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三十六计·孙子兵法全文阅读 > 第14章 第四套混战计(2)

第14章 第四套混战计(2)


  “浑水摸鱼”一语,起初可能是渔民们从捕鱼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一句经验性俗语,后来逐渐被移植到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以至被兵家和军事指挥员们用来作为表述某种军事谋略的军事术语。原意是,把水弄混浊了,鱼儿会晕头乱窜,此时乘机摸捉,往往易于得手。比喻乘混乱之机,谋取某种意外的利益。在军事上指有意给敌方制造混乱,或乘敌方混乱之机,消灭敌人,夺取胜利。在战场上,冒充敌人而蒙混过关是此计常用的术法。东汉时,光武帝刘秀是一位很有韬略的政治家。在未登基前,曾在河北一带与王朗大战20多日,最后攻破邯郸,杀死王朗,取得成功。当时,王朗在邯郸称王,实力雄厚。刘秀不敢正面与王朗开战,就带着少数亲信,到了蓟州。遇蓟州兵变,响应王朗,捉拿刘秀。刘秀无法,出城仓皇南逃。刘秀一行逃到饶阳,已饥疲不堪。这时,这秀忽然灵机一动,说出了一个虎口求食的办法:冒充王朗的使者哄驿站的饭吃。众人装扮一番,就以王朗的名义,大模大样地走进驿站。驿站官员信以为真,急忙备美味佳肴招待。刘秀等人好几天没吃过一顿饱饭了,便狼吞虎咽地吃起来。他们的狼狈相引起了驿站官吏的疑心。为了辨其真假,驿站的官员故意将大鼓连敲数十下,高喊邯郸王驾到。这一喊声,非同小可,把众人惊得目瞪口呆,人人手心捏着一把汗。刘秀也惊得站起来,但很快镇定下来。他想,如果邯郸王真来了,是逃不掉的,只能见机行事。他给众人一个眼色,让大家沉住气。他自己慢慢坐下,平静地说:“准备进见邯郸王。”等了好一会儿,也不见邯郸王的踪影,才知道是驿站官员搞的名堂。酒足饭饱之后,刘秀等人安然离开了驿站。刘秀此次的成功便是得力于计谋上的“浑水摸鱼”和心理上高度镇静。

  用计锦囊

  在动荡不稳的局势中,各种力量都会被搅进混乱的旋涡内。为了乘机扩大自己的势力,在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情况下,我们则利用那些力量弱小,暂居中间的力量不辨真伪,举棋不定的时机,将其顺手夺取过来。

  本计有三种含义:

  1.乱中取利:乘混乱的时机,捞取好处。在竞争当中取利的办法很多,其中乱中取利是较好的办法之一,它不但可以轻易地从中捞到好处,而且陷于混乱的各方都可成为取利的对象,因为大家将注意力都集中在互相争夺之上,必然会有很多利益无暇顾及,各自也都会暴露出很多可乘之隙来。动荡混乱的局面不是经常会遇到的,所以要积极利用,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2.以假乱真。水被搅浑之后,能见度必然极低,鱼在水中看不清方向,也更难辨清其伪,这时我们把假的伪装成真的,并将其混入真的之中,在敌人“蔽而不察”的时候,我们便可借机行事。以假乱真要完全凭借浑水为掩护,不然很容易被识破。

  3.滥竽充数。在几百人坐下来一齐吹竽的时候,不会吹竽的人就可以混在乐队里充数。在一个人一个人单独演奏的时候,不会吹竽的人就很难再混下去了。大家一起吹竽的形式,正像“浑水”一样,起着隐瞒掩盖的作用。不懂装懂是不应该的,但是利用形式上的缺陷,管理上的漏洞来渡过难关或取得利益,都是浑水摸鱼计谋的一个内容。

  对付浑水摸鱼之计,可采取如下防范对策:

  1.挖净河泥水自清。水之所以能被搅浑,主要是因为河底有很多污泥,只要稍一搅动,就会泥沙俱下,弄得河水浑浊不堪。而游泳馆中水池里的水,无论怎样搅都不会浑,就是因为水池的四壁干净,如果我们所处的是像河这样的环境中,就应该尽早动手把河泥挖净,这样才能防止河水被人搅浑。

