [注释]

  ①反兵:回师反扑。②走:逃走。势;气势。③累:消耗。④消:瓦解。⑤兵不血刃:兵器。血刃:血梁刀刃,即作战。⑥需,有孚,光:语出《易·需》。需卦的卦象为乾下坎上乾象刚、健;坎象水、险。需,有等待之意。以刚、健遇水、险,故须等待,不要急进,以免陷入险境。孚,信用、信服;有孚,有信用,有诚意,为人所信服。光,光明、通达。此句意为,身处险境要善于等待,如果有诚信,就会前途光明,大吉大利。

  [译文]

  逼得敌军太紧,对方就会回师反扑。如果让敌军逃跑,就可以削减其气势。追击敌人,只需紧随其后而不要过于逼迫它,以消耗其体力,瓦解其斗志,待其溃散时再捕捉它,就可以避免流血。这是《周易》需卦卦辞“需,有孚,光享贞吉……”一语中悟出的道理。按语注译

  [按语]

  所谓“纵”者,非放之也;随之,而稍松之耳。“穷寇勿追①”,亦即此意。盖②不追者,非不随③也,不迫之而已。武侯④之七擒七纵,即纵而蹑⑤之;故展转推进⑥,至于不毛之地⑦。武侯七纵,其意在拓地⑧,在借孟获从服诸蛮⑨,非兵法也。若论战⑩,则擒者不可复纵。

  [注释]

  ①穷寇勿追:语出《孙子兵法·军争篇》,原为“穷寇勿迫”。穷,穷途,无路可走;穷寇,指陷于困境、绝境的敌人。勿迫,不可逼得太紧。②盖:发语词。③随:跟随。④武侯:三国时蜀丞相诸葛亮,蜀后主建兴元年(223年)卦武乡侯、领益州牧。⑤蹑:跟随、追踪。⑥展转:同“辗转”,反复。展转推进:迂回曲折地向前推进。⑦不毛:不生长草木,不种五谷桑麻,指荒凉贫瘠或未开辟的地方。⑧拓地:开辟、拓宽新地域。⑨孟获:三国时蜀汉建宁(治所在今云南曲靖)人,彝族首领。刘备死后,他和建宁豪强雍闿等起兵反蜀,多次为诸葛亮所败,经七擒七纵,终于降服。后仕蜀,为御史中丞。诸蛮:古代对我国南方各少数民族的贬称。

  ⑩论战:从战争角度看。

  [译文]

  这里所说的“纵”,并不是说要将敌人放掉;而是说的要跟随他,只是稍许放松一些罢了。《孙子兵法》所讲的“穷寇勿追”。也就是这个意思。所谓“不追”,并非说不必追赶了,只是说不要把敌人逼迫得太紧。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就是采取放了他而又跟踪他的办法。正因此,才需要迂回曲折地向前推进,一直跟踪孟获进军到五谷不生的荒僻地方。诸葛亮的“七纵”孟获,本意在开辟和拓展蜀汉的地盘,因此需要借助蛮王孟获来收服南方名少数民族,严格地讲,并不属于兵法的范围。如果从战争角度讲,那么,既然已经把敌人逮住了,就不能轻易放了他。

  传世典故

  欲擒故纵。欲:想、希望。擒:捉拿。故:故意。纵:放开、放松。为了要捉拿它,故意先放开它,使它不加戒备。比喻为了更好地控制,暂且放松一步。军事上指要想使敌军失去战斗力,彻底瓦解,必须示以一线生路,让其抱有不战而求逃生的念头,这样会造成更有利于我的战机。

  此计的最早表达是在《老子》第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老子这句话体现出卓越的辩证思想。后世对此多有发挥。《鬼谷子》指出:“去之者纵之,纵之者乘之。”《太平天国·文书》说:“欲擒先纵,欲急姑缓,待其懈而击之,无不胜者。”欲擒故纵,亦写作“欲擒姑纵”,意思是为了捉住敌人,事先要放纵敌人。这是一种放长线钓大鱼的计谋。

  七擒七纵

  225年,诸葛亮率军南征孟获。行军之际,忽然有人来报,说皇帝派来使者,来人正是马谡(字幼常),他奉主上之命,带来酒帛犒赏三军。孔明接诏完毕,留马谡叙话。他说:“吾奉天子之诏,削平蛮方;久闻幼常高见,望乞赐教。”马谡道:“愚有片言,望丞相察之:南蛮恃其地无山险,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叛。丞相大军到彼,必然平服;但班师之日,必用北伐曹丕;蛮兵若听内虚,其反必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丞相但服其心是矣。”孔明叹道:“幼常足吾肺腑也!”于是,他留下马谡,下令继续进军。

  蛮王孟获得知诸葛亮亲自统兵前来征讨,并已智破雍闿、朱褒和高定三个盟友。他急忙召集各洞元帅商议。三洞主随即各引五万蛮兵来迎战诸葛亮。结果第一洞元帅金环三被砍掉了脑袋;第二洞董荼那、第三洞阿会喃被生擒活捉。他们被带至孔明帐中,孔明立即叫人松绑,然后备酒款待,最后孔明让他们各自回归本洞,不要再做恶事。二人千恩万谢,洒泪而去。

  孔明对诸将说道:“来日孟获必然亲自引兵厮杀,便可就此擒之。”他把赵云、魏延叫来,吩咐一番,让他们各领五千人马去了。他又叫王平、关索,面授机宜,他们也带兵而去。

  再说孟获得知三洞元帅战败,不禁大怒,遂亲自领兵来攻蜀军。蜀军战了几个回合,诈败而逃。孟获紧追不舍,追了二十多里,突然间,从暗处杀出无数蜀军士兵,将他包围起来。退路已断,孟获只能率部将死战,向锦带山逃去。正逃间,迎面又杀出一队蜀军,孟获与随从寡不敌众,被蜀将军魏延活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