  2.混乱之中莫瞎撞。如果水已被搅浑,在一片混乱之中,不要跟着别人乱碰乱撞,因为在慌乱之中很容易被人当做“鱼”被摸去。越是混乱的时候,越是要沉着冷静,一时分辨不清不要紧,分辨不清时不要随意表态。要先寻找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隐蔽起来。这时的忍耐力和自制力很重要,盲动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3.看准方向要快逃。在隐蔽的时候,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一旦看清了方向,发现了较为安全的地方,要果断迅速地逃离险境。要认识到,我们一旦处于被摸之鱼的地位,情况非常不利,在势单力薄的情况下,挣扎和反抗都是无济于事的,这时只有“走”才是上策。

  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

  原文注译

  [原文]

  存其形,完其势①。友不疑,敌不动。巽而止,蛊②。

  [注释]

  ①存其形,完其势:保存阵地己有的战斗阵容,完备继续战斗的各种态势。②巽而止,蛊:语出《易·蛊》。蛊卦为巽下艮上。艮为山、为刚,为阳卦;巽为风、为柔,为阴卦。故“蛊”的卦象是“刚上柔下”,意即高山沉静,风行于山下,事可顺当。又,艮在上,为静;巽为下,为谦逊,故又是“谦虚沉静”、“弘大通泰”是天下大治之象。此计引本卦《彖》辞:“巽而止。蛊。”其意是暗中谨慎地实行主力转移,稳住敌人;乘敌不惊疑之际,脱离险境。“蛊”有顺的意思。

  [译文]

  保存阵地原形,造成强大的声势。使友军不怀疑,敌人也不敢贸然进犯。这是从蛊卦《彖辞》:“巽而止。蛊。”一语中悟出的道理。

  按语注译

  [按语]

  共友①击敌,坐观其势。倘另有一敌,则须去而存势②。则金蝉脱壳者,非徒③走也,盖为分身之法也。故我大军转动,而旌旗金鼓,俨然④原阵,使敌不敢动,友不生疑。待已摧他敌而返,而友敌始知,或犹且不知。然则金蝉脱壳者,在对敌之际,而抽精锐以袭别阵也。如诸葛亮⑤卒于军,司马懿⑥追焉。姜维令仪⑦反击鸣鼓,若向⑧懿者。懿退,于是仪结营而去⑨。檀道济⑩被围,乃命军士悉甲,身白服乘舆,徐出外围,魏惧有伏,不敢逼,乃归。

  [注释]

  ①共友:与友军联合。②存势:保存阵势。③徒:仅仅、只是。④俨然:很相像。⑤诸葛亮(181—234年):三国时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徐州琅癦阳都(今山东沂南)人。初为刘备军师;刘备称帝后任丞相,总理军政;刘备死后,辅佐后主,封武乡侯。⑥司马懿(179—251年):三国时军事家、魏国名将。字仲达,河南温县人(属今河南省)。曾为曹操军司马;曹丕称帝后任抚军大将军;⑦仪:杨仪(?—235年),字威公,襄阳人(今湖北襄樊)。东汉末年为荆州刺史主簿,后投关羽。刘备进位汉中王,拔擢杨仪为尚书。后主时,随诸葛亮出师北伐,任杨仪为长史、绥军将军。诸葛亮死后,因言行不检,被贬自杀。姜维(202—264年),三国时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人。字伯约。原为魏将,后归蜀,得诸葛亮重用,任征西将军。亮死,任大将军,屡次统兵攻魏,无功。263年蜀亡,姜维降于魏将钟会。后伪与钟会联结叛魏,拟乘机复蜀,事败被杀。⑧若:如、像是。若向:好像是指向。⑨结营:安营扎寨;此处意为保持着完整的营塞,亦即保持了军队的完整。⑩檀道济(?—436年):南北朝时期宋国名将。高平金乡(今山东金乡)人。初随刘裕从军,历任扬威将军、宁朔将军、冠军将军、镇南大将军,战功显赫。后因朝廷畏其兵权太重,被宋文帝刘义隆指使彭城王刘义康将他杀了。乃:于是,就。悉甲:全部披上盔甲。身:这里是指“身上穿着”。白服:便服。舆:车。徐:从容地。外围:包围圈之外。

  [译文]

  同友军联合对敌作战,要仔细察明敌、我、友三方面的态势。如果另外发现敌人,必须保持原来的阵势而分兵去迎击。“金蝉脱壳”并不是一走了事,它是一种分身的法术。因此,当我方大军转移后,依然要旗帜招展,锣鼓声喧,很逼真地保持原来的阵势,这就可以使敌人不敢妄动,友军也不致生疑。等到我已摧毁别处的敌人返回来,友军和敌人才发觉,或者还没有发觉。“金蝉脱壳”就是在对敌作战时,暗中抽走精锐部队去袭击别处的敌人的奇谋。比如,诸葛亮第六次出祁出伐魏时死于军中,魏军大都督司马懿领兵追袭。姜维命令杨仪指挥部队擂鼓佯攻,其矛头好像是指向司马懿的魏军。司马懿见后便引军退走了。于是杨仪得以完军而归去。又如南北朝时,宋将檀道济被北魏军队围困。檀道济命令军士全皆载盔披甲,而自己则身着便装、坐着车子,领军从容地走出敌军包围圈。北魏的军队害怕宋军有埋伏,因而不敢逼近,于是檀道济得以安全归去。

  传世典故

  金蝉脱壳。金蝉:昆虫名,即黄色的知了。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幼虫的壳。比喻只留下表面现象,实际已脱身逃走,使对方不能立即发觉。军事上指用计脱身,暗中转移力量,完成奇袭别处敌军的谋略。

  “金蝉脱壳”是指表面保持军势不动之状态,以解除对方之警戒心,然后再暗中移动主要军力的策略。例如当敌方军力强大,我方无力对抗时,若勉强顽抗,损伤将会更严重,因此应以先撤退再行攻击为上策。但如毫无计策地撤退,必会受到敌人的追击而有溃灭之虞。因此应先佯装,使对方以为己方无撤退之意,然后在敌方解除戒心之下,暗中组织撤退行动。此即“金蝉脱壳”的策略。

  三国时期,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但一直未能成功,终于在第六次北伐时,积劳成疾,在五丈原病死于军中。为了不使蜀军在退回汉中的路上遭受损失,诸葛亮在临终前向姜维密授退兵之计。姜维遵照诸葛亮的吩咐,在诸葛亮死后,秘不发丧,对外严密封锁消息。他带着灵柩,秘密率部撤退。司马懿派部队跟踪追击蜀军。姜维命工匠仿诸葛亮模样,雕了一个木人,羽扇纶巾,稳坐车中。并派杨仪率领部分人马大张旗鼓,向魏军发动进攻。魏军远望蜀军,军容整齐,旗鼓大张,又见诸葛亮稳坐车中,指挥若定,不知蜀军又耍什么花招,不敢轻举妄动。司马懿一向知道诸葛亮“诡计多端”,又怀疑此次退兵乃是诱敌之计,于是命令部队后撤,观察蜀军动向。姜维趁司马懿退兵的大好时机,马上指挥主力部队,迅速安全转移,撤回汉中。等司马懿得知诸葛亮已死,再进兵追击,为时已晚。

  用计锦囊

  在彼此力量对比悬殊,我们处于被动不利地位的紧急关头,为了迅速地摆脱敌人,顺利地转移或撤退,防止敌人发现而跟踪阻截,则留下虚假的外形以稳住敌人,自己则暗中安全地脱身而去,离开险境。这是一种走而示之不走的主动退却的策略。

  运用此计,关键在于“脱”。面对的敌人不同,“脱”的方法也不相同。“脱”一般指:(1)摆脱;(2)逃脱;(3)甩脱;(4)挣脱;(5)开脱。

  运用此计一定要选好时机。一方面,“脱壳”不能过早。只要存在胜利的可能,就应继续下去。直至万不得已时才可“脱壳”而去;另一方面,“脱壳”也不能过迟。在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多停留一分钟,就会增加一分的危险,减少一分生还的希望。

  金蝉脱壳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撤退和转移,这种撤退和转移又是在十分危急的情况下进行的,稍有不慎,就会带来灭顶之灾,应该冷静地观察和分析形势,然后坚决果断地采取行动。

  谋成于密,而败于泄。金蝉脱壳的整个过程要在敌人不知不觉中进行,绝不能露半点破绽。

  本计的含义主要有两种:

  1.脱身。为了摆脱困境,先把“外壳”留给敌人,然后自己脱身而去。留给敌人的“外壳”是一个虚假的外形,对我方的实力影响不大,却能给敌人造成错觉。

  2.分身。在遇到两股敌人时,为避免腹背受敌,可以对原来的敌人虚张声势,使其不敢轻易来犯,而暗中抽掉主力去攻击后来之敌,待后来之敌被消灭后,再返回来进攻原来的敌人。

  对付金蝉脱壳之计,应采取如下防范对策:

  1.要关门捉贼。防止就要到手的敌人使用金蝉脱壳之计逃脱的最好方法就是“关门捉贼”,速战速决,即把所有的门都紧紧关住,不要说偷偷溜掉,就是插翅也难以逃脱。这样它只有乖乖就范,而无别的计谋可施。如果网开一面,或者防范不严,都会给苟延残喘的敌人以可乘之机,使其逃之夭夭,日后会卷土重来。

  2.要善于相敌。善于相敌,就是在观察敌人情况的时候,不被敌人留给我们的虚假“形”或“势”所迷惑,并能透过这些表面的现象,发现敌人的真实意图和本质。敌人在策划某些新的阴谋时,或多或少都会有某些反常的表现,或特殊的征象。如《孙子兵法·行军篇》中说:“鸟集者,虚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等等,都通过现象来进行判断的。只有及时准确地掌握了敌人的动向,就可有效地加以防范。

  3.不要轻信承诺。对于朋友来说,往往是一诺千金,但是对于敌人来说,承诺和信物往往是最廉价的脱身替代物,尤其是那些十分狡猾的敌人,我们更不要因那些毫无约束力和控制力的诺言或信物而轻易放过即将到手的敌人,即便是暂时的放松,也要紧紧抓住可以随时牵回来的缰绳。

  4.不要为人作掩护。如果我们的心眼太好,见到冻僵的蛇也要揣在怀里把它暖过来的话,那就会被蛇所利用,甚至会被蛇所陷害,如果我们不分青红皂白,稀里糊涂地替人作掩护,帮助其逃离险境,很可能会使亲者痛,仇者快,使坏人逍遥法外,受不到应有的制裁。

  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

  原文注译

  [原文]

  小敌困之。剥,不利有攸往①。

  [注释]

  ①剥,不利有攸往:语出《易·剥》。剥卦为坤下艮上。上卦为艮、为山,下卦为坤、为地。意即广阔无边的大地在吞没山岳,故卦名曰“剥”。“剥”,落也。剥卦的卦辞说:“剥,不利有攸往”意思是说:当万物呈现剥落之象时,如有所往,则不利。此计引此卦辞,是说对小股敌人要即时困围消灭,而不利于去急追或者远袭。

  [译文]

  对弱小的敌人,要加以包围、歼灭。(如果纵其逃去而又穷追远赶,那是很不利的。)这是从剥卦卦辞“剥,不利有攸往”一语中悟出的道理。

  按语注译

  [按语]

  捉贼而必关门者,非恐其逸①也,恐其逸而为他人所得也。且逸者不可复追②,恐其诱也。贼者③,奇兵④也、游兵⑤也,所以劳我者也。《吴子》⑥曰:“今使一死贼,伏于旷野,千人追之,莫不枭视⑦狼顾。何者?恐其暴起而害己也。是以一人投命⑧,足惧千夫。”追贼者,贼有脱逃之机,势必死斗;若断其去路,则成擒矣!故小敌必困之。不能,则放之可也。

  [注释